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太近,明天太遠,今天剛剛好
| 第4358期
Claude Monet作品
▾ 點選收聽▾
睡蓮
作者:里爾克 [奧地利]
為你讀詩:安沺 | 演員
我的整個生命都屬於我,可誰若這麼說
就是對我的剝奪,因為它無窮無限。
水的漣漪,天空的投影,都屬於我;
而我的生命如常,不增不減。
慾望不能讓我開放:我本就圓滿,
我從不用拒絕來封閉自己——
在我日常靈魂的律動中
我沒有欲求——我只受感動;
經由感動,我行使自己的君權,
把夜晚的夢想實現:
在我的身體裡,於那幽深水底,
我吸引著 鏡子以外的邊際……
Water Lily
By Rainer Maria Rilke
My whole life is mine, but whoever says so
will deprive me, for it is infinite.
The ripple of water, the shade of the sky
are mine; it is still the same, my life.
No desire opens me: l am full,
I never close myself with refusal—
in the rythm of my daily soul
I do not desire—I am moved;
by being moved l exert my empire,
making the dreams of night real:
into my body at the bottom of the water
I attract the beyonds of mirrors…
程旗譯
選自《雛菊輕柔地追隨太陽》,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關於作者-
里爾克(1875—1926),奧地利詩人,出生於布拉格。早期代表作為《生活與詩歌》《夢幻》《耶穌降臨節》等;成熟期的代表作有《祈禱書》《新詩集》《新詩續集》及《杜伊諾哀歌》等。

﹀
﹀
你應該將一切舉起、放下。應該為一切成為風。
——里爾克
七月,多少人在嚮往心儀的大學,多少人離開學校初入職場,又有多少人正渴盼退休,想起經典的中國式勉勵:等高考完就好了,等上大學就好了,等工作後就好了,等退了休就好了……不禁再次感慨萬千。
當延遲滿足的觀念將目的地不斷重新變更為出發點,我們彷彿一直懸浮於空中的蜂鳥,明明很累,卻拼命振動翅膀,不敢輕易落地。未來的幸福因為遙遠而顯得縹緲,眼下的疲憊與焦慮卻是實實在在的。
為了鋪墊未來,我們還養成一種渴望擁有的習慣——擁有良好的成績、體面的工作、穩定的關係、充足的積蓄……似乎唯有不斷獲得,才能累積更多兌換幸福的資本。殊不知,“我們只是路過萬物,像一陣風吹過”。(里爾克)

反觀里爾克筆下的睡蓮,看似浮於水面,實則紮根此地此時,溫柔舒展地享有自己鮮活的生命。水的漣漪輕吻它,天空的雲影倒映它,它欣然接納一切流動的饋贈,雖視之為己有,卻並不焦灼地想要抓住更多,或擔憂下一刻是否會失去。
“我的生命如常,不增不減”——睡蓮並非無動於衷,而是內在的圓滿已然具足。它知道真正的“屬於”,並非畫地為牢的佔有,既無需靠攫取外物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也無需靠拒絕世界來守護脆弱的殼,只是自然地敞開,在感動中與萬物共情。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內心空空蕩蕩,哪怕兩手滿滿當當,恐怕也難以抵禦慌張感和虛無感。真正能夠穩穩託舉我們的,從來不是外物,而是自己豐盈的心。

“人的幸運,不在於可見的財產的富足,而在於,內在的不可見的思想與豐富。”世事無常,將期待寄予任何人,都無法避免落空的可能。與其等待別人送花帶來短暫的驚喜和快樂,不如自己親手種出滿園永不枯萎的繽紛。
不是隻有抵達某個“彼岸”,才能“行使自己的君權”,盡情隨性地活著。其實,“船不是目的,河也不是,目的是誠心誠意盡心盡力地漂泊”(史鐵生),青春會過期,感情會貶值,不需要準備太多,我們隨時可以享受生活。
累了就收起翅膀,落地休息一下再出發,無須執著於趕路,人生三萬天,幸福散落於我們用心感受日常的每一天。

配樂 | 小林《祈求》;劉捷《雨夜草》
▎詩意的人
▎直播預告

▎明日預告
7月3日晚10點,演員蔣欣為你讀詩人席慕蓉的作品《最後的藉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