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學期末考試事件:領導為了政績,老師陷入考評,家長只看分數…

點選👆王耳朵先生👇關注我,加星標★
作者:劉娜
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
01
考試·延時
前幾日,全國中小學生,都進行了期末考。
深圳南山區小學四年級數學考試,因“題目太長太難”,不得不延時20分鐘。
此事衝上熱搜,引發全網熱議。
口說無憑,證據先行。
大家一起看看這張把老師和家長都搞暈的數學試卷,到底長什麼樣——
滿滿當當的6頁題,說是給10歲孩子的數學題,但讀起來既像語文,又像歷史,既像化學,又像物理。
面對這份“各科亂燉、廢話連篇、干擾過多”的“四不像”數學試卷,考場上的孩子們著急地都快哭了,考場外老師們驚得一臉懵,接孩子的家長們陷入了新一輪焦慮:
“這個學,到底要怎麼上?這個試,到底要怎麼考?”
在教學一線奮戰多年的老師,和211、985畢業的家長們,躍躍欲試地挑戰完這張試卷,都驚呼“題量不小,題目太繞”。
教育局出面的解釋是:
考察孩子在真實場景中,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意思是,這套題是緊跟當下“新課標”和“五育並舉”出的。
什麼是“新課標”?
就是把考試題目放到真實場景裡。
什麼是 “五育並舉”?
就是各科不分家,要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聽起來,出題人絞盡腦汁,用心良苦,是為孩子好。
但仔細一琢磨,就發現:
這不過是一場出題人自說自話自嗨,孩子們手忙腳亂混亂的考試事故
02
口號·現實
面對這樣一份徹底違背“數學極簡之美”的冗長試卷,老師們一臉懵,學生們一頭汗,只能證明一件事:
平日裡,從教學、練習到小考,走的都是“舊道路”。
期末考了,出題人忽然腦袋一拍,整出一套“新花樣”。
就像不少專業老師的評論:
“平常你們都唯分數論,考試時你們又談素養,說到底還不是為你們自己的政績。”
一語中的。
我們不排斥真正的素質教育。
它讓我們的孩子不僅會考高分,還實打實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能力的培養,絕非一蹴而就。
它需要我們的教育者、育人者和父母親,在心理認同和步伐一致中,尊重我們孩子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把每個孩子都當成具體而鮮活的生命,去追求熱愛且擅長的火花。
而不是,某些領導為了秀自己的政績和存在感,冷不丁地整出一套“四不像”的卷子。
更不是平常為了升學率,用填鴨式教育和重複性練習,讓孩子們陷入沒日沒夜的刷題內卷中。
到了大考,為向上級部門表功“新課標”和“五育並舉”,猝不及防地把孩子們推向驚慌失措中。
這種實際教學和臨時考試脫節的行為,違背了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的底層邏輯。
遭受質疑,實屬活該。
因為,當教育者沉浸於秀自己的豐功偉績,孩子們必然在工具化中淪為犧牲品。
03
焦慮·原罪
當出題人的指揮棒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時,最焦慮的人,其實是家長。
老師還有試錯的機會——這屆學生考砸了,下屆學生重新再考。
而家長,只有一個或幾個孩子的家長,把每個孩子前途看得比自己命都還重要的家長,會在無所適從中陷入巨大恐慌。
“我們的孩子,要怎麼學,怎麼卷,才能在不確定的考試中,拿到確定的高分?”
這,讓我想起昨天去家門口菜市場買菜時,相熟的賣菜大姐神色憂鬱地和我說的一番話。
她家孩子在讀高一,剛剛放寒假,就投入到各科瘋狂補習中,年前年後的補課費,就兩三萬。
“我每天凌晨4點起床,晚上9點收攤,中午就在這裡胡亂對付一頓午餐,一年掙的錢,還不夠給孩子補課。
關鍵是,花了那麼多錢,補了那麼多課,孩子成績也沒提高几分。
但不補,又怕孩子成績更差。
我辛辛苦苦一輩子只是個賣菜的,難道讓孩子將來也像咱一樣嗎?”
我不知道怎麼接大姐的話。
就像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那些辛辛苦苦從年頭忙到年尾,沒有休息沒有生活,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把所有收入都投入到孩子教育上,到頭來還是養出一個平凡小孩,或者就算供養出一個貌似優秀的小孩,結果孩子面臨畢業即失業的所有父母。
準確地說:
我不知道,怎麼破解戴在我們這屆家長頭上的套圈。
我們這麼累,這麼拼,這麼苦,這麼為孩子著想。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卻在壓力與疼痛的詛咒裡,駝背得愈發嚴重,近視得愈發厲害,厭學得愈發增多,抑鬱得愈發可怖?
又或者:
不僅僅是我們這屆家長,我們這屆大人,都是有罪的。
領導為了政績,老師陷入考評,家長只看分數……
每個崗位上的大人都活在急吼吼攀比和虛晃晃面子裡,打著“都是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卻殘忍地傷害著孩子。
我們犧牲掉自己的時間、金錢和健康,投身到這場混亂的教育軍備競賽裡,以為能大獲全勝,結果孤注一擲換來的,不過是一場必輸的戰爭。
我們要如何踏上救贖之路?
04
平凡·救贖
剛剛過去的2024年,我聽到的頗為震動的訊息之一,就是一個老朋友家在重點高中讀高二的孩子,因抑鬱不得不休學。
一開始,老朋友無論如何都想不通:
“入學時年級排名前20的小孩,為什麼會抑鬱,為什麼要休學?”
後來,她在“一場虛妄”和“一個孩子”之間,選擇了後者。
她漸漸能接受,就算她的小孩再也不願讀書了,只是心無旁騖地去學門熱愛的技術,也是可以的。
徹底放下“孩子必須考名校”的執念後,她甚至有種豁然開朗的喜悅。
如果小孩學習一直很好,讀完大學讀研究生,讀完國內的還要出國留學,至少還要10年漫長的教育投入。
而現在,她的小孩直接去學某項熱愛的技能,立即減少了她至少100萬教育成本。
那,既然如此,何不一起享受當下呢。
想通後,她馬上帶著孩子四處旅行,走走看看,吃吃喝喝,玩玩鬧鬧。
她的孩子會不會好起來,我不知道。
她的執念破了,內心大了,能量足了,她的小孩一定會重拾健康。
而一個健康的人,早晚會覓得自己的光榮之路。
在《人生每一步都算數》中,考上北大,放棄麻省理工,出家修行又還俗做心理和公益的柳智宇,如是寫道:
榮耀和獎牌終將遺忘,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是的。
政績與考核,分數和名次,概念與口號,不過都是各懷目的的假相。
沉迷其中,心懷執念,揹負原罪,終將一場空。
而尊重和愛,具體生活和學習中培育的善意與福德,以及由此喚醒的希望和熱愛,卻能吹動一樹樹的花開,一季季的春來。
要為此,陪孩子踏上破獄之路。
-END-
本文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