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rump政府的高額關稅政策下,全球主要市場今天毫不意外的迎來了史詩級暴跌。
沒事,不賣就都是浮虧,不開啟app就看不見虧損。
不過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是危也是機,福兮禍之。
那麼“危”已經看到了,“機”在哪裡呢?
1. 對沖(Hedge)
有幾個常用的對沖手段。
之前很多投資者是用不同國家市場之間進行對沖和分散風險,但面對這種無差別的高額關稅,可能顯然不太合適。
美股恐慌指數VIX和其衍生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特別是對於相對動盪和不確定的市場而言;
當然黃金等貴金屬以及其他包括債券在內的更穩定收益的資產也都是老演員了。
當然我們是AI時代了,一些低風險的量化套利策略可能也可以扛過危機。
2. 入海(Localization)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講入海的概念,而非出海。
二者區別,簡而言之,就是本地化的程度。
眾所周知關稅主要針對進出口貿易,Trump政府徵收無差別高額關稅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長期以來推動美國製造業迴流,二是更直接的用關稅收入貼補美國政府的鉅額財政赤字。
那麼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投資和企業對於市場的選擇和本地化的能力就很重要了。
為什麼一定是美國市場(優勢和好處我們就不再贅述)?歐洲的old money以及中東、非洲、東南亞和拉美等新興市場都大有可為。
那麼之前我們和以上地區進行貿易時,遇到的主要問題都喲什麼呢?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企業最流行的是“出海”,即把產品賣到海外去賺取外匯,這是一種單純的貿易模式,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稅),因此在面對中國製造強大的產品競爭力和本國國內的矛盾時,很多政府的態度變得曖昧起來。
例如中國的出口新三樣中,歐洲也會對中國的電動產品收取高額關稅,因為這同樣動搖了歐洲現代汽車工業的根基。
除了盤根錯節的政商關係和各種紛繁複雜的歷史原因之外,其實一個核心底層原因是一家企業或者一筆投資對於本地生態的貢獻。
顯然,單純的貿易關係就有些類似外來物種,在本地沒有天敵的生態下迅速改變本地市場原有生態,從而影響政府包括稅收、就業等在內的諸多社會問題。
但假設中國人(這裡把華人或者華裔統稱為),去當地成立(全新)公司,即公司架構完全是本地化的海外架構,在對當地生態各方面貢獻的同時,又充分了解國內的供應鏈情況,可以最大規模充分利用國內的供給側資源,那是否是一個不錯的生意呢?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中國製造之前一直主要以物美價廉為核心競爭力,基本比較難做出品牌溢價,但這其實是很多品牌都一直想做的、絕大多數歐美老牌子一直在依賴的高額利潤來源。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還是以這幾年如火如荼的新能源產業為例,中國包括陽光電源和華為數字能源在內的優秀企業以及基本接近壟斷國際市場,但是在一些更本地化的高階領域,比如微型逆變器,國內企業的競爭力還是不如Enphase這些國際巨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本地化的渠道銷售網路以及售後配套服務相對不夠成熟。
和國內生態略有不同的是,海外使用者對於售前和售後服務的體驗追求很高,相應的對企業提出了本地化部署和服務的要求,這其實是很多國家品牌可以賣出高額溢價的重要原因。更瞭解當地生態,深耕本地化產品和渠道,不卷價格卷服務品質,也是應對關稅轉型的一個重要出路。
3. 抄底(Buy the Dip)
大家都知道機會是跌出來的,但抄底卻是一門藝術。
先引用一些更官方的判斷,比如對於受關稅影響比較小的行業,包括中醫藥、血液製品、內需消費(農林牧漁)、公共事業、進口替代以及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領域,但挑選標的還是一件比較考驗水平的事情。
更具體來講,對於絕大多數人,買這些行業的指數/ETF或者就是買龍頭是最好的選擇(把股市當遊戲或者賭場的朋友除外)。
當然如果你手眼通天訊息靈通(自認為)也可以去衝一些抱團機會,這些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不一而足。
但是不管怎樣,謹慎分佈加倉,保證自己仍然有彈藥不要加槓桿爆倉不下牌桌,還是應該堅守的風控線。
最後,據說一眾由美國社會各界政商名流組成的團體已經訪問Trump湖海狀元,討論關稅具體問題;包括潘興廣場創始人比爾阿克曼等多位大佬預測Trump政府可能會擇機暫停(目前可能也只是試探一寫市場反應),畢竟

p.s.(似乎被闢謠其實是網友P圖,開個玩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