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到中年”的幾個變化,40歲的我養娃路上大徹大悟,看看你中了幾條……

本文來源丨新東方家庭教育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經常在網上刷到一種說法:人到中年,血脈覺醒。
那些刻在我們基因裡的東西,在某一天,突然就開始覺醒,讓父輩的生活方式和智慧,在我們身上得到了傳承。
尤其是媽媽們,人到中年後,更是從理解父母,到接受父母,最終成為父母。活生生上演了一場“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以前覺得金子又醜又俗氣,現在覺得金子又亮又保值;
以前聽鳳凰傳奇太吵太鬧,現在覺得這歌旋律咋就那麼得勁;
以前手機裡都是各種印象風、抽象風,現在全是花花草草;
以前覺得大紅太豔太高調,現在覺得紅紅火火越看越喜氣;
以前熬夜追文學鉅著,現在早睡早起看《周易》、《周公解夢》;
以前我的命運我做主,現在,有時候命運這個東西吧,你還得相信點子玄學……
《鏘鏘三人行》中,周軼君看著姿態各異的柴達木雅丹群感慨:“風沙吹過,便雕刻出了土的各種形狀。”
人到中年,又何嘗不是被歲月雕刻出了一幅幅新的模樣。
我們不再執著於初為人母時各種想象中的期待、要求,而是在時間的打磨下,熬出了新的境界。
然後發現,養孩子這件事,順勢而為,或許才是對生命最好的成就……

不再執著於娃的成績
開始專注自己的養生
有人說,媽到中年後的最大變化,就是會變得很“慫”,換句話說,對健康和生命越來越敬畏。
前腳噴嚏剛打完,後腳已經衝上了感冒藥,穿上了厚外套。
正所謂人到中年三件寶,早睡、早起、八段錦。
以前為了孩子的學習,那是操碎了心、忙壞了媽。
娃的飯得變著花樣做,務必保證營養豐富。
娃的所有功課,得自己先試著學一遍,務必保證跟上娃的進度,保證娃隨問隨會。
而現在——
有食堂就讓娃吃食堂,沒食堂就把娃送小飯桌,至於學習,啥?那不是他自己的事嗎?老母親今天不宜動怒,要心態平和,才會不生病,能長壽。
記得之前有媒體曾報道過,一位寧波的媽媽,輔導孩子的作業時,被氣到“呼吸性鹼中毒”送醫。
當時看著感同身受,但現在看看,真想勸她一句:“同是天涯淪落媽,該想開時就想開。”
所以,早睡早起精神好,不氣不惱心情棒,八段錦打起來,養生茶喝起來,至於娃的學習,真不是咱們當媽的著急或生氣就能解決的事。
有時候你管得越少了,孩子的學習反而越好了。
用《正面管教》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父母參與、指導得越少,孩子的主動性越強。

不再糾結給娃講道理
開始從心理書籍中尋找答案
被稱為有著拖拉機外表、法拉利核心的演員王驍,曾說:
“中年人最傻的行為,就是給年輕人提建議。
人是經驗性的動物,年輕人需要自己的經驗,我們提的建議只是來源於我們自己的經歷,並不適用於他們。”
這一點放到養育中,道理也一樣。
就像我們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考上好的大學,有好的工作。為了這些目標,難免總是對孩子經常嘮叨、指導。
可我們講的那些道理,孩子很難聽得進去。
有時候講得多了,反而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
至於原因,在心理學書籍中都能找到答案:
1、父母的說教,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是一種不尊重、不相信他們的行為
而且很多父母在說教的同時,經常會借題發揮,就更加深了孩子的負面感受。
2、過多的說教會產生“超限效應”
每個孩子接收到的資訊都有一個承受極限,如果超過這個極限就會向反方向發展。
3、孩子更習慣使用具象思維去思考具體的問題
這一點尤其在年齡較小的孩子身上更為明顯。
簡單說,就是父母發出的指令越清晰,孩子越容易做到。但嘮叨和指責容易陷入無休止的情緒輸出中。
而且心理學還會告訴父母:
孩子的身心發展遵循客觀規律,也受主觀影響;
無條件地愛孩子,其實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所有本質;
僵化的養育模式,無法養育出具有個性、獨立精神靈魂的孩子……
所以當人到中年後,我們不必再糾結孩子的具體問題,當你開始從心理學書籍中尋求答案,反而會發現,那些曾讓我們無比抓狂的問題,其實都有具體的答案。

不再改造娃他爸
開始專注修煉自己
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中年女性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有網友回答:“開始明白婚姻只能篩選,無法改變。”
有很多媽媽經常訴苦,說自己一天勞心勞力操心孩子,但孩子爸爸卻對孩子不管不問、不負責任。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7歲的兒子問我一堆為什麼?我會覺得他愛思考、會提問。但40多歲的老公問我兩個為什麼,我就想拉著他上民政局。
而這種怒氣的源頭,是因為太多的媽媽們發現,自家那個不成器的老公,寧可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放在探索世界和平關注國家大事上,也不願意花一點時間檢查一下孩子的作業,盯完孩子的一篇背誦。
真就是,已婚女性活在柴米油鹽中,已婚男性還在至死是少年。
有人說,所有婚姻中的女性大抵都走過這一條路:
剛有娃那會,想著要經營好婚姻,幫助爸爸和孩子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
但人到中年,反而大徹大悟:
與其浪費時間培養高質量爸爸,不如花錢、花時間、花精力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成為一個高質量媽媽。
畢竟誰痛苦、誰改變,改造別人這件事兒,費力不討好,往往還沒啥效果。

不再培養孩子
開始塑造自己
被一段話看到淚目:
70後、80後、90後的媽媽,真的是太難了。
只要孩子沒睡,她們就永遠醒著。
在外要掙錢,在內要做好家務,還要照顧好孩子。
經常一邊做飯,一邊做家務,一邊照顧孩子,還要一邊回覆各種資訊,妥妥的六邊形戰士。
在這種辛苦忙碌中生活的媽媽們,又怎麼能做到不焦慮、不煩躁呢?
可即使她們付出了這麼多,也有可能被孩子和其他家人嫌棄。
有網友分享,她曾經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可在生下二胎後,為了陪伴孩子,她選擇成為一名全職媽媽。
五點多早起給全家人準備早飯,等大家吃完飯,老公去上班了,她再送老大去上學,然後再返回家裡照顧老二,還要找時間做家務。
每天忙得腳不沾地。
結果有一天,她做了一盤紅燒雞腿,覺得味道好吃,忍不住多吃了幾個。
沒想到孩子卻生氣了:“媽媽,你為什麼要吃這麼多?你又不賺錢!”
她說那一刻她的世界都快要崩塌了,她發現自己的所有付出,在孩子眼裡竟然變成了她的無能。
很喜歡一句話:“聰明的女性,兼職做媽媽,全職做自己。”
除非孩子太小沒有人照顧,需要媽媽的全天陪伴。
只要孩子稍微長大一些,就多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一些。
媽媽越是專注於自我成長,孩子的自理能力、自律性也越強。
心理專家武志紅曾說:“你越放鬆,就越是強大。”
媽媽把自己從過度的犧牲和付出中抽離,在前方努力活出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孩子不需要去向外尋,只需要向內看,照著媽媽的樣子去成長,就能成為他們最好的樣子。

不再讓自己精神內耗
開始什麼都往好處看
被世界冠軍楊威的一則影片笑死:
他說自己用了5年,帶著三個孩子幾乎游完了整個中國。
剛開始,他想的是帶孩子行萬里路看萬卷書,結果孩子們想的是不用寫作業,不用看書,終於解放了。
他想的是帶孩子去感受風土人情,孩子們的眼裡只有商店門口的那坨冰激凌。
他想著帶孩子們看看人間煙火,孩子們卻上車睡覺,下車找廁所,關鍵到了景點還不拍照。
他帶著孩子們前往國家體育總局,想讓他們看看當年父母曾訓練過的地方。
本想著在這種氛圍下,孩子的體育魂一定會被激發出來。
結果,他和妻子在一旁回憶起當初的訓練場景,雙雙淚兩行。孩子們卻把這裡當成了遊樂園,徹底放飛,一會兒跳蹦床,一會兒跑來跑去。
他帶著孩子站在訓練器械旁,想讓他們看看運動員為了訓練防滑,塗得厚厚的鎂粉和蜂蜜,想和孩子們一起追憶運動員們的汗水和淚滴。
可孩子們卻說:
“爸爸,這個牌子的蜂蜜我吃過,味道不太好。”
說完,直接跑去玩起了過家家。
但是,當他正哭笑不得的時候,他看到女兒們爬上平衡木和單槓,有模有樣地練了起來,還興奮地給他展示小手上磨出的繭。
他說最後他才發現,帶娃旅遊這件事,其實是有意義的。
孩子雖然沒有按照父母所期待的那樣去體驗,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感受方式。
就像他們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去過好他們的一生一樣。
餘華在《活著》中寫過,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
父母不指責、不挑剔孩子,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感受,孩子就能更好地自我成長。
所以你看,那些人到中年的媽媽們,在經歷過養娃路上的各種意外和大風大浪後,幾乎都會大徹大悟。
不再糾結那些讓我們產生內耗的瑣碎和執著,而是會專注那些讓我們和孩子有積極體驗的感受。
當我們的關注點改變了,不執著於看孩子的缺點,而是看到孩子的優點和改變,我們對待養育的感受和方式也就會發生變化。
“每個人的教育之旅中都有一個嚮導,這個嚮導就是母親。”
作為一個好的“嚮導”,就需要時刻提升自己的認知。
因為媽媽的認知層次,往往決定著,一個孩子在人生的最初始,獲得的家庭教育。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孩子未來優秀的最佳底色。
孩子,是不斷成長的,父母,也需要“進化”自己的養育方式。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