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8

本文字數:2791,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導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紮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
2025年全國兩會上,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強汙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汙染防治攻堅與環境治理創新
2024年,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有新改善,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2.7%,優良天數比例上升至87.2%。但從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形勢看,成效不夠穩固、改善難度加大仍是突出挑戰。
當前,大氣汙染治理已進入深水區,主要大氣汙染物協同減排難度大。
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智薈藍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環保工程師蘇榮歡表示,應推行綠島模式治理揮發性有機物(VOCs),降低中小企業治汙成本。完善相關設施的使用和管理,從而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綠島模式”是一種環境治理模式,透過分散收集、集中治理的方式,降低中小企業的治汙成本,提升環境治理效率。我國中小企業數量龐大,VOCs治理成本高,“綠島模式”特別適合於中小企業。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邦普迴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李長東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內容,為汙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提供了新機遇。“建議加強新興固體廢棄物回收管理及資源再生利用,暢通資源迴圈全鏈條。這不僅有助於減少汙染物排放,還能推動相關產業的綠色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在水汙染治理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大力推進美麗河湖、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佛山市工商聯主席李連柱認為,應加強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推進黑臭水體整治,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同時,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保障居民飲水安全。這些舉措將有助於解決當前水汙染問題的突出矛盾,逐步恢復水體的生態功能,為人們創造更加優美的水環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紮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
當前,我國零碳園區建設已進入硬約束時代。國家相關政策明確,碳達峰試點要求園區可再生能源自給率不低於70%。
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建議,加快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大力支援“源網荷儲”專案發展,出臺政策鼓勵智慧微網、虛擬電廠等新型示範專案的投資建設。加快打造我國綜合儲能體系,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用AI為新型電力系統賦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汙染控制實驗室主任魏源送表示,我國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形成了“1+N”政策體系,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應以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工作為引領,繼續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一步擦亮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制度設計與技術賦能雙重突破
黃河三角洲的生態修復工程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的關注點之一。
全國人大代表、東營市溼地城市建設推進中心職工張金海展示的治理資料顯示,透過13.1萬畝互花米草清除和7.25萬畝退養還灘,溼地鳥類種群三年內增長47%。
張金海建議,將“生態修復工程終身責任制”補充寫入《黃河保護法》,破解短期治理與長期保護脫節的難題。
長江經濟帶的監管體系升級也引發熱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蔣雲鍾指出,移動排汙口的隱蔽性導致日均200噸汙水逃避監管。今年兩會上,他聯合其他人大代表共同提交議案,建議在生態環境法典中寫入建立“汙染源-排汙口-受納水體”全鏈條監管機制,推動執法重心從企業廠界向流域終端延伸。
有人大代表建議,設立跨省生態補償基金,參照長三角環保信用互認機制,建立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權責清單。這種制度創新或將重塑流域治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汙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新汙染物治理將催生技術革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趙宏建議,建立新汙染物醫療暴露資料庫,將環境健康風險納入區域規劃環評。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認建議政府加大對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鼓勵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環保標準,確保汙染物排放達到更高的要求。在鞏固現有產業叢集基礎上,重點打造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生物製造等未來產業叢集,設立“新質生產力培育基金”,支援企業開展顛覆性技術創新。
近年來,數字化監管體系的重構正在提速。在重慶,依託“生態雲”平臺,2.3萬家企業即時資料聯網,AI識別異常排放準確率達92%。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塔董事長張志勇提出,將5G基站電力監控資料接入環保系統,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路。

尋求科學管控與價值轉化平衡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分割槽管控,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透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明確生態保護的重點區域和邊界,能夠有效加強對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維護生態平衡。這表明生態保護正在向系統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表示,生態環境分割槽管控在生態環境源頭預防體系中具有基礎性作用。近年來各地開展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但面臨配套立法不夠健全、技術標準不夠完善、制度銜接不夠順暢、成果運用不夠到位等問題。
李良彬表示,應及時將生態環境分割槽管控制度納入生態環境法典的編纂中,將該制度在法典中作出明確規定,並且將分割槽管控的要求納入相關法律中,切實強化分割槽管控的法律“硬約束”。同時,系統梳理各地生態環境分割槽管控方案編制和實施應用的經驗及不足,強化生態環境分割槽管控技術導則、規範體系頂層設計,編制技術指南總綱。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許慶民表示,這一要求保障了實施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的底氣。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路全忠表示,應建立健全多元投資機制,加大財政支援力度,拓展生態保護修復資金來源;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整合相關科技資源,強化生態保護中的科技支撐。
這些年,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珠海市郵政分公司外伶仃營業所投遞員謝堅一直關注海島經濟的發展和生態保護。“外伶仃島的未來離不開粵港澳大灣區的聯動。”他呼籲,建立海島開發生態補償強制保險制度,平衡開發與保護矛盾。
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兩會勾勒的生態治理圖景,既有科技硬實力的突破,也有制度軟環境的最佳化,從汙染防治的“攻堅戰”到綠色轉型的“持久戰”,中國正在探索一條發展與保護共生的新正規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微信編輯 | 蘇小
推薦閱讀
個稅起徵點可適度提高,但不宜過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