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下這個題目,著實顯得有些忐忑,但這就是修己的一個過程,也算是用行動促使自我安寧,己安才能人安,人安才能己安。
尋道
“循”即依照、沿著,是對“道”的深刻領悟與遵循。
“道”即規律,是萬物生長、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對於道的解釋,千百年來沒有人說得清。通俗一點講,白天之後就是黑夜,餓了吃飯、病了求醫、困了休息……“以人為本”也是道。由此可見,“道”不是高高在上而無可企及,相反,“道”在煙火之中。因此,我們可以說“道”即“存在”,在一呼一吸之間。
《易經》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陰陽,這一對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的力量,構成了中華文明思想體系的核心,被譽為天下第一“理”。陰陽之道,其核心在於“變化”,它教會我們如何在世界的複雜多變中尋找平衡與和諧。開關、是非、黑白等看似矛盾,實則內在統一。
基於“變化”,人們看待世界的態度或者認識世界就有了四個層次,即“四象”。首先,“非此即彼”代表了事物的分相,它揭示了事物間最直觀的差異與對立,如男女、黑白等。然而,這種認知方式往往過於簡化,忽略了事物間的內在聯絡與相互依存。進而,“亦此亦彼”揭示了事物的合相,強調了一方不能離開另一方而獨立存在的真理。這正如“參照物”之於位置判斷,“父親與兒子”之於家族關係一樣,都體現了事物間的相互依賴與共生。再進一步,“即此即彼”則展現了事物的自相,一個事物可以同時具備看似矛盾的兩種性質。如“捨得”中的給予與獲得,“愛之切恨之深”中的深情與痛楚,都是這一層次的生動體現。它啟示我們,事物並非非黑即白,而是蘊含著豐富的層次與複雜性。最終,“非此非彼”達到了人類認知世界的圓滿境界,它超越了具體的語境與框架,揭示了事物本質上的無常與相對性。正如白天與黑夜,在太陽系內具有明確的意義,但若置於更廣闊的宇宙視角,則可能失去其原有的界定。這一層次的認識,要求我們擺脫固化的思維模式,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和接納世界。
面對當今世界的矛盾、生活的困苦,以及教育的內卷等問題,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所導致的結果。為了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社會和諧共榮,以及推動教育生態的健康發展,我們需要超越這種簡化的認知模式,轉向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思考方式。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式”管理思想以其獨特的智慧和包容性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共榮,推動教育生態向著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在浩瀚的宇宙與深邃的文化長河中,“三光者,日月星”與“三才者,天地人”不僅是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樸素概括,更是對宇宙秩序與人類角色深刻理解的體現。日月星辰,作為自然界中光明的源泉,其執行規律隨著科技的進步已逐漸清晰,而未來如何進一步定義與解讀,則留給了時間與智慧去揭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古訓,不僅是對天地自然法則的深刻領悟,更是對君子修身立德的殷切期望。天之道,剛健不息,激勵人們不斷追求進步,勇於挑戰自我;地之道,厚德載物,教導人們以寬廣的胸懷包容萬物,涵養深厚的德行。但“天歸天、地歸地”都是客觀存在,都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村在。在這天地之間,最為核心且充滿變數的,莫過於“人”。作為萬物之靈,人類不僅是自然萬物的觀察者和學習者,更是自然萬物的創造者與主宰者。離開了人的參與與思考,一切自然活動都將失去意義與色彩。
循道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迴歸現實,探討關於“人”的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價值導向,堪稱“道”之所在。
管理的核心是“修己”。正如曾仕強先生所言,“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這深刻揭示了管理活動的本質。在管理中,人是最核心的因素,而修己則是實現有效管理的前提。管理者只有透過不斷修煉自我,提升個人素質與能力,方能更好地安人——即引領團隊、激勵員工,共同實現組織目標。中華傳統文化中,強調因人做事、因人而異,正是對人性深刻洞察的體現,也是管理智慧的重要源泉。
教育的關鍵在“自育”。教育的核心,深植於“自育”的沃土之中,它超越了單純的知識傳授與技能錘鍊,成為一場深刻而持久的自我成長與完善之旅。在這個過程中,“吾將三省吾身”的古訓引領我們不斷向內探索,審視內心,反思自我。“自育”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轉變,教育者首先應是自我教育者,透過不斷的學習、實踐與反思,提升自身的素養與能力,方能更好地引領學生走向光明,惟其自育,方能育人。自育與育人的關係,猶如源與流、根與葉,自育是源,育人是流;自育為根,育人為葉。自育滋養內在,育人展現成果,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繁榮 。一切看似無法解決的育人障礙,實則都源於教育者自我修煉的不足。同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強調了教育的個性化與差異化,即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與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促進其全面發展。
學習的本質為“自學”。在資訊洪流奔騰不息的當代社會,自學能力已躍升為衡量個人綜合素質的關鍵標尺。況且,學習的本質就是自學,就如“人無論如何長不出蘋果一樣”,能長出蘋果的只能是蘋果樹。學習的主體一定是自己,自學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也是面對未知挑戰最核心的能力。它不僅僅侷限於個體主動蒐集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展現,更深刻地體現了一種擁抱變化、持續探索的終身學習精神。自學之路,是一條通往無限可能的寬廣大道,引領我們不斷突破自我,迎接未來的每一個挑戰。自學是一種主動性的體現,自學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讓我們擁有了緊跟時代步伐起舞的能力。
行道
“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深刻地揭示了行動與實踐的至高價值,唯有將想法付諸實踐,透過不懈的努力與探索,方能真正解決問題、達成所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同樣強調了親身實踐的重要性。很難想象,一個漫天畫大餅,只知空想而不付諸實踐的人,會有偉大的發現和驚人的成就的!知識的獲取,固然離不開書本與理論的指導,但真正地理解與掌握,卻必須依賴於親身體驗與真切實踐,“親身下河知深淺”就是這個道理。正如中醫所倡導的“望聞問切”四診法,它要求醫者透過細緻地觀察、傾聽、詢問與感受,來全面把握患者的病情,從而制定出最為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案。同樣,管理者在引領組織前行的過程中,也需要具備這種敏銳的洞察力與深入的實踐能力,透過不斷的觀察、傾聽、詢問與感受,來準確把握組織的脈搏與動向,及時調整管理策略,確保組織能夠始終沿著正確的道路穩健前行。
新教育實驗,作為教育領域一場波瀾壯闊的深刻變革,不僅是思想火花的碰撞與理論構想的匯聚,更是行動哲學的鮮活展現。它深深植根於教育的廣袤田野之中,呼喚每一位教育者成為勤勉耕耘的“農人”,以汗水與智慧滋養教育的沃土。在這場實驗中,新教育以“十大行動”為依託,幸福完整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成為了生活中觸手可及的現實。
撰寫這些文字的過程,於我而言,亦是一場深刻的“尋道、悟道、行道”之旅。這一過程,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了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世界的多元與複雜,也更加堅定了我擁抱未來、投身教育事業的決心與信念。
作者 | 王富貴

來稿選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