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必須硬剛到底?不是好勝,是沒得選!

這一場關稅烽火戲諸侯,算是把川子的PUA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按照他寫的《談判的藝術》,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要把目標設定的高於預期,隨時都可以終止談判,不斷放狠話、製造輿論壓力,打不過就罵,罵不過就直接拉黑,最後是一定要贏,不管自己是贏沒贏!
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關稅暴君的七天,那就是反轉、PUA和決裂!
當那些提前滑跪的國家,爭相恐後地排隊Kiss 他 ass的時候,川子用一場驚天大反轉推遲了審判時間,同時也沒忘了給中國繼續加稅,從104%提高到了125%。
顯然這已經不是存粹的關稅貿易戰了,這是兩大經濟體的徹底決裂。
這場原本“比狠”的博弈,大概要變成一場“比慘”的較量。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經濟體能跟美國翻臉後還能輕鬆過關,但擺在我們面前的沒有退路——只有硬槓到底。
那麼問題就來了,美國為什麼要對中國關稅一加到底?高血壓和低血糖的二番戰,誰又能笑到最後?
01
首先我們得先搞明白一件事兒,對中國加稅到底能不能引發美國高通脹?
按照一般理解,中國是美國的第三大貿易國,2024年出口美國4389億美元,貿易順差接近了3000億美元。如果美國大幅提高中國關稅,那企業成本增加,商品變貴,通貨膨脹也就控制不住了。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白宮經濟顧問斯蒂芬米蘭的報告,2018年到2019年,川子對中國商品有效加稅了17.9%,但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13.7%,美國的進口商品價格實際只上漲了4.1%,通貨膨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反過來,美國的關稅收入從2017年的346億美元,一路飆升到2019年的708億美元,關稅收入翻了一倍還多。
顯然,美國政府賺大發了,他們把上次的貿易戰當作了成功經驗,還要向世界推廣,等於把關稅變成了美國政府最賺錢的工具。
今天的關稅戰其實就是想從所有出口國家身上再撈一筆,用世界人民的錢去補貼美國人的生活成本。只要出口國的貨幣貶值,出口商品的價格下降,美國老百姓的生活就不會受影響,最後是出口國承擔一切的代價。
所以也就能明白,為啥咱們要堅決反制,今天讓一城,明天割一地,換來的只能是對方的得寸進尺。與其被鈍刀子剌肉生不如死,不如大家互相傷害,看看到底是誰的耐受力強,誰先扛不住!
要知道,歷史上的脫鉤雙方,都沒有啥好下場。
1930年代,美國的經濟一塌糊塗,胡佛也是把所有問題都按在洋貨身上,於是就出臺了一個《穆斯特-霍利關稅法案》,瘋狂提高進口關稅,保護自己國內產業。
結果就把英、俄、德、法這些老牌帝國給激怒了,大家瘋狂加註,直接把美國大蕭條升級成了全球大蕭條。短短幾年時間,全球貿易額暴跌2/3,美國人失業下崗活到崩潰,德國、日本選擇賭命,乾脆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經濟就像是談戀愛,吵架歸吵架,但只要還能對話,就沒發展到難以彌合的地步。但要是哪天吵完不說話了,分手也就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
要知道,關稅提高到60%,生意也就沒辦法做了,等於是川子從一開始就單方面把中國給拉黑了,後面無論再加多少也只是過個嘴癮,無非就是在屍體上多捅幾刀。
但問題是,被拉黑的也不是什麼軟柿子,同樣的招數怎麼可能讓你再玩一遍,所以大機率兩邊是要硬脫鉤了,即便不是現在,也會是未來。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誰都清楚經濟脫鉤等於互相傷害,那為什麼美國非要選擇這條路?而咱們又為啥躲不掉呢?
02
客觀地講,美國不是今天才開始衰落,而是早在製造業外遷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現在的局面。
大家別看美國這些年左手割韭菜,右手玩AI,但實際賺的錢全跑進了科技大佬和財閥手裡,普通美國家庭的財富在縮水,政府還欠了一屁股債。
根據最新資料,美國的債務已經突破了36萬億美元,相當於每個美國人剛生下來就背了12萬美元的欠條,遠超二戰時期的水平。
以前大家買美債,那是相信美國不管借多少總是能還上,但現在,美債已經到了所有人都不信能還上的程度,所以美國政府借新債還舊債的模式也就進行不下去了。
表面上看,美國債務的根源是花的太多,賺的太少,但本質還是產業結構出了問題。
首先就是製造業的空心化。
過去幾十年,美國的製造業幾乎全都搬到了海外,只留下一堆寫程式碼、炒金融、玩股票的,看著很高階,但製造業才是國家,注意哈,是國家最穩定的現金來源,這是實打實的GDP。
如果製造業不行,出口拉不動,最直接的影響是稅收,政府就只能靠借錢來運轉。
美國是世界上最金融化的國家,資本收益分成是主流,實體產業卻在不斷邊緣化,於是股市、樓市在漲,所有以美元計價的資產都在漲。但這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分到蛋糕,而是富人越來越富,中產越過越吃緊,窮人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
那有的朋友可能就要問了,可以向富人收稅啊!
拜登之前是這麼想的,結果被川子和老馬趕下了臺!
而且美國的稅收制度偏向有錢人,他們的股權、債券收入幾乎不怎麼交稅,結果就是政府的稅收收入越來越少,但該花的軍費、教育和醫保是一分也不能少。
說簡單點,美國也是遇到了大明王朝的同樣問題,階層固化和土地兼併。
當然還有更關鍵的一點,美元是世界貨幣,大家都拿它來結算貿易、儲備資產,這本身對美國是好事,自己印錢全球就買單。
但問題也來了,你想讓美元當世界貨幣,就要當世界買家,所以美國必須進口外國商品,讓美元流出去,印錢也不能學習辛巴威、阿根廷,因為一旦貨幣超發嚴重,那全球央行都會拋售美元。
這就非常尷尬了,原本美國的製造業就已經被掏空了,現在還要靠買洋貨維持美元霸權,等於越買越虧,貿易逆差根本拉不回來,國內就業還被打包送給了其他國家。
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川子不顧一切地要把製造業搬回來。不是他有多愛工廠,而是沒有工廠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守不住美元霸權,更守不住美國的江湖地位。
這個邏輯現在已經成為美國精英共識,無論民主黨上臺還是共和黨,操作手法或許不同但總體目標是絕對一致的。
03
現在回到中國這邊,咱們實際上也沒有退路。
過去幾十年,中國靠給全世界打工,賺來了經濟騰飛的本錢,然後就被房地產一路帶跑偏,搞的現在消費提振不起來,生育率和老齡化的問題卻一個又一個的擺在了面前。
說簡單點,以前的那種出口+投資的發展模式已經到頂,外貿很重要,但消費和老齡化才是咱們的頭等問題,如果還這麼混下去,那大機率是逃不掉中等收入陷阱,如果還要向上攀爬,那留給中國的就只剩下一條路——產業升級。
這就刺痛了美國的敏感神經。
要知道,發達國家的總人口大概是13.85億,而藍星上的資源也是有限的,中國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發達國家,就要去搶日本、韓國的中高階製造,去搶美國、歐洲的高階製造,但是低端製造也沒辦法立刻放棄。
總之,小孩子才做選擇題,只要世界上有得,我就得有。
所以不是美國人Hold不住,是全球發達國家都有點慌亂,這也註定了咱們必須在經濟領域和美國正面硬剛,即分勝負也決生死。
因為產業升級對於咱們,不是選修課而是必修課,大家都被逼到了牆角,這場對抗躲是躲不掉的。
按照歷史的規律,國強則貿易自由,國弱則搞貿易壁壘。
這幾年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兒,美國在築牆,中國在修路。
美國搞的是科技封鎖、貿易關稅,而中國在全力推進貿易自由,甚至傳出來訊息,說要拉個新群玩零關稅聯盟。
這不是戰術選擇,而是戰略分歧。一個想維護舊體系,一想扛起新大旗。
很多人認為,中美脫鉤只是中斷了貿易,但實際上是全球經濟秩序的權利重組,美元和美國的核心地位,可能正在一點點鬆動。
你看這次加稅,越南、韓國是提前下跪,但也有跪久了想硬氣一把的。歐盟27個成員國投票表決對美國徵收25%的反制關稅,說明他們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這次伸脖子捱上一刀,那未來美國就有無數把刀等著你。
結果第二天,川子就宣佈對等關稅延期,不是歐盟說早了,而是川子看到了中國和歐盟聯手的可能,接下來會有更多的國家參與進來。
之前就有人預測過美國加稅的三種結果,所有國家聯合反制,中國與歐盟幾個大的經濟體聯手反擊,最差的是中國單獨硬剛,陷入被孤立的狀態。
現在的局面雖不完美,但可以接受。
其實後面不管川子如何出招,想要找回自己的場子,周幽王的人設恐怕是抹不掉了,當一個超級大國總統可以隨便反轉自己的政策時,這個國家的信譽也就可有可無了。
美國今天最大的問題,不是敵人太強,而是自己太老,川子想要製造業迴流,但現實是美國的電網老化、工人短缺、資本也早就習慣了輕鬆賺錢模式,一個特斯拉工廠在美國建三年,成本還是中國兩倍,這種效率又怎麼去和東亞圈搞競爭?
更加尷尬的,是美債沒人接盤。
以前是中國買,現在不僅不買還在瘋狂甩賣。指望日本就更不可能了,他們的債務已經達到了GDP的260%,即便有心也確實沒力。再看中東國家,狗大戶們早就開始把美元換成人民幣結算石油,大呲花+基建可要比那張綠紙實在的多。
很明顯,美國發債、印錢、購物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這就像你的信用卡刷爆,親戚朋友都開始說最近的手頭有點緊,所以川子只能拿出關稅暴君的劇本,儘量讓美國國運再維持個幾年。
結語
當然中美對抗不可能短時間出結果,大家可以振奮,但真沒必要的搞這麼興奮,因為關稅戰打擊的是出口企業,工廠停產工人就要失業,工人失業就意味著消費下滑,最終還是會影響到每一個人。
真正的大變局從來不是被某一次衝突終結,而是被某一次危機倒逼出來的,世界不是看誰把架吵贏,而是看誰能把混亂局面直接搞定。
對於普通人來說,沒啥好焦慮的,時代趕到這兒了,躲也躲不掉。但唯一能確定是,牌已經洗過一次了,接下來就看誰的手裡還有底牌,誰能堅持更持久。
此文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