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住院陪護了3天,我突然想明白了後30年的人生問題

媽媽們,
今天我在貴州,下午的時候帶著大家親眼看過了這裡的高原林下靈芝基地,也帶大家完整地瞭解了一遍種在這裡的靈芝和在大棚、平原其他地方種植的有啥區別。
明天的直播我會和大家直接分享我自己在吃的小金粒(就是靈芝孢子油,影片號的一些規定還不能直接說油,所以直播間會統一這個叫法)芝破壁孢子粉,之前很多私下託我買的朋友也終於可以在直播間直接補貨了。
今天我收到一條媽媽的私信,她說OK媽,我今天沒時間看你的乾貨直播,但我明天要來買,雖然之前其他地方也看到推薦了,但你做的功課真的紮實太多了,不但自己吃了那麼久,然後溯源考察產品,接著還自己花錢去做檢測……所以你雖然看著跟在別人後面,但你真的不一樣!
哇,那一刻真的有點感動,哇,我的某種堅持有被看到。
在這個什麼都講究“快快快”的時代下,像我這樣做事其實會失去很多機會和流量,但是到這個年紀了,我還是遵循自己舒服的節奏和感受來吧,真就要研究到夠踏實才分享~
如果大家想知道不同品牌和價位的靈芝差別在哪裡,靈芝孢子油和靈芝孢子粉給自己怎麼選、給家人怎麼選,歡迎明天來直播間↓↓↓

回到今天的文章。
從上週日開始出差,我在外已經四天了,雖說很辛苦,但我也時常很慶幸,家裡除了老公尚且還算過得去之外,雙方的老人都很健康,能幫我們分擔很多日常的家務事。他們讓我有底氣專心工作!
到了咱們這個年紀,精力體力都大幅下滑,工作壓力又絲毫不減,回家還得帶娃,本身已經精疲力竭,要是再遇到爸媽出點狀況,那真的會崩潰!
就像同行的小夥伴說起,五一前媽媽騎電瓶車摔了,因為小手指根部的手掌骨折,被醫生建議要做手術。
隨後壓力陡增,帶娃出行計劃立馬取消,轉為陪媽媽醫院問診、住院陪護、術後陪伴,小夥伴說再醫院病床上陪護的那一刻,她突然意識到,或許很多人生下半程的事都開始要不得不面對了,她也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幾十年裡可能會發生的變故和情況。

文/徐徐
01
骨折保守治療,還是動手術?
突然接到媽媽要“手術”的訊息,我整個人都是懵的。
第一反應是:“骨折雖說不是影響生命的大事,但骨折對老年人來說很要命,要不是非得手術,這太吃苦頭了。”

好在我還有個弟弟分擔壓力。那天我在上班,他請假陪媽媽複查,再找一家醫院看看醫生建議是否相同。
我這邊突然想起能線上問醫生,趕緊找了個好評多的骨科大夫,把媽媽的情況和片子一股腦兒發了過去。
等回覆的時間,我又跑去小紅書翻別人的骨折經歷。有人說保守治療好,也有人推薦手術。
幾小時後,弟弟來電話,說另一家醫院也確診骨頭錯位。治療方案有2個:
– 保守治療不用開刀,骨頭慢慢也能長好,但好了手背上會鼓個包,不影響用手。不過養傷期間骨頭可能還會移位,到時候更麻煩。
– 手術治療能把骨頭完全復位,不留鼓包。因為要打 2 枚鋼釘固定,恢復時不會再錯位。就是得多花一萬多的手術費。
另一邊,我諮詢的線上電子醫生也給到回覆,和醫院的診斷結論,基本一致。

想到媽媽是個閒不下來的人,哪怕休養在家,也會找各種力所能及的活幹,難免會牽連到受傷的手掌。
所以和弟弟商量後,還是決定手術治療。
怎麼選醫院呢,又成了新的問題。
弟弟又返回去諮詢醫生,對方很耐心地告訴我們,
“這個手術基本屬於小手術,治療技術很穩定。哪怕是在小醫院,就算是普通的骨科醫生來做,也是很靠譜的,基本不會出什麼問題。”
這番話,也給我們打了一劑定心丸。
出於對媽媽暈車的擔憂,同時方便陪護,經過權衡,我選擇了一個離家僅15分鐘車程的醫院。
在五一放假的前一天,媽媽順利住院。
一堆懸而未決的問題,暫時都得到解決。我那緊繃的神經,終於稍微鬆弛了一些。
02
陪媽媽受苦,是女兒的煎熬
5月1日中午11點手術。
當天一早,我和老公帶著娃,趕到住院部。爸爸和弟弟已經在那兒。
病房的設施很簡單,一間房有兩張床,每個床位之間用布簾隔開。
媽媽躺在床上,捆綁起的手掌,讓她失去往日的精氣神。
見我們來了,她疲憊的臉上硬擠出一些笑容,說著,“我沒事,醫生說是小手術,不用這麼多人陪。”
等到中午11點半,我和老公送媽媽進了手術室。

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下我名字的那一刻,我突然驚覺媽媽真的老了。往後的日子,要換我替她扛事兒了。 
1個小時忐忑不安的等待後,手術室的門開了,我趕緊迎上去,和醫生一起把媽媽推回病房。
看著媽媽鼻子上插著氧氣管,手上掛著點滴和鎮痛棒,手指還夾著血氧儀。床頭的監護儀上,各種資料在一閃一閃地跳動。

我心裡直泛酸:60歲的這一天,大概是她此生最狼狽的日子。
那個曾經替我擋風遮雨的媽媽,現在竟是如此瘦小和蒼老,以至於我怎麼都想不起媽媽年輕時的模樣。
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我趕緊悄悄擦掉,生怕媽媽看見。
護士叮囑,“6小時不能吃喝,不能下床。”我一邊記著各種注意事項,一邊盯著點滴,一邊時不時和媽媽聊天,怕她睡得太沉。
就這樣,我們開始了輪流陪護。
晚上爸爸守夜,白天我和弟弟、老公一起送飯、換班。全家人手忙腳亂的樣子,媽媽全看在眼裡。
術後第3天,媽媽身上的各種鎮痛棒、氧氣管逐漸撤去,精神狀態明顯好轉,她開始勸退我們。
“我現在都好了,能走能動,你們都回去吧。”
看我們賴著不走,又唸叨著:“不生病,就是給兒女攢福報啊。”

等她終於恢復體力,又開始和我們閒聊。但不管聊什麼,幾句話必會拐到催生催婚的“禁區”上,就好像她早有預謀似的。
她轉頭對我說,“你看媽媽多幸福啊,兒子女兒都陪著我。你也趕緊再生一個。”
又扭頭勸弟弟,“什麼時候好把女朋友帶回家了,差不多也可以結婚了。”
原本一定會讓我們對媽媽置氣的話題,我和弟弟卻好像有了事先約好的默契,異常耐心。
一個勁地應和著:“好的。”“是的。””對的。”
我們開始理解媽媽,並不是因為突然了認同她的觀念,而是我們正眼睜睜目睹她的衰老,看著她一點點喪失和我們對抗的力量,突然變得懂事起來,覺得該和她好好說話了。 
03
82歲老太太,與醫院的對抗
媽媽病床的隔壁床位上,住著一位82歲的老太太。據說摔了一跤,屁股上一根骨頭斷裂,被抬進了醫院。
和媽媽同一天做的手術,但大概是子女太忙,只是偶爾出現,平時由一位護工看護。
我記得她坐完手術回到病房後,身上就開始掛著尿袋,吃喝拉撒已不能自理,全由護工照顧。
每次護工協助她大小便,或是給她換褲子、上藥,甚至都不會拉上簾子遮擋。
好像82歲的老太,已不配擁有隱私和尊嚴。 
媽媽看到,總是忍不住提醒一句,“阿姨,把簾子拉上。”

雖然不再體面,但老太太性子特別倔。
醫生一再叮囑她,術後要吃有營養的食物。但每到飯點,她就會提前告訴護工:“打一碗稀粥,一個鹹鴨蛋。別的東西我吃不下。”
手術3天后,她突然極其厭惡尿袋,讓護工拿掉。但護工表示,醫生沒吩咐不能拿。拗不過去,她在病床上大喊大叫,成功引來護士。
護士用方言一番“嚇唬”,大意是,“你如果好好配合,就能早點出院,不然的話,住到什麼時候不能保證。”老太太終於安靜。 
當護工不在身邊,老太太又和我媽八卦起她。
說對方是哪裡人,老公也在醫院什麼科做護工,每個月能拿到多少錢,賺得還挺多的。
說著說著又話鋒一轉,“我女兒就住在鎮上,到這裡就10分鐘……”
直到我媽出院的那天,老太太骨子裡的“叛逆”再次覺醒。
她大吵大嚷,執意要出院,“我和她同一天手術,她出院了麼,我也可以出院了!”護士解釋一通後毫無作用,老太太堅持要給女兒打電話,接自己出院。
女兒終於來了,一邊聽著老太太的謾罵,一邊坐在床頭苦口婆心勸了好久,好像在哄自己不聽話的女兒。
老太太眉頭緊鎖,但終究敗下了陣來。
也許,她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可她的意志一直在躁動。
那種躁動,大概是一個老人對遲暮,對病痛的反抗和恐懼。她試圖證明自己還很強悍,還可以做主。
只是老了、病了、倒下了,一切再也由不得她了。
我不敢想象,如果我的父母,有一天也變成這樣一個老人,活在身心的矛盾和對抗中。身為女兒的我,卻又無能為力……
04
照顧91歲外婆,是對老年的預習
住院5天后,媽媽終於平安出院。事後想想,很慶幸這只是一個小手術。雖然陪護弄得精疲力盡,但幸好,不用請假就可以陪在她身邊。
慶幸還有弟弟可以商量,如果是獨生子女,局面恐怕會更加失控。
以前的我,從沒有擔心過父母的晚年生活,但這次媽媽住院後,讓我有了更多的擔憂。
如果不是碰到假期,父母生病誰來陪護?如果他們有一天不能自理,我忍心送他們去養老院嗎?想到這些,我的內心兵荒馬亂。
前幾天,就刷到一個“91歲外婆被送去養老院”的影片,看得我淚流滿面。

影片中的老人,穿著體面,坐得筆直,但每個人都從她的沉默中,窺見了她的侷促不安和憂心忡忡。
網友頓時義憤填膺,把博主罵上了熱搜。

或許,太多人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影子。亦或許,想到自己也會老去,走進那個身不由己,希望被善待的暮年,不免憤憤不平。
讓人欣慰的是,博主最後把外婆接回家住。畫面中的外婆眉開眼笑,卻看得人不禁淚目。

人到中年,精力大不如前,既要做孩子的靠山,又要當父母的後盾,每天心事繁多,壓力山大。
但多數時候,我們滿腦子都是孩子,遠到初中高中怎麼擇校,近到明天早餐吃什麼。
唯獨對著那個生我養我,伴我成長的父母親,不自覺地忽視。
其實想想,如果養育孩子,是重溫童年。總想把自己小時候的匱乏,全補償在孩子身上。
陪著父母老去,何妨不是一場對老年的預習:試著接納病痛和意外,直面衰老和死亡……體驗那些遲早都要經歷的事,然後心生更多勇氣。
或許,我們也可以在父母老去時,提前做點準備。
比如,平時給他們買些真正好的有用的養生品;
比如每年帶爸媽做體檢,重點留意高血壓、糖尿病這些常見病,還有容易被忽略的阿茲海默症早期症狀。 
家裡也改造改造,浴室放防滑墊、換防滑拖鞋,裝個小夜燈,避免爸媽起夜摔跤。
或是給爸媽買份合適的保險。就像我媽這次不小心摔傷,意外險賠了一筆錢,雖然身體遭罪,但至少經濟上減輕了負擔。
如果父母獨居很孤單,可以養只寵物陪伴他們。
對爸媽多些耐心點。其實多陪陪他們、好好說話,比什麼現金、物質都管用。
最後,是與自我的和解。
如果有一天,生活真變得力不從心,也請不要苛求自己。世間本不存在完美,感恩所擁有的看似尋常的一切,然後盡力而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