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現在還沒有孩子,可能不適合談論這個話題。不過近年來,我由於各種原因接觸到了不少青春期的“問題孩子”,所以不得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我發現,那些出現問題的孩子,他們的問題(如抑鬱、厭學、叛逆等等)很早之前就開始醞釀了,只不過在青春期才爆發出來。
一般來說,這些“問題少年”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在他們的原生家庭中,父親的角色是缺失的。這倒不必然意味著他們從小父親去世或父母離婚,而是說父親沒有在家庭中扮演應有的角色。
這要麼是因為父親缺乏責任心,要麼是母親過於強勢。不是有一種說法叫“喪偶式育兒”嗎,就是指這種情況。
\
我聽到一位姐妹的說法,很有意思。她說,母親與孩子的關係是從懷孕時開始的,而父親與孩子的關係則是從孩子出生時開始的。
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肉,十月懷胎的奇妙是男人無法體會的。因此,母親對孩子的愛無比深沉,甚至超越了純粹的精神層面,涉及某種身體性的層面。
這種母性的本能是神的恩賜,但也會有潛在的危險;體現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是母親通常會比較“心軟”。母愛通常缺乏節制,容易產生畸形的控制慾或一味的縱容。
父親因為不具備這種強大的母性本能,反而能夠更好地管教孩子。當然,相應的代價是:父親通常對孩子“不太上心”。這也是有孩家庭中妻子抱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我還是覺得,在育兒的方式上,寧願粗糙一些,也不宜過於精細。無微不至地照顧可能對孩子並無益處,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在生理上。
因此,全職奶爸可能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一個被慣壞的孩子,簡直是一場人性的災難。溺愛的可怕不亞於活活溺死孩子。
我記得有一次跟朋友聊起信仰的問題。對方堅決認為人性本善。我就跟他講道理:假如一個孩子生下來,他有任何的需求你都無條件滿足,這樣他長大之後會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嗎?
對方不得不承認:不,他會成為一個惡魔。
如果你看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的講座,就會發現很多冷血的刑事罪犯是被溺愛著長大的。有意思的是,李玫瑾老師作為犯罪心理學專家,近些年來到處對公眾做育兒講座。
也許,犯罪心理學跟教育心理學有某種共通的地方。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竭力約束孩子天性中的自我中心傾向。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認識到他不是家庭的中心。
\
我的妻子講起她小時候的一段傷心回憶。她小時候有次回爺爺家過年,吃團圓飯的時候,她把一碟好吃的菜端到自己面前,旁若無人地吃了起來。
那個時候她不過三四歲,但她的媽媽見狀立刻嚴厲責備她,讓她把菜放回去。她當然不樂意,又哭又鬧。爺爺也在旁邊打圓場:“小孩子喜歡吃,就讓她吃吧。”
她的媽媽非常堅決:“不行,不能沒規矩!”接著把她拎起來,關在另一個房間,對她的打滾撒潑充耳不聞。
我妻子事後回憶:“那個時候我才知道,我不能想幹嘛就幹嘛,我必須考慮別人的需要。”
我非常感謝岳母當時的做法,正是因為她的嚴厲,我的妻子沒有成長為一個自私任性的人。
我的媽媽也是如此,她從小禁止我吃零食。但是,你不能低估一個小孩子的狡黠。為了吃到零食,我會等到家裡來客人的時候,抱著她的腿來回搖晃,裝作可憐巴巴地說:“媽媽,我想吃餅乾……”
我心裡盤算:你平時不願意給我買,但是現在當著客人的面,你還好意思不給我買嗎?
但是,我媽媽每一次都堅決地說:“不行!”
帶來的結果是:在我長大後,我對市面上大部分“垃圾食品”免疫。不是我剋制自己不去吃,而是覺得它們不合胃口,壓根沒有吃的慾望。
我感謝我的媽媽,她馴服了我的口腹之慾。
\
在一個家庭中,最核心的關係是夫妻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以良好的夫妻關係為前提。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大的愛就是夫妻之間彼此相愛。如果在一個家庭中,丈夫和妻子彼此相愛,他們不需要刻意做什麼,孩子都會感到無比幸福。
但最怕的情況是,一個家庭在夫妻關係破裂的情況下,其中一方還盡力地去“愛”孩子。例如,離異的母親把兒子當作自己“心理上的丈夫”,看看演員董潔的例子就知道了。
我還是認為,在一個家庭中,丈夫的角色是最重要的;如果他沒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家庭中的其他關係只會“上樑不正下樑歪”。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不合格的丈夫,把本來應該由自己承受的擔子扔給妻子。
有一次,我跟一位同事聊天,當我得知他有三個孩子(這在一線城市的確不常見),隨口發出感嘆:“那你的妻子一定非常勞累吧!”
這位同事非常嚴肅地跟我說:“在我們教會,帶孩子不只是姐妹的事,我們要求弟兄必須分擔帶孩子的責任,不能以服侍為藉口而不顧家庭。”
我又瞭解到,他們的牧者帶頭這麼做。這讓我好好地被上了一課,我看到了一種非常健康的教會文化。
我們應該讓那些苦苦掙扎的已婚姐妹看到,育兒不只是母親的事,甚至不是一個家庭的事,而是整個教會的事。對於處在艱難中的家庭,共同體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
教育孩子這個重大責任豈是我們這些肉身中的罪人所能承擔的?這個世界充斥著不合格的家長,因為我們首先是不合格的人。一旦進入家庭生活,原有的問題都暴露出來了。
在中世紀,修道院被教會視為美德的訓練場和通往天堂最可靠的途徑,但是馬丁·路德所引領的改教運動,恢復了家庭應有的尊榮。儘管婚姻和育兒充滿艱辛,但路德以他的實際經歷告訴我們,這是教宗和修士所不配享有的美福。
因為神使用家庭生活中的艱難來幫助我們成聖。從這個意義上說,家庭取代了修道院,成為我們操練信心、忍耐和謙卑的學校。
一位結婚不久的弟兄跟我說:“我結婚這一年經歷了多麼大的成長啊,這是我單身十年都不會有的改變。”
他和我一樣,還沒有孩子。我在想,如果他有了孩子,一定會讓他有更大的成長和改變。因為,相比二人世界,育兒可是一門更難的功課。
我讀過一年神學,學習強度還是挺大的,單身的同學紛紛表示課業繁重,但是已婚有娃的同學會覺得這一年簡直像度假一樣——因為他們終於可以暫時擺脫家裡的“搗蛋鬼”了。
面對家庭中的這些試煉,我們不應灰心和絕望,正如我的另一位同事所說的:
“沒有孩子之前,看到不守規矩的‘熊孩子’,我總會腹誹一下其家長。當了幾年家長後,我還是會不贊同,但更多的是哀嘆,真的是有種‘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的感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不是簡單地將問題歸因給家長。越是有問題的家長,越是需要幫助,而不僅僅是腹誹甚至背後的議論。”
“越是有問題的家長,越是需要幫助”,誠然如此!這些問題恰恰是恩典得以進入的機會。
\
鑑於主內父母的需要,橡樹文字工作室也專門開闢了“橡樹父母共讀”欄目。今晚8:00,我的同事思飛姐妹會在“橡樹書屋”影片號上跟大家分享《婚姻的意義》,點選下方預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過年前,我和妻子受邀去了思飛姐的家,我們兩個家庭有了一次美好的交通。我見證了一個滿有愛和恩典的家庭,還見到了思飛姐兩個可愛的孩子。我從未見過像他倆這麼情緒穩定的孩子。
為什麼“橡樹父母共讀會”首先閱讀《婚姻的意義》呢?正如這次直播的主題所表明的,在開始育兒之前,父母先要“為孩子建立一所愛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