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體型小巧、毛髮蓬鬆的小鼠,標誌著復活滅絕物種研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Colossal Biosciences 公司的科學家透過一系列基因編輯改造賦予了小鼠類似猛獁象的特徵,這一成果可能讓人類距離復活冰河時代巨獸更近了一步。
“這是一項重大突破。”Colossal Biosciences 首席科學家 Beth Shapiro 表示。自四年前公司成立以來,團隊便致力於猛獁象的“復活”研究。如今,他們成功培育出符合預期外形的健康小鼠,為後續研究打下了基礎。
“這些長毛小鼠標誌著我們研究任務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公司聯合創始人 Ben Lamm 在一份宣告中指出,“這一成功使我們距離實現帶回猛獁象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研究團隊強調,他們的最終目標並不是完全重新創造一種毛絨猛獁象,而是透過“功能性復活”創造一種“適應北極環境的大象”,使其能夠在類似猛獁象棲息地的生態系統中生存,並可能在其生態系統中扮演相應的角色。
他們希望這種“適應北極環境的大象”可能透過幫助傳播植物種子等方式,增強該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抵抗力。
然而,並非所有專家都持樂觀態度。都柏林大學學院與聖三一學院的古遺傳學家 Kevin Daly 指出,即使技術成功,也無法確定復活物種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我認為,即便是一切按計劃進行,對猛獁象引入的生態效應也過於樂觀,自信地認為我們能完全掌控這一物種對環境的影響似乎是一種傲慢。” 他表示。

從小鼠到猛獁象的實驗路徑
科學家從數萬年前的猛獁象遺骸中提取了 DNA,並計劃透過編輯現代亞洲象的基因組,使其更接近遠古猛獁象。但在此之前,Beth Shapiro 團隊選擇先在小鼠身上驗證基因編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亞洲象是瀕危物種,且孕期長達 22 個月,研究成本高、週期長。” 她解釋道,“而小鼠孕期僅 20 天,能顯著加快研究程序。”
此外,小鼠遺傳學研究已積累了長達數十年,團隊可快速定位與毛髮(捲曲、淺色、長)及脂肪代謝相關的基因,並篩選出一些存在於猛獁象但不在亞洲象中存在的相關基因。
最終,團隊篩選出 10 個目標基因,所有這些都是小鼠基因,可能與猛獁象特徵有關。“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一個猛獁象基因放進小鼠體內。”Beth Shapiro 說道,“因為它們之間有著兩億年的進化差異。”
接下來,他們使用 CRISPR 和其他基因編輯技術對小鼠中的這些基因進行了修改,或是直接改變了小鼠胚胎的基因組,然後將其轉移到代孕母鼠體內;或是編輯細胞並將編輯後的細胞注射到早期胚胎中,再植入代孕母體。
實驗共誕生 34 只攜帶不同基因組合的小鼠,且均存活下來。據 Beth Shapiro 稱,所有這些小鼠看起來都很健康。他們已經在預印本平臺 bioRxiv 上釋出了這項研究成果,不過目前尚未經過同行評審。
阿伯丁大學的古代 DNA 專家 Linus Girdland Flink 雖然未參與該專案,但他支援這種理念,並認為這是一個“在活著的(動物群體)中重新引入滅絕的基因變體的重要概念驗證”。

(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儘管這些小鼠毛茸茸的,但團隊還不知道它們是否能在猛獁象曾經生存的寒冷惡劣氣候中存活下來。
接下來的一年裡,Beth Shapiro 和她的同事計劃檢測這些基因編輯是否“賦予了除‘毛茸茸’之外的其他特性”。比如,他們將在實驗室中給小鼠餵食不同的食物,並讓它們暴露於不同溫度下,以觀察其反應。

從絕境中歸來
Colossal Biosciences 公司計劃在 2027 或 2028 年創造出一頭毛絨猛獁象。目前,團隊的目標基因已經擴充套件到了 85 個。“我們還仍在努力編制最終的基因列表。”Beth Shapiro 表示,“最終得到的動物應該有長牙、大腦袋和強壯的頸部肌肉。”她說道。
考慮到大象漫長的懷孕期,要在 2028 年的最後期限前完成目標,意味著在未來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將編輯過的胚胎植入到一隻代孕母象體內。
她表示,團隊“正按計劃”實現這一目標,但她也提到“其中有 22 個月的生物學過程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原本還希望能在 2025 年復活袋狼。
未參與該專案的 Kevin Daly 認為,“毛絨猛獁象的誕生可能還再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無論如何,即便專案最終成功,結果也不會是 100% 的猛獁象:它將是一個全新的物種。他警告稱,復活物種的行為模式、生態影響及人類應對方式均存在不可預測性。
“當你看《侏羅紀公園》時,你看到的是我們想象中的恐龍以及它們過去如何相互作用。”他說道,“實際上,生物學極其複雜。動物的行為受到從胚胎環境、出生時遇到的微生物到社會互動等多方面的影響,所有這些因素對於一個被複活的動物來說都是缺失的。”他解釋道。
同樣難以預測的是我們對猛獁象的態度。“也許我們會把它們包裝成一個‘旅遊專案’,從而破壞它們可能帶來的任何生態效益。”Kevin Daly 表示。
Colossal Biosciences 公司的物種保護總監早在 2022 年曾告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公司可能會最終出售門票讓人們參觀其復活的動物。”
除此之外,公司團隊還在進行復活渡渡鳥和袋狼的專案,以及利用生物技術幫助保護瀕危物種。畢竟,當一個物種數量減少時,其基因庫也會縮小,缺乏遺傳多樣性會使一個物種更容易患病。
Beth Shapiro 和她的同事正在博物館標本的 DNA 中尋找更多的遺傳多樣性,他們希望透過編輯將多樣性重新引入現代鳥類的基因組。
夏威夷蜜旋木雀尤其讓她牽掛,在她看來,“蜜旋木雀面臨滅絕的危險,因為我們人類將禽瘧疾帶入了它們的棲息地,而它們沒有抵抗的方法。如果我們能找到一種方法來幫助它們抵抗禽瘧疾,那將給它們帶來生存的機會。”她說道。
阿伯丁大學的 Linus Girdland Flink 則更關注豬。他認為,家養豬也失去了大量的遺傳多樣性。
“現代家豬的基因庫已與馴化初期大相徑庭,導致容易感染多種病毒株,併成為‘病毒孵化器’。透過研究古代豬遺骸的基因組,尋找已滅絕且可能有益的遺傳變異,或許能讓我們找到增強現代豬抗病能力的方法。‘過去’其實是一種可以被利用的資源,復活滅絕物種的技術或許能為解決現代生態問題提供新途徑。”他說道。
原文連結: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5/03/04/1112796/gene-edited-woolly-mice-step-towards-woolly-mammoth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