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國家歷史》創辦十週年側記向讀者朋友致以新春祝福

全文共2652字 | 閱讀需7分鐘
棲霞古寺今猶在,
聚首金陵逞風流。
交錯觥籌肝膽照,
落盤玉珠借箸謀。
一劍十年豈兒戲,
千錘百煉自驊騮。
月旦人間萬古事,
望眼還憑望江樓。
一一打油賀《中國國家歷史》創刊十週年慶典
深冬季節的金陵,雖不像青城那樣寒風凜冽,卻也陰冷異常,但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和東方出版社主辦、《中國國家歷史》編寫組承辦的“中國國家歷史文化沙龍暨《中國國家歷史》創辦十週年慶典”活動卻進行得如火如荼,熱鬧非凡。
12月19日沙龍正式舉辦的前夕,來自北京、江蘇、安徽、上海和內蒙古等地的專家學者和部分省、地級歷史教研員約40餘人已經入住位於棲霞山風景區號稱“江乘古邑”的“九間坊”,隨即群聚於隔壁的“茶肆”,盡興摜蛋,恣意暢飲,歡歌笑語,其樂融融。
20日一整天,正式舉辦“中國國家歷史文化沙龍暨《中國國家歷史》創辦十週年慶典”活動。上午8:30—12:00首先在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仙林校區)舉行開幕儀式和主題發言。開幕式上,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東方出版社社長張德軍先生和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張連紅教授先後致辭。他們在致辭中均對《中國國家歷史》創辦十週年慶典活動表示熱烈祝賀,對《中國國家歷史》走過十年曆程所取得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對於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歷史教育工作者及社會各界給予《中國國家歷史》的傾力支援表示衷心的感謝!
張生院長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國家歷史》入駐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是對學院的高度信任,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支援和做好《中國國家歷史》的各項工作。張德軍社長在致辭中特別指出,《中國國家歷史》要明確今後的定位:一、堅持《中國國家歷史》的文章既具備很高的學術水準又具有極強的可閱讀性的鮮明特色,二、要突出歷史教科書的作用,用科學的歷史知識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三、推動《中國國家歷史》進校園,進社群,成為向全社會普及歷史知識的有益讀物。張連紅副校長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國家歷史》在沒有國家資金支援的情況下,十年磨一劍,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我相信,《中國國家歷史》依託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這樣一個高階學術平臺和東方出版社這樣一個高規格的出版平臺,未來一定前途無量。
在接下來的主題發言中,《中國國家歷史》策劃人、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軍、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陳仲丹、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主任餘桂元、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陳曉律、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劉金源、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胡阿祥等先生分別就稿件的徵集、版面設計的改進、圖片的選用、內容側重點的調整等等問題發表了非常有建設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
下午2:30—5:30會議移移師棲霞山腳下的江乘古邑“茶肆”繼續舉行。會上南京大學教授、博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主持人劉成、東方出版社張德軍社長、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徐貴亮、南京大學教授、博導,世界史系主任祝宏俊、歷史學博士、文史作家赫英憶等先生和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歷史教學問題》副主編李月琴女士做了主題發言。他(她)紛紛就《中國國家歷史》如何結合中學歷史教材設計一個板塊以便吸引更多中學老師和學生的關注和歡迎,如何提升刊物的格局、拓展國際視野,開本是否可以變得再小一點、薄一點、更精一點,刊物是否可以加上口述歷史的版塊等等方面各自抒發了自己的觀點。
我作為呼和浩特市歷史學會會長也應邀參加了活動,並被邀請從2025年起忝列於名家薈萃的編委會,實乃不勝榮幸和惶恐之至!我的主題發言比較簡短,主要是表達了對《中國國家歷史》走過十週年歷程所取得的成績的欽敬及對這一刊物由衷的欽慕,表示願意投入十分的精力,依託呼和浩特歷史學會廣大會員的才智,做好《中國國家歷史》在內蒙古地區的徵稿和發行工作!尤其得到與會人員肯定的是我對《中國國家歷史》辦刊特色的表述:“史學的根柢,文學的筆觸,哲學的思考”。同時我對《中國國家歷史》揭櫫的“讀中國國家歷史,講人類命運故事”的辦刊宗旨表示高度認同。
《中國國家歷史》目前是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的連續出版物,它的策劃和發起人是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劉軍先生。編寫組最初設在南京師範大學,從去年始遷至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到目前共出版36期,400餘萬字,發行量近13萬套。近期更榮登2025年雜誌訂閱地理人文類TOP10,其受歡迎度可想而知。
        《中國國家歷史》之所以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歡迎,根本原因即在於這是一本既高階而又通俗的歷史讀物。歷史是有靈魂、有溫度的!《中國國家歷史》倡導的是大眾歷史,是在歷史科學基礎之上,以生動活潑的文學筆觸、引人深思的哲學啟示並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全人類的歷史故事。
金陵之行唯一的缺憾,是雖身處棲霞山勝境,卻無緣一睹棲霞古寺的芳容,只是在夕照中對著棲霞寺的山門發了一點思古之幽情。好在十餘年前,中國元史研究會年會在南京大學召開之時,會議曾組織參觀過棲霞寺,但浮光掠影,記憶已模糊不堪。據《棲霞山導遊》介紹,棲霞山風景區地處南京東北部,三面環山,北臨長江,總面積約860公頃,由三山兩澗即龍山、虎山、中峰、桃花澗、中峰澗組成,最高峰海拔286米。因山中盛產各類藥材,食之可以攝身,故又名攝山。棲霞山古蹟遍佈,風景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素有“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之盛名。被乾隆帝稱為“第一金陵明秀山”。現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也是我國觀賞紅葉的重要場所。
棲霞古寺坐落於中峰西麓,始建於南齊永明二年(484),由平原居士明僧紹(號棲霞)舍宅為寺,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寺中歷代高僧輩出,因主要傳播佛教“三論”而成為三論宗祖庭。早在唐初就與山東靈巖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
話說回來,留此些許遺憾,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焉知不是為故地重遊所留下一絲懸念?
文章作者:趙一兵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