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上市,市值千億:這對草根兄弟贏麻了

作者:牧龍閒人
蜜雪冰城,這回是真的支稜起來了。
3月3日,蜜雪冰城在港交所敲鑼上市,開盤首日暴漲43%,總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讓沉寂已久的港股市場一片沸騰。
“雪王”在港交所敲響上市鑼
有媒體形容這是2025年資本市場最激烈的“戰役”。
有人連夜坐高鐵去香港開戶,也有人籌集千萬現金入場。
作為一家土生土長的中國企業,蜜雪冰城在全球擁有4.6萬多家門店,超過星巴克,在全球現制飲品企業中排名第一。
從2月21日到2月26日,蜜雪冰城公開發售規模為3.45億港元,但認購金額卻高達1.84萬億,5000多倍的認購倍數,大幅重新整理了港股紀錄。
要知道,上一次見到這種局面,還是去年的“老鋪黃金”,但那一次的認購倍數也不過300倍而已。
更誇張的是,蜜雪冰城發行股價202.5港元,比老同行“奈雪的茶”上市時的發行股價19.8港元,高了足足10倍。 
火爆程度讓一眾同行望塵莫及。
蜜雪冰城創始人——張紅超、張紅甫兩兄弟,身價水漲船高,二人合計持有蜜雪冰城約80%的股權,身家超850億港元。
張紅超(左)、張紅甫
這對農村出身的窮小子,無疑是這場狂歡背後的最大贏家。

初創蜜雪冰城
時間倒回到1997年。
19歲的張紅超離開老家河南商丘,獨自來到鄭州,剛下火車就急匆匆地跑到銀行,把奶奶給的3000塊錢存了起來。
櫃員問他,錢怎麼溼乎乎的?
他囁嚅著不敢吭聲。他不敢告訴人家,為了防小偷,他把錢縫進了內褲口袋裡。
錢是路上被汗水浸溼的,這筆錢是奶奶一輩子的積蓄,一分一毛攢下的,全都拿來給他創業。
而這3000塊錢,就是蜜雪冰城的起點。   
那時的奶奶絕不會想到,這些錢會在日後締造出一個千億級的龐大商業帝國。
張紅超和他身後的蜜雪冰城
為了做出一杯好喝的刨冰,他嚐遍了街頭巷尾的刨冰冷飲,一家一家地仔細觀察,偷偷記下製作流程和配方。
回到住處後,再憑著記憶熬製糖漿,澆在自己刨的碎冰上,切上新鮮水果,調製出各種口味的刨冰。
創業第一年,張紅超就經歷了“三死三生。由於拆遷、修路等原因,1997年,他開了三次店,也關了三次店。首創之旅連連折戟。
1999年,他在鄭州一處城中村裡,租了間門店,花800塊錢買了臺二手的冰櫃,又用架子和電機焊了臺刨冰機,重新開啟了創業之路。
門店取名“蜜雪冰城”,代表著“甜蜜”和“冰爽”,但製作牌匾的師傅搞錯了名字,寫成了“密雪冰城”。
對方嫌麻煩,說收下吧,給你便宜200。   
200塊不是個小數目,張紅超同意了。
張紅超在“密雪冰城”前留影
就這樣,頂著一個錯別字的門頭,蜜雪冰城在跌跌撞撞中艱難起步。
2003年,在創業的第6個年頭,張紅超在母校河南財經學院西門對面,低價租下了一處廢棄廠房,店鋪這才穩定下來。
廠房雖然外觀破舊,好在足夠結實,面積也足夠大,能同時容納200人就餐。
在進行了一番裝修之後,他把店鋪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賣冷飲,一部分做餐廳,這樣不僅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場地,也能避免冬季的空窗期。
就這樣,蜜雪冰城家常菜館開業了。
蜜雪冰城家常菜館
由於緊鄰學校,附近來來往往的大多是學生,張紅超把飯菜的價格壓到最低,薄利多銷,生意非常火爆,偌大的餐廳常常座無虛席。    
他這才算是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學校周邊訊息靈通,從過來吃飯的學生口中,張洪超得知市面上出現了一款日本進口的蛋筒冰淇淋。
口味很好,但價格很貴,要賣20元。
張紅超就想,1支冰淇淋成本也就1塊錢,賣這麼貴不是坑人嗎?
於是,他再次發揮動手能力強的優勢,買來原材料自己搗,又專門跟老師傅學了做蛋卷的技術,做出了自己的蛋筒冰淇淋。
與市面上的普通冰淇淋相比,奶香更濃郁,蛋筒更酥脆,最重要的是,他只賣2塊錢。並且在自己餐館吃飯的,還能再便宜1塊錢。
這一次,冰淇淋火了。
這也成了蜜雪冰城的第一個爆款,它的意義不在利潤多寡,而是為蜜雪冰城打造了口碑,開始在市場上激起浪花。

2007年,蜜雪冰城第一家冰淇淋店開業

兄弟之爭

蜜雪冰城的崛起,跟張紅超骨子裡的“窮”脫不開干係。
他窮苦出身,所以更懂得底層年輕人的消費痛點。
當一二線城市被二三十塊的茶飲佔據的時候,張紅超將目光投向了被忽視的下沉市場,打造年輕人喝得起的奶茶。
同行們講究高大上,奶茶動輒宣稱用的是百年古樹上的茶葉,奶源來自澳洲、歐洲等等。
而張紅超卻說,我們的檸檬水就是檸檬加糖水,我們的冰淇淋就是奶粉白糖加輔料。
真誠往往是必殺技。靠著便宜的價格和不錯的味道,蜜雪冰城漸漸俘獲了一大批擁躉,在鄭州站穩了腳跟。   
2元的蛋筒冰淇淋,4元的檸檬水,6元的珍珠奶茶,都是蜜雪冰城的爆款。
蜜雪冰城部分產品
這些價格怎麼定的?
張紅超從不對標競爭對手,也不跟隨市場潮流,他只是精確地算出自己的成本,再加上微量毛利,以此作為產品的最終售價。
這種精打細算,讓6元的奶茶和4元的檸檬水成為現實,也逐漸成了蜜雪冰城的核心競爭力。
生意日漸火爆,親戚們見能賺錢,紛紛加入進來,在張紅超的帶領下,開起了加盟店。
這無疑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親戚們透過開店賺錢,而這些店面也成了蜜雪冰城的活招牌,在當地形成連鎖,擴大了蜜雪冰城的規模,並吸引著更多加盟者的入駐。
張紅超的弟弟張紅甫,也是在這一時期加入的蜜雪冰城,用張紅甫自己的話講,他算是蜜雪冰城的“創1.5代”。
兄弟倆分工明確,張紅超負責產品研發和供應鏈建設,張紅甫負責品牌運營和日常管理。
蜜雪冰城門店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蜜雪冰城的擴張,家族企業的問題開始顯露出來,親戚朋友不服從管理,成員之間的分歧也越來越大。
這其實是很多家族式企業的通病——
創業階段,企業規模小、業務單一,家族成員間的默契配合,往往能推動企業快速發展;
而當企業壯大後,面對日益複雜的市場環境,家族成員間的關係網,則很可能成為企業發展的掣肘。
兩兄弟掌控下的蜜雪冰城,弟弟激進,哥哥保守,終於有一天,矛盾徹底爆發了。
2015年,張紅超拗不過弟弟,離開公司去了海南。

蜜雪冰城的快速擴張

在商界,親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並不少見。
我們熟知的阿迪達斯和彪馬,運動服飾界的兩大巨頭,創始人阿道夫和魯道夫,就是一對親兄弟。
兩人因理念不同分道揚鑣,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最終鬧到老死不相往來。
兩人甚至留下遺願,讓子孫後代繼續鬥下去。
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所幸的是,張紅超、張紅甫兩兄弟的矛盾並沒有持續太久。
張紅超離開後,張紅甫放開手腳,加大招商力度,把門店由原來的200多家,開到了2000多家。

● 張紅甫

可由於擴張速度太快,公司物料開始頻繁出現問題,忙得張紅甫焦頭爛額。
這時,張紅超給他打來電話,提醒他,去加盟商的店面看看吧,向南向北都跑一跑。
張紅甫意識到出了問題,帶著一眾高管,開始了全國門店的“巡查”。
這一查,發現加盟商的問題太多了。
有的門店衛生條件一塌糊塗,有的門店用料缺斤少兩,還有的門店拿變質的檸檬做飲料,簡直是把品牌往死裡搞。   
危急之下,張紅甫把哥哥請回了公司。
此後,蜜雪冰城放慢了招商速度,開始狠抓標準化,潛心打造自己的供應鏈,並引入職業經理人,開始“去家族化”運營。
蜜雪冰城終於重回正軌。
蜜雪冰城門店
2018年,在蜜雪冰城成立的第21個年頭,旗下門店達到5000家。
此後有序擴張,在完善的供應鏈加持下,2024年末,門店數量突破4.6萬家,其中包括海外門店4800家,覆蓋印尼、越南、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或地區。

● 悉尼街頭的蜜雪冰城

草根逆襲的密碼
從路邊的刨冰小攤兒,到千億級的茶飲巨頭,蜜雪冰城創造了一個草根逆襲的奇蹟。
低廉的價格,親民的定位,讓無數人對它有一種偏愛,哪怕錢包收緊時,也不會將之拋棄。
在過去的一年裡,蜜雪冰城共賣出了90億杯飲品,比全球人口總數還要多。
據統計,中國每賣出10杯現制檸檬水,就有8杯來自蜜雪冰城;每賣出10支現製冰激凌,就有超過3支來自蜜雪冰城。   
這讓蜜雪冰城牢牢佔據著行業第一的寶座。
優質低價永遠是世界的通行證,而完善的供應鏈,則是蜜雪冰城保持優質低價的關鍵因素。
比如在採購上,張紅超為蜜雪冰城搭建的採購網路,延伸到全球六大洲、38個國家,直接對接原料產地,以消除中間成本。
並且,由於體量龐大,蜜雪冰城能與上游供應商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夥伴關係,有更充足的議價空間。
此外,蜜雪冰城在河南、海南、廣西、重慶、安徽投建了五大生產基地,佔地面積79萬平方米,超60%的飲品食材為自產,其中核心原料100%實現自產。 
蜜雪冰城產業園
一方面努力降低成本,一方面嚴格守住質量。
單品爆款、低價策略、供應鏈整合,這套組合拳,讓蜜雪冰城從行業中脫穎而出。
而如今,隨著蜜雪冰城的港股上市,這家草根企業也正式登上國際平臺,瞄準海外更大的萬億級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蜜雪冰城的股票程式碼02097暗藏玄機:
蜜雪冰城成立於1997年,而2097正是其成立100週年紀念。
這也展示了張紅和張紅甫兄弟做百年企業的願景和決心。
在現製茶飲這條賽道,兩兄弟正帶領“雪王”攪動市場,給整個行業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2022年,張紅超和張紅甫二人簽署了《張紅超與張紅甫之一致行動協議》,其中明確:如雙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時,雙方應儘量協商一致,否則以張紅超的意見為準。
當激進與保守碰撞,他們選擇將分歧鍛造成企業成長的階梯。這對從河南田間走出的兄弟,用最樸素的東方智慧詮釋了現代商業的真諦:家族血脈可以成為企業基因,但唯有打破血緣的桎梏,將兄弟情義昇華為互補共生的商業哲學,才能讓草根傳奇延續。
 參考資料:
[1] 新京報|全球最大現制飲品企業蜜雪冰城今日上市
[2] 澎湃新聞|蜜雪冰城上市首日收漲43%,市值超千億港元,相當於37個“奈雪的茶”
[3] 金融界|蜜雪冰城成長密碼:河南草根兄弟如何用3000元撬開百億茶飲帝國大門?
[4] 藍洞商業丨揭秘蜜雪冰城背後的四個男人
[5] FoodBud食品資本局蜜雪冰城CEO張紅甫自述創業史,萬店的成長基因是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