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以來,“爛尾娃”概念在網路上火了起來:👇

第一次看到這個概念是在某音,當時“爛尾娃”主要是這麼個意思:
雞娃雞到一半,發現自己沒錢,或者孩子沒有考試天賦,轉而半途而廢,開始雞自己。
這應該是很多家長都想過的情況,所以大家看了也都會心一笑。
但不知何時,“爛尾娃”開始指向“人生爛尾”,且下列文章開始流行:
《比爛尾樓更可怕的,是爛尾娃》
《中產養娃的泡沫比房地產還大》
《雞娃的盡頭是爛尾娃》
……
先宣告立場:本人明確反對“爛尾娃”這個概念。
我絕不會說自己的娃是“爛尾娃”,更不會接受別人定義他為“爛尾娃”。
沒有一個娃會“爛尾”。
不能把孩子的成長比作一個樓盤專案,蓋好了就是成功,沒蓋好就是失敗。
如果遵從這個單一評價體系,那恐怕滿大街都是“爛尾人”了。
01
“爛尾娃”本就是一個偽命題
“爛尾娃”這個比喻,乍一看好像是那麼回事,但邏輯漏洞百出。
比如,概念中說孩子把時間花在“毫無意義的考試上”“對社會一無所知”“寒窗苦讀,結果一事無成”……
這些明顯是觀點,不是事實。
首先,考試並非毫無意義。
考試可以檢測學情,提醒學生哪些知識沒有掌握好,也可以幫助老師評估學生的掌握情況,調整教學策略。
其次,“對社會一無所知”,恐怕也不成立。
現如今,那些被用心培養的孩子,從小就親子閱讀、各種旅遊、泡各大博物館。
他們不但沒有死讀書,反而是從小就見多識廣。
考試也在倒逼孩子開啟視野,與時俱進。
舉個例子,今年高考的新課標1卷,語文作文中出現了“人工智慧”:

這足以說明,面對選拔性考試,孩子如果”對社會一無所知”,恐怕不好應付了。
至於“寒窗苦讀一無所獲”,則是一個基於角度不同下的結論。
如果我們只看成績和成績帶來的結果,那成績不好及後續無法從事理想工作,獲得高薪等就可以視為”一無所獲”。
但顯然,學習成績只是一個維度,學習過程中,建立的世界觀、價值觀,也同樣珍貴。
一路上遇到的老師、同學,被他們開啟的世界,都是收穫!
綜上,“爛尾娃”描述的“竹籃打水一場空”,並不符合客觀事實,更多可能是一些營銷號博主臆想中的娃。
而“畢業即失業”,看起來是當下事實,但這不是娃的問題,更不意味著娃的“人生爛尾”了。
02
“畢業即失業”逃不開時代背景
孩子只是背鍋了
據教育部門披露的資料,2024年大學畢業生預計1179萬人,同比增加21萬,創歷史新高。
這批大學生就業情況如何?
智聯招聘2024屆《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截至4月中旬,48%的求職畢業生獲得offer,低於去年同期。

對這些沒有拿到offer的學生而言,很可能面臨“畢業即失業”處境。
但,這就“人生爛尾”了?
我想大家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但凡你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過幾年,就會知道畢業只是一個起點。
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不一樣。
有些人一畢業就成為金融界人士,或者考編上岸;有些則憑著強大的自驅力、學習能力,人生低開高走。
即便不幸遭遇“畢業即失業”,我們也不能將原因歸結於孩子,說出“爛尾娃”這樣的風涼話。
我們要看到現實:“畢業即失業”並不是由於孩子不夠努力,能力不行,大環境的影響因素也很大。

《小捨得》劇照
咱這代家長畢業時,正好趕上中國經濟騰飛。那時候,一個本科生可以很輕鬆地找到工作。
甚至,只要你有能力,學歷都沒有那麼重要。
有位大專學歷的朋友,加入早期的網際網路大廠,如今當高管、帶團隊,實現財務自由。
但同樣的條件,哪怕同樣的人放現在,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
經濟下行、學歷貶值、大國博弈、人工智慧……
每一個詞彙都在增加變數,也導致大家的決策更趨於保守。
比如高學歷畢業生就業就沒以前輕鬆了。
同樣是智聯招聘的調研資料顯示,2024年,碩博學歷畢業⽣⼯作邀約(offer)獲得率為44.4%,同⽐下降12.3%,⾸次同時低於⼤專⽣(56.6%)和本科⽣(45.4%)。

與此同時,名校畢業生集體湧入考公考編賽道。比如下圖的新聞,斯坦福畢業生考取鄉鎮公務員:

各行各業的就業情況都不容易。
如果孩子“畢業即失業”,ta肯定比家長更焦慮。
這時候,家人要是還背後稱ta為“爛尾娃”,那真是東亞孩子被嫌棄的一生了。
03
必須“成功”的壓力
會異化教育的初心
在看到“爛尾娃”這個名詞的第一瞬間,就覺得很不舒服。
因為它背後的評價維度太功利了。
在這種評價維度中,一個孩子除了“成功”,其他都不重要。
我都能想象出,成長於這種標準下的孩子,前半生是怎麼過的:
在學生時代,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考高分,成為“好學生”。
每次考試,都是對個人價值的重新定義。
一旦成績不好,孩子的個人愛好和行為都會被貶低。
哪怕考到99分,家長還是會質問:“剩下的1分扣哪了?怎麼這麼粗心?”
從小到大,他們在家庭中接收到的不是愛與包容,而是永遠達不到的目標、被壓抑的自我。

《小捨得》劇照
“不成功的後果”也通常會被誇大,比如:“考不到好成績,考不到好高中,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你的人生就完了!”
生長在必須“成功”的壓力之下,孩子對於失敗和錯誤都會很恐懼和焦慮。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孩子,會因為家長眼中“雞毛蒜皮”的事兒出現心理問題。
所以,在規劃孩子教育這件事上,千萬不要有這種“必須成功”的結果主義,一旦有了,就會不可避免地掉入“爛尾娃”的邏輯中:
即其它事情都應該讓位於孩子的成績,我為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多少金錢和時間,就應該獲得多少回報。
當然,也不是鼓勵大家躺平。躺平和雞娃同樣是一種極端。
不是所有競爭都是不利的,適當競爭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更大的現實是,我們既然參與了這個遊戲,就很難不遵循遊戲規則。
家長在其中只能儘量幫孩子規劃,讓他能更好地適應這個遊戲,同時,不失掉隨時退出遊戲的能力。
至於結果怎樣,我們無法掌控。
希望的結果是,
孩子能健健康康地正常長大,能很好地和自己、和世界相處,有點自己的小愛好,能養活自己。
最後,分享一個劉瑜教授的教育觀:
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蒼天大樹,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大部分人可能天賦都很普通,但是她/他的興趣愛好個性,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我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就是:沿著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
共勉。
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你對於“爛尾娃”這個詞的看法。

本文來源:魚Sir家長圈(ID:fishsiredu),《自驅娃養成手冊》原創團隊,主理人魚Sir,一位愛評測/碼字的人類高質量二寶爸,致力於讓家長們買得對,用得好,花得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