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也許是年紀大了,人生經歷多了些,也讀了些歷史,有些事稍微能透過本質看問題。這篇文章也許有些雜亂,讀者可以作為一篇雜感來讀。
先說一個歷史故事。忘了具體年代,但我讀了以後印象很深。
中國的朝代裡有一種官,叫做史官,級別不高但骨頭特別硬。話說某個朝代有個皇帝有點胡作非為,有個史官就記錄在冊。皇帝很不高興,就咔嚓把這個史官給殺了。
史官有個二弟,也是史官,就記下來 “某年某月某日,某皇帝胡作非為,被史官記錄下來以後,皇帝殺了該史官”。皇帝一看很生氣,就把二弟史官推出去殺了。
然後這家有個三弟,也是史官。就記下來 “某年某月某日,某皇帝胡作非為,被史官記錄下來以後,皇帝殺了該史官。另一名史官記錄此事之後,皇帝又殺了該史官”。皇帝一看依然很生氣,就把三弟史官推出去殺了。
接下來呢?這家還有四弟,也是史官,繼續記錄,繼續被殺。
五弟,也是史官,接著寫。皇帝終於不敢再殺了,因為他知道就算他把這家殺絕了,天下其他的史官,會伸著脖子說,“你來殺我!我還是要記下來”。
這就是我們能看到這個故事後面的故事:
寫歷史的人,並不會因為自己的處境(“我要是寫了這段歷史,我就被咔嚓了,我還是不寫了吧”)、自己的判斷(“也許皇帝是個好人,他一時糊塗,我就不寫了吧”)而不如實寫下歷史。
說這個故事幹什麼?
是因為現在很多人只會讀新聞、熱搜、刷小紅書、做鍵盤俠、在微信群裡寧可轉發別人的文章而沒有或者不願意發表自己的觀點,也不願意靜下心來讀一讀歷史。我沒有指責任何人的意思,我只是覺得可惜:那些被前人用生命換來的歷史,不管我們讀或者不讀,都在那裡。
有位偉大導師有句很著名的話: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
讀歷史幹什麼?
那些老八股、過時的東西、幾千年幾百年或者幾十年前的事,和現在 “全網震動/全網熱議/最新熱搜” 的新聞,有毛線關係?
太有關係了。
歷史就是人性的圖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的發展,都是過去的事件積累,後面反映的都是上層建築+民眾人性的疊加、發酵和突發事件的觸發。
如果你同意我以上的文字 – 不同意也沒關係哈 – 那麼,你也許能穿透最新時事評論的表面現象,看到裡面和幾十年前、幾百年前、幾千年前一致的本質。
當然,同一件事,每個人的解讀不一定一樣,但我想說的是,從歷史來解讀時事,更有借鑑意義。
就好像我們開車開飛機,凝視遠方的目標,車和飛機更容易開成直線。如果只盯著前方一百米,很容易撞車和飛機墜毀。您說是不是這個意思?
為什麼說歷史是人性的體現?
我沒有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的博士,不會掉書袋講這個主義那個主義,尼采和康德的書一本都沒讀過(我不是反智哈,以後有時間還是會找來讀一讀),但我讀了很多歷史書,我讀到的感受是:在各種政治主義、宗教信仰、經濟思想的大帽子底下,其實就是人性。
我們可以不知道不理解瓦哈比學派對沙特家族的控制和影響,但我們都知道任何型別極端的原教旨主義的狂熱,來自人性裡的唯我獨尊。
我們可以不知道不理解哈馬斯、真主黨、伊朗、以色列工黨、以色列利庫德、以色列的 UltraOrthdox 這不同宗教流派和同一宗教裡面不同分支的角力和勾兌,我們都知道也應該相信,絕大部分正常人的人性裡無非就是希望自己這一代安居樂業、子孫後代能過得比自己好。
我們也可以不知道不理解烏克蘭、俄羅斯、美國、歐盟、阿盟、北約、聯合國這些個國家、國際團體之間的恩恩怨怨、分歧暗鬥,我們都知道也應該相信,每個團體都希望自己團體能有凝聚力、成員的利益受到保護。
雖然普世價值和常識 (Common Sense) 現在好像成了兩個有放射性的標籤,誰用誰就等於說自己是 XX 派 / XX 粉一樣,我還是要很平靜地說:很多國際時事、社會小事就是用常識來判斷,更加有意義。
這個常識就是:用歷史作為參照物,而不是完全用個人的情緒來判斷。
別忘了今天是瓦倫丁節,鮮花、巧克力要記得買哦!

關於歷史的雜談,我還有以下文章也許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