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上海出現史前巨獸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上海的史前巨獸
文字:小盜龍
 製圖:板栗 / 校稿:朝乾 / 編輯:板栗
我發現,古生物這個冷得不要不要的門類,今年是火來了。
以前大家一說古生物就是恐龍侏羅紀,現在是百花齊放,大馬陸、大蜻蜓、大鱷魚、深海巨獸、大型猛獁,從眼睛的起源到線粒體的特洛伊木馬,選題一個接一個
在生命起源的歷史長河中
有太多秘密值得探尋
(圖:wiki)▼
就好像從清宮劇拓展到上下五千年一樣,發現寶藏是真的多,自然生命的歷史絕不僅限於幾萬年內和6600萬年前,是真的光輝燦爛。
這一波古生物熱,同時也帶火了一批自然博物館,有些技術實力強大的,已經開始躋身“網紅”之列。
這不,在最近引發熱議的微博話題#博物館現在過時了嗎#下,網友們紛紛曬出自己去博物館的奇妙經歷,表示“博物館不止收藏,更是傳承,值得尊重”、“完全沒有過時,反而越來越好”。
博物館不僅沒過時
而且還越來越火了
(圖:weibo)▼
其中,一個博物館的名字高頻出現,受到了大眾的廣泛關注,那就是——上海自然博物館
一票難求
上海巨型鸚鵡螺藏著多少寶貝?
上海自然博物館,坐落於上海靜安區雕塑公園內。
從空中俯瞰,上海自然博物館猶如水泥叢林中的一枚巨大的“綠螺”,其主體結構的設計靈感來自鸚鵡螺,呈螺旋狀緩緩上升,建築表面做了大面積的立體綠化,如同時間悠久的白崖上鋪展開一片草原。
位於靜安雕塑公園內的上海自然博物館
也像是一尊巨大的雕塑融入在這一片綠意中
(圖:圖蟲創意)▼
在“綠螺”中央有多層式的山水花園,四周立面則設計成鋼結構+玻璃的“細胞牆”,充分解決了建築內部採光問題,同時非常貼合生命主題
這種高度主題化的現代設計,讓上海自然博物館在一眾闆闆正正的建築裡,顯得格外亮眼。
上海自然博物館從裡到外都詮釋著“生命”的主題
(圖:圖蟲創意)▼
面子是有了,更重要的是裡子。
從“綠螺”開口處進入,然後沿著參觀路線從二樓盤桓向下,最後到達地下二層。從主觀上,就問你是更喜歡上樓還是下樓?
館內的基本陳列,自上而下有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繽紛生命、生態永珍、生存智慧、大地探珍、人地之緣十大展區,內容上囊括了從宇宙誕生、生命演化、人類起源,到生態多樣性、地質礦物等等。
這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定位確實名副其實——生命大百科全書
這裡面最吸引人的,當然還是生命部分,有大量的乾貨
在“生命長河”,能看到地球上最大水生哺乳動物——藍鯨、最大恐龍機電模型——阿根廷龍、最大陸生哺乳動物——巨犀等,全都是1:1等比例的復原模型,還有一隻表情蠢萌的獅子標本,去的話記得找一下。
“生命長河”展廳展品之豐富
讓人大飽眼福
(圖:朝乾)▼
在“演化之道”,能看到奇異的三葉蟲化石、會動的霸王龍、成排的鏟齒象頭骨等。
霸王龍動起來真的像活過來一般
務必親自去體驗參觀一下
(圖:朝乾)▼
在“繽紛生命”,有滿牆的偶蹄類頭骨、貝殼和蝴蝶標本,如果你也幻想過成為博物學家,一定十分滿足。
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展陳方式
(圖:板栗)▼
這些展品背後,是多達29萬件藏品,是它們撐起了上海自然博物館的裡子。
許多人都會心生疑問,上海市面積這麼小,自然博物館從哪裡搞來這麼多珍奇異寶?
從地質學角度上看,上海這塊土地的確非常年輕,大部分都是在距今6000~2000年前才形成的,核心區向下挖200米都達不到基岩層,很難發現化石
上海雖年輕,上海自然博物館卻很“老”,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868年由法國天主教神父韓伯祿創立的徐家彙博物院(中國最早的博物館,1933年更名為震旦博物院),之後不斷遷址擴大,透過採集、收購、贈送、交換等方式,增加藏品標本。到1985年就積累了超過20萬件各類標本,在中國各大自然博物館中名列前茅。
在現在的上海自然博物館仍然可以看見
當年兩大博物院的藏品▼
建築亮眼、展陳優秀、藏品乾貨十足、交通也很便利,這些都是上海自然博物館長盛不衰的必要條件。但還少不了一個——與時俱進
一座與時俱進的博物館
上海自然博物館一直都是上海最火爆的博物館之一,尤其是一系列免費互動課程。如果要參加互動課程,得先檢票入場才能預約,所以許多遊客入場後,第一件事不是急著遊覽,而是搶先預約館內的互動課程
其中最火的就是挖化石體驗活動!可謂一票難求,為了搶到票,不少人會先在晚上仔細研究搶票攻略,甚至展開討論,不斷最佳化改進既有攻略。
一旦搶到了挖化石體驗活動,你會發現一切都是值得的——孩子們會穿上專用服裝、戴上護目鏡、拿上工具,在老師指導下獨立完成挖掘,簡直是一群小古生物學家
如此還原,體驗拉滿
為了吸引更多觀眾,上海自然博物館一直在全力“整活”,操作一個接一個。
想把表情包獅子帶回家?安排!他們搞了一系列特色文創,把館裡的網紅藏品做成可愛憨萌的手辦、冰箱貼、卡通立牌。不僅有網紅獅子,還有霸王龍、竊蛋龍等,讓你把這裡的“顯眼包”統統帶回家。
白天太忙,晚上能去逛嗎?安排!上海自然博物館在2024年推出“趣玩|自然博物館之夜”,邀請觀眾夜探博物館,同時還準備了科普展、表演、非遺專案等,要搞就搞有特色的奇妙夜。
來自然博物館體驗奇妙夜
逛商場能看到珍稀動物標本嗎?安排!上海自然博物館在2024年夏推出了“博物館WALK:走近北極”,將北極熊、狼、馴鹿等館藏珍貴極地動物標本送進商場,配以科普介紹,僅兩個月時間就吸引了200萬+觀眾。
說走就走的博物館之旅▼
想和科學家、科普大V近距離接觸?安排!上海自然博物館創立的公益性科普講座品牌“綠螺講堂”,會定期邀請全球各領域科學家和科普大V,面對面的交流確實“實感”拉滿。
最新一期“綠螺講堂”就邀請到了前博物館頂流講解員、著名科普作家河森堡上海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明星講解員何鑫精彩對談,分享了許多有趣又有料的生物冷知識
“綠螺講堂”現場嘉賓▼
比如河森堡老師就介紹了會做“蛋撻”的動物鴨嘴獸,因為它是唯一一種既能產卵又能產奶的動物,而何鑫老師則戳穿了網上盛傳中國發現安氏蜂鳥的謠言。
兩位老師感嘆生態多樣性保護和科普任重道遠的同時,也展望未來,提到“用AI喚醒地球精靈”,甚至“復活”滅絕動物。
何鑫與河森堡座談現場▼
最近,上海自然博物館又整了個大活——用AI技術把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的生物重現在各位面前
看,巨獸突破次元壁!
這些滅絕或瀕臨滅絕的生物,大部分人只能看到標本,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猛獁象、白鱀豚和長鬚鯨標本。
猛獁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又名長毛象,在距今40萬~3700年前,猛獁象曾經廣泛分佈於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包括中國東北。很難想象,幾萬年前,這樣的巨獸還遊蕩於亞歐和北美的冰原之上,今天卻只能在博物館裡看到它們了
猛獁象骨骼標本
(圖:朝乾)▼
上海自然博物館既有猛獁象的復原模型,也有骨架,尤其是那具幼年猛獁象骨架,是一大亮點。
幼年猛獁象骨架
(圖:朝乾)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被稱為長江女神,自從最後一隻白鱀豚於2004年死亡之後,已經有20多年沒有再觀測到,目前被認定為功能性滅絕
上海最後的白鱀豚記錄是2000年,一隻白鱀豚在崇明島擱淺後死亡。而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白鱀豚骨骼標本則採集於1910年。
白鱀豚骨骼標本▼
看著白鱀豚的標本,時常會有一種莫名的悲傷,但我們還有機會保護長江中的另一種特有淡水鯨類——長江江豚,它可是長江旗艦物種,在我們的有效保護下,數量正穩步回升
長鬚鯨(Balaenoptera physalus)曾分佈在全世界的海洋,但目前瀕臨滅絕。上海自然博物館中庭展出的長鬚鯨骨骼標本,是用2017年3月在上海的長江口杭州灣海域發現的屍體製作而成,是國內較大的長鬚鯨骨骼標本之一。
長鬚鯨骨骼標本▼
我們經常看到科學家復活猛獁象的新聞,但是以現在的技術,要在現實中“復活”猛獁象、白鱀豚是絕對不可能的,但在虛擬世界可以做到
虛擬復活的問題不是能不能,而是好不好?市面上充斥著大量粗製濫造、錯誤百出的虛擬復原。既然做就要做最好的
怎麼做呢?上海自然博物館決定與聯想集團深度合作,利用聯想自研的空間計算AIGC技術,喚醒這些已經遠去,以及正受到威脅的地球精靈。
戴上VR裝置“用AI喚醒地球精靈”▼
復原動物可不是閉門造車,它們都是有血有肉、有情緒有個性的,所以聯想首先要做的是對標本進行高精度掃描,然後基於AI演算法結合手工修復構建生物模型,真實還原3D姿態和動作,再結合趣味互動場景,最後才能完成了“用AI喚醒地球精靈”的數字展示
在整個專案中,為了實現猛獁象毛髮的高精度,聯想在裝置效能邊界內,最大限度最佳化毛髮渲染效果,真實還原生物紋理,這才有了“活生生、毛茸茸”的猛獁象。
現在,大家只要戴上VR裝置,就能置身於冰天雪地或蔚藍大海中,看到猛獁象迎面走來,或是白鱀豚和長鬚鯨從面前遊過。
神奇動物在自己的標本前“活”過來了▼
這些神奇動物還能跟體驗者互動,只要抬起雙手根據提示完成任務,就能夠解鎖新任務和新知識,屬實是一種沉浸感拉滿的體驗。
點選下方圖片即可聽到這些神奇動物的聲音
以及河森堡的相關講解
上海自然博物館這套全新體驗,既能喚醒觀眾對於生物多樣性的思考,也能潛移默化增進大家的動物保護意識
從生物到建築
AI的邊界在哪裡
“用AI喚醒地球精靈”數字展示,其實已經是聯想和上海自然博物館的二度聯手了,之所以要堅持和自然博物館合作,是因為聯想相信科技創新能夠推動更多人關心生物多樣性保護,讓全民都可以參與進這項事業,用科技守護地球生命之美,是所有人的共同責任
“用AI喚醒地球精靈”數字展示專案啟動儀式▼
聯想以“AI向實,智慧向善”為價值主張,早已將AI智慧技術應用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第一線及公眾科普之中。從2021年起,先後打造了長江江豚保護、長江生態公益科普、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個生物多樣性保護案例
AI智慧技術不僅僅能造福人類
也能守護地球上的生靈▼
在這項事業中,聯想也貢獻了自己的方案。其中“AI+文博+科普”就是“聯想方案”的代表, “用AI喚醒地球精靈”只是其中一個案例,另一個成功案例是“智慧應縣木塔”。
基於聯想首款空間AIGC
文遺智慧保護解決方案打造▼
有900年曆史的應縣木塔號稱“斗拱博物館”,是中國古建築的瑰寶。在應縣木塔的保護和展示中,聯想集團發揮AIGC組合技術的優勢,讓參觀者在虛擬世界中游覽應縣木塔,瞭解木塔的前世今生,在某種意義上也實現了“復活”!
虛實結合
打造VR沉浸互動體驗▼
一項新技術的誕生,若能真正造福大眾、拓展人們的視野,其生命力便如涓涓細流般綿延不息,終將匯聚成推動社會進步的滔滔洪流。
聯想攜手上海自然博物館、應縣木塔等機構,將AI技術的觸角延伸至文化傳承與科學普及的廣闊領域。這不僅是科技力量的一次精彩綻放,更是一種向善而行的深刻選擇。它讓科技創新融入人文溫度,讓現代智慧點亮瀕危物種的未來。
毫無疑問,AI是當前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但能否真正造福大眾,能否真正被人類社會認可,還需要一段適應和選擇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由一個個類似“AI喚醒地球精靈”、“智慧應縣木塔”這樣的成果鋪就的
聯想作為這一領域的踐行者,攜手上海自然博物館、應縣木塔等機構,將AI的觸角延伸至文化傳承與科學普及的廣闊領域。既是科技力量的精彩綻放,更是向善而行的深刻選擇。在未來,我們也期待能有更多這樣的跨界合作,進一步拓展AI的應用邊界的價值,造福我們的社會。
AI作為一種能力,而將其應用於向善,正是我們的選擇和責任。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擴充套件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