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自拍》第486個口述故事
歷史博主祁帥(@史圖記憶簿)是一個標準的美術生。他從小畫畫,大學進入吉林動畫學院學習漫畫,畢業後做設計,每天按甲方要求修修改改,轉眼到了30歲,仍然對未來感覺到迷茫。
2024年,這個從小在地攤淘歷史書的東北小夥,終於按捺不住。他放下設計軟體,扎進故紙堆,用地圖復原古戰場,用影片演示王朝更迭,把枯燥史料變成“歷史活地圖”,還原其中的隱秘故事。
一年以來,磅礴浩瀚的歷史長河迅速與他的生活纏繞在一起,曾經朝九晚五、為甲方改稿的平面設計師,如今整日與古籍為伴,剪輯影片、苦練普通話,成了全職的歷史博主。從睜眼到入睡,他將全部精力傾注在這份新事業上,在浩瀚史海中燃燒熱情。最令他欣慰的,是收到這樣的留言:“老師今天在教室裡放了你的影片!”
如今,這個“非科班”的歷史迷正在完成一項瘋狂計劃:講完中華文明的王朝更迭和地理變遷。
這是一個有關興趣如何讓人甘之如飴,並勇敢接受新挑戰的故事。
以下是他的講述:
一個農村孩子,在“大世界”遊走
我是祁帥,32歲,是一個講歷史、畫地圖的博主。每天的工作就是帶大家看古代戰爭,講王朝興衰。從大秦講到漢朝,已經花了一年時間。照這個速度算,等我講完中華五千年,估計也該退休了。

我叫祁帥,一個歷史創作者。“史圖記憶簿”是我的抖音名字。
我生在黑龍江齊齊哈爾的農村,六歲那年,父母帶我搬到遼寧瀋陽的遼中縣(現“遼中區”)。從那時起,我們每年都要在黑龍江和遼寧之間往返,綠皮火車要開10多個小時,我就趴在窗邊看風景,一站一站地數,漸漸意識到世界遠比我想象的廣闊。這種經歷讓我對日常生活之外的世界充滿好奇:那些地方以前發生過什麼?什麼時候開始有一個村、一座城的?

我兒時在老家。
出於這種興趣,我從小就愛收集地圖。從全國地圖、分省地圖,到黑龍江各城市地圖,甚至遼中縣地圖我都不放過,照著它們臨摹幾筆,或者看看地圖上藏著什麼有趣的地名。有次我看到遼中縣地圖上有一個地點叫“媽媽街”,以為是條熱鬧的街道,後來才知道那是個普通村子。這些發現讓年幼的我倍感新奇。

我和父母在遼中划船。
我對歷史的興趣始於小學二年級時。當時我在縣城的書攤閒逛,買到了一套《十萬個為什麼》歷史叢書,看著書裡眾多英雄豪傑在古代拋灑血淚、施展抱負,從此迷上了歷史。後來我又買了本《三國演義》,雖然滿篇都是文言文,但半知半解地,硬著頭皮往下讀。再後來我才知道,我誤把小說當成了正史,不過我對歷史的興趣也開始從正史延伸到野史、小說、電視劇、電影……只要是古代的故事,我都看得津津有味。
這種愛好在當時顯得與眾不同。小學班級設立一個讀書角時,同學們帶來的都是介紹動物、科技的書籍,只有我捧著本歷史書。當時我最愛讀歷史人物,尤其喜歡李世民,覺得他武能指揮戰爭攻伐,文能治理天下,歷史書也把他畫得格外英武,簡直就是完美的帝王形象。
雖然熱愛歷史,不過在人生前三十年,這更多是閒暇娛樂。父母看我有些繪畫天賦,就讓我重點學習美術。由於我的母親是裁縫,與美術沾邊,我便覺得練習畫畫、以此為業是理所應當的事。只有在畫畫課後,和朋友瘋玩回家,我才會鑽進歷史書裡找些樂子。
但凡是歷史書,我讀過一遍,那些人和事彷彿刻在腦海裡,不需要刻意背誦就能記住,歷史也成了我最擅長的科目,高考前的模擬考試中也多次滿分。其他科目就不太理想,英語尤其差,高考只有22分,這讓我與心儀的美術院校失之交臂。不過我這人比較樂觀,難過一天就想開了,最終進入東北一所大學學習漫畫專業。

大學時期,我在動畫學院的成果展上。
2014年,我大學畢業,順理成章地進入設計行業,從設計助理做起,逐步成長為部門小領導。工作讓我有機會到各地出差,我終於能夠在更廣闊的天地遊走,感受不同城市的風貌,遙遠的歷史總能在城市的細節處鮮活起來。
在北京,我能從老北京人身上嗅到一股對興衰榮辱滿不在乎的氣質。或許是他們的家庭經歷過多輪王朝更迭,如今的波瀾也不算什麼了。而當我去到江南一帶,才終於理解李白當年離開蜀地,順江而下,四處漂游,為什麼偏偏在金陵(南京)逗留,這裡有數不盡的美食、美景,還有友人相伴,他也有大把的時間和金錢可以盡情揮霍。

我在北京老城穿梭。
不過我最嚮往的還是西安,那裡是十三朝古都,也是李世民生活過的地方。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多住些日子,慢慢走遍每一條街巷,感受千年的時光流轉。
破窗而出的傾訴欲
讀史久了,總想找人說道說道。可生活中能聊歷史的人實在難尋,硬拉著不感興趣的人聽我絮叨,反而顯得無趣。
婚後,妻子成了我最忠實的聽眾。不過那些金戈鐵馬的戰爭史詩、錯綜複雜的地理變遷,三言兩語實在說不明白。倒是她靈機一動:“既然你愛歷史又會畫畫,為什麼不把這些做成影片?”
2024年,在設計行業摸爬滾打十年後,我終於開始製作歷史影片。說來也怪,我這個東北人生活本該能說會道,可一講起歷史就變得拘謹,普通話也不夠利索。不過我從沒指望能有多少觀眾,更沒想過靠這個謀生,反倒落得輕鬆自在,選題全憑興趣。

我邊查資料,邊寫影片影片文字稿。
泱泱華夏五千年,我常常在想這片土地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各地區如何交融匯聚,最終熔鑄成中華民族?這個過程中,戰爭是繞不開的話題。哪些戰役真正改寫了歷史走向?又是如何影響的?史書往往語焉不詳,我偏要刨根問底。就這樣,我的頻道漸漸有了主線——從秦朝開始,用地圖勾勒歷代疆域變遷。
其實古人沒有精確的疆域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深入人心。現在我們繪製這些界線,更多是為了讓觀眾直觀理解歷史。可史書對具體地點的記載實在有限。每當我在地形圖上標註城池疆界時,總要翻遍典籍,有時還得參照後世記載、山河走勢,才能做一個相對合理的推測。

我在抖音,講地圖中的楚漢戰爭史。
地名重複更是令人頭疼。項羽的鉅鹿之戰發生在安陽,可我一查竟有三個安陽,最後只得採信某位專家的考證。類似這樣的事還有很多,比如,戰國時期,幾乎各國都有個“武城”——顧名思義就是駐軍之地。史書一提“武城”,誰知道是哪個?網友總誇我地圖清晰工整,一目瞭然,其實我筆下的每根線條,每個標記都得來不易。
這種繁瑣的工作,在我製作《60分鐘看懂秦國疆域變遷》時,達到了頂峰。平時十分鐘的影片,從查資料、寫文案到配音剪輯,一週就能完成。這次卻整整花了一個月,賬號斷更,我連手機都不敢看,生怕被網友的催更訊息淹沒。

我在介紹秦國的疆域變遷。
大秦帝國的崛起實在太過精彩,我查資料時,看到一塊故事特別精彩,總想多寫兩句,文稿越寫越長,最後竟夠講四個小時,我只得忍痛刪減,轉眼就過了半個月。剩下半個月,我則忙著配音、做影片,最後的匯出成片長達一小時,差點把我的電腦折騰報廢。
不過最燒腦的還不是這一期。做歷史內容最難的,從來不是收集史料,而是如何將浩如煙海的典籍化作準確、有深度的見解。我做的這些影片裡,說到難度之最,還是解讀商鞅變法那期。

我給大家講述秦國“商鞅變法”的來龍去脈。
這不再是講述一個連貫的故事,而是要抽絲剝繭,從最枯燥的法律條文和內政檔案入手,還原那段驚心動魄的改革歷程。不僅要講變法內容,還得剖析當時的內外環境、推行過程、成效影響。我不敢信口開河,更不能照搬他人觀點,反覆從故紙堆裡找證據,多方驗證之後,才敢下筆寫出底稿。不過讓我驚喜的是,這期內容雖然有些艱澀,還是有6萬網友點贊。

我的觀眾裡,有很多還是學生。
研究秦國的歷史還有一個很大的麻煩——資料太少,而且不同史書的記載經常互相矛盾,很難還原真實的歷史。就拿著名的縱橫家蘇秦來說,他到底生活在哪個時期,到現在還是個謎。司馬遷在《史記》寫道,他和張儀是同一時期的人,但他也承認,到了漢代,關於蘇秦的傳言紛繁複雜,很多不同時期但類似蘇秦所做的事情,都被安在了他頭上。後來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上卻說蘇秦比張儀晚。
面對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我查了很多論文和專著,想了解史學家們怎麼看,包括楊寬的《戰國史》、李零的《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和林劍鳴的《秦史稿》。他們覺得,馬王堆帛書的內容很零散,作者也不明,可信度還是存疑。最後我只能把不同的說法都列出來,讓讀者自己判斷。

我開始講述漢朝變遷。
到了漢朝,史料一下子豐富了很多,雖然大的歷史謎團少了,但做歷史地圖,需要的都是特別瑣碎的資訊,得一點一點從各種史書裡打撈出來。比如劉邦建立漢朝後分封諸侯,後來,這些諸侯國又經歷了呂后、漢武帝治理下的多輪變遷,要完整呈現這個過程,就必須查證每個諸侯國曆代國君的具體情況。
然而,在《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書中,相關記載往往散見於各處,以隻言片語帶過,現在的史學研究也很少有人關注那些遠離政治中心的偏遠小國。為了確保地圖的完整性,不管封國大小、重要不重要,我都得畫出來,所以只能耐著性子把史書翻來覆去地看,把零散的資訊一點點拼湊起來。
當歷史纏繞生活
雖然我的更新速度慢,但是粉絲增長很快。看到我喜歡的東西能被這麼多人喜歡,我既意外又開心。為了保證穩定的更新質量,不辜負大家的期待,在做博主半年後,我辭去了從事十年的設計工作,全身心投入自媒體創作。妻子看我忙不過來,也會幫我剪輯影片、運營賬號。
好在我們物慾不高,又沒有孩子要撫養,自媒體的收入已足夠我們維持生活。但工作強度確實大幅提升——以前上班至少還有周末可以休息,現在基本全年無休,嚴格踐行“007”。幾乎每天一睜眼,我就坐到了電腦跟前,查資料、寫文案、錄音、剪輯,週而復始。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如果不是真心熱愛歷史,恐怕很難堅持下去。

我在公園看書散心。
沒事的時候,我就去兩個讀者群閒逛一下,看到他們討論某個歷史話題,我也忍不住加入,他們覺得我聊得太多了,集體趕我,讓我認真工作,早日更新。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催更是,一位媽媽替兒子私聊我說,她的孩子年紀還小,但很愛看我的解說,問我能不能快點更新。更讓我受寵若驚的是,網友留言告訴我,我的影片被老師直接在歷史課上播放給學生看。這些沉甸甸的信任讓我深感責任重大,我也更加謹慎,不能誤人子弟。

網友的私信,讓我備受鼓舞。
作為業餘的歷史愛好者,我還是不免疏忽大意,有時候把年份混淆了,有時寫錯人名。還好我的觀眾裡藏龍臥虎,一些歷史儲備深厚的網友,經常能及時指出我在史實細節上的疏漏,我就馬上在影片下更正一遍。我很幸運,讀者給予我更多的是理解與包容,可能他們也看到了我創作內容的誠意吧。

網友催我更新。
其實用地圖講述歷史這個創意並非我的首創。在做賬號前,我就經常看到其他歷史博主製作的各種精美地圖,有的甚至是3D效果。但歷史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同樣的史料,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解讀視角,有人研究時代背景,有人則被畫中情感打動,大家各自創作,就能把歷史勾勒得更加立體豐滿。
我們的文化是內斂型的,很難帶來直接的感官刺激。用更生動的形式和話語講述歷史,或許能夠吸引更多人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就像我年輕時讀唐詩宋詞,總覺得隔著一層紗,逐字逐句地翻譯後,還是很難共情。直到某天在網上看到一位老教授似乎微醺了,抱著一把吉他吟唱《將進酒》,那一刻我不再執著於詩詞的具體含義,而是被他的氣魄和他所處的情境所感染,反而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溫度穿越時空,與我這些年的經歷與情緒交融共振。

我在製作歷史地圖。
歷史也是同樣,隨著我的年齡和閱歷增長,讀來總有不同感受。兒時我還是小孩心性,就愛讀帝王和英雄如何建立豐功偉業,如今也著迷於忠臣良將的心路歷程。如果能穿越時空跟他們對談,我想問問張良,為什麼他作為一名韓國貴族,會甘願輔佐劉邦,天下初定之後又急流勇退;我也想跟韓信聊聊,他有沒有設想過自己最終的結局。雖然我們站在上帝視角評判古人非常容易,如果我們真的穿越成那個人,處在那個時代,經歷他們的成長與遭遇,未必能夠做出比他們高明的選擇。
以往我也偏愛讀盛世和強國的故事,一旦讀到清末民初,看到那段國家弱小,社會動盪混亂的故事,我就會刻意跳過不看。過了很久之後, 再次翻開近代史,我看到的是在國家凋敝的危亡時期,有很多人物在為國家奔走,為改變現狀探索、奮鬥和犧牲,即使是今天的生活也充滿了他們的影子。我現在反而覺得那段歷史讓人感動又精彩非凡。

我在家中翻看史書,找找靈感。
所以現在我的目標很明確:要從秦朝開始直至近代,把每個朝代的歷史變遷都系統梳理一遍。最近我也收到了出版社的邀約,讓我有機會把作品以另一種方式留存下來。歷史長河奔流不息,我願做一個忠實的講述者,將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傳遞給更多人。
*本文由祁帥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祁 帥 | 口述
小 渡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86個口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