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年輕人的所有建議裡,我只聽這一條:

Sayings:
飯點是我一天中最糾結的時刻。
“今天吃什麼”這個問題,像西西弗斯推不上山的巨石,每天按時滾向我。
當然想吃點好的,但問題是,什麼才是“好的”?怎麼才能找到“好的”?
實踐之後,較為有效的幾條準則,都來自我的賽博飯搭子陳曉卿
他說:選好吃的餐廳不是往分高了選,而是要選 3.5 – 4.2 分的;要是評論有“這個有點小貴,儘管挺好吃的,但我覺得不值這麼多錢”,你就撲過去準沒錯。
在這個極度容易踩雷的時代,陳曉卿像個人形美食導航。跟著他吃,總有驚喜和意外。
於是,上週五,我們找來了陳曉卿李誕做了場直播,就聊「吃」這件事。
這可能是最下飯的一期新世相 Live。
如果你對吃也有諸多困惑,或者只是還沒想好手裡的夜宵應該搭配點什麼,強烈建議你點開下面的精華版影片。
他們聊得非常具體,非常方法論:
找到好餐廳的秘訣是什麼?
吃碳水到底快樂在哪?
美食有天花板嗎?
該不該吃外賣和預製菜……
看完你會放鬆一點。比如,你會發現,陳曉卿也是要“每天戒一次碳水”的。
你會發現,美食沒有通行的標準,“凡是能給標準的都是騙子。”
你還會發現,吃是最要趁早的事,“人吃的東西是有定數的,吃著吃著就老了。”
祝願你有個好胃口。
今天的主題跟吃有關係。我們聊天的契機是陳曉卿老師的新書《吃著吃著就老了》,這本書的序言裡引用了一句話,叫“愛吃的人,永遠是最好的人”
想先問一個問題,你們兩個人最近的食慾怎麼樣?
過於好了有點。
我今天中午又吃多了。我自己做了 9 個菜,都是家常菜,羊肉燒蘿蔔、香椿漲蛋之類的。
最近你們各自吃過的特別好吃的一頓飯是什麼?
我前兩天吃了一個小兩口做的菜,叫“雜魚治”,在小衚衕裡面,只有五個位子,老婆是重慶的,先生是廈門的,所以會有很大的魚丸,帶著泡麵的魚丸去蘸重慶麻辣的調料,還有用很好的海魚去做水煮魚,特別有意思。
我在成都吃到過一家這樣的館子,它是一個重慶女生和一個廣東男生合開的。
那個館子就是用中山的脆鯇,做各種各樣的重慶江湖菜,比如說辣的魚火鍋,用回鍋肉的做法做魚片,但是它是脆鯇,所以很多本地人吃著覺得很奇怪,因為它不像川渝地區的魚的口感。
我前兩天看了一本講饑荒的書,裡面提到,每個人每天都會經歷兩三次“餓”這個體驗。你們在什麼時候會有特別強烈的飢餓感?
我長期是饞。
其實我有時候經常一天也就一頓飯,不吃就不吃了,但是會很饞,如果東西好吃就可以一直吃。
跟我一樣,我從來沒餓過,我只有饞
其實我有的時候也分不清餓和饞,我經常要在琢磨這個事。因為我是一個很容易長胖的人,但當我想控制一下飲食的時候……
你就餓了。
我不知道我這個經驗有沒有幫助哈。當你舌頭的閾值被拉高了以後,你會覺得順手能拿到嘴邊這個東西好像不夠解饞,不吃也就不吃了。
比如說你今天就想吃個面,其實泡麵已經相當好吃了,但是你能回憶起來你在山西吃過的一碗刀削麵,你再看手邊的泡麵,就會說算了,這就別吃了忍一忍了。
這個好,好方法。
但現在很多人,包括我,好像已經失去了一個能力,就是找到好吃的東西,就不知道該怎麼選。有沒有什麼技術或者方法可以分享一下?
最大的技術就是你要有一個當地的好朋友,有一個你覺得和他能吃到一起的好朋友。
確實,這玩意就是靠人傳人。
真是靠人傳人,而且我知道他愛吃什麼。
因為我其實挺愛吃辣的,但我就是喝酒喝太多了,腸胃不行了。
我到貴陽就很緊張,我說這我該怎麼辦?結果陳老師給我推薦了很多餐廳,很好吃,也不是很辣。
我覺得貴陽還是被低估了,太好吃了。它的味道非常豐富,特別好吃。
貴陽甚至法餐都很好吃,你根本想象不到。貴陽人挺講享受的。
這段時間我聽到好多城市輪番被叫做“美食荒漠”,其實本來我在杭州吃得很開心,結果網上說杭州是個美食荒漠,我就不敢說在杭州吃得很開心。現在北京也成了美食荒漠了。
陳老師,你怎麼看“美食荒漠”?
這個星球上都不存在“美食荒漠”。
你去北極都有美食,怎麼可能一個有這麼多年曆史,有這麼多有才華的人的地方會是美食荒漠呢?這肯定有問題。
陳立老師(心理學家)說得特別好,如果美食荒漠是一個“問題”,我們就找到它的原因,找到解決方法。如果美食荒漠是一個“話題”,那我覺得正常人都不應該去參與。
你們現在還能經常找到讓自己很驚喜的食物嗎?
還是可以的。
因為我頻繁地要出差,飛來飛去,那你每到一個地方除了工作,你肯定是希望快樂一點,那吃當地的東西是最直接、最直觀的快樂。
我覺得到一個地方兩樣東西最來勁,一個是好的博物館,另一個就是好吃的。
出差一定要吃當地的東西,這是出差的一個附帶品。
疫情快結束的時候,有一天扶霞(英國作家)給我打電話,她說:“陳老師我在銀川,你在銀川有沒有朋友?”我說我朋友太多了,她說:“能帶我去吃點東西嗎?”我說你怎麼在銀川能找不到吃的呢,她說當地的領導接待她,已經吃了兩頓西餐了,當然就崩潰了。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每次到了廣州,都要在房間點麻辣燙吃。這讓我很傷感,我覺得他也並不快樂。你就稍微出去吃一吃,這是廣州哎,怎麼會呢?
我當年去廣州讀書的時候,也會帶很多牛肉乾什麼的,怕吃不慣。好在那個時候人更年輕一點,口味更不頑固一些,一吃就會發現這好好吃,很容易就接受了。
我感覺這兩年大家對吃的重視程度又變高了一點,“好好吃飯”成為了一個態度。但會遇到很多難題,比如說預製菜,比如很多人吐槽現在只能點外賣。
想知道你們怎麼看待預製菜、快餐、外賣?
反正我是很感恩外賣的。沒有外賣我早完了。我也不會做飯,我就是靠外賣活著,很多時候你很著急、很餓,你沒個外賣怎麼辦呢?
我是從來不吃外賣。我餓了,我可以餓著,餓一天都可以,我就是不吃外賣,為什麼,因為我在這一行做。再就是,外賣是非常標準化的。
但我不會說李誕你真 low ,你怎麼吃外賣,我尊重所有吃外賣的人
預製菜可能是另外一個話題,預製菜肯定不是我們的需求,預製菜是餐飲產業的需求,它需要把整個餐飲產業提高到一個比較好的水準。我個人分析大家不是對預製菜排斥,是對經營預製菜的人不信任。
現在戒碳水好像成了潮流,想問下你們有在戒嗎?
我每天都戒一次。
我覺得大家隨性吧。這個碳水它就是讓你快樂的東西,它可以以極限速度達到你的大腦皮層,戒碳水是對自己的一次考驗,偶爾考驗一下沒關係。
但如果說你戒碳水不快樂,我覺得快樂肯定更重要一些。
很多人會討論爽片、爽文,在吃的裡面是不是也有“爽”這個流派?
食物到達你口腔的時候,或者吞嚥的時候,你全身的機能都被調動起來了,這就是爽。
有一天我帶著扶霞(英國作家)去瀋陽,去了西塔吃冷麵,甜口鹹口都吃了。我回來每天都想吃冷麵,我問我助手,你們最近有沒有吃冷麵的計劃?後來有一天實在是饞得不行了,我就自己打車,花了一個多小時去吃了一碗冷麵。
別人問我真的這麼好吃嗎,我給他是這麼描述的:第一口冷麵拌好了,我咬斷了,吞下去,當時眼睛是睜不開的。那個感覺就像庫裡在進攻時,在中線附近突然一個急停,突然出手投了一個完全空心的籃,這就是爽。
你們會覺得酒是美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嗎?
我吃飯的時候都不愛喝酒。
其實 1994 年之前我是喝酒的,但我的特點是酒量特別差,兩下就倒了。1994 年之前我幾乎沒見過熱菜。
所以我現在喝酒基本上就一瓶,大綠棒子或者是喝一杯生啤酒。
我很痛苦,因為我“臭名遠揚”,所有人都知道我愛喝酒。
但是其實我有一個習慣,我吃飯的時候是不喝酒的。我想先吃,我得在舌頭儘量乾淨的時候先把好吃的吃了,再喝。
尤其是烈酒,那玩意喝兩杯你就只能吃下酒菜了,你指望我兩杯烈酒下去還能吃明白啥呢?舌頭就麻掉了。
但是吃西餐可能要喝點酒,因為西餐和中餐最大的差異,在於西餐它是一個半成品,它跟酒合在一起才可以。
就像山西的每一碗麵都給醋專門留了位置,如果沒有那口醋的話,這碗麵哪不對呀,會有這種感覺。
我其實不太懂西餐。因為我比較喜歡喝偏甜的白葡萄酒,但是幾乎每次只要是在一個有人懂的場合,都會被說這個酒不行,什麼肉應該配什麼酒。這個到底是怎麼來的,它是不是很有道理?
這是在建立一套商業體系。
就像我們說的皇上吃的官府菜,它不好吃,但它要教會你,要認為這個不好吃的東西是好吃的,這是一套教化系統。
這個特別沒意思,酒也是這樣,你愛喝什麼就喝什麼
我記得李誕你在推薦《吃著吃著就老了》這本書的時候,用了“舌苔開放”來評價陳曉卿老師。
其實我私底下養成了一個說出來會給很多人嫉妒的習慣,就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都首先發一個微信跟陳老師說,陳老師好,我到哪哪哪了,我該吃什麼?
陳老師的舌苔開放,首先是口味不給自己設限,他會去吃各種各樣的東西。其次就是吃完了之後他還跟你分享傳達,哪怕他不愛吃他也願意去呈現。
兩個人都覺得一個食物好吃,這個事還是挺難得的。
什麼樣的人能交朋友呢,我分享一個吃的給你,我吃了一口,覺得這什麼破玩意不好吃,但是謝謝你,你吃你的,我這還有一個你要不嚐嚐,這就可以交朋友。
吃不到一起很正常,不認同舌苔和味蕾很正常,但是你不開放就很麻煩
陳老師你和美食打過這麼多交道,應該見多了不同地區對一個食物的評價標準完全不一樣吧?
拿羊肉來說吧,我有兩個同事,一個新疆的,一個內蒙的,甚至都為此動過手。
後來我們那又來了一個寧夏的我徒弟,他說:“要和我們寧夏比就差得太多了,因為你們是草原,我們鹽鹼地上的羊才最好吃。”結果內蒙和新疆的同事一下就連起手了,成了統一戰線。這個真的挺有意思的。
我們現在已經可以非常自然地描述自己是一個多麼貪嘴的人了,我很好奇,你們曾經對“饞”這件事感到過羞恥嗎?
其實在 90 年代,在我 30 歲的時候,“吃”還是一件羞恥的事情。說這個人好吃,是個吃貨,我都覺得不好聽。這是那個時代的烙印,意味著你貪圖享受。
改變我的是沈昌文先生的一句話,他說,只要你沒有損害別人的利益,你的所有慾望都是正常的。
但是我過去幾年感覺有些人走到了數軸的另一端。
有一些朋友喜歡透過談論吃來彰顯品味,把吃變得很高階,這個是我一直都有點抗拒的。
我也很愛吃,吃確實要花心思,但是說穿了那也就是口吃的。我很怕那種說,為了一口吃的你得沐浴更衣,透過抬高食物來抬高自己,我覺得沒必要。
一個給領導做菜的廚師和一個家庭主婦不一定誰做得更好吃,這是肯定的。如果今天給聯合國秘書長做過飯的人,給我做了一頓飯,那我肯定覺得它不好吃。
因為我也拍過 3000 人的這種宴會,服務員排幾百米,每人託著兩個盤子,盤子上放一個已經冰冷的大蝦,等著最後澆一下汁送到桌子上去,那絕對不可能好吃。
親手給你做的東西才會好吃。
以前吃貨是一種貶義,到現在要特意標榜自己是一個吃貨,我覺得都沒必要。咱就是吃嘛,吃得開開心心就完事了唄。
我們從小就學不卑不亢有多難,但是對美食,我真的見了很多人是又卑又亢的態度。
上海有一個廚師是我同鄉,他做那種特別特別貴的菜。有一次他跟我一個朋友說,你要了解美食的天花板,你要跟我混,不要跟陳曉卿,他都是地板。
我確實是比較接地氣的,但是我也吃過一些天花板,我也知道他做的菜也是天花板裡的地板。
吃是沒有辦法用邏輯去分析的。有一段時間我就玩命去翻很多資料,尤其是看朱家溍老師的《故宮退食錄》,會覺得皇家吃的可能都不如今天的普通人,但就是因為大家吃不到,那就成了最好的。
這個一點都不高階,應該每個人有自己的米其林。
從這個角度來說,公共標準的天花板是很難找的。但對個人來說,比如陳老師,你吃過的這麼多東西里面,你能評一個相對的“最”嗎?
食物永遠沒有盡頭的。
只有參差多型才是世界美好之源,只有不相同才是美好。鄉村野店和魔都高樓,它都是好吃的,只是食物給你帶來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有幸現在能有這樣的條件,穿梭在不同的城市,瞭解這些紮在土地裡的美食。
以前老有人跟我說,你為什麼不開一個“舌尖上的一條街”,把你拍攝的人物都弄到這來?那肯定是不能吃的,那 100 % 是難吃的,因為它離開了故土。
我一直覺得吃也好,所有審美上的事情,都是比寬度而非比高低。
不光是吃,看書啊、聽歌啊,我覺得都一樣。
聊天很容易讓人去比高低,這很正常,我也會這樣。但你自己靜下來的時候,你不會說我就要吃那個最好的,這很難執行。你能執行的就是我多看點,多聽點,多吃點,反而就知道了。
就是幸福的煩惱。你在極大的豐富中選擇特別多的時候,總怕錯了,總想高效一點,總想得到那個好的,不承擔那個代價,你就吃錯一回又能怎麼樣?
吃飯這個事,好像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標準、意見、聲音,搞得很多人其實不太確定什麼是好吃的標準,陳曉卿老師,你能不能給一個更好大家能跟著學的標準?
凡是能給標準的都是騙子
陳曉卿老師你是一個天南海北去吃的人,“故鄉”現在還會在你的味覺上發揮作用嗎?
還會。我現在要是特別不舒服了,我還是想回父母那。一個是可以自己不做飯,實際上他們就給我煮個粥,我自己煮不了嗎?可以,但就是我媽煮的那個粥,我吃了,一下就渾身通泰、滿血復活了。
人有兩個故鄉,一個是空間上的故鄉,就是你過去曾經居住過的地方的味道,還有一個是時間上的故鄉,像我在北京生活的時間已經是我在老家生活的兩倍還要多了,這個時間讓我見到了更開闊的世界。
我不至於覺得家鄉菜就是巔峰,這種自豪感已經沒有了。
那李誕你吃各種地方的好吃的,家裡的食物對你來說還有特殊性嗎?
那當然。怎麼說呢,就是你時不時地就得來一頓,不來一頓就過不去了。其實那個味道,你知道它是什麼,你也知道吃下去你什麼反應,但你時不時地就想吃一下。
但我的極限就是 3 天,最多 3 天就崩潰了。
今年春節的時候,大年三十誕總給我發吃的照片,當時給我饞的,我說在哪,我去。他說他父母來了,給他做飯,然後我說哎呦,你真幸福。
那個真的很紮實,各種油脂,各種碳水,你看著就覺得饞。誕總說,他現在感覺很幸福,但是最多 3 天。
我覺得人就是這樣吧,你對故鄉也好,對過往懷念的事物也好,我覺得就是 3 天。
你說我不喜歡嗎,不懷念嗎,不是的,我每年沒這 3 天,我可能這一年都過不去。但是我這一年最多就 3 天,其他的 362 天,我得乾點別的。
這就是時間上的故鄉嘛,你已經出來了,你就很難回去,回不去的才叫故鄉
我其實還很好奇,為什麼會選《吃著吃著就老了》作為書名?
我去臺灣看焦桐老師(臺灣美食作家、詩人),以為我去了他會請我喝一頓大酒,結果去了以後他沒有留客的意思,我說這幾天你有時間咱們一塊吃個飯,他說我已經很長時間晚上不吃飯了。
我當時想,怎麼可以這樣?他說了一句話,他說,人吃的東西是有定數的
當時這句話說得我後脊上發涼,十多年過去了,這個真的成真了,那時候我還很瘦,我現在也不敢吃了。
我不是說我怕胖,我是晚上吃多了以後就睡不了覺,就一遍一遍地起夜,腸胃工作得太辛苦,那你真會覺得吃著吃著就老了,人不可能永遠不老。
人是錯位的,年輕的時候,最能吃的時候,你吃不著好的,老了呢有空閒了,也有點經濟條件了,反而吃不下,這是很傷感的。
所以大家趁著年輕一定要多吃。
整理、撰稿:王雪琴
責編:梁珂
 晚禱時刻:
我可以持續保持對食物充沛的好奇心,
永不停步,從不忌口,永遠充滿期待,
才能把食物故事講得生動。
因為食物,是我瞭解世界最美味的通道。
——陳曉卿

 世界上最好的祝福之一 
 是祝你有個好胃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