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創投鬆綁,罕見的一幕出現了:容虧率,居然達到100%。
近日,廣州開發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釋出通知,對科技創新創業投資母基金直接股權投資:
建立直投資金風險容忍機制,在受託管理機構盡職盡責前提下,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專案最高允許出現100%虧損
也就是說,地方已經允許科創投資“血本無歸”了,極為炸裂。
為什麼嚴守“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紅線的國資,變得越來越大膽?這一變化,影響深遠。
以往,國資向來以保守著稱。很多國資創投,往往是“寧可錯過,不擔過錯”。
但同時,國資又是中國創投市場的主力軍,一級市場超過8成的資金來自國資。
這就對發展種子投資、天使投資等風險較大的股權投資模式,造成了巨大限制。
如今,從上到下給國資創投“鬆綁”,已經形成共識,且動作越來越大。
去年9月,《旗幟》刊發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署名文章,就提到:
支援國有企業大膽試錯,著力當好發展實體經濟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於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業明確建立健全容錯機制,解決基金管理人不敢投、不敢退、怕擔責等問題:
遵循基金投資運作規律……不簡單以單個專案或單一年度盈虧作為考核依據;
合理設定績效目標……重點關注政策目標綜合實現情況;
鼓勵建立以盡職合規責任豁免為核心的容錯機制,完善免責認定標準和流程;
國家層面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給國資容錯鬆綁,尊重創投規律。各地也紛紛行動。
北京東城區,出臺辦法列舉了6種情形,依法依規依紀免予責任追究;
成都高新區,針對種子、天使、創投、產投、併購基金等不同階段、不同類別的引導基金設定了最高80%的容虧率;
廣東在地方法規中,明確提出國有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的考核中,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為主要考核指標;
湖北省出臺了國有企業容錯免責事項清單,明確了10種情形可以予以免責;
深圳市則首次提出“大膽資本”,支援國資基金大膽試錯,整體構建投資容錯和盡職免責機制;
……
這一次,廣州飲了“頭啖湯”,再次敢為人先,推出“100%容虧率”,可以說給國資鬆綁推上了一個新高度。

讓國資承擔風險,敢於投早、投小,為何如此重要?
春節以來,“杭州六小龍”的爆火就是很好的案例。比如宇樹科技,當初就找不到投資者,融資困難,差點就撐不下去了。
一張流傳很廣的聊天截圖顯示,2019年正尋求融資的宇樹科技,將一份商業計劃書發給了投資人,直接被婉拒:“這個對我們有點太早期了”。

宇樹科技只好到處找錢,湊了一堆小股東,才渡過難關。
如今,隨著春晚爆紅,宇樹科技也成為香餑餑,但資本已經“高攀不起”。近期,微博話題#40%宇樹老股認購者來自海外#衝上熱搜。幾乎高於十倍的投資回報率,“船票”也已一票難求。
可見,如果國資缺少容錯機制,不僅是科創企業缺少了支撐,國資也錯過了“破天富貴”。
各地拼命加大容錯力度,也跟杭州“六小龍”引發的反思有關。廣州在檔案中提出的“最高允許出現100%虧損”,就是針對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專案。
所謂種子直投,是針對創業專案的最早階段的投資,甚至只有一個想法或原型,還沒有成形的產品或服務。在受託管理機構盡職盡責前提下,鼓勵國資大膽投小、投早,允許“血本無歸”。
這樣一來,GP(風險投資基金的管理者)才敢放開手腳去押注更多早期的“宇樹科技”“DeepSeek”。
未來國資創投的“玩法”,也有可能隨之顛覆。

國資創投獲得“免死金牌”後,會帶來哪些變化?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是:
第一,政府的“有形之手”不斷突破禁區,將民營資本的力量也納入麾下,集中突破。
第二,國資成為中國一級市場最重要的資金來源,率先破解社會資本不想投、不敢投的問題,國資成為經濟轉型的突破口。
資料顯示,2023年,釋出資產重組公告的央國企公司僅有50家,2024年則有200家,數量大幅增長。在新發布重大資產重組公告後,不少公司股價取得了較大漲幅。
第三,未來,國資將會深入中小科創企業,成為諸多潛在六小龍的老闆,科創更多姓“國”。
2017年-2022年,全國國有資產總增長76%,五年增加346萬億,增速相比外資、民資極為逆天,一個原因在於併購萬科等大型企業。
當然,變化的落地還需時間。2024年的一份調研報告就指出,當前的容錯普遍面臨認同不足、多重監管衝突等難題。在133家受訪機構中,近八成認為政府相關部門對該機制認同度較低,64%認為紀檢監察等部門缺乏共識,46%反映免責申報程式複雜,難以實際發揮作用。
容錯是好事,真正要變成可執行、可落地的操作細則,形成國資支援科創的蓬勃局面,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