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毒教材異曲同工,我們的課本似乎在走另一個極端。
這就是最近的爭議話題。
原來一些網友覺得英語教材的改動有問題。
一個是,把外方編寫人員全部踢走了;
一個是,封面上也不印各色人種,只印中國景點;
最狠的是,“ENGLISH”直接寫成“YINGYU”。
那還讓人學什麼英語呢?
過去幾天,很多平臺上都有這樣的內容,表達著對所謂過分保守行為的暗諷。
稍微風趣一點的網友,會玩出中英雙語的梗。

犀利一點的就痛斥:“這本教材就算是拼音寫的,都不會影響富人家的孩子,最可憐的是底層不重視英語的家庭。”
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行為是拒絕西方文化,很不自信。
問題來了:
這種走極端的
問題真存在嗎?

要探究這些問題,就要知道原博放了哪些圖。
·而它們又出自哪個出版社?
第一張圖,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的2024年版教材,封面寫了“ENGLISH”,印了長城;

第二張圖,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的2019年版教材,封面寫著“YINGYU”。

(其實這不是北師大出版社的最新版)
一看就明白,它們不是一個出版社出的,版本時間也不統一,那這樣錯位的對比明顯缺乏說服力。
你非要牽強比較,2019年的拼音到了2024年變成英文,這麼撥亂反正的好事還有啥好批評的呢?
所以我們需要把控變數,科學地去看看:
·封面是不是隻印了中國景點?
很遺憾,在人教最新版裡,你想找一箇中國景點多少有點難度。

而在北師大2019版裡,就有直接印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你總不能說舊金山自古以來屬於咱們吧?

所以英語教材只印中國景點這事,是十足的假訊息。
好了,我們冷靜下來,再次把控變數,看看新的問題:
-
封面上不印各色人種了嗎?
所謂“印了韓梅梅Jim各色人種”的版本是在2001年出的,非常經典。

但隨後這種時代印記開始消失。
2002年初審透過的新目標版已經變成了真人合影。

到了2012年,人物已經沒有眼睛了。

可以說人教版在初中英語書封面上放棄韓梅梅形象至少十多年了。
這一件不是新聞的新聞,現在再談沒什麼意義。
你一定要細究的話,我也可以說,小學英語封面上還保留著很多外國孩子呢。

其他出版社的保留也不少。

看到這裡,你可能要吐槽了,就算這些沒問題,但把英語寫成“YINGYU”總有大錯吧。那問題來了:
-
能寫YINGYU嗎?
不可否認,北師大版英語書確實這麼做了,甚至高中英語被直接機械拼寫為:
GAOZHONGYINGYU。

但這並不新鮮。
過去的三版數學一直用拼音來點綴封面。

過去的兩版物理也喜歡這麼做。

就此我們完全可以推測,給科目寫拼音不過是北師大課本的一種傳統。
說不合情吧,但一定意義上又很合理。
-
編寫人員都是中國人總不合理了吧?
之前,編寫組有外國人被說是西方文化入侵,這就不說了。
這次很多人誤解則完全是因為沒有查全,畢竟其他出版社也幹了。
比如,人教版的一本初中英語書裡,編寫人員清一色的中國人;滬教版的一本高中英語書裡,編寫人員也都是中國人。

(很多時候,人教版英語書編寫人員裡有外國專家)
編寫組裡有外國專家在人員構成上會顯得科學合理,當然是件好事。但從實用性上而言,都是中國人也有一定根據。
因為現在家長關心的是,如何讓初高中英語更貼近考試題型。
那答案就是讓中國人出一本教材唄。
在應試考試機制下,在時間和經費有限條件下,有的課本往這個方向發展,似乎也情有可原。

事實上,北師大出版社也不是這次才幹。
2019年他們就改了,再往前兩版裡,起碼主編裡有一位外國人。
至於更小的出版社,它們的編寫組裡很早只讓中國人參與了。

究其原因恐怕還是成本問題,畢竟請外國專家需要花更多錢,協調更多資源。
但這也不是說外國專家絕跡了,畢竟有的出版社還在請他們提供幫助。

再說了,也沒法律和章程規定英語教材編寫人員的國籍。
所以,把外方編寫人員全部踢走這事並不準確;由中國專家自行完成教材編寫這事也不新鮮。
沒必要一驚一乍,更沒必要被開頭的微博帶偏思考。
因為出版社的做法都能自圓其說,而不是別有用心。

但這裡是網路,愛在極端裡搖擺。
一會兒告訴你,外國畸形思想正在入侵,您幾位這麼不上心,半點沒有發現敵人的意識啊。
一會兒告訴你,自己人太保守了,都要跟世界脫鉤了。

有趣的是,這兩邊的人往往不掐架,只是滾雪球一樣去影響正常人,把烏合之眾的大火越點越爆。
你看,在12月科普聖誕節常識,都能被罵文化侵蝕了。

去兒童劇院看戲,演員裡有男扮女,也有女扮男,結果這場戲被罵是輸出異裝癖和跨性別認知。

最慘的是封面這三個孩子,莫名其妙被諷刺成了關係戶。
理由是他們背後有一群牛馬。

真能聯想,僅憑一張圖片就給人扣帽子,這樣的人可以說能力超強,有非人般的火眼金睛。
但多少缺了點包容心。
這次,有網友放出來圖片,分別來自兩本英語課本里的小故事,他堅定地認為新人物形象更有受眾。

可最高讚的評論告訴他,還是老圖好看。

其實他們都沒啥問題,因為審美自始至終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事。
很多人卻不這麼想,他們會提出不同的問題,給不同的建議,還逼著你照他們說的去做。
大學時跟你說不要談戀愛,一畢業又讓你馬上結婚,口口聲聲說最好找有感情的,結果給你推薦的相親物件又是異地的陌生人。
找工作時,有人跟你說要在家鄉找個鐵飯碗,有人勸你去大城市闖蕩,有人說找好了關係去他朋友廠裡上班,但就是沒人給你發來最新的招聘啟示看看合不合適。
如果都信他們的話,那你的人生就要出問題了。
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建議是什麼,只是在輸出情緒,人云亦云。
就像這次,北師大英語課本又改回了ENGLISH,你可以說它是在積極響應網友意見,也可以繼續逼問,英語和數學格式不統一,你們工作這麼不專業嗎?

(2024年版英語教材的出現,
足以證明原博“(2019)高一新版”措辭不嚴謹)
想發飆,有的是理由;想展示為了你好的形象,也有說不完的“過來人建議”。
一個殘酷真相就是:總有人喜歡不負責任地過嘴癮。

最後呢?
真正關於教材質量的討論少之又少,像這樣有水平的幽默反諷更是稀缺:
外研社英語教材真的很好反歧視(所有的英國小男孩全是禿頭)簡單易懂(四年級深度學習一般過去現在進行時)內容嚴謹(所有的a都是電腦字型學生跟著寫錯)

所以我們撕逼了這麼久,到底在撕什麼?
有一點可以肯定:與其發洩情緒,不如好好講道理。
即使我們說一萬次沒人聽,但一定要說。萬一一萬零一次後,有人聽進去,並擴散開來了呢。
到時候大家拒絕人云亦云,那那些帶節奏的言論就只會蜷縮在一個狹小封閉空間裡自娛自樂,也挺好的。
這種展望的出現,從來都是從今天的一點付出開始。
就像我們都愛轉發福柯恨鐵不成鋼的圖片。
但他也是無數次倡導大家理性思考後,才罵人的。
我以前的表達欲:我們想做的是去證明那些個體的、特別的、人類特有的經歷,不過是一些龐大的形式系統下面極其表面化的閃爍而已我現在:CNM,聽清沒,CNM


–END-

關鍵詞
年版
人教版
英語教材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