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動向,國家開始反內卷……

3月5日上午,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這說明國家層面會採取相應措施。
在此之前的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更早前是去年7月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在此之際,本號重刊去年關於內卷的文章。該文認為,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關鍵在於讓經濟早日走出困境,推動社會公平,讓民眾有更多的人生可能。
國家開始反內捲了……
內卷一詞在中國學界的流行,起初與歷史社會學家黃宗智的運用有關。早年前,黃宗智用內捲來分析中國小農經濟在人多地少的約束條件下容易出現越來越高的單位土地勞動投入和越來越低的邊際回報現象。
後來黃宗智又有解釋內卷現象出現在眾多領域,比如,在以應試為主的教育界,他表示:“面對快速遞增的競爭人數和伴之而來的遞減機會,學校大多逼迫學生投入越來越高的‘勞動’來應試,為的是提高本校的平均考分以及對其自身的質量評估,促使本來就缺乏創新性的應試教育體系更加高度內卷化,基本排除了更多關注創新而不是死記的教育改革。”
目前,內卷往往用來形容個體的收益努力比下降,故不得不付出比往日更多的努力才可能獲得與往日持平的收益,甚至許多時候的努力都是低效的重複或無意義的精益求精。內卷與競爭有相似之處,卻又有明顯不同,競爭是中性概念,是好是壞取決於是良性競爭還是惡性競爭,內卷則包含貶義色彩,常常指惡性競爭,是被迫自我壓榨、妨礙長遠發展的低效、無意義努力。有鑑於此,既不能用內捲來汙名化競爭,又不能用競爭來為內卷辯護,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近年來,社會盛行內卷的說法,主要是因為太多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巨大生存壓力,不得已付出更多的勞動時間,壓低單位勞動的價格,甚至弱化、虛化勞動法律所規定的保障和工作福利。比如,廣泛存在的帶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色彩的加班現象,許多單位都透過外包或臨時工的方式來降低對員工的勞動法律保障和福利。
這雖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收益,卻會讓置身其中的人十分勞累,讓人們難以有閒情逸致,難以進行關乎長遠發展的身心活動。正因這樣,對內卷的不滿情緒在網上引起廣泛共鳴,許多人轉而傾向於躺平,可問題在於多數人又缺乏躺平的經濟條件,只能繼續被迫“卷下去”,出現“捲不起,躺不平”的兩難。
從內卷的成因來看,機會減少是主要原因。當一個社會,向上階層流動的通道變得日益狹窄,而向下階層墜落的通道變得日益寬敞時,內卷自然是必然現象。除此之外,民眾是否有基本福利保障,是否有退路,是否有多元化的人生價值和更多的人生選擇,同樣是影響內卷在多大程度上流行的因素。近年來內卷的流行,與經濟發展面臨多年少有的困境、階層固化加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以此觀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關鍵在於讓經濟早日走出困境,推動社會公平,讓民眾有更多的人生可能。

(美國何以至此?選舉民主怎麼了?不妨讀讀這本書)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