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歷史潭

這兩天爆出的幾則新聞,想必又讓不少企業心情不好,甚至瑟瑟發抖了。
先是以維維豆奶出名的維維股份公告稱,旗下原子公司枝江酒業因為被查出在1994年—2009年偷稅漏稅,需補稅繳8500萬。
請注意,是查到1994年。
這個事情還在熱議中,更冷的訊息就又傳來。
上市公司寧波博彙股份公告,公司已自6月12日起全面停產,接下來還要逐步安排員工放假、加薪、裁員。
今年3月,博彙收到稅務機關的通知,要重新計算其納稅,算下來,要再補5個億。
我簡單查了下,博彙成立於2005年,2020年上市。它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級綠色工廠、國家智慧製造示範工廠、浙江省“未來工廠”。
博彙的官網上,還赫然寫著2025年的“三百”戰略目標:百萬噸級產能、百億級產值、百億級市值。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它2023年營收27億多,利潤卻是負2億。
本身就入不敷出,如今又來個5億的稅,的確也是沒法幹了。
枝江,寧波,一個不算發達的地方,一個算是很發達的地方,放一起,就更讓人緊張。
根據稅法的規定,非故意漏稅的的追訴期為5到10年。這次湖北的稅務部門可謂是破天荒的追溯了30年。

30年了,很多企業已經大變遷,為什麼還要追稅?
第一,公司確實欠稅,被盯上了,該交的就要交。
第二,地方上肯定也是缺錢了,急眼了,就要倒查30年。而缺錢的地區可能不止枝江,未來企業查稅可能更加嚴格。
這事一齣,引發了市場的激烈討論:
1)一是追繳力度確實有點大了,1994年逃的稅追繳,在外界看來有點直接倒查30年的意思,這不免讓其他的公司也有些發抖。
2)二是維維食品早在2020年前就把70%股份轉讓出去了,已經不屬於子公司,但責任還是要連帶,枝江酒業拿不出來, 就得自己來拿。地方政府這種態度,就是很明顯告訴市場,只要是曾經參與了逃稅漏稅,就必須連帶,別想變著法地逃避責任。
不得不說,確實是雷霆手段。
其實,不僅是維維食品,順灝股份、北大醫藥、華林證券、聯建光電等上市公司也面臨著被所在地的當地政府追繳稅款,倒查十幾年的風險。
也不僅僅是枝江,很多地方都掀起了一陣“查稅風”。
一、有的地方已經有了案例
廣東佛山:新世界酒店被倒查25年,因歷史稅務問題補稅90餘萬元。
青海稅務:上市公司藏格礦業被倒查20年,最終應補繳稅款及滯納金合計近1.88億元,其中滯納金金額,是稅款的2.38倍。
廣東惠州:惠州泰基集團被倒查20年,追繳在2000-2008年偷漏應納稅款5304.92萬元。
湖南嶽陽:本地某知名開發商被倒查20年,依法追繳補稅罰款9億多元。
杭州稅務:杭州伊裳服裝被倒查10年,在2014-2021年偷稅漏稅2.1億,依法進行嚴肅處理,追繳補稅罰款3.6億。
二、有的地方不知道是否倒查,但是已經準備嚴查了
湖南耒陽:堅持開源挖潛,在財稅徵收上下功夫,確保應收盡收、顆粒歸倉,不斷增強稅收成色。
浙江上虞:強化稅收徵管,堅決打擊偷稅、逃稅等違法行為,確保稅收收入顆粒歸倉、應收盡收。
湖北黃石:積極挖潛擴寬稅源渠道,督促各項稅收顆粒歸倉、應收盡收。
雲南楚雄:加大稅收稽查力度,確保稅收收入顆粒歸倉,實現財政收入穩定增長。
有些地方政府的話說的很明白,比如上面的楚雄,說稅收稽查要“實現財政收入穩定增長”。
但我這麼說沒有任何指責的意思,我剛才說了,政府有法可依,是佔理的。
這就是后土地財政時代的“常態”。各地財政沒錢,但是日子還得繼續過,之前掀起過一陣“罰款風”,但罰款增收這事畢竟不光彩,一不小心還背上了罵名。
而稅務稽查這事,找偷稅漏稅這事,確實有理有據,企業無可辯駁,政府是佔理兒的。而且透過查稅追繳收上來的錢動輒幾百上千萬,甚至過億,比傳統的罰款手段效率高的多。
只能說土地財政一吃緊,各方面連鎖影響就都出來了。

(免責宣告:本文為經濟學教授據公開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成投資或者購買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或者購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