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強城市,藏著一片大草原

地球知識局
文字 | 江氏小盜龍
校對 | 朝乾   編輯 | 同同
本期內容由地球知識局與上海自然博物館展教中心網路科普部聯合制作
前一陣,我趁著人少的幾天逛了逛之前被朋友瘋狂安利的上海自然博物館,重點是來看動物
沒想到在這座中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裡,竟然能夠置身於壯觀的非洲野生動物群裡,感受到來自草原的野性氣息,這可以說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眾多亮點中我最喜歡的一部分。
“走進非洲”主題區中的非洲獸群
逼真的場景讓人彷佛置身非洲草原
(圖:©上海自然博物館)▼
這趟看得比較細,回來特意給大家說道說道。
從赤道到極地、從天空到深海
駕車馳騁在遼闊的非洲大草原,觀看一年一度的動物大遷徙,這無疑是每個自然愛好者的夢想,但是限於時間、金錢、精力等種種原因,大部分人只能把這個夢想藏在心底。如果不用遠渡重洋,又不用隔著螢幕而是能夠近距離觀察,你會心動不?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走進非洲】主題區就是專門來圓這個非洲夢的,有人可能會說,這些“死”標本有什麼好看的?能與活生生的動物相提並論嗎?
這樣的捕獵場面,現實中你未必真能看到
(圖:©上海自然博物館)▼
其實從動物觀察的方式來看,野外觀察、動物園、動物標本、隔著螢幕,都各有優點和缺點,如果製作水平足夠高、動物種類足夠豐富,還是非常值得近距離仔細觀察的
“走進非洲”主題區的動物標本不僅栩栩如生,還實現了在有限空間中物種多樣性的最大化
該展區會盡量展示出一個區域內的多類動物
讓參觀者感受到那種磅礴而出的生命力量
(圖:©上海自然博物館)▼
在非洲草原上,你得追著動物跑,運氣不好時一天也看不到幾種,而且還得遠遠觀看。但是在博物館裡就可以近距離面對面了,完全不用擔心它們撞你一下、咬你一口。
此外,這麼多種動物爭先恐後地擠到你眼前,在真實的自然界根本不可能。所以,那些去過非洲草原的人仍然會來逛自然博物館,因為是不同的體驗
在這裡也能感受到非洲草原夜晚的魅力
(圖:©上海自然博物館)▼
為了增強體驗感與沉浸感,展廳四壁繪製了草原遠景,和近處的標本環境無縫銜接,再配合柔和變幻的燈光,配以草原上錄製的各種獸鳴,效果還是相當令人滿意的。
如果在非洲看膩了,還可以去隔壁【極地探索】主題區換個新天地,這裡有幾何造型的冰山和冰層,上面是各種極地動物標本,北極熊、海豹、海象、麝牛、駝鹿、企鵝等一應俱全。
 “極地探索”主題區的各種動物標本
(圖:江泓,左滑)▼
展內還特別把北極動物和南極動物分開展示,就怕出現北極熊與企鵝做鄰居的笑話。
極地浮冰上的動物固然壯觀,卻遠不及冰面下的海洋生物那般巨大,為了展示各種海洋巨獸,上海自然博物館把它們都懸吊了起來,從展示效果來看,最能表現海洋生物遨遊姿態的,就是讓它們浮在空中了。
上自博“生命長河”展區的螺旋坡道,兩邊是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標本,頭頂上則是一眾海獸,包括地球上現存最大動物藍鯨、現存最大魚類鯨鯊、現存最大無脊椎動物之一大王烏賊、現存最大水母之一獅鬃水母,與周圍的海豚、鯊魚對比,壓迫感十足。
被吊掛起來展示的藍鯨和長鬚鯨模型
(圖:江泓,屏檢視)▼
只要幾個小時,就能從兩極與赤道,認識不同生態群落中的標誌性動,還能潛入深海,感官跨度是很大的。
從遠古到現代、從古猿到智人
地球生命演化就如同一條大河,從38億年前源頭的潺潺細流,直到今天的寬廣浩蕩,期間有過無數的神奇生命,卻只有極少部分幸運兒留下了化石。
上海自然博物館中自然少不了化石,這些化石大多在“演化之道”展區展示。展覽以化石為基礎,以時間線為順序,展示了生命演化的傳奇歷程。
不同於其他博物館僅僅將化石簡單排列+資訊牌的展覽形式,上海自然博物館為了讓人理解化石殘片生前的模樣,著實花了不少心思。化石旁邊不僅有古生物復原圖,還有精美的復原模型
幾種植物化石及其復原圖 (圖:江泓)▼
其中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劇場,劇場用360°球幕,迴圈播放寒武紀雲南澂江生物群的生態復原動畫,並附以語音講解。
在這裡,人們就好像乘坐著觀光潛艇,潛入5.3億年前的雲南海底,不斷有奇異的生物從身邊經過。
這種體驗太棒了,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從劇場出來再回頭看化石,它們活生生的樣子立刻就出現在腦袋裡了。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劇場中展現了壯觀的澂江生物群
(圖:©上海自然博物館)▼
“演化之道”展區中,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還是恐龍,當看到一具具高大的恐龍骨架時,他們就走不動道了。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恐龍骨架數量雖然比不了專門的恐龍博物館,但質量還是蠻高的,像五彩冠龍、埃德蒙頓龍和雙嵴龍的骨架,我還是第一次見。
展區中的幾個恐龍骨架 (圖:江泓)▼
最鎮住全場的,還得是一比一還原的暴龍機電模型,這可不是大家印象中的變形金剛,而是看上去“有血有肉”的科學復原。
暴龍機電模型不僅忠實還原了恐龍真實的外形特徵,在頭部、腹部和腿部還展示了半解剖的結構,可以看到外皮之下的骨骼、肌肉和內臟,有種在解剖最恐怖食肉恐龍的感覺。
暴龍機電模型相當令人震撼 (圖:江泓)▼
而且這個暴龍機電模型既能動又能叫,小朋友對此是非常興奮的。喜歡的話,還可以在館內文創商店購買一個官方限定暴龍小手辦,把恐龍帶回家。
之後我們可以拐進一個全是新生代古獸的區域,裡面的猛獁象、劍齒虎大家都很熟了,但來自甘肅的鏟齒象動物群、 三趾馬動物群和真馬動物群化石才是亮點,不僅化石品質高,而且種類全,只是大眾的認知度還不高。
三趾馬動物群中有大量的古哺乳動物化石
(圖:©上海自然博物館)▼
看著化石是不是很難想象這些古獸活著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其實在“生命長河”的末尾,它們早已登場啦。不僅猛獁象、刃齒虎、短面熊、大角鹿等被逼真復原,還有已知最大陸生哺乳動物巨犀,其巨大的體型能夠與恐龍一較高下。
(圖:©上海自然博物館)▼
這些可都是只有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裡才能看到的,提前告訴你,前後對照著看更有趣。
“演化之道”以人類的演化收尾,對於“人類來自何方”這個疑問,透過一系列的化石、石器及模型進行展示,簡單回溯了人類誕生的過程,至少讓我們知道人類真不是猴子變的。
古人類頭骨模型及石器展示 (圖:江泓左滑檢視)▼
高密度衝擊,全方位打擊
這趟算是把上海自然博物館狠狠逛了一遍,分享一下個人感受。
首先是高密度的實物衝擊:上海自然博物館會把動物們以生物分類學中的科、目為單位,集中進行展示,於是你就會在一個個展臺上看到許多貓科、熊科、犬科、牛科以及靈長目動物的標本。
熊科、羊亞科與鹿科動物標本展臺
(圖:©上海自然博物館&江泓)▼
除了同科同目的動物排排站,在B2層的“繽紛生命”展廳,還有整面牆的蝴蝶、貝殼、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骨架,展示著形態學特徵帶來的視覺衝擊
形態各異的貝、螺標本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
也讓人感受到自然世界的美妙
(圖:©上海自然博物館,橫屏檢視)▼
而最具衝擊力的還是那一面數米高、掛滿了偶蹄目(牛、羊、鹿)頭骨的木板牆,展項名叫“犄角爭鋒”,那撲面而來的氣勢,只有站在跟前才能真正感受到。
“犄角爭鋒” (圖:©上海自然博物館)▼
緊隨而來的就是全方面的知識打擊: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裡認真走一遭,你的知識肯定會增加不少,真要看完所有展板和影片,肯定是要大腦沸騰,感覺腦細胞不夠用了。
其實大部分人只要把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記住就好,而視覺+文字+興趣注意力,才是一個完整的有效記憶組合。
所以在策展環節,就應該從這種綜合的有效效果來設計,比如“生存智慧”展區,除了動物的骨骼和身體結構,還有生存策略和習性的展示。
比如綠水蚺靠著下巴脫臼吞下比自己身體還要寬的獵物;蘭花螳螂靠著豔麗的體色隱蔽在蘭花上;大極樂鳥靠著展示華麗羽飾吸引雌性注意;黑鷺靠著翅膀形成的“黑傘”來捕魚,等等。
除了形態,還能看到不同生物具有特色的生存策略
(圖:江泓滑檢視)▼
能有以上種種效果,主要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家底厚,藏品總量有30多萬件,拿出來展覽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個個都是精品
無論是動物標本,還是古生物化石,或是模型等,都秉承了高標準、嚴要求、不能潦草對待的態度。
唯一的例外就是“萌獅”,它本是一隻雄性非洲獅標本,因標本製作年代比較久遠,導致面部表情不自然,但又因這魔性的表情過於擬人而在網上躥紅,反而成為頂流網紅。
上海自然博物館中的第一網紅“萌獅”
這魔性的表情讓人忍俊不禁
(圖:江泓)▼
善於變通的上自博順勢把“萌獅”也做成了館內限定手辦,喜歡的可以來一個。
最後,也別忘了博物館裡的各種活動,包括現場講解互動、探索中心的模擬化石發掘等。
還有比較高階的“綠螺講堂”,這是上海自然博物館創立的公益性科普講座品牌,定期邀請全球各領域的科學家和科普大V來跟大家面對面交流。還有“我的自然百寶箱”系列活動,每年都以“公眾科學 Citizen Science”為主題開展自然探索和公益科普展覽。甚至連其公眾號上的科普也做得有趣有料。
總之,上海自然博物館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自然博物館,有標誌性的建築、豐富的藏品、優秀的展陳、有趣的活動、貼心的服務和便利的交通區位。無論你是博物館愛好者,還是自然、動物、標本愛好者,路過上海都值得來逛一下。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