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明珠在格力電器2025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丟擲“絕不用海歸派”的言論,稱“海歸派可能有間/諜”,這一發言與她此前將競爭對手稱為“小偷集團”、指責同行“騙子公司”的風格一脈相承。
這種看似捍衛企業利益的“鐵腕”表態,堪稱商業世界的行為藝術式反諷。
“間諜論”之前,還有“小偷論”,這構成董明珠標籤化思維的認知閉環。
1
董明珠對人才的警惕性,源於其根深蒂固的“敵我二分”邏輯。
2014年,她將小米與美的合作稱為“兩個騙子組成小偷集團”,2023年又公開批評離職員工孟羽童“藉助平臺變網紅”。
如今將海歸群體直接與“間諜”劃等號,本質上是對外部人才的“有罪推定”。
騙子、小偷、間諜……這種標籤化思維形成了一套自洽的閉環:凡是不符合其管理哲學或戰略方向的人,都可能被歸為“潛在威脅”——無論是競爭對手、離職員工,還是具有國際化背景的海歸。
諷刺的是,這種“排異反應”與格力宣稱的“全球化佈局”形成悖論。

董明珠曾高調宣稱“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卻對國際化人才關上大門;她力推格力鈦新能源進軍中東市場,卻又拒絕吸納可能助力國際化的跨文化人才。這種矛盾恰似她一邊痛批雷軍“貼牌生產”,一邊讓格力手機淪為配置平庸的“自嗨型產品”。
2
董明珠對“忠誠”的執念,已從企業價值觀異化為個人意志的延伸。
她在股東會上強調“要對公司而非個人忠誠”,但現實中,格力高管更迭頻繁,“接班人”孟羽童的黯然離場與王自如的爭議性存在,暴露出“董氏標準”下人才的進退維谷。
當“服從度”取代專業能力成為核心考核指標時,格力的創新體系陷入“近親繁殖”的困境——財報顯示,格力研發費用率常年低於美的,空調業務佔比仍超70%,多元化屢屢受挫。
更具黑色幽默的是,董明珠一邊排斥海歸,一邊卻對“自己人”的失誤極度寬容。格力鈦(原銀隆)的“一地雞毛”至今未清理完畢,其力推的鈦酸鋰電池技術因能量密度低、成本高昂被市場冷落,而當年她以個人名義舉債投資時,股東反對聲被直接斥為“鼠目寸光”。
這種“只許州官放火”的雙標邏輯,讓“防範間DIE”的宣言更像轉移戰略失誤焦點的煙霧彈。
3
董明珠的“反海歸”言論,是民族主義敘事在企業管理中的變形。
她曾以“拒8千萬年薪、保民族品牌”的悲情故事樹立人設,如今將人才選擇上升至“國家安全”高度,是將企業戰略與意識形態捆綁的話術升級。
這種策略短期可激發部分輿論共鳴,但長期可能反噬:小米透過全球化人才佈局實現生態鏈擴張,美的憑藉職業經理人制度穩坐行業龍頭,而格力卻在“董氏濾鏡”下與時代漸行漸遠。格力股價從高點腰斬、跌出世界500強的事實已說明問題。
董明珠的“間/諜恐懼症”,暴露了自身認知的侷限性。
她將海歸等同於“西方滲透”,卻選擇性忽視格力核心壓縮機技術早期源自日立、三菱等外企的產業現實;
她嘲諷雷軍“貼牌生產”,卻對格力手機一定程度依賴ODM代工閉口不談。這種“嚴於律人、寬以待己”的敘事,恰似她一邊在飯店強行推銷格力空調,一邊抱怨“年輕人缺乏感恩之心”的魔幻現實。
董明珠的“反海歸”宣言,與其說是戰略決策,不如說是權力美學的展演。
“董明珠走過的路寸草不生”早已不是一句勵志口號,格力的未來已不再取決於能否識別“間/諜”,而在於能否打破認知繭房。
真正的商業間/諜,從來不會舉著簡歷走進股東大會,但固步自封的企業註定會被時代淘汰。
或許,董小姐需要重溫自己20年前對抗外資收購時的豪言:“誰敢說格力20年後不是世界500強?”——而今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正藏在被她拒之門外的海歸人才手中。

各位小夥伴,本號已被限權,為防失聯,請關注兩個原創小號,更多內幕資訊早知道。如下:
之前有一篇《知情人透露當年明月“發瘋”細節》已404,還沒看的朋友可點選關注“智識漂流”公號,在“智識漂流”公號輸入“當年”領取。
《樓塌筵散:令J劃父母的最後夕陽》,可點選關注“不正確”公號,在“不正確”公號輸入“計劃”領取。祝大家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