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爸說:
海淀雞娃風之盛行,已是世人皆知。娃們捲來捲去,家長十八般武藝大比拼,給牛娃提供了極高的平臺,但普娃在其中浮浮沉沉,箇中滋味怕是隻有自己知道。
再聯想到這幾天爆火的中專女孩姜萍,不禁想象如果這個天賦異稟的女孩生在海淀,如今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海淀這個雞娃聖地,能讓天賦綻放得更早更絢爛嗎?

文:蓮媽
來源:蓮媽讀書
這幾天,各種跟學習有關的群組,都被這位17歲的中專女生刷屏了。

“中專生”和“數競大獎”這兩個關鍵詞形成了鮮明對比和強烈反差,深深震撼著每個雞娃圈父母的老心靈。
深受鼓舞的神廟決心帶順順上高聯。

這幾天有很多人發關於姜萍的文,可聊的點很多,比如“唯有熱愛”,比如“英雄不論出身”,我覺得更值得探討的是——民間是否有很多天才被埋沒掉了。
據報道,女孩姜萍是從小就數學好,初中的時候同學們死活解不出的題,她看一眼就秒出答案。
很明顯,這孩子偏科,老師和家長都說過“高考不止是數學”,最終她沒上高中,讀了一個服裝類的中專。
她的幸運轉折點來自於老師王閏秋,一個數學博士,在命運的驅使下來到這所中專任教,姜萍是他帶的第一屆學生。

月考數學成績遙遙領先的姜萍,引起了他的注意。王閏秋說,當時,150分的數學卷子,姜萍都能考到130至140多分,而班裡排在第二位的同學,只能考到五六十分,姜萍斷崖式領先。
王閏秋說:“我想盡自己的可能幫助他們,讓他們知道還有不一樣的未來。”
後面就像《心靈捕手》的劇情一樣了,老師帶著這個特別的女生學習了高等數學知識,還推薦她參加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可以說,沒有這個老師,姜萍將是另一種命運。

群裡的父母們討論得津津有味,說這種偏科的天才孩子,家長應該如何如何規劃,可以透過丘成桐等專案,直通清北,或者強基破格,專攻數學。
這不就是資訊差壁壘嘛!我不禁在想,這樣的孩子,如果在海淀的環境下長大,又會是怎樣一番情形呢?

她應該小小年紀就開始在黃莊上課了,一輪輪機構選拔和排位賽中,璀璨的數學天分會非常早就被父母和老師發現,成為圈內知名的牛娃。
一旦進了圈並且明顯天賦較強,即使她的家長不太懂,搭子們和機構老師也會讓她家裡懂,AMC啥的各種參加,路線都有人規劃。
孩子的語文和英語假如說太弱,父母基本不會袖手旁觀,行不行的,課先上起來。語言類的東西,不需要啥特別天賦,從小堆時間,過得去的成績總是會有的。
然後小升初,只要沒趕上今年這形勢,她這種絕對的數學能力,人大附早培應該是問題不大,就算語文英語拖後腿,其它小強直升班也隨便挑,不必經受中考的摧殘。
進了諸小強,有數學天賦的孩子,都是眼珠子,是心尖子,學校的老師都是超高學歷,北大數院博士親自帶,用綠油油的殷切切的目光注視著苗子們的成長,精心呵護、引導。
在海淀這片土壤上,資源有的是,老師有的是,路徑有的是,機會有的是……

只要你夠牛。
在這裡,天才絕不會埋沒,次頂流也有充分的發展機會,我從不認為有天賦的孩子會因為過早雞娃而厭倦學習,他們只會在友好的環境中盡情發展。
但與此同時,這種“寧可雞錯絕不漏過”的風潮,確實也裹挾了太多太多普通孩子,沉沉浮浮,跟著受罪。
牛也好,普也好,有時候命運是沒辦法的。就像前天說的各地升學差異一樣,姜萍所在的江蘇,那可能很多孩子壓根連上高中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直通清北,各種破格。
姜萍是幸運的,她能在中專裡遇到年輕的,還沒有被生活磨鈍的數學博士老師,她能參加沒有設定任何門檻的阿里巴巴數學競賽。

還有多少沒這麼幸運的偏科天才,在殘酷的地方升學中,在父母的忽略中,在資訊的壁壘中,默默地被分流掉,終其一生無法展現一丁點兒才華。
無論父母是什麼學歷,是什麼工作,都有可能生出驚才絕豔、基因突變的天才孩子,但遺憾和悲觀的是,絕大部分這種娃,可能都與至高的學問殿堂擦肩而過了。
所以有時候,我們也很難講海淀(代指雞娃圈)這片土壤的罪與善。
圖片 | 網路截圖
1
END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