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價值鏈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最關鍵環節之一,其碳排放量約佔全球排放總量的37%。同時,地球上有34%的物種正因建築和城市發展逐漸喪失棲息地,向未來綠色建築轉型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建築價值鏈涉及材料生產、設計、建造、運營、報廢拆除及回收等多個環節,其中包括鋼鐵、水泥等“難減排行業”,綠色建築轉型需要價值鏈各利益相關方採取行動,共同撬動變革的巨大潛力。BCG和世界經濟論壇近日聯合釋出報告《打造綠色建築業價值鏈:中國經驗和全球思考》,該報告介紹了11項舉措,這些舉措有望在2030年前幫助建築價值鏈實現碳排放降低80%並釋放1.8萬億美元的全球市場機遇。
實現全面的建築業價值鏈綠色轉型,必須採用覆蓋脫碳、自然及人文等全方面的綜合性方法,從而凝聚各利益相關方的共識,協調建設綠色未來的各項行動。本報告認為,未來綠色建築具備四大關鍵特徵:


11項關鍵舉措
為實現綠色建築願景,基於舉措的有效性及對綠色發展的影響力,我們識別出以下11個優先舉措,這些舉措有望在2030年前幫助建築價值鏈降低80%的碳排放並釋放1.8萬億美元的全球市場機遇。

• 綠色能源供應:採用屋頂太陽能、光伏建築一體化(BIPV)等場內可再生能源供應,或採購外部清潔能源,並結合儲能、光儲直柔等創新技術。
• 建築材料回收利用:建立正規的回收流程以及增加利用金屬廢料、混凝土骨料、塑膠等回收材料,這是實現迴圈利用的關鍵。
• 傳統建築材料脫碳:“隱含碳”佔建築物生命週期內碳排放總量的50%以上。推進並實現氫氣直接還原鐵鍊鋼、固碳混凝土等零碳技術的突破,減少建築物的“隱含碳”,具有重要意義。
• 空調系統升級:安裝更加高效的供暖和製冷裝置可有效降低能耗。例如,與傳統空調裝置相比,熱泵可將能耗減少30%至40%。
• 綜合能源管理:結合物聯網(IoT)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在確保居住者舒適度及生產力的情況下,對能耗和建築物能效進行監控與最佳化,降低能源消耗及運營成本。
• 建築保溫升級:透過安裝或改進隔熱材料(例如低輻射玻璃和噴塗泡沫)提高建築物的熱效率與整體能效,減少熱量損失。
• 新型綠色建材:改用可持續建築材料,包括生物材料和其他環保型替代材料,可以降低成本,減少碳足跡。
• 多功能設施、開放社群服務等:打造共享花園、共享單車以及共享辦公空間有助於培養社群意識,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透過鼓勵建築物使用者使用共享空間、公用設施和便利設施,這些舉措可以有效降低能耗,最大限度減少廢物產生,並加強人際交往互動。
• 自迴圈資源能耗系統:增強對外部干擾因素的抵禦能力,實現建築物的自主運營,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資源的影響。
• 水處理回收利用系統:廢水、雨水等收集、處理和再利用,減少水資源浪費,節約資源。
• 圍繞零碳排放、自然受益、高韌性及包容與人文關懷的設計最佳化:可持續性建築設計可以對建築的排放量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覆蓋從建造、運營至報廢的整個生命週期。

價值鏈面臨挑戰及所需行動
然而,建築業價值鏈的複雜性為建築價值鏈綠色發展帶來了挑戰。首先,缺乏覆蓋全面的全球統一標準。其次,缺乏可以有效調動整個供應鏈的示範性標杆專案,不同利益相關方在深度脫碳過程中步調不一致,且缺乏有效的激勵舉措和風險分擔機制。再次,由於相關技術尚未成熟,且缺乏規模經濟效益,現有的零碳解決方案與技術帶來了成本溢價。最後,建築業的生產力增長相對緩慢,限制了新興減排技術的採用。
為克服建築業脫碳的行動挑戰,各利益相關方必須在整個價值鏈範圍內採取多方面的賦能行動:
• 建立未來綠色建築的全球共識標準和計量方法
• 打造全球標杆專案以加強價值鏈各方協調
• 制定有效的激勵措施和政策
• 推動初創社群和價值鏈龍頭合力創新技術研發及應用
為克服挑戰、加快步伐,建築價值鏈上各利益相關方(企業、公共部門、創新企業、金融機構等)的合作至關重要,價值鏈中的“先行者”需要立即採取行動,推動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未來,以實現自身利益和人類零碳未來的共同願景。
關於作者
世界經濟論壇團隊
BCG團隊
梁錦慧是執行董事、自然與氣候中心全球總負責人。
周園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BCG氣候和可持續發展專項全球領導委員會委員。
周海玲是大中華區中心與影響力總負責人。
盧峰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經理。
何依然是大中華區氣候行動工業脫碳專案主管。
李也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諮詢顧問。
如需聯絡,請致信[email protected]

掃描左側二維碼
關注BCG數智港
快來關注我們吧

宣告
原創內容的最終解釋權以及版權歸波士頓諮詢公司所有。如需轉載文章,請在資訊欄輸入“轉載”,獲取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