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個體都是向死而生的,那死亡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尹哥贈書福利
各位小夥伴
又到福利大放送時間啦!
你經歷過哪些“死亡教育”?
歡迎留言分享
我們將從
回答互動問題+轉發本文至朋友圈
的小夥伴中
隨機抽取3名幸運讀者
分別贈送
《走出人間 走出時間》
1本
福利活動常有
關注尹哥不迷路
活動截止時間:4月24日
(將會在4月25日的推文裡公佈獲獎名單)
活動解釋權歸「尹哥聊基因」所有
死亡存在麼?在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我們不過是死亡的旁觀者;而當我們死去,死亡也就成了過去式。對於研究生命科學的我來講,深知死亡是一種基因的設定程式。而真正讓我們恐懼的,永遠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因為親友永逝所帶來的離別感傷,是因為個體瀕死之際的內心煎熬。但其實,每一個個體都是向死而生的,所以死亡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我認為,正是因為死亡的存在,才不斷的提醒著我們:活在當下,是那樣的有意義和美好!死亡如同黑夜、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我們卻要用它去尋找光明!
——尹哥的推薦語
“生死甜甜圈”團隊引進了《走出人間,走出時間:以終為始的生死觀》這本書,並透過釋出公開信的方式在國內推廣生死教育。
《走出人間,走出時間:以終為始的生死觀》
直視死亡的心理準備,向死而生的生活智慧
從“恐懼死亡”轉向“接納死亡”
最終實現“向死而生”的生命覺醒
華大集團CEO尹燁 有書創始人雷文濤
等眾多大咖傾情推薦
補上死亡教育這堂缺失的人生必修課
作者簡介
[澳] 柯林·迪克斯(Colin Dicks)
作為一名腫瘤學家,柯林醫生意識到了社會關於死亡和臨終話題對話的匱乏。在他的死亡教育研究專案及同事和朋友面臨絕症的影響下,他用文字表達對死亡過程的看法。他希望更多人能閱讀這本書,由此能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對待生命終結的態度。
目前,柯林醫生在陽光海岸擔任放射腫瘤學家的工作。他也是“渴望理解死亡”慈善機構的創始人,該機構致力於推廣死亡教育,可以透過[email protected]聯絡到他。
譯者簡介
倖幸
澳大利亞陽光海岸大學管理與國際貿易雙學士,曾從事國際貿易十餘年,後任國際之聲廣播電臺主播七年,後現移居澳大利亞。
她是柯林醫生的朋友,對其運用臨終關懷理念幫助喪子母親走出悲痛很受觸動,決定翻譯其著作,希望為國內的老齡化社會及臨終關懷事業貢獻力量,傳遞“向死而生”的生命教育理念,幫助公眾正視死亡的自然性。目前,她正協助柯林醫生推廣生命教育及臨終關懷等公益事業。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探討我們該如何面對臨終和死亡的死亡教育大眾通俗讀物。本書透過權威視角、實用內容與溫暖敘事,幫助讀者從“恐懼死亡”轉向“接納死亡”,最終實現“向死而生”的生命覺醒,既是個人心靈成長的指南,也是推動社會死亡教育進步的重要讀物。
作為腫瘤專家,本書作者在其職業經歷中多次直面患者對於不治之症和瀕臨死亡的真實反應,既見多了悲歡離合的情景,也看慣了生死離別的場面,於是總結出了一套面向瀕死者、護理者以及更多對生死感到困惑和恐懼的普羅大眾的行動指南。
本書內容不僅包含生死觀等哲思層面的闡述,更涉及諸如遺囑、遺產、遺願、臨終關懷、姑息治療、葬禮、人際關係等具體事務的安排。
作者憑藉自己多年的醫療經驗、深刻的同理心與溫和的幽默感,在書中透過娓娓道來的親和語言,柔和地牽著讀者的手,引導讀者理解每一個人無法躲避的終將走向死亡及瀕死狀態的艱難道路,讓讀者逃離對死亡的恐懼,接受這是一個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過程,從而幫助那些面對死亡的人為死亡旅程做好充足的準備,以坦然接受生死、看淡生死,平和地接受走向死亡的結果。
讀者物件
1.普通大眾:對死亡感到困惑或恐懼的人群,尤其是中年人及以上群體,希望透過死亡認知提升生命質量;追求自我成長與心理健康者,渴望透過 “向死而生” 理念擺脫焦慮,聚焦人生重要目標。
2.專業人士:醫護人員(尤其是安寧療護、緩和治療、臨終關懷領域的從業者)、社群工作者和志願者、心理諮詢師等,可借鑑書中案例最佳化臨終關懷服務;教育工作者,適合用於生命教育課程設計或教學參考。
3.特殊群體: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書中具體事務指導(如遺囑、遺願)能提供實際幫助;經歷重大疾病或喪親之痛者,透過書中真實案例與哲學思考緩解心理創傷。
4.文化愛好者:對生死哲學、存在主義感興趣的讀者,可從通俗化的討論中獲得思想啟發;關注社會議題者,本書可作為理解老齡化、死亡教育普及等問題的參考資料。
編輯推薦
◎權威作者與專業背景:作者是腫瘤學家,擁有豐富的臨終關懷經驗,創立慈善機構推廣死亡教育,兼具醫學專業性與人文關懷;譯者深耕臨終關懷公益,翻譯精準且傳遞本土化關懷,增強讀者信任感。
◎死亡教育的系統性探討:深刻而全面地探討 “以終為始”生死觀的通俗哲學讀物,直面社會對死亡話題的迴避,提供科學且溫暖的行動指南。
◎哲學思考與實用指南結合:既有生死觀的深度探討,又涵蓋遺囑、臨終關懷、人際關係修復等具體事務的操作建議,兼具思想性與實操性。
◎溫和幽默的敘事風格:以“生死甜甜圈”等生活化比喻消解死亡的沉重感,用“牽著讀者的手”般的語言引導思考,降低閱讀門檻。
◎老齡化社會的剛需:針對中國老齡化趨勢,為公眾提供臨終準備、家庭溝通等實用方案,助力社會應對死亡議題。
◎名人推薦與社會共鳴:華大集團 CEO 尹燁、有書創始人雷文濤等眾多權威人士聯合推薦,引發讀者對生命意義的共鳴。
你或你所愛的人是否正面臨著臨終或死亡的現實?此時你會不斷地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是我?什麼是真的?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什麼對我有價值?”
這本書不僅給予你自信去談論一個不可避免、具有挑戰性的話題——死亡,還能幫助你理解所面臨的正常挑戰,甚至讓整個過程變得更易於承受。此外,當人經歷困難抉擇尋找痛苦的意義時, 這本書將給予人們很大的幫助。維克多·弗蘭克爾(Victor Frankl)在其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寫道:“個人一旦成功地找到了意義,那他不但會感到幸福,還會具備應對磨難的能力。”
中文版推薦序 1:
死,不足懼
讀完柯林· 迪克斯頗費心思而撰寫的書稿,心頭髮酥。
這已經是作者寫的第二部關於死亡主題的書了,十年前他出版了《關於死亡: 面臨死亡時該如何生活》(About Dying: How to Live in the Face of Death),開啟了與死亡的對話,告 訴讀者如何直面死亡,超越死亡。兩本書所傳達的核心意涵只有一個,那就是“死,不足懼”,猶如《老子》所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原意是民眾如果決絕人生,生不足惜,死不足懼,就沒有什麼人能夠征服他們的了。換一個角度看,消除了死亡這個心頭大患,是一份生命的大覺悟、大解放,死,不足懼,也就不足拒,黎民百姓的幸福生活就會翩然而至。因為在國人的心靈深處,始終藏著一個死亡的黑洞,難以掙脫。
在這本書裡,作者進一步闡釋了“死,不足懼”的深層道理與臨場應對。跟其他動物相比,人類是具備遙望死神本能的,懼死心結由此而生。如此說法,緣由大致有三點:一是邁向死亡深淵時的痛苦,包括身之苦、心之苦、情之殤、名之遁;二是生之歡愉的無限流連及慾望的糾纏,死亡降臨,多少聲色犬馬毀於一旦,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三是對來世的迷茫,死亡如同一道旋轉門,若旋進天堂固然幸運,若旋進地獄則萬劫不復。不過,作為一位資深的腫瘤科醫生,作者柯林·迪克斯沒有像哲學家及高僧大德那般空靈地探究 生命的真諦,而是回到“生老病死”的臨床境遇,由此展開“死,何以懼,繼而,不足懼”的闡釋。
我年輕時在腫瘤科服務過一段時間,深知腫瘤科的一大景象就是頻繁面對生離死別。要知道,在40年前,腫瘤治療手段很有限,雖然手術、放化療的路徑俱備,但療效卻不盡 如人意,三年、五年的存活率均不高。不過,足以震撼腫瘤 科醫生心靈的,還不是居高不下的死亡率,而是遭逢腫瘤而喪親的折磨。 我常說死亡有三層境遇,分別是“他死”“你死”“我死”。“他死”指的是病房裡某位患者離世,雖然悲傷、失落,但不曾刻骨銘心,不久就會平復;“你死”指的是醫者 的至親摯友死於自己統轄的病區,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撒手人 寰,自己卻迴天無力,無能且無奈,無措而內疚,心頭的痛楚猶如刀割,久久不能平復;“我死”指的是自己被宣判癌症纏身,療效不彰,承受身心俱焚的煎熬。
本書卷首,約翰·克萊門茨醫生感言:“即使是一名擁有50年從醫資歷的醫生,也發現自己還是沒有準備好應對妻子短暫患病和去世的事實。”因此,腫瘤醫生,以及衍生出來的 緩和醫療醫生都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在與腫瘤疾病的周旋中,療愈腫瘤、戰勝腫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何讓腫瘤患者在生命的最後一程裡“生活有品質,生命有尊嚴,死亡有準備”,才是職業正道。
在柯林·迪克斯醫生的筆下,曲徑通幽。作者不是簡單地將患者與家屬拖入生死教育的課堂,而是啟發他們去尋訪稍縱即逝的生死直覺,引領他們去品味半虛半實的死亡覺 知,咀嚼生命終末期的每一寸身心體驗,醫護也在與患者的 身心對話中悟出死亡輔導與哀傷輔導的原理,找到幫助將逝者“優逝”的路徑與方法。首先,要跳出“心跳、呼吸停止”的死亡定義(這只是臨床死亡的節點),把死亡的過程延展為“瀕死、臨床死亡、生物學死亡、 社會學死亡”的“圍死亡”認知,並於首尾兩端發力:一是著力探究瀕死的奧秘,揭示 “悲欣交集”的二元性;二是打通醫療與殯葬的鴻溝,將身後事也納入臨終關懷的程式之中。
在書中,作者花費相當大的篇幅介紹了被其稱為“甜甜圈”的別離節目,包括生命的回望、親友的聚會、遺願的託付、愛的遺產的締結、葬禮的期待等,使得這一趟生命的遠行成為一次愜意的探險。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文字是率性的,也是溫煦的;時而是哲人般的溫潤感悟,時而是小說家般的溫情敘事,時而是鄰家大哥大姐般的溫馨叮嚀,讀來不覺得是耳提面命的大師教化,而是一聲聲沁潤心脾的醫護勸慰。本書值得諸君細讀慢品、掩卷回味。
王一方 
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
中文版推薦序 2
老子提醒我們:“吾有大患,及吾有身。”有身則受控於時空。 榮格卻說,對生、老、 病、 死這類終極關懷問題,人類其實無能為力,只能(實際應該)尋求超越。後現代社會 科學昌明,人類卻越來越努力迴避曾經淡然直面的終極關懷 問題。投入無數時間、精力、金錢等幾乎全部努力用於迴避、 延緩老(如養生到養心乃至養神、種種抗衰老、病(如全世 界為應對痴呆症的大規模科研專案、死(長壽、養生),卻徒勞無功!
對於不可避免的死亡,人類嘗試各種應對辦法。從風俗各異的喪葬禮儀(比如守七)到噩壽/福壽之分,乃至生死、 魂魄等相關各類宗教詮釋;更有面對不可控之命(命緣神授 虔且敬)所作的主觀、客觀努力-運(壽因人擇健而康);更有現代所謂“臨終關懷”與“緩和醫療”。心理學界則從弗洛伊德的截斷聯結到伊麗莎白· 庫布勒-羅斯的五個階段理 論(第 11 章),乃至臨床心理學家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的創傷後成長/遷延性哀傷……如何調和生命的實然(死)與應然(活)?可以說,古今中外人類全部心智(心思意念)與言語、行為皆直接或間接地服務於此。與其說自 科技革命以來,人類忽視、虛無、汙名、 拒絕宇宙自我後,面對死亡而無望的苦果,不如說人類須重拾理性革命前懷著 信心、盼望與熱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死亡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 不過,由於主動(如全時間服侍家人) 或被動(如失智)原因,這種 人際關係會偏離“既定”軌道。作者提醒我們,在這條單行線上,每個人都必須利用好有限的時間。如何利用好? 或有所選擇,側重親情;或放棄名利,修養心力;或反思人生,直面將臨的死亡;或立足當下,注重所過每日每時的質量。作者說得好,本書不僅關乎死亡,它也是一個繼續生活的邀請。雖然死亡和臨終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如 何生活。 如基於道畢生發展,比如少年時發現天賦、培養興趣、形成能力(聞道、學道、知道),以此上大學、找工作、成家立業(見道、修道、行道),到老則可以安然走向人生終點(證道、合道、得道)。
作者提出, 死亡是個精神性事件, 不觸及永恆就無法進 行死亡教育。修通與整合(個人中心、社會中心、自然中心、宇宙中心)四重自我;超越時間(一生、人類、宇宙)、空間(家鄉、祖國、世界、宇宙);面向孟夫子所謂終身患、儒家倡導的“止於至善”,是我們直面死亡的最大底氣!整合了心脈(全人成長)、血脈(創造中以生命影響生命)、 文脈(古今中外人類從自然之書中讀出的智慧)、靈脈(尋得意義、實現超越),死又何妨?我們或許既難以像莊子那般通透,自認將以大地為棺槨、夫人去世鼓缶而歌,也難以達到蘇東坡的 釋然(心如槁木死灰)。然向死而生,本是人一生的議題,自不能、不應亦不宜迴避, 更不容否認、拒絕。何況,軸心時代先賢們給現代人的榜樣: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現代旅行常在飛行。你是否意識到飛行與死亡有頗多相似點(第 8 章)? 你有沒有意識到,死亡何時變得很仁慈?死亡的標準很低/不可能失敗?你是否知道面對死亡的三種否 認會帶來嚴重後果(第 6 章)? 否認不僅剝奪了臨終者寶貴的準備時間和精力(接受、告別、安排),還剝奪了相關人士瞭解和接受真理的能力,難以實現有效溝通,以致不得不付 出代價乃至造成遺憾。
很喜歡本書的書名——《走出人間(空間),走出時間(時間):以終為始的生死觀》,點明人生的超越本相與慎終追遠的畢生時空觀。 作者用臨床實踐個案,梳理死亡概念(第1~3 章)、生老病死(第 4~8 章)的現代研究成果,尤其是死 亡相關態度(觀念、接受度、思維方式、個人性約定)、語言(概念、理論、技術、有效溝通),知識、情緒/情感(減少死亡的痛苦、創傷、不確定性等負面聯結相關焦慮、迴避、恐懼,慘烈現象乃至憎惡,形成正面、直面(第9章);患者心理反應、求醫行為、認知重評、基於現實的期望、瀕死體驗、管理感受、團隊協作安排、緩和治療(第 11~22 章);生前、身後事,尤其是法律、財產、相關費用(第 18~21 章)、意志行為的整合。當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與身臨其境的決 策與行為仍有距離;但知行合一須知在前。因此,專為長期照護者寫的第 22 章、為親屬寫的第 23 章以及觀念整合、反思、應對行為(第 24~26 章),尤其寶貴。
我相信,中國傳統文化(道家、中醫)的三魂七魄的個人觀、守七等喪葬禮儀和清明節、中元節等家庭性祭奠活動設計會大大幫助讀者理解文字與敘事邏輯。中國文化強調慎終追遠,尤其是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特別強調人生的超越性;故儒家文化基於具身(個人中心自我)發展觀,培養向善(社會中心自我、兼善(自然中心自我)乃至止於至善(宇宙中心自我)。八條目教育也基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五類基本成人教育,成人後方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擔當各類社會責任。
閱讀書稿,我不禁想起母親彌留之際常說的三句話:一是用方言喊“我媽哎”,我知她痛苦至極(老人家死於肺結核, 滿肺空洞,肺泡幾乎失去換氧功能, 病房的高濃度氧氣 面罩解決不了缺氧問題);二是說“一窩雞要散了”,老人家的潛意識說出了一生願景(像老母雞用翅膀罩著親生的五男二女、收養的兩個孩子,甚至孫輩、重孫輩),我只好安慰媽媽“不會散的”;三是說“布新,讓我走吧?!”我雖然研究老年心理學20餘年,何敢答應?結果讓媽媽多受了一週的痛苦,成此生憾事,悔之莫及!
故作序,此為序。
韓布新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系 
中國心理學會原理事長、常務理事、註冊工作委員會常委 
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
中文版推薦序 3
當我們提及“臨終關懷”,心中總會泛起複雜的情感,既有對生命消逝的敬畏與不捨,也有對未知終點的恐懼與迷茫。作為一名從事生命關懷工作十餘年的從業者,我深知絕大多 數人在面對臨終時的痛苦與掙扎。這種痛苦不僅屬於即將離 世的親人,也屬於陪伴者,痛苦是整體的。此外,陪伴者也 終將有一天會面臨自己生命的終點。
多年來,我一直致力於推廣生命關懷教育,希望幫助更多人不必等到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候才被迫面對死亡這個話題, 處理過往的未竟之事。現實中許多人在恐懼和慌亂中往往 措手不及,最終都留下了痛苦與遺憾。我一直夢想能有一本專業、全面且充滿溫度的書籍,能夠探討這一話題。
而《走出人間,走出時間:以終為始的生死觀》這本書,宛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為我們照亮了“臨終關懷”這一深沉而又常常被忽視的領域,也實現了我心中的一個夢想。它不僅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活出生命意義的書。作者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光裡,給予臨終者最溫暖、最具人性溫度的關懷。從滿足他們最後的心願,到陪伴他們渡過心理上的難關,直到臨終者的後事處理,書 中事無鉅細地涵蓋了安寧療護的每一個環節,既專業又充滿 溫情,讓讀者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實用的知識。另外,書中介紹了一些簡單卻充滿力量的陪伴方式,如傾聽臨終者的故 事,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和需求,幫助他們坦然面對身體的變化,積極地應對和處理各種瑣事。 這本書讓我們意識到,死亡並非不可談論、不可面對。只要我們勇敢地轉身去探索這隻“兇猛的老虎”,就會發現它其實一直像一隻“溫順的貓咪”,陪伴在我們身邊。
這本書也為醫護人員、社會工作者以及安寧療護從業者 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啟示。 在專業的醫療護理之外,如何給予患者精神上的撫慰和支援,同樣是一門重要的學問。 它提醒著我們,醫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延長生命的長度,更在 於提升生命的厚度,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後階段。
對於普通讀者而言,這本書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它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正視死亡這一無法迴避的歸宿。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會不自覺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生命 意義,更加懂得關愛身邊的人,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每時每刻。
《走出人間,走出時間:以終為始的生死觀》這本書以其真摯的情感、深刻的洞察和實用的建議,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安寧療護世界的大門。它讓我們明白,雖然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但在走向終點的路上,愛與關懷可以讓這段旅程變得溫暖而從容。願每一位讀者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力量,在面對生命的終章時,以勇氣、智慧和慈悲之心,平和地走完這段旅程。
李建平 
生命關懷師“生死甜甜圈”生死教育顧問 
金蘋果全人關懷學院創辦人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