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科生的道路,需要自己去闖。名校光環無法保證你脫穎而出。”
文丨Jennifer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很多牛娃的故事,往往是申請上了名校後,就結束了,就像童話故事裡迎來了Happy Ending.
可實際上,進入名校,故事才剛剛開始。接下來的學業適應、求職規劃、簽證申請等問題,都是一道又一道更為現實的坎。
今天我們要追蹤的主人公鄧清源,是一個文藝大男孩。高中就讀於上海“四校”之一的交大附中,在2019屆申請季黑馬逆襲,一舉拿下哥大、康奈爾和一眾頂尖文理學院的offer。

鄧清源
一晃6年時間,從哥大畢業的他,有沒像大家想象中那樣,靠著名校光環、進入某個大公司、做一份光鮮且高薪的工作呢?
超出意料的是,他完全沒有選擇留學生青睞的諮詢、金融等高薪行業,反而在紐約的藝術圈,做了一名自由策展人和寫作者。他所學的藝術史專業,還是美國失業率最高的專業。

根據2024年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資料,
藝術史專業不充分就業率高達62.3%
在這個對“留學回報率”精打細算的時代,砸了400萬上藤校,卻沒有為自己謀一份高薪工作,估計這樣的故事,要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筆“失敗的教育投資”……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再次採訪清源,和他聊了聊。畢業後的他,留在美國還順利嗎,是否後悔選了文科?他又如何看待文科生的“留學回報率”?

花費400萬上藤校,
畢業後走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畢業至今,清源習慣於將自己的每日生活安排得規律且充實:工作、讀書、社交、看展。
作為一名自由策展人,他日常工作中很大一部分,是受博物館、藝術館等邀請,給藝術家們做策展。工作之餘,他會花很多時間和藝術名流們社交,為自己積攢藝術圈的人脈。
此外,他還是一名作家,為各大藝術雜誌供稿,每天至少要花4個小時在寫作上,雷打不動。“我每天一吃完早飯,就開始坐在電腦前構思,天天寫。寫作這件事,一旦放下,就會越來越慢。”
就這樣,藤校四年花了近400萬的他,毅然決然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鄧清源在紐約
前段時間,清源還以藝術人才的身份,申請到了“Eb-1A傑出人才簽證”。這一簽證主要面向科學、藝術、教育、體育和商業這五類人才,滿三年就可以拿到傑出人才綠卡。
從大二時,他就開始為申請簽證做準備,結合自己未來的發展規劃,他將目光鎖定在了Eb-1A。提交申請時,他整理了自己在各大平臺和雜誌上發表的20多篇文章。半年後,他就獲批了。
“很多學生不知道可以申請這類簽證,如果提早準備,有一定的作品積累,透過率還是挺高的。如果等畢業後才倉促去申請,就會很難。”
接下來,清源計劃申請巴德學院的策展專業研究生,這所文理學院擁有全美最好的策展研究生專案,未來去博物館或者藝術館做策展工作。

美國巴德學院
入行兩年半,清源說,自己的事業才剛剛起步,尚處於積累階段。對於缺少家庭背景和本土優勢的留學生來說,想要在紐約的藝術界闖出一片天地,並不容易。
但是,他每一步都走得十分堅定。“選擇了這條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也不會自我懷疑。”
儘管當下的收入遠不及金融、諮詢等高薪行業,僅僅能覆蓋自己在紐約高昂的生活成本,但是他很樂觀,相信自己在這一領域持續深耕,提升知名度,能帶來更長遠的利益和價值。
甚至他覺得,能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回報。
“我也可以和很多同學一樣,去諮詢、金融、投行,拿一份可觀的收入。但是我知道,這不是我的激情所在,即使勉強幹了,這份職業不會長久。幸運的是,父母很尊重我的選擇。”
目前,清源的偶像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媒體與行為藝術部門的首席策展人Stuart comer,希望未來能像他一樣,用自己的藝術敏銳性,打撈那些被歷史忽視、或正在創造歷史的先鋒的聲音。

策展人Stuart comer

從交大附中到哥大
始終不變的是自我探索和成長
哥大的四年時光,經常讓清源感到振奮,也為他帶來了新的人生方向。
這是一所以博雅教育見長的頂尖名校,校園氛圍更自由、包容,有濃厚的理想主義熱情,學生們熱衷於探討文學、藝術和哲學….
大一時,他接觸到一門當代藝術課,一下子擊中了他。“這堂課講得很精彩,老師從早期現代藝術歷程,講到侷限主義的產生,打破了我對藝術的很多理解和想象。”
他還發現,比較文學和當代藝術之間,其實有很多共通之處。“兩個專業的理論基礎差不多,比如有一些共同的哲學理論框架,只是運用領域不同。”
轉專業在哥大比較自由,於是清源在大二,火速申請轉到了藝術史專業。哪怕在哥大,這也是一個頗為小眾的專業方向,僅有30多個學生,其中一半學生會選擇讀研,剩下的一半會進入畫廊、博物館、藝術館工作。

清源(右一)與班主任、藝術史同學合影
清源十分堅定地追尋自己內心的熱愛,大學期間一直在為進入藝術領域做準備。
他發現,想要進入這一領域工作,第一步就是積攢人脈,從前輩那裡汲取經驗。
這一點,哥大的地理位置有得天獨厚的機會。學校位於曼哈頓,附近就坐落著各大博物館、藝術館和數不清的畫廊。因此,他會用心關注各大藝術機構舉辦的沙龍和晚宴,儘可能為自己提供接觸藝術界人士的機會。

此外,他還發揮自己的寫作強項,大二開始就堅持每天寫作4小時,不間斷地向各大藝術雜誌投稿。
哥大通識教育的讀寫任務,本來就非常繁重,動輒上百頁的閱讀材料,讓很多留學生望而生畏。清源選擇的幾門課,不僅有當代藝術、藝術史,還有政治、歷史等課程,哪怕對於英文母語學生來說,也極具挑戰。
無數個日日夜夜,清源一頭扎進了浩如煙海的文獻裡。為完成論文,他有一段時間,每天只睡3個小時。“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硬啃。”
回首那段日子,雖然很辛苦,但他也很慶幸,能在大學四年裡接觸到文學、哲學、歷史、藝術等領域的重要思想,以小而精的研討會形式,學習瞭解不同的視角和多元化觀點,培養思辨能力。
這些訓練,都為他的寫作,打下紮實的根基,他的畢業論文還得了獎。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文章,開始陸續在各大藝術雜誌上發表。作為一位非母語寫作者,他透過大量讀寫訓練,磨練出了非常地道的英文表達和深刻的洞察。

清源在很多藝術網站上都有自己的專欄
一些藝術界人士看了他的文章後,會主動和他郵件聯絡,表達合作意願。這些文章,也成了他進入藝術社交圈的入場券。
就這樣,他為自己積攢到了不少人脈。
畢業後,他決定先工作,進一步探索自己要進入的領域。在導師的介紹下,他先進入一家畫廊工作。“我從最基礎的打雜做起,前臺、行政、布展、對內對外溝通、甚至連清理廁所的活兒,我都幹了。”
這一年的打雜,雖然有很多糙活累活,卻讓他對這一行業有了更深的體會。一年後,他辭職正式成為一名自由策展人。

清源在紐約一座廢棄工廠,
策劃了一場關於勞工和情感的藝術展
而這些年積攢的人脈,也開始派上用場,很多都成了他日後的合作者。
如今,鄧清源(Qingyuan Deng)的名字,會出現在一些博物館、藝術館的展覽中。今年3、4月份,他還將在紐約Canal Projects策劃一場藝術影像派對,和五位當代藝術家合作。
“得益於過去打下的人文積澱,我的很多展覽都會被評價說有一定的思辨性,它也漸漸成了我作品的一個亮點。”

“美本黑馬”、“文理殺手”,
是怎麼煉成的?
時光倒退到十年前,清源對人文和藝術的痴迷,其實有跡可循。
清源來自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閱讀,是家庭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情。從小到大,他幾乎沒怎麼上過輔導班,除了找英語外教練習口語,就是閱讀。
他最喜歡看的,是文史哲類的書,還有英文原著。他發現,很多書一開始看,不一定完全懂,但是堅持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學時期的鄧清源
“我初中時讀《百年孤獨》,只是湊熱鬧去讀。但是高二那一年,在接觸到一些文學理論方面的之時後,我慢慢理解了那本書的妙處,重讀一遍,體會到了不少新的收穫。”
人文和藝術方面的積累,慢慢滋養出他獨有的文藝氣息。高中階段,文科成績突出的他,被體制內重點中學錄取,考進了交大附中的思源人文班。
思源人文班,主要面向人文學科成績出類拔萃的學生,課程設定以普高課程+AP課程為主,隸屬於交大附中本部。高一階段,學生全部學完上海會考課程,高二學習以美高AP為主線的國際課程,這也意味著學生要“內外雙修”。
高二這一年,他前往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一所特許學校交流學習。在這所美國高中,清源為自己規劃了能力範圍之內最難的課程,包括文學、美國曆史、比較政府等9門AP。

清源(後排左一)在美國交流學習
在這裡,他接觸到了過去不曾接觸的藝術課程,併為之著迷。對電影等藝術形式產生興趣後,又找來劇本寫作、影視攝製相關的書看。
注重閱讀和思辨的美高,讓他有了更廣泛的人文涉獵。學習美國曆史時,他會廣泛閱讀包括歐洲歷史、中國歷史的內容,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中的相似之處和內在關聯。
這雖然不一定能幫助他掌握考綱上的所有知識點,卻加深了他對這門學科的理解,幫助他收穫更宏觀的視角。閱讀之外,他還喜歡在寫作中理清自己的思路。
“記得在AP考場上,我寫文學分析的時候,突然有一種頓悟之感,將之前在哲學課上、文學課上學到的只是,和其他地方讀到的書,都串聯了起來。”

清源很喜歡閱讀的書籍《世界史綱》
為了找到一所適合自己的大學,他從高一開始,瀏覽網上關於不同學校特與氣質的文章,閱讀fiske guide之類的書,還會在美國學校評價網站Niche上檢視學生反饋。
“關於學校選擇,我認為首先要考慮到自己的人生規劃和目標,還有價值觀。比如,我想學習人文學科,注重博雅教育,也認為本科階段學生之間的集體感十分重要。因此,我在學校的選擇上偏向文理學院和中小型的綜合性大學。”
在申請文書中,他會從生活小事入手,見微知著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展示獨一無二的自己。
比如,在給波莫納大學的補充文書中,他描述自己滿懷憧憬拜訪倫敦卻最終失望而歸的經歷;在給鮑登學院的文書中,他敘述了他在一個美國小鎮迷路的故事….“這些都不是多麼罕見的經歷,卻對我的個人成長來說非常重要。”

清源的部分申請文書
他覺得,文書的語言不一定要很華麗,但是一定要精確表達,最好能與個人形象相契合。如果你是一個文藝的人,那你的語言就最好有一點詩意,不要乾巴巴的。
最終,在一眾頂尖名校offer中,這位文藝少年選擇了哥大,申請專業是比較文學。當初清源的想法是,讀博以後走學術道路。
可人生的際遇就是這麼奇妙,誤打誤撞進入了當代藝術的大門後,他放棄了讀博的想法,決定擼起袖子,先去這個領域實幹一番。

文科倒閉潮下
文科生留學的價效比在哪裡?
在今天的“文科倒閉潮”下,文科生難找工作、就業前景暗淡、甚至以哈佛為首的大學都開始裁撤文科專業,文科留學生彷彿更難自保。
但是,若我們看到大環境下的微觀個體的選擇,會發現,這裡也有新的可能。

清源
面對人工智慧的衝擊,藝術策展這樣的小眾領域,也展現出了一些優勢。
“這份工作,不僅要有和藝術家等各類人打交道的能力,要有自己的獨特理解和表達,還要關注到很多細節,比如燈光的除錯、材料的選擇、與建築場地的融合等等,這些都不是AI能替代的。”
因為內心有熱愛,他始終比同齡人更多一份篤定。他說,“人生就是要堅持,不要隨波逐流,也不要躺平。多學習,多看書,保持激情,一定會越來越好。”
花400萬留學,換來更廣闊的見識,能在更大的舞臺上,追求自己喜歡且有意義的生活,在清源看來,這很值得。

在著名的哥大咖啡館,
清源和學校哲學雜誌的編輯合影
在文科衰落的論調下,或許更需要探討的,是文科生如何打磨自己的實力,真正勝任市場的需要;以及什麼樣的文科教育更有價值,而不是淪為雞肋。
而在文科生的出路上,清源一直都有清醒的認知。
他認為,相比理工科畢業生按部就班地找份工作,就可以有較為豐厚的報酬,文科生更需要自己去闖出一條路,而不能睡在名校光環上“躺平”。
比如,文科生要將自己作為一個品牌去運營,在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中,表達自己、推廣自己、提升自己的影響力,讓自己成為一塊“金字招牌”。
至於在哥大這樣的藤校求學,他覺得,名校光環給予個人的加持,或許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大。

清源發表的藝術評論文章
大學四年裡,清源見過一些留學生,因為恐懼一些高難度課程的學業壓力,索性躲在舒適區,只選一些容易拿分的課,不敢真正去挑戰自我,嘗試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課程。
此外,再頂級的大學,也不可能適合所有人。就拿哥大來說,他覺得這所學校的氣質,更適合願意花時間去社交、儘可能嘗試和自我探索的學生,而不適合那些按部就班、只埋頭學習的學生。
“總之,文科生的道路,需要自己去闖。名校光環無法保證你脫穎而出,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去一步步經營和實現。”
當然,對於清源來說,想要在紐約的藝術界站穩腳跟,成為業界知名的策展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他不左顧右盼、也不人云亦云,篤定走在自己想走的路上,相信堅持和深耕的力量。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