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億轉移支付,都被誰拿走了?

文|凱風
大國一盤棋。
中國地域遼闊,環境多樣,稟賦不一,不同地區發展迥異。
要促進均衡協調發展,就離不開財政收入在不同地區的騰挪。轉移支付,就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經濟大省透過分稅制上繳大量稅收,透過二次分配,轉移給欠發達地區,解決財力不平衡問題。
近日,財政部發布最新預算資料,2024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數為10.2萬億元,繼去年之後再次突破10萬億
10萬億級的大蛋糕,都被誰拿走了?誰又是最大淨貢獻者?
01
誰是財政轉移支付的最大受益者?
根據財政部資料,2024年中央對地方的10萬億級轉移支付,除了1.27萬億尚未落實外,其他全部分到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從總量來看,四川、河南繼續霸榜前二,拿到的轉移支付總額雙雙超過5000億元,遠超其他人口大省。
湖北、湖南、黑龍江、河北等省份拿到的轉移支付也超過4000億元,而云南、安徽、廣西、貴州則超過3500億元。
轉移支付,與人口規模正相關。
這些省份多數都是人口大省,且承擔起糧食、能源、電力安全等重任,在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之下,自然容易拿到更多轉移支付。
與之對比,廣東、江蘇、浙江、北京、上海等經濟大省,雖然同樣拿到了轉移支付,但不到2000億元,遠低於其上繳的稅收總額。
要知道,這些省份每年上繳的稅收動輒以數千億乃至上萬億元來計,扣除轉移支付的部分,基本都是淨貢獻者。
但對中西部、東北等眾多省份來說,拿到的轉移支付遠高於上繳比例,部分地方轉移支付佔地方支出的比重,超過半壁江山。
可以說,離開轉移支付,許多地方的財政可能都無法正常運轉。
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支出來衡量,在全國,超過一半省份財政自給率不到50%,對轉移支付的依賴可見一斑。

以轉移支付最高的四川為例,2024年四川一般預算支出高達1.3萬億元,但其地方預算收入預計僅為5778億元。
財政支出相比收入多出的6000多億元,最終主要靠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進行彌補,小部分來自上年結轉及舉債收入。
要指出的是,四川嚴重依賴轉移支付,但省會成都卻是淨貢獻者,並非所謂“成貫吸”之說,純屬偏見。
根據當地官方報告,扣除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後,成都對省級和中央淨貢獻稅收約為50%。
東北的黑龍江等省份,依賴度更高。
根據預算報告,2024年黑龍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5667.3億元,但收入預計1466億元,這其中巨大的缺口,只能藉助轉移支付進行補足。
做大蛋糕,也要分蛋糕。這些省份,無疑都是轉移支付制度直接受益的一方。
02
從人均轉移支付來看,誰是最大受益者?
衡量轉移支付,不能只看簡單的總量,必須考慮到省情的不同,尤其是人口規模的懸殊,這就凸顯了人均的重要性。
事實上,轉移支付總額最高的四川、河南、湖北、湖南,人均資料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誇張,只是居於中游。
而廣東、浙江等經濟大省的人均轉移支付不足2000元,在全國墊底,與其人均稅收上繳貢獻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整體來看,拿到人均第一的是西藏,也是唯一超過6萬元的省份。
這也不難理解。西藏地處偏遠,環境艱苦,經濟產業基礎薄弱,但肩負國防重任,戰略意義重大,因此給予大量的轉移支付,並非沒有理由。
事實上,西藏的平均工資位居全國第三,而人均養老金收入更是力壓京滬,也是這一邏輯的體現。
在西藏之後,青海、新疆、寧夏、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海南等地的人均轉移支付,也超過了1萬元。
這些地方,包括東北三省、西北4省區,多數屬於欠發達或財政困難地區。
雖然能源或糧食資源豐富,但整體經濟實力不強,產業基礎過於薄弱,財政造血能力嚴重不足,亟需轉移支付的支援。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欠發達地區、財政困難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設立專門的轉移支付專案,地區間人均財力差距快速縮小。
同時,對於糧食大省,在不斷擴大縱向的轉移支付之外,未來或將引入橫向補償機制。
今年一號檔案指出,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讓地方抓糧不吃虧、有動力。
這將是糧食大省、能源大省和邊疆大省的利好。
03
誰是財政淨貢獻第一大省?
許多人發現連廣東、江浙滬、北京等發達地區,也在享受轉移支付。
究其原因,根據凱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我國採取的是分稅制,無論稅收產自何地,都要在央地之間進行分成,各省都要上繳一定比例的稅收。
這是財政集權的體現,也是典型的初次分配,給中央帶來更為充沛的財力,在均衡發展中掌握主動權。
然而,由於財權、事權不相匹配,地方承擔更大的財政支出責任,即使稅收第一大省廣東都難以做到100%自給自足,不得不借助轉移支付進行彌補。
轉移支付,相當於財政二次分配,抽肥補瘦,滿足欠發達地區所需。
對於經濟大省來說,從中央拿回的轉移支付,與上繳的稅收不成比例,兩項抵消之下,廣東等省份仍是最大的淨貢獻來源。
反觀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由於地方財力相對不足,上繳稅收極其有限,而獲得的轉移支付又極為龐大,自然而然成了最大受益者。
由於資料的可獲得性,以資料相對齊全的2021年為例,在內地31個省份中,真正對財政有淨貢獻的只有8個省份。
這些省份中,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等東部5省為主要貢獻者,山東、天津、福建為次要貢獻者。
作為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每年創造的稅收超過2萬億元,但最終留給自己的僅有1萬億元,扣除拿到的轉移支付,對全國的淨貢獻近1萬億元。
所以,廣東在經濟、工業、外貿、人口第一大省之外,又獲得財政淨貢獻第一大省的稱號。
這個第一,含金量可謂獨一無二。
正是得益於沿海經濟大省的貢獻,我國有著充沛的財力進行轉移支付,以實現不同區域的均衡發展。
所以,近年來,國家層面不斷強調“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甚至要求東南5省要完成財政上繳任務。

沿海經濟強省經濟、稅收能否保持穩定增長,關乎的不只是自身財政開支的可持續性,更影響到包括中西部、東北在內的幾乎所有省份。
不過,即使是經濟大省,財政汲取空間也存在天花板,而自身也面臨各種超預期因素的衝擊。
與此同時,中西部、東北地區的地方債務問題開始凸顯依靠轉移支付託起的大基建、大投資模式難以為繼。
所以,去年以來,各地紛紛強調“過緊日子”,國家層面更對此提出具體要求。
可見,無論未來轉移支付制度如何改革,“習慣過緊日子”,既是要求,也是常態
04
大國優勢,在於全國一盤棋。
無論是財政轉移支付,還是養老金轉移支付,歷來都存在爭議。
有觀點甚至認為此舉導致東部地區負擔過重,而中西部坐享財政補貼紅利,不利於長遠發展。
且不說東部地區的發展,離不開中西部勞動力人口的支援,而這些流動人口繳納的稅收、養老金多數都留在了東部,充實了其財政、養老金基本盤。
更關鍵的是,大國一盤棋,沒有哪個省份能夠獨善其身,每個地方都有貢獻,但也同時從其他地區的貢獻中受益。
中國有經濟大省、工業大省和財政大省,也有糧食大省、能源大省和電力大省。
沒錯,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等東部經濟大省,是全國財政轉移支付和養老金統籌調劑的最大貢獻者。
但也要看到,正是無數中西部省份、東北省份,在挑起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的大梁,透過非市場定價,助力東部地區的發展。
西電東輸、西氣東送、北煤南運、北糧南調,都是典型體現。
從能源電力來看,山西、內蒙古、陝西的煤炭,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的水電,都有力支撐了東部地區的發展。
從糧食來看,黑龍江、河南、山東、內蒙古、吉林、遼寧、河北等7個北方省份,糧食總產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
所以,既要看到東部經濟大省的貢獻,也不能忽視西部和北方省份對於經濟基本盤的重要性所在。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東西協力,南北協同,共同維護好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產業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END-
國民經略創始人 凱風

 最新城市力作


大國大城,40座城市前景分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