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796 篇文章


文內圖片來自原文。
作者:周育楠,個人成長教練,禪修踐行者,師從惟海禪師,中國本土心理學流派“五蘊緣起辯證診療”學習者。本文來自: 楠舟教練(ID:nanzhoucoaching)。
13 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和幾個大學閨蜜躺在上海一個複式公寓的地鋪上,像大學時那樣臥談到深夜。那時我剛結婚,還沒娃,聊到未來,我滿心憧憬。
“為什麼非要買房呢?租房也是很好的啊。孩子也不一定要上什麼好學校,只要他健康開心就好了。”
閨蜜們發出嘖嘖聲:“你啊,等有娃了就知道了,現實可不像你想得那麼好。”
直到今天,這段談話還被她們經常拿出來作為嘲笑我的材料。

1
你好,內卷
三年後,我勒緊褲帶買了房,成為了上海某區的常住居民。
那時真正的內卷還未到來,孩子天真可愛,我的生活平靜而知足。
第一次聽說“卷”這個詞,是在一篇公眾號的文章上。文章說,社會就像一個嚴絲合縫的機器,每個人都成為機器上的一個零部件,卷在其中。商品競相壓價,人們的加班時間越來越長,孩子睡覺的時間越來越晚。機器日夜運轉,誰也無法掙脫。
給我最大震動的是幾年前突然聽說一個孩子跳樓的訊息。那麼年輕的生命,到底經歷了什麼,才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同樣作為孩子的母親,我感到悲傷,也感到心痛。
近幾年,隨著孩子年級的提升,“卷”這個字在我的生活中開始具象化起來。
我知道了“飛行考”“神秘考”這些術語的意思,知道了方圓十公里各家補習班的情況,知道了什麼是“四大八校”。我也接觸過初中的孩子和父母,看到了他們緊繃的肩和疲憊的臉。
卷還是不卷,和所有父母一樣,這成了我無法迴避的問題。
卷,孩子太累;不卷,成績下降,孩子又會失去自信。這幾乎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2
應試,是目的還是手段?
我是應試的產物,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畢業,我的人生目標只有一個:考出好成績。
大學畢業之後,我陷入了很長一段虛無的時間。我不知道人生除了考試之外還有什麼意義,不知道除了成績還有什麼指標能夠評價我這個人。我感到了內心的極具動盪——只要外界稍有不盡如人意的評價,就會引發我內在的海嘯。在外在指標的評價體系內,我作為人的主體性蕩然無存。
主體性的喪失會帶來一系列的後果:內心脆弱,害怕困難和失敗;外在驕傲自大,內在虛弱自卑;缺乏穩定的價值觀,容易受他人影響;聽不了批評和意見,不願面對自身的弱點。
這些都是我曾經出現過的“症狀”,這些症狀在複雜生活中會進一步演化成情緒波動,衝突加劇,身心疲憊,睡眠失調。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走同樣的路。
當我在黑暗中苦苦摸索卻始終看不到方向的時候,有一天,我在王德峰教授的書《尋覓意義》裡看到了這麼一段話。
“應試其實是永遠避免不了的,除非你把學校關掉。問題在於,我們是為了應試而搞教育。我們的中學能不能有一種實踐的精神,它能夠讓應試成為教育中的重要手段,而教育始終是它的目的,並且能夠實現?”
應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實現教育的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這讓我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學習的本身是好事,考試的作用是為了檢驗學習的過程,及時補上知識漏洞。應試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變成傷人的利刃,也可以變成教育人的工具,關鍵看你怎麼利用。我為什麼一定要和它較勁呢?讓它為我所用不就可以了嗎?

3
在內卷的夾縫中生存
後來,我的思路逐漸清晰——我不會讓孩子捲進軍備競賽,也不會對他放任自流,我要利用現實的情況幫助孩子成長,我要找到那個“夾縫”。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和愛人的立場是高度一致的。第一,我們都認為孩子的學習要靠他自己的內驅力,外力的作用是微小且暫時的,甚至是會起反作用的。第二,我們也都認為,人必須要經歷失敗和痛苦,這樣他才能獲得真正寶貴的人生經驗,父母包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三週前,兒子經歷了一場重要的考試,這場考試決定分層,我們都非常重視。
在考試前的兩週,我們和兒子進行了一次談話。我們問了他三個問題:一,你的目標是什麼?二,你有什麼計劃?三,你需要我們提供什麼幫助?
兒子確定了他的目標和計劃,也明確了複習所需要的資料。我們三人就像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共同打響了這場“戰役”。
但我和愛人始終清醒地知道,這並不是我們的戰役,而是孩子的戰役。我們只是腳踏車後面的輔助輪,暫時地維持平衡,等孩子學會騎車,輔助輪是要卸掉的。
應試教育的優點在於目標明確,利用現有資源進行合理的戰略安排並堅持執行,是一門藝術,也是鍛鍊孩子思考力和執行力的好機會。
拿英語來說。兒子透過分析,發現自己的薄弱點在單詞和語法,於是決定每天背單詞,並請我就他語法的錯題進行深度講解,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但在執行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有時作業寫到很晚,有時心情低落沒有動力,有時貪玩想要偷懶。我和愛人會根據情況應對,懶惰了推一把,沮喪了扶一把,太緊了鬆一鬆,散亂了提一提。
後來,兒子經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這場考試。
不管成績如何,我們都達到了最初的目的——以應試為手段,幫助孩子成長。孩子在迷茫之後重新振作,體驗到了努力的過程,從各個方面成熟了不少。
我們不對結果做任何的預設,接受任何可能的結果,同時鼓勵孩子積極進取,在努力的過程中磨練自己的品格。這就是我的“夾縫”。

4
夾縫背後
找到“夾縫”不容易,在“夾縫”裡生存,更不易。
再確切一點地說,在現有的體制和環境下,想要培養一個健康完整的“人”,對父母來說是很有挑戰的事。
我們小的時候,成長的土壤是肥沃的,父母放養,人可以長成自己本來的樣子。但現在的土壤“鹽鹼化”嚴重,想要讓小苗健康長大,就必須花精力改良土壤。
在所有的“營養因子”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培養。
佛家認為健康的人格包含五個方面:信、勤、念、定、慧。
信是誠信。人無信則不立,兒子很小的時候,愛人就教導他,說話一定要算數,做不到的事就不要說出口。答應朋友的事,一定要放在心上,儘自己努力做到。
勤是勤勞。人可以不聰明,但不可以懶惰。懶惰是滋生煩惱的溫床,會讓人變得虛弱無力。為了給孩子做榜樣,我和愛人在家會經常看書學習,不看電視,不刷手機。
念是正念不昧,保持良知自覺。我們從來不抱怨他人,如果談及別人,也都是講好的事情。孩子耳濡目染,從不捲入是非口舌,和朋友能夠友好地相處。
定是心理穩定,沉著穩重。面對事情不慌張,先把心定下來,再去想解決的辦法。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有了這樣的定力,人就可以從容面對生活中的任何問題。
慧是理解領悟。對世界、他人、自己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甚至不經思考人云亦云。對人生要有冷靜的觀察和深度的思考,我經常和兒子講,看一件事要往深裡看,看一個人要往心裡看。
我十分堅定地認為,當一個人有了強大的人格力量,他便能在任何處境之下做生活的強者。即使他沒有考上名校,沒有在 500 強工作,他可以把一份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能夠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帶來幸福。就算遇到了再大的風浪,他也能從容面對。
這是育人的根本,也是夾縫中生存的底氣。

5
立足現實,尋求出路
面對並不完美的現實,我們到底應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
蚍蜉能否撼動大樹?精衛能否將海填平?
當前的教育現狀,是由多種因素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形成的結果。這其中有教育產業化的推動,有優績主義思想的強化,也有中國快速現代化過程中文化之根喪失的演變。林小英教授在十三邀採訪中講述的事實——教育優質資源的集中化——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加速。僅憑一己之力,無法與龐大的結構性機器抗衡。
但是,身處其中的人,是被動的嗎?是無力的嗎?我認為不是。難道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痛苦地捲進機器,又或是被機器冰冷地拋棄?我始終堅定地相信,在卷與不卷之外,一定有第三條路。
每一份生機,就存在於生活每一秒的呼吸之間。當面對如此鮮活的生命時,我們是那麼的喜悅,心中滿是洋溢著的幸福。惟願吾兒愚且魯,無災無害到公卿。快樂,健康,幸福,是我們對孩子所有的期望。
現實是真實的,無法迴避,也無需怨恨。接受現實,在現實的基礎上思考解決方案,是我們每一個父母無可逃避的責任。

以我現有的認知,我能想到的以及正在做的,簡單歸納為以下幾條,不敢稱之為建議,僅作開拓思路之用。
1. 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初中不超過 10 點半。如果作業太多,及時和老師溝通協調。
2. 保證孩子每週運動至少 3-5 小時,更多地接觸大自然。
3. 想辦法幫助孩子建立朋友圈,好朋友是抵擋壓力最好的緩衝帶。
4. 初中之後多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包括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學會為自己負責。
5. 父母要相親相愛,彼此關心,給孩子創造安全的家庭環境和良好的婚姻樣本。
6. 用你和成人搞關係的“技巧”搞好和孩子的關係,以孩子願意和你說話為 KPI 標準。
7. 在孩子的任何事上,不要表現得比孩子著急。
8. 引導孩子發現薄弱知識點,並想辦法儘早補足(我發現初中和小學的知識點之間存在著極大的 gap,孩子成績上不去的原因是因為存在知識點漏洞)。
9. 把應試作為工具,幫助孩子學習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克服過程障礙。借假修真,讓應試成為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成為應試的手段。
10. 著重培養孩子的品格,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品格培養可從信、勤、念、定、慧五方面培養。
11. 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句話不要是“寫完作業沒?”,可以換成“今天開不開心?”,或者只是帶著微笑就好。
12. 少看教育類短影片,對各種流行的教育方法保持警惕態度,在教育問題上保持思想獨立性。
13. 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保證運動和睡眠,讓自己成為一艘能在風浪中穩住的大船。
14. 多學習,多思考,多開闊眼界。閱讀經典,緊跟最新社會和科技發展趨勢,把思考的範圍擴大到國家、國際、宇宙,不拘泥於眼前一時得失。
15. 認真工作,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多賺錢,給孩子保底。
以下是關於教育的書籍推薦。
如果你想了解當前的教育體制所導致的結果,可以看這三本書。
《優秀的綿羊》威廉·德雷謝維奇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
《我的二本學生》黃燈
如果你想了解當下的教育現狀形成的原因,可以看這本,《精英陷阱》丹尼爾·馬科維茨。
如果你想更多地瞭解自己的教育方式,可以看這本,《園丁與木匠》艾莉森·高普尼克。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定力是極其重要的。
6
結語
前段時間和朋友吃飯,談起教育問題,我說:“我一直覺得家長是改變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因為家長是最心疼孩子的。”
錐心的疼痛會促使我們每一位父母去尋找出口,讓孩子得以喘息並獲得幸福的出口。
也許我們的孩子並不聰明,並不出眾,他不能在每次考試中名列前茅,不能在每次家長會中讓我們面子十足。但他可愛,善良,純真,誠實,他值得擁有生命本身的美好,他也有力量去追尋他想要的一切。
把這世上最美好的祝福,送給每一個可愛的孩子。
– END –
推薦閱讀

“愛自己”到底有什麼問題?

林小英 | 一個清北學生,掩蓋了多少瑕疵

從抑鬱康復的我,走向社會,消失在人海間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和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