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刷到這樣的影片。
週六一早,孩子醒來便開啟電視。爸爸催他寫作業,他說:“等會兒。”
催了幾次後,爸爸有些急了,問他到底等多久,孩子依舊不緊不慢地說:“等會兒。”
爸爸煎熬地忍著,沒想到這一等,便從7點半等到10點。
爸爸實在忍不住,強制關了電視。孩子卻滿臉不高興,怪爸爸逼得太緊、自己壓力大。
爸爸被氣得說不出話。
看著這個盡力逃避學習的孩子,我不由想起心理學上有名的“慢馬定律”:
兩匹馬各自拉著一車貨物。一匹馬賣力地快速前行,另一匹馬慢悠悠地跟著。
主人嫌慢,把慢馬拉的貨物搬給快馬。
輕鬆的慢馬沾沾自喜,主人卻想:“一匹馬就夠用,何必養兩匹馬呢?”
於是,慢馬被送進了屠宰場。
現實中,有多少孩子陷入“慢馬思維”——拖延時間、不愛動腦、想以最少的付出過且過?

花樣磨洋工的孩子,積懶成笨
孩子寫作業拖拉有多磨人呢?
看到一位媽媽崩潰之下發出的影片:
孩子的作業很少,但他每次都能寫到很晚,一邊寫一邊放聲大哭。她在旁邊急得都想跟著一起哭。
當父母后,才明白“磨蹭”不是病,發作起來卻要命。
更神奇的是,孩子們不費吹灰之力,便把磨蹭做到了全國統一。
一坐到書桌前,他們的花樣磨洋工就開啟了:
1. 行動懶,能拖就拖
放學到家後,你讓孩子寫作業,他說要先休息會兒。這一歇,半小時快沒了。
你提醒他該寫作業了,他臉上的微笑凝固了,嘴角下垂,眼神與手中的玩具彷彿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線。
接著,他開啟了慢動作模式:步履緩慢而沉重地挪向書桌,兩米的距離,硬生生變成萬里長征。
終於,他在桌前坐下,你長舒一口氣,以為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然而,好戲還在後頭。
他的手忙碌起來,可惜不是拿筆寫字,而是各種翻找東西。
明明手邊有文具,他偏偏要找那隻藍色的鉛筆、西瓜橡皮……
隨後,他又用卷筆刀把所有的鉛筆削一遍,美名其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催促聲中,他終於揮毫落紙。

圖源pexels
2. 思維懶,不愛動腦
剛寫了幾個字,他開始喊媽媽:“媽媽,這個字不認識,怎麼讀?”
你過去一看,明明字上有拼音,你心中嘆了一口氣,指向書本:“拼音在這,你拼一拼。”
他“哦”了一聲,拼讀了出來,彷彿你一指讓隱形的拼音“現形”。
一遇到難題,就開始摳手指、摸橡皮,眼神飄忽,彷彿答案寫在書桌後面的牆壁上。
你看到他走神了,忍不住提醒,他開始求助:“媽媽,這個好難,我不會。”
你讓他仔細想想的話音剛落,他立即回你:“我想不到。”
看著他一點不動腦筋的樣子,你壓住心中的火,給他一點提示,可他如同木頭一般,推一下,他動一下,給他時間思考,他卻跑神了。
在軟磨硬泡中,作業終於做完了。
一看時間,本該半小時完成的作業,實際花費兩小時。

圖源pexels

懶散是分水嶺,慢馬出局
其實,孩子懶惰並非不能理解。因為:
1. 追求輕鬆是大腦的本能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中寫道:“總體而言,大腦具有兩種特性,一種是遵循本能的大腦邊緣系統,一種是充滿理智的前額皮質。理性卻遲緩的‘前額皮質’容易輸給追求輕鬆且迅速的‘大腦邊緣系統’,這便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
也就是說,人的本能是傾向於休息、放鬆的。
放學後,孩子緊繃一天的神經終於得以鬆弛,他們下意識的反應便是盡情地玩。
加上大腦的前額皮質發育緩慢,要到14歲才能逐漸成熟,孩子的自制力與注意力相對較弱。
這時,要求想玩的孩子主動去寫作業,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項難上加難的挑戰。
他們自然是能拖則拖。
並且,6-12歲的孩子,他們的專注時長時有限的,這就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分神。

圖源pexels
2. 學業遇到挫折,缺乏信心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兒童有著追求卓越的心理,也有著天生的自卑感存在。”
孩子的天性是要強的,他們天然想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可若因出現錯誤被批評、或遇到困難而不知如何解決,這會加重他們的自卑心理。
面對作業,孩子害怕再次出錯而被批評時,內心就會產生焦躁、內疚等情緒。
他們便會產生逃避心理,用玩來獲得暫時的心理安慰。
然而,一個總想逃避學習的孩子,必然會漸漸掉隊。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習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
相反在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的狀態下,他的信心會減弱,
這時即使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再面對他們,也不會有任何辦法。
當孩子滿心抵抗學習時,就算他乖乖坐在桌前,大腦也很難主動去汲取知識、深入思考,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只有孩子內心的驅動力被激發,他們主動、專注地投入學習中,學習才真正開始。

圖源pexels

喚醒孩子學習力
提升學習優勢
《喚醒兒童學習力》一書中寫道:“孩子的學習問題有很多都是學習能力不足引發的,而非孩子主觀上不努力、不勤奮。”
沒有孩子天生願意做“差生”,那個學習費力、甚至逃避學習的孩子,大多是學習力不足。
作為父母,我們若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困頓之處,並採取措施提升孩子學習力,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1. 制定合理目標,提升自驅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習的熱切願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活動最重要的動力。”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標,來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在《有邊界感的媽媽,不用督促的孩子》一書中,記錄了這樣的事例。
有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放學後只想儘快回家完成作業,小區裡玩一會兒,他都覺得是浪費時間。
這樣的學習動力讓人佩服。
原來,他媽媽和他約定,寫完作業後,他可以看喜歡的紀錄片,或幾分鐘遊戲。
於是,孩子的自主動機就產生了。
這給我們啟發:我們需要找到、或激發孩子的自主動機,來提升孩子的自驅力。
2. 培養良好習慣,提升自控力
曾有一項關於研究輕微睡眠限制的實驗。
一些六年級學生被要求比平常早睡或晚睡1個小時,堅持3個晚上。
結果在認知測試中,睡眠時間比其他同學少35分鐘的學生,表現出四年級的水平。
事實上,缺乏睡眠不僅降低孩子的認知能力水平,還會減弱孩子的自控力。
有研究表明:長期睡眠不足,大腦中的杏仁核會讓人更容易關注消極資訊,情緒波動更敏感,控制能力也變弱。
不少孩子作業拖拉,為完成作業而晚睡,逐步陷入惡性迴圈中。
我們或能使用“番茄工作法”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度,進而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
根據孩子所處年齡段的注意力時長設定“番茄鍾”——15~25分鐘,“番茄鍾”內需全神貫注,一旦開小差,則重新計時。
“番茄熟了”,休息幾分鐘,再開始下一個計時。

圖源pexels
3. 及時鼓勵、肯定,提升自信力
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一個孩子需要鼓勵,就像一棵植物需要水一樣重要。”
當孩子每付出一份努力、取得一點進步時,父母都要及時肯定、讚美孩子努力的過程,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認可。
父母鼓勵的語言,會像小小的能量彈,射入孩子的內心,給孩子充足的動力和信心。
當孩子學習拖延時,這是在提醒我們,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與支援。
《禮記·學記》中寫道:“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
即勉勵孩子,而不是壓抑打擊他,孩子才能心情愉悅;
孩子遇到問題來求教時,不能直接給他講解、給他答案,而是啟發他的智慧,一步步引導他主動思考。

寫在最後
詩人陶淵明曾勸勉求學少年:“勤學如春之苗,不見其長,日有所增。惰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減,日有所損。”
每天進步一點點,即便微小,可積少成多,終將產生質的飛躍;
每天懶惰一點點,看似細小,卻積小致巨,終將會被無情地淘汰。
偷懶懈怠能獲得一時的輕鬆,可鬆懈後卻是極度的空虛;用功苦讀雖然疲累,但累完便是滿滿的幸福。
點個“在看”,願所有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都能發掘自身的學習優勢,並在勤勉之中,慢馬變黑馬,在人生大道上盡情馳騁。
*來源:帆書育兒號(ID:readingclub_yeh),和孩子一起終身成長。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