

根據丕優研究中心最新調查,美國47%的成年人認為當前公共場所行為較疫情前更粗魯,僅有9%民眾感受到禮貌提升。亞特蘭大FOX 5新聞指出,這場"禮貌衰退"正深刻衝擊社會互動模式,不同群體對"得體行為"的認知差異日益顯著。
調查揭示了美國民眾對公共行為的"容忍紅線":
• 吸菸與隱私侵犯高居榜首:77%受訪者認定公共場所吸菸"完全不可接受",74%反對未經同意拍攝他人。
• 兒童教育與語言暴力成焦點:69%反對帶幼童進入酒吧/高階餐廳,66%抵制印有髒話的服裝,65%認為公共場合爆粗口不恰當。
• 噪音與裝置使用爭議大:59%反對公共場所外放音樂,57%不滿與他人交談時戴耳機(如收銀場景)。
• 寵物准入權存分歧:僅14%接受帶寵物進入超市等室內空間,45%明確反對。
• 代際鴻溝顯著:65歲以上群體中,89%反對公共場所罵髒話,而30歲以下群體這一比例驟降至38%。年輕人對"帶幼童進入成人場所"的反對率(63%)也低於年長者(72%)。
• 女性更敏感隱私:78%女性反對未經同意拍攝,男性為69%;在"公共場合粗話"問題上,女性反對率(68%)比男性高5個百分點。
• 收入影響行為標準:高收入群體對多數不禮貌行為容忍度更低,但在"兒童進入成人場所"議題上,低收入者反對比例(71%)反超高收入者(64%)。
儘管對他人行為批評聲不斷,84%美國人堅信自己清楚公共場合得體準則,僅13%承認存在困惑。
這種"集體自信"背後隱藏著認知錯位,年長者與高收入者更篤定65歲以上群體中,62%認為"完全掌握社交禮儀",30歲以下僅48%有此信心。調查顯示,公眾對"得體行為"的自我評價普遍高於實際觀察,例如73%受訪者自稱"從不在公共場合外放音樂",但現實中此類行為投訴量年均增長21%。
疫情期間的社交隔離、遠端辦公常態化及個體化生存壓力,正在解構傳統公共行為規範。居家辦公模式使私人領域與公共空間邊界消融,導致"耳機禮儀""視訊會議著裝"等新爭議。
焦慮症發病率上升27%,公共場合情緒失控事件增加,直接推高"粗口""喧譁"等行為的敏感度。
Z世代更傾向"真實表達",與嬰兒潮世代堅守的"剋制禮貌"形成對立,這在"髒話容忍度"差異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這場調查暴露的不僅是行為規範之爭,更是社會價值觀轉型的陣痛。當84%民眾堅信自身行為得體,卻僅有9%感受到整體社會禮貌提升時,如何彌合認知鴻溝、構建適應新時代的公共行為準則,將成為城市管理者、教育機構與家庭共同面臨的挑戰。正如社會學家所言:"禮貌的本質是同理心,而修復社會聯結,或許要從一句輕聲的'抱歉'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