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領域,有一個著名的“喬布斯之問”。2011年,在一次與比爾·蓋茨的對話中,喬布斯提問:“為什麼資訊科技幾乎改變了所有領域,卻對教育改變小的令人吃驚呢?”
在教育領域的教育技術,曾經有兩個技術被認為可能會使教育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但是最終也沒有帶來變革。
一個是廣播電視大學,上世紀70、80年代,那個時候人們認為:專家在廣播、電視上把課講了,可能就不需要線下上課了!
另一個技術就是大規模線上教育(MOOC),在2012年之後開始興起。當時,《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暢銷書《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馬斯·弗裡德曼寫了一篇文章表示“教育革命來襲”,他認為MOOC來了,教育會變革。當時我還寫過一篇文章反駁他,我認為技術進步不會引發教育革命,但是技術進步會帶動教育行業發展。
比爾·蓋茨也說,這麼多年來,大部分的教育技術並沒有對教育帶來特別有實質性的改變。然而比爾·蓋茨最近的觀點變了,因為一個新的東西出現,就是通用人工智慧(AGI)。
2024年5月,著名的MOOC教育專家、可汗學院的創始人薩爾曼·可汗,出版了《教育新語:人工智慧時代教什麼,怎麼學》,在書中明確提出AI將會革命化人類的教育。美國哥倫比亞電視臺專門為此採訪可汗,並且比爾·蓋茨也專門為這本書寫推薦意見。
現在人工智慧來了,確實要引起人類歷史上的新一輪教育革命。這使得我們需要對教育進行重新思考。
1
AGI改變了
知識產生的邏輯
大家知道,現在有10萬億引數的大模型AGI,主要依靠資料而不是靠因果關係來產生智慧。我們原來產生知識是靠邏輯,邏輯一環一環,靠實驗、觀察和邏輯分析。
但現在,AGI不再靠邏輯,而是靠資料。當知識的生產方式已經發生改變,但我們傳授知識的基礎依賴於邏輯,這種基於邏輯的自然教育和科技教育方法是否仍然適用?
AGI和ChatGPT都是透過語言交流來增加智慧。語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是曾說:“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這句話的意思是,語言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
在AGI崛起的背景下,大語言模型正是透過分析語言來挖掘和構建知識,構建新的認知框架。例如,人工智慧大語言模型實際上是將語言中的大部分詞視為一個“token”(詞元),處理數以十億計,甚至十萬億量級的“token”,然後從中提取資訊,從這些詞彙中揭示語言背後的深層知識。
因此,教育的邏輯、知識的產生方式以及知識產生的工具都發生了變化,教育應該如何適應這些變化?
2
超級智慧體
正在改變學習物件
在以前,搞教育的都要向更有學問的人學習。但如今AGI創造了比人更聰明的機器,或稱之為“超級智慧體”,學習物件也就隨之發生了改變。
埃隆·馬斯克說:“AI將在接下來的三年內比最聰明的人還要聰明。”這並不是馬斯克一個人的猜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科學雜誌之一《自然》上面的文章說:AI已經“在基礎任務中擊敗人類”。現在AI的最高的智商已經超過人類。
當AGI比人聰明,以後教師該怎麼辦?人工智慧已經比你老師還聰明,老師現在對人工智慧都不太清楚,我跟你來學,你對社會情況也不瞭解。教師的職業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3
教育正規化
和教育關係也在改變
AGI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是改變了教育的正規化。
原來的教育是人對人的教育,現在我們有新的人對機器的教育。人類把一個智商為零的機器,把它教育成比人聰明,出現了人對機器的教育。而未來我們要跟機器學習,又出現了機器對人的教育。未來還有機器對機器的教育嗎?所以教育的正規化、教育的關係發生了深刻的改變。
OpenAI公司開發的GPT-4o能夠像人類一樣理解語言。如果孩子使用GPT-4o拍攝作業,它就可以提供幫助,輔導學生做作業。這種技術比人類更聰明,能夠理解人類,比人類老師和家長講得好,更有耐心、不發脾氣。
面對這樣的技術,教育領域應該如何適應和改變?
4
對產業進行
重構,倒逼教育轉型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人工智慧(AI)和人工通用智慧(AGI)的出現,將對產業進行重構,機器將越來越多地取代人出現在生產線上。
例如,前兩年,一個名為索菲亞的女性機器人,因其能與人類自如而智慧的談話交流表現傑出,被沙烏地阿拉伯這個相對保守的國家授予公民身份。
還有名為Figure01的機器人,它結合了GPT技術,既展現出了智慧,又能靈活行動。在演示中,Figure01被問及桌上兩個杯子的未來,它預測這兩個杯子將被放在杯架上,並用機器手臂完成了這一動作。
因此,未來的機器將在生產中發揮巨大的作用,這對人類職業的影響是深遠的。人工智慧是否會成為某些職業的終結者?它將創造哪些新的職業,又會取代哪些現有職業?這些問題特別需要教育領域考慮,因為未來的工作將不可避免地與機器緊密相連。
目前,國際上出現了一個新的職業概念,稱為“Copilot”,就是人機協同的工作。
微軟公司已經推出了相關技術,現在我們的計算機上甚至設有“copilot”鍵,用以輔助使用者操作,實現人與機器的協作。
百度集團創始人李彥宏提到,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將是“Prompt engineer”,就是能夠很好向AGI提問獲得正確答案的工程師。這涉及到能否有效利用大模型,以及是否能夠向這些模型提出恰當的問題,是成為優秀工程師的關鍵。
5
教育需要
戰略性的深刻轉型
那教育怎麼辦?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出臺了應對AI挑戰的未來教育指南,中國教育部要把人工智慧深入到教育全過程。
2018年,中國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旨在透過設定人工智慧課程和專業,建立人工智慧研究院,來推動人工智慧教育的發展。但僅僅這樣做,是否足夠呢?
如果我們沒有對教育的正規化和關係進行深刻的變革,就簡單地增加幾門課程和專業,能夠應對AGI的挑戰嗎?況且,現在人類對AGI引發的教育對社會影響的理解非常不夠。
北京大學的社會學教授鄭也夫指出,教育對當前社會的變化沒什麼反應,“教育是聾子、教育是瞎子”。這樣說雖然有些極端,但它反映了教育領域對科技的發展、對社會產業的發展跟不上的問題。
2017年,我指出教育要跟上新工業革命的步伐,但這句話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王樹國校長也指出,現在的教育遠遠落後於產業。如果大學老師每天只關注自己的研究,與產業無關,那麼他們如何教學生?學生畢業後如何找到工作,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指出,全球教育現在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面臨著教師的全球性短缺,以及教育系統整體技能不足的問題。面對這樣的情況,教育應該怎麼辦?
微軟集團在一個調研中指出,現在我們面臨一個悖論:我們準備進行智慧教育革命,但還在用傳統方式行事,並且缺乏戰略性思考。針對這一點,微軟給出了建議,包括整體性地使用人工智慧工具,讓公眾參與進來,更加深刻思考想要的未來。我自己就在使用幾種大模型工具,包括國內的Kimi以及國外平臺上的其他幾種模型。
這些就夠了嗎?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釋出《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報告,探討和展望面向未來乃至2050年的教育,提出構建未來教育,教育需要一個的新社會契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識到,教育對全球面臨的挑戰:氣候變化、環境汙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這些人和自然的關係緊張關注的不夠,不利於全球應對這樣的危機,所以,教育要有新的社會契約。
現在面對人工智慧、AGI的另一個深刻挑戰,教育同樣需要新的社會契約!教育需要從思想理念、模式方法、教育管理全方位進行思考,進行戰略性的深刻變革。如果教育就這樣繼續下去,以傳統的模式應對AI帶來的新挑戰,教育很難適應未來的要求。
如果到了2050年,我們還在討論教育的未來,如果我們不進行改變,那麼教育將面臨很大的危險。
以下針對《教育新語:人工智慧時代教什麼,怎麼學》這本書提煉的思維工具,有助於理解AI時代的教育變革。

來源 | 第十一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2024年度十一本書”導讀,轉自創新綠色文化學習報告會
作者 |王元豐 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