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強的四個步驟:認清自己、祛魅、思考、向內求

大家好,我是社長,老梁。
弱者在喧囂中尋找方向,強者在沉靜中鍛造鋒芒。
當我們弱小的時,沒人會注意,無論怎麼刷存在感,依然還只是一個弱者,只能做著配角。
只有真正地變強大,才能君臨天下,傲視群雄,深受別人關注。
然而,變強不僅僅是外在的成功和財富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內在的自我覺醒和成長。
以下分享4個步驟,讓你一步步變強!
第一步:認清自己和世界
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言:
“認識你自己,才能認識世界。”
但人要認識到自己,往往是困難的,比如有人總覺得自己能力出眾卻懷才不遇,實則是忽略了溝通短板或執行效率低下的問題。
這是因為心理學中的 “自我服務偏差” :人們習慣放大自身優勢,弱化缺點。
所以,想要變強,必須先撕開對自己的濾鏡,接納自己的不足——
  • 比如有人習慣拖延,總把重要任務拖到最後一刻;
  • 比如有人過度自負,聽不進他人建議;
  • 比如有人害怕衝突,面對不合理要求也不敢拒絕。
如果不能認清和接納自己的這些缺點,就會持續消耗自己的能量。
閒暇之時,不妨試著找身邊熟悉自己的親朋好友,或者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等人士求助,讓他們幫忙細緻地剖析自己。
梳理出自己的優劣勢,明確自己的喜好以及厭惡的事物,精準地認清自己的弱點與不足,進而進行合理的調整,並以平和的心態去接納它們。
唯有接納了自身的弱點與不足,我們才能真正意義上透徹地理解和接納自己。
同時,理解世界執行的底層邏輯同樣重要,社會運轉有其客觀規律。
  • 比如農民種地,只有順應節氣、瞭解土壤特性,才能收穫好收成。
  • 比如職場晉升遵循 “能力 + 機遇+業績” 的法則;
  • 比如創業成功離不開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
忽視規律的努力,往往是在錯誤的方向上狂奔。
認清自己和世界,需要躬身入局,去真實的社會熔爐中去歷練,去親身經歷這世界所給予的各種考驗,就如同經歷不同的人生副本一般
  • 只有親身經歷過他人的欺騙,才能敏銳地洞悉社會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實模樣;
  • 只有歷經痛苦的磨礪,才能真切地看清人性深處的本質特點;
  • 只有不慎跌入人生的谷底,才能實實在在地瞭解這個世界的全貌;
  • 只有徹底體會過貧窮的滋味,才能深刻領悟金錢對於生活而言的重要意義。
唯有接納真實的自己,掌握世界的執行規則,才能在成長的賽道上站穩腳跟,避免南轅北轍
第二步:祛魅
我們眼中的世界,和它真實的樣子存在著差距,我們眼中的強者,也絕非是被神化之後的完美存在。
所以變強第二步,是對一切祛魅。

(1)對強者祛魅

每一個強者,最初也都是從平凡、弱小的狀態起步的,他們也曾像我們身處社會的底層,為了維持生計而愁容滿面、費盡心思。
真正的強者,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能夠持續進步、成功的人。
意識到這一點,你就能在面對變化時更加從容和堅定了,因為有前人模板和精神的引導。
  • 物理學家費曼小時候只是個愛拆收音機的調皮男孩,他的成就源於對物理問題的持續鑽研;
  • 作家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時,在簡陋窯洞裡忍受著孤獨,靠抽菸提神完成百萬字手稿。
所謂傳奇,不過是普通人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
當我們打破對強者的盲目崇拜,就會發現:持續努力、迭代認知,才是強者的通行證。
強者祛魅,本質是建立 “人人皆可成事” 的信念,激發自己的成長動力。

(2)對事祛魅

很多人面對困難時的退縮,源於對問題的過度想象。
比如有人害怕公開演講,總覺得自己會忘詞、出醜,真正站上講臺後才發現,緊張感會隨著表達逐漸消散;有人擔心創業失敗,卻忽略了小成本試錯積累的經驗價值。
作家李娟在新疆草原寫作時,面對物資匱乏、資訊閉塞的環境,沒有被 “創作條件艱苦” 困住,反而寫出直擊人心的作品。
當我們告訴自己 “沒什麼大不了的”,就是在拆除心理障礙。
對事祛魅,是用行動破除恐懼,讓困難迴歸真實的尺度,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

(3)對自己祛魅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指出,過度追求完美是自卑的表現。
演員張頌文跑了 20 多年龍套,43 歲才因《狂飆》走紅。
他沒有因 “成名晚” 自我否定,而是專注打磨演技。
生活中,很多人陷入 “必須處處優秀” 的執念,在比較中消耗能量。
接受自己的普通,反而能輕裝上陣。
就像登山者放下不必要的裝備,才能更快登頂。
對自己祛魅,是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以真實的姿態擁抱成長,在不完美中找到獨特的價值。
第三步持續思考
在經典電影《教父》裡有句話:
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只有聰明人才能活到最後。
那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在第一時間,就精準地洞察到一個事物的內在本質呢?
原因就在於,他們始終保持著思考的習慣,對於自己感興趣以及渴望深入瞭解的所有事物。
會用心去思考,不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思考上,還進一步深入地去探究其中的緣由,並且善於總結規律。
認知心理學研究證實,持續思考能重塑大腦神經迴路,讓人更敏銳地抓住問題本質。
職場中,有人十年如一日重複機械勞動,技能停滯不前;
有人邊工作邊思考 “如何最佳化流程”、“怎樣創造更大價值”,幾年就能脫穎而出。
持續思考需要主動提問:
  • 這件事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 有沒有更高效的解決方式?
長期堅持,就能培養 “透過現象看本質” 的能力。持續思考,是我們走向強大的關鍵所在。
不斷思考是變強的關鍵,思考力沒有上下限,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事物的本質並做出正確的選擇。
一個人如果持續思考,他的努力就能騰飛;
一個人如果不思考,他的努力就很容易被壓在泥土裡碾壓。
第四步向內求
《道德經》有言: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現代社會充滿誘惑,有人拼命追逐財富、地位,卻在成功後感到空虛。
心理學中的 “自我決定理論” 指出:當行為符合內心價值觀時,才能獲得持久的幸福感。
其實,賺錢也好,追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也罷,其本質都是與自己展開對話。
一個內心篤定、懂得取捨的人,即便最終沒有收穫外界所定義的那種世俗成功,他也能夠達到一種自洽的狀態。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放棄大城市的優渥生活,紮根大漠五十餘年守護文物。
她不追逐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卻在熱愛的事業中實現了生命的價值。
向內求,不是與世隔絕,而是在喧囂中保持清醒,明確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一個懂得向內探索的人,即使沒有世俗意義上的成就,也能實現內心的自洽。
就像詩人陶淵明,放棄仕途迴歸田園,在 “採菊東籬下” 的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歸宿。
向內求的本質,是與自己和解,在自我認知中錨定人生方向,讓成長之路更從容堅定。
說在最後
經歷,才有答案。
只有透過親身體驗各種挑戰和挫折,我們才能真正找到答案。
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每一次經歷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透過認清自己、打破幻想、不斷思考和向內求,我們可以實現自我覺醒和成長,變得更強。
所謂強大,不過是日復一日的自我精進,在與自己的對話中,活成一束光,照亮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
安利時刻
這幾年,我經常被問30+歲不想上班,想做副業,但找不到方向? 怎樣把個人技能和經驗變成個人事業?如何做個人品牌IP?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於是我組建了「事業第二曲線」成長交流群,現在已經有500+多個夥伴在啦。後續在群內,你可以獲得【副業/個人事業/個人品牌/自媒體IP/一人公司】等心法、經驗,以及更多個體新職業賽道和機會等
限時領取,事業第二曲線工具包:✅《100個第二曲線機會圖譜》✅《小紅書起號變現寶典手冊》✅《N個成長創富最新心法》✅《1v1教練診斷諮詢(限時免費)》
這個群更適合,以下人群:中高層管理者、央國企公務員等體制內、職業轉型者、自媒體IP、個人品牌青年,副業/創業者,不想上班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第二曲線成長交流群”,申請暗號:第二曲線。

作者:陳勝林
來源:給思考留點時間(ID:leave_time_to_think2)
編輯:kiki

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