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rBing|來源:英華蘭DrBing(ID:HiDrBing)
前陣子看到一個影片,熱度挺高的,感覺可以和大家討論下。
影片的內容是一博主發了工資,帶著爹媽和娃出去吃烤魚。
一家5個人點了一份魚,端上來是滿滿一大盤,菜量還挺大。
但博主的公公婆婆為了讓小輩們多吃點,居然自己自備了饅頭蘸菜湯吃!

博主過意不去,讓婆婆趕緊吃魚。
但婆婆說啥也不吃,拿著白饅頭啃得起勁兒。

然後博主難過又自責:

看完影片,我的表情是這樣的:

看不懂,實在看不懂。
明明這麼大一盤,五個人應該夠吃了,非要當著兒女的面把自己搞得苦兮兮是什麼奇葩操作?
就算不夠吃,也沒到自己默默啃饅頭的地步,這不是在戳兒女的心窩子嗎?
看了下評論,果然大家感受都一樣,那就是有貓餅!絕對有貓餅!


因為網友討論熱烈,這條影片還上了熱搜,被標的tag是“父母的愛最偉大”。

明明有菜吃的情況下,非要饅頭蘸菜湯,這真的算偉大嗎?
這種“虧欠式”教育,當真不會讓娃三觀擰巴?
回想一下,我們周圍貌似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不少網友都驚呼“太真實了”。
父母為了娃,總喜歡表演“恨不得把自己的肉割下來給你吃”:
@設酒殺雞作食
我家也一樣,又不是不夠吃,又不是買不起,但餐桌上的肉蛋奶她永遠碰不了幾筷子,直到那個菜一頓又一頓的熱得快餿了,她再全部自己吃掉。真的,很窒息!
@第九大街
我媽就是這樣,把吃苦受罪當作享受自我高潮,稍微舒適安逸一點就心裡不踏實。 然後我看到她那樣,遇到再開心的事兒也開心不起來,現在我也是稍微舒適安逸一點就會感覺愧疚,根本不懂享受生活。
而父母這麼做,除了物質匱乏年代留下的吃苦基因根植太深洗刷不掉,更多是一種潛意識下的“表演本能”。
目的就是透過表演自我犧牲,給子女製造愧疚感,然後以此逼迫子女服從。
@匿名
我婆婆就是這樣的人,整天對我老公實行愧疚教育,掛在嘴邊都是我為了你養你上學多辛苦多辛苦,當年差點死了,然後我老公就覺得自己對不起媽媽。 但你辛苦並不是你養娃造成的啊,反倒是你有了娃,你才有了指望,現在生活的能好一些!
發現現在的短影片平臺上還特別流行這麼一種爛梗:
就是一個穿得破破爛爛的農民工打扮的爸爸,滿臉褶子、汗裡淌著泥,卑微兮兮地對著鏡頭說:
“兒子,爸不熱,爸今天又掙了200塊錢,你那花唄明天就能給你還了。蘋果手機下個月再買吧,這個月活少。”

或者是:
“兒子,爸不熱,爸今天又掙了二百塊,你在家安心打遊戲,天氣熱了記得開空調,一定要開到最低,口渴了就喝點奶茶,一定要點大杯的!爸爸不差錢!明天我會繼續努力掙錢!”

這是什麼新釣魚影片套路嗎???專門搞這麼弱智
招罵騙流量
的?

慶幸的是,很多人年輕人已經意識到這麼幹是不對的,是純純道德綁架。
@白玉
我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家裡總是扣扣索索的買不夠吃的做不夠飯,比如3個人非買2個蘋果這種,然後非緊著我吃。 我抱怨的不是3個人非買2個蘋果,是非緊著我吃。 我難道是白眼狼?給我吃我什麼不管不顧的就自己大快朵頤??所以我經常就是非常內疚的推搡我也不吃。 且並不是說我家窮得就只能這樣,我明確知道家裡經濟還可以,但是就非這麼做,真的很道德綁架! 現在的人終於反應過來,這麼對孩子是窒息的,是不對的!!但以前我就是這麼過來的!!
對於這種現象,我Bing先發表看法:完全的付出就是最大的自私。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暈,但事實就是忽略他人的真實感受、用“愛”的名義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付出,這種“愛”一點都不偉大。
相反的這是最極致的自私,目的就是想把親人變成自己的木偶。
但為什麼我們的父母會有這種奇葩的舉動?這背後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機制?
這在理論上,它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投射機制”。
如果我們站在父母的角度,他們那個年代物質極其匱乏,可能天天少不了捱餓、受凍。
於是他們的內心就產生了一個“捱餓的小孩”,他們可能會在心中發誓,以後有能力了,絕不會讓自己的後代受這種苦。
於是在產生“捱餓的小孩”的時候,同時產生了一個天天都能吃飽的,快快樂樂的“理想小孩”。
這就是“真實我”和“理想我” 。
長大之後,當生活情況逐漸好轉,物質也漸漸充裕,父母心裡這個“捱餓的小孩”就被壓到潛意識。
但當有了孩子之後,他們又很自然地把這個“捱餓的小孩”投射到孩子的身上,不管孩子到底願不願意接受。
而父母乾的事也很簡單,就是讓“捱餓的小孩”變成“理想的小孩”。
所以當我們死命的對一個人付出時,是因為我太愛這個人了嗎?
其實不是,是因為你太想把“真實我”變成“理想我”了。
這種畸形的愛,本來就是不健康的。
這裡還有些人會問:想把“真實我”變成“理想我”,為什麼要投射到他人身上呢?自己改變不就得了?
問得好!
這是因為這些人失去了“自我”,通常他們還有個通病,那就是養成了“外部評價系統”,極其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比如影片裡的這種非要犧牲自己利益的父母,多偉大啊!
寧可自己餓著,也要把食物留給孩子,寧可自己吃苦,也要讓孩子買蘋果手機打遊戲喝奶茶。
當他們表演這種愛時,周圍的親戚朋友同事和那些不瞭解情況的網友紛紛豎起大拇指:簡直是偉大的父愛母愛!
於是父母就會沉浸在這種“快樂滿足”當中,無法自拔。
他們絲毫不在意,自己的做法會把孩子陷入了“不孝”的深坑裡。
回顧我們身邊,你會發現有些人做這種事的時候是帶著明確的“控制別人”的目的。
而有些人是潛意識的行為,他們把控制藏在愛的糖衣之下,連自己都沒發現。
想起來之前號裡一個讀者就這樣。
她為了娃上學,賣掉房子,辭了工作,到娃讀書的城市租了間小房子,一邊打零工一邊照顧娃,活得很是憋屈。
而娃呢,什麼都不用做,什麼都不用操心,生活學習大小事務全部都被安排好了。
結果娃並不領情,天天說話噎她,搞得她懷疑人生。
歸根結底,她這麼做正是因為她小時候日子太苦,因為沒有好的教育環境,錯失了很多機會,所以太害怕投射在娃身上的“真實我”偏離軌道,無法變成“理想我”。
所以她才給娃強行定製了這麼一套軌道,讓娃必須按照她規劃的路線嚴格執行。
可是
娃就是娃,他並不是機器。
當娃表現出一點點反抗,一點點獨立意識時,父母的信仰被挑戰,就會導致徹底精神崩塌,根本無法接受。
說白了,這是“偽愛”,不是“真愛”。
很有趣的一點是,潛意識定律還有一條“付出越多,喜愛越甚”。
愛的是誰,是孩子本身嗎?
並不是。
也可以說,我們愛一個人,是愛我們在他身上的付出。(為啥父母偏心聽話的弱孩子?真相了吧。)
我們把那個“真實我”投射到孩子身上,不管孩子願不願意。然後,我們盡一切努力,讓自己心中的“真實我”變成“理想我”。
如果孩子表現的和你心中的“理想我”很接近、很像,你就感到無比快樂,無比滿足,甚至願意為他付出一切。
如果不是,那就慘了!通常家長會用2種方法來控制這個孩子。
1)一種是,“犧牲自己式的付出”,把自己扮演成一個犧牲者,受害者。
2)還有一種是“不停的否認他”,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拿他跟其他小孩子比,打擊他、譏諷他,不停地給他潑冷水。
而結果也只有兩種,一種就是孩子徹底被控制、被摧毀,成為父母的工具。
在長期“愛”的壓迫下,ta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感覺是什麼?自己這麼痛苦到底該恨誰?自己的敵人是誰?
特別是女娃,長大以後遇到那些對她好得不得了、試圖拯救她的“好男孩”,她會馬上產生厭惡感,逃避,甚至是懲罰那個“好男孩”。
相反的,那些有獨立意識的,想幹嘛就幹嘛,根本不在乎你利益和感受的“壞男孩”,反而對她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另一種,就是孩子看清真相之後徹底反抗,遠離父母。

Bing總結:
曾經有很多家長留言問我Bing:
“Bing,我現在在一個小地方有自己的事業,生活很幸福,但是看到你說的,為了孩子的視野我想搬到大城市去,即使我會失去很多……” “Bing,我家孩子在上一所很昂貴的國際小學,但是今年家裡經濟出了一點問題,如果繼續上這所學校,會非常吃力,我應該繼續嗎?” “Bing,我被老公家暴很多年了,為了孩子我一直沒有離,但孩子偏偏不知道感激,我應該怎麼辦?”
我的回答總是:“孩子一點都不會因為你的犧牲而得益,反而可能因為你的強迫性施愛,變成一個“關係受虐狂”(Relationship Masochist)。”
在每次“我是為了你好,你聽我的準沒錯”壓迫娃成為你“理想我”時,冷靜一下,問問娃:這是不是ta想要的?
問問自己:這究竟是為了娃,還是為了滿足自己?
每個人心裡有一定有答案。
微信改版,做到以下三步
★星標★點一點,我們每天見!

關鍵詞
就是
孩子
父母
孩子
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