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財政,為何“輸”給了杭州重慶天津?

隨著2023年各城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公佈,廣州又一次被推上了是否還是一線城市的強烈質疑和爭論
01 財政收入與經濟落差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衡量一個城市的財政支配實力公佈的資料看,廣州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44.1億元,位列全國第8。
這個資料不但遠低於北上深,連重慶、杭州、蘇州、天津也力壓廣州其後的成都也以百分之12%的增長率在追趕。
廣州已經淪為二線城市的言論似乎坐實,尤其是杭州、重慶比廣州多出500-600多億,且重慶GDP一度超越廣州,於是乎,北上深杭、北上深渝等叫囂不絕於耳。
衡量一座城市的經濟實力,最直觀的看GDP總量。2023年廣州GDP30355億、排名第4,世紀之交前後更是霸佔全國第3長達20餘年之久。這無疑是奠定其一線城市的經濟基礎。
但是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情況看,廣州財政地位怎麼看都好像與GDP排位不太對的上啊,是GDP含金量太低?還是廣州在一直誇大GDP資料?(參閱《大逆轉!全國GDP第四城,又變了》)
誠然,每年廣州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資料都太難看,與其GDP總量、全國三大門戶樞紐和一線城市的地位似乎完全不符。
但是真相是這樣的嗎?
02 複雜的財政分配體制
我國的財政分配製度極為複雜,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後,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開始分灶吃飯,實行分稅種中央與地方分級徵收截留。
一個城市的財政收入主要看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以及稅收返還和地方上解。
經過多次改革調整,目前中央與地方的劃分收入主要四稅稅收比例是固定的,增值稅(營改增後50%)、消費稅(100%)、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均60%)。但是省一級的財政分配卻並不統一,籠統說分為二級財政和三級財政。
我們看看國內一些主要城市財政劃分比例。
大家可以看看各省的財政檔案和統計年鑑,表格中比例是指各地公佈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否為上解省後,廣東、四川等地為上解省後再統計資料。而浙江、江蘇等地是統計了資料之後再上繳省,佔了統計資料的便宜(但是,第二種根本原因是幾乎不用上繳省或極少量的上繳)。可以參考省以下財權劃分策略的行動邏輯、蘇政發〔2014〕12 號文、浙政發〔2015〕41 號文、浙財預〔2015〕50 號文、粵府〔2010〕169 號文等。

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京滬津渝+深圳、寧波、大連、青島和廈門。這類城市屬於或相當於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為現行財政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一直以來稅收只需上繳中央。
不難發現,就算是GDP總量排在30多名的廈門,由於計劃單列市的光環加持,在一般預算收入也能擠進全國19名。
然而,在省會城市和普通地級市卻有很大差別。上表可以看出,廣州屬於三級財政,執行集中式的省財政政策。除了上繳中央的稅收外,按總額增值稅需要上繳省25%,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均需要上繳省20%四稅之外的土地增值稅還要上繳省50%
由此可見,廣州被“抽血”相當嚴重2023年上繳廣東省的稅收800多億。每年省兩會,都會有委員為廣州的財政上繳比例問題吶喊。
除廣州外,成都、長沙、西安、昆明、石家莊等省會城市也是三級財政體系,均需要按比例上繳省,但比例卻低於廣州。而廣東省(除深圳)的城市除了增值稅和所得稅上繳省外,還需要上繳50%的土地增值稅。
杭州、南京、武漢、蘇州、瀋陽、鄭州等城市屬於二級財政,執行高度分權的財政政策,幾乎無需上繳到省(或僅有小量比例),地方自留稅收比較多。
我們返回第一個表看看2023年一般預算收入前10的名單,僅有廣州、成都需要上繳省(分別是800多億、400多)。
這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公佈的廣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低於這些城市的主要原因。
我們知道,一般統計部門公佈的財政收入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加上政府基金收入,這是地方能夠實實在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銀子。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我國的財政體系。
一是全口徑的財政總收入,包括公共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土地出讓收入在這裡)、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 和 社保基金等財政專戶管理基金預算收入,以及體量非常小的預算外收入(各地統計口徑略有差別)。即:
| 全口徑財政總收入= 公共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財政專戶管理基金預算收入+其他
二是在4大預算收入中,我們一般說的財政收入是公共預算收入,有些口徑也會把政府基金預算收入加上,而其他兩大大預算收入不列入我們常常理解的財政收入,因為都有比較明確的用途。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對以稅收為主體的財政收入,在公共預算收入中扣除上交中央和省部分的稅 加上 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得到(或有上年結、調入等),可以簡略理解為: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公共預算收入(稅收+非稅收入)– 上解收入(即上繳到中央和省的收入)+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或有上年、調入等)
為了更好比較,根據統一口徑重新統計包含上繳省的稅收我們發現,2023年廣州市含市上繳省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2793億元,僅次於上北深,高於杭州、重慶、蘇州、天津。
可以看出,廣州的財政實力與其GDP總量、全國第四的城市地位仍然相符。
只不過,近幾年發展確實有被重慶、杭州搶去風頭。比如2018年杭州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1825億、廣州是1632億(非同口徑的公佈數),2023年杭州達到了2617億,廣州才1944億,五年內杭州增長了43%,廣州才增長了19%
許多網友拿廣州和杭州的指標進行比較,發現杭州可以和廣州打得有來有往,這也不得不說明有問題。
網友版
03 真正有擔當的“帶頭大哥”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率先發展,已經成為了全國經濟最發達、市場成熟度最高的地區。但是,同在廣東省內的粵東西北非珠地區,多年來不斷輸送勞動力、資源等建設珠三角,自身發展卻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
距離廣州市大巴2小時、高鐵1小時生活圈的非珠城市雲浮,2023GDP僅僅1000億出頭,廣東1000多億的城市還有7個。要知道,江蘇最後一位的城市連雲港GDP也達到4363億元,這放在廣東21個城市裡可以排在6
2023年廣東有6個城市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不到100說實話,僅幾十億的錢還不知道夠不夠城市日常運作。
我們去到非珠的一些城市看看,發現像回到90年代或去到西部縣城一樣,那種撲面而來的氣息,難以想象這是號稱GDP總量高達13.57萬多億全國第一的經濟大省!
這些地區,就是我們要精準扶貧的地區!但是廣東每年貢獻的財政、養老金等全國第一,人均接受的轉移支付卻基本墊底。其實,非珠地區也需要照顧。
為此,我們雖然知道廣州其實身價不菲,但是為了照顧非珠地區,廣州拿出了接近三分之一的錢給到省裡去幫扶。
而深圳是計劃單列市,擁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財政直接與中央掛鉤,省對其財政稅收沒有干預決定權。雖然近年深圳也主動上繳一點示好,但要幫扶非珠地區,主要還是靠廣州和東莞、佛山等發達城市,而廣州約佔到總量的一半。
廣州歷來是華南地區的龍頭,傳承著包容開放的氣質。這就是廣州的氣魄、廣州的擔當、廣州的可愛之處!是真真正正廣東省的帶頭大哥
04 兩難之境與出路
不過長期如此的付出是否已經對城市發展構成了負效應?2023年廣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71.7億元,需要調入財政資金,已經是入不敷出。
政府日常運作、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人才引進等等都需要政府口袋裡有錢,近年來廣州在這些方面花費遠遠落後於“土豪”競爭對手深圳。
廣州引以為豪的科教文衛,在深圳重金砸下去之後,很多細分項已經追上廣州了,科技創新自不必多說,每年考上清北的人數,目前深圳也超越廣州!還有交通,2023年開始已經偶有日地鐵客流量超過廣州,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深圳公租房不用收入界定,很多企事業單位都可以分配,而廣州需要證明你很低收入、需要比汽車搖號還難得多的等待輪號。
深圳在高等教育和醫療等更是大手筆,不斷地縮小與廣州的差距。
所以,廣州面臨著兩難之境!
| 如果調整降低上繳省級稅收,缺少省的轉移支付幫扶,粵東西北很可能活得艱苦。唇亡齒寒,一直拜廣州為大哥的粵東西北如果衰敗,對廣州、對廣東都沒有什麼好處。只有大家好才能共贏。
| 但,如果一直按目前的財政分配比例,廣州在花錢做事上不免畏手畏腳,錯失很多機遇,也會慢慢降低城市競爭力。
對廣州而言,這真是尷尬啊!
未來路怎麼走?除了廣州自身苦練內功繼續做強財政外。有兩種方式可以考慮:
一是深圳多出錢幫扶粵東西北,或鼓勵上繳部分財政到省,減輕廣州上繳壓力;
二是申請加大國家對粵東西北的財政轉移支付。
但這些似乎很難。廣州的一線城市地位確實堪憂!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