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哥們兒,支付方式原來已經 Next Level 了嗎?
事情是這樣的,這些天,差評君在刷各大社交 APP 時,已經被新推出的 “ 支付寶碰一下 ” 刷屏了。(以下簡稱“碰一下”)
不同於咱熟悉的掃碼支付,手機解鎖後,用背面 “ 碰一下 ” 這個新裝置,就能完成支付,只用一步。

像是上海或是杭州的一些小夥伴,可能已經體驗上了。
“ 這搶著買單的話,也太快了吧 ”
“ 人家剛剛開啟手機,你已經付完了 ”


在網友、媒體的熱議中,差評君也發現,自從十幾年前二維碼支付推出,到五六年前的刷臉支付之後,支付方式這塊兒,好像好久沒這麼熱鬧了。


而與此同時,網際網路也像是一場輪迴,就像當年一些網友質疑掃碼支付一樣。這段時間,我也看到了不少網友對支付寶 “ 碰一下 ” 的疑問,包括但不限於:
“ 不就是 NFC 嗎,這不都是交通卡、門禁玩剩下的東西了? ”
“ 手機一丟,那不是被人隨便刷?
“ 那以後,掃碼支付還能用嗎? "
說實話,差評君覺得面對新事物,大夥們會有些疑惑和顧慮,其實也都挺合理的。
所以咱也順著網友們的疑問,仔細研究了一番 “ 碰一下 ” ,卻發現這玩意兒,其實沒那麼簡單,大夥們對它也有著一些誤解。

首先,差評君想說個大部分差友,都不知道的冷知識,那就是:
“ 碰一下 ” ,其實和咱熟悉的 “ 掃一下 ” 一樣,都屬於是條碼支付的一種。
我知道這乍一看有些難理解,畢竟這倆玩意兒,看起來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
但聽完差評君的科普,我敢保證,下次你用 “ 碰一下 ” 在午夜燒烤攤,搶著給哥們兒買單時,可以有談資裝一波杯了。

從體驗看, “ 掃一下 ” 需要進入支付寶 App 後開啟付款碼,要 3 步。

而 “ 碰一下 ” 直接拿手機碰一下,最快 1 步就能完成支付,確實大不相同。。。( PS :安卓手機只需 1 步,蘋果手機碰一下後需點 “ 開啟 ” 完成支付。 )
但從資訊傳輸的角度上看,他倆其實是親哥們兒。因為無論是 “ 掃一下 ” ,還是 “ 碰一下 ” ,都只起了驗證的作用,不傳輸關鍵的支付資訊。
因為真正的支付發生在網路端,屬於是網路支付的一種,而在金融行業標準裡,這就是同一型別,也就是條碼支付。
他倆的本質區別就是, “ 掃二維碼 ” 使用了手機上的顯示屏和攝像頭,而 “ 碰一下 ” 使用了手機上的 NFC 硬體。

不過咱也說實話, “ 碰一下 ” 在體驗上,確實有點太像 NFC 支付這隔壁老王了。
實際上,它們倆在體驗上雖同歸,但在原理、傳承演化方面,卻都殊途。。。

其中,它倆最本質的區別在於: “ 碰一下 ” ,不透過手機 NFC 儲存和傳輸支付資訊。
這麼說吧,在手機 NFC 支付模式裡,銀行卡資訊被加密儲存在手機本地,支付時透過 NFC 傳遞支付資訊到 POS 機。POS 機再向銀行發出請求完成支付,手機不需要聯網。
而支付寶 “ 碰一下 ” 不同,手機不儲存銀行卡資訊,也不透過 NFC 傳輸支付資訊。只是用 NFC 完成兩個裝置 “ 握手 ” ,之後的過程都是在網上進行。
所以,碰一下和 NFC 支付遵循的標準不同,屬於不同物種。

另外從傳承演化上來看, “ 手機 NFC 支付 ” 源自 “ 銀行卡支付 ” ,從磁條銀行卡升級到 IC 晶片卡後,就可以透過卡感應支付了,卡資訊儲存到手機 NFC 卡里,就成了手機 NFC 支付。
“ 碰一下 ” 則起源於條碼支付,可追溯到網際網路支付。當行動網路時代到來,就演化成了移動支付,使用者支付相當於完成一次網路轉賬。


講到這兒,相信聰明的差友們,心中也生出了個疑問。
那就是既然 “ 碰一下 ” 和 NFC 支付體驗一毛一樣,那支付寶整這一齣,不是重新造輪子麼?
有這閒工夫,去螞蟻森林偷些能量,都比這有意義多了。

其實,支付寶這一波,還真不是沒事找事。
“ 碰一下 ” ,其實做到了很多傳統 NFC 支付,都沒能做到的事,並且,也是最符合咱國情的。
還記得,差評君在前頭提過的,用 “ 碰一下 ” 支付,安卓碰一下就好,而蘋果還要多一步麼?

這其實就是支付寶在用騷操作,讓 “ 碰一下 ” 同時支援上了安卓和蘋果手機。
因為傳統 NFC 支付是 “ 卡模擬模式 ” ,銀行卡資訊被加密儲存在手機,手機模擬成卡, POS 機讀取手機。
但,蘋果手機的 “ 卡模擬模式 ” 是不對外開放的,在國內, “ 卡模擬模式 ” 是 Apple Pay 專用。

所以,支付寶 “ 碰一下 ” 就來了波逆向操作,選用了 “ 讀卡器模式 ” ,手機模擬成讀卡器,讀取商家裝置資訊,完成 “ 握手 ” 。
不過同樣因為手機系統限制,仍需要透過蘋果的系統層面跳轉一下,就是 “ 開啟 ” 的那一步。

而安卓系統是開放的,沒有系統限制,所以體驗也快到飛起。
總之,國內安卓和 iOS 兩大系統活躍裝置數大概二八開,分別有 9.5 億和 2.6 億使用者。作為跨端的第三方支付,支付寶肯定得找一個 iOS 與安卓都能用的方案。
不得不說, “ 碰一下 ” 這想法還是挺巧妙的。而這也是市面上,唯一採用讀卡器模式的支付方式。


另外,在咱中國的移動支付的大戰中,條碼支付也更符合中國市場,並最後勝出。
其實在移動支付誕生之初, NFC 技術就曾是最靚的仔,業界期待很高。
但是,當時的手機並沒有NFC元件。於是 2010 年左右電信推出了 SIMpass ,聯通和移動推出了 RF-SIM 卡等等。
透過 SIM 卡 +NFC 天線模組,就能讓原本不具備 NFC 晶片的手機也能移動支付。
而同一時間,中國本土的第三方移動支付也在探索簡訊支付、聲波支付、條碼支付。
2013 年,掃碼支付開始在中國推廣。但關於 “ 選擇 NFC 還是掃碼 ” 的爭論一直持續到 2016 年。

最終掃碼遍佈全國大街小巷,讓中國移動支付覆蓋率高達 86% 。
原因也很簡單,儘管 NFC 有再多優點,但對於市場來說,還是太曲高和寡了。
一是,十年前只有少數旗艦機才有 NFC 功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2014 年蘋果才推出第一臺帶有 NFC 晶片的 iPhone 6 。
其次是,與一張二維碼相比, NFC 支付收款 POS 機太貴了,街邊小店和路邊攤的老闆用不起。


除了這些,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有支付費率和背後的金融體系。
現在中國的移動支付費率相當低,在銀行、支付公司、卡組織、清算機構等多方的努力下,中國的移動支付費率通常在 0.3-0.6% 之間。
對那些貼一張收錢碼做生意的小微商家,費率可低到零。
低支付費率換來啟用整個市場的活力。在疊加了超普及的二維碼支付和超低費率的 buff 後,中國移動支付覆蓋率達到 86% 。

但是現在像國外流行的 Apple pay ,本質上還是跑在原有的 POS 機刷卡體系下,綜合費率可能要到 2%-3% ,也就是說消費者支付 100 刀,商家到手只有 97-98 刀。

3 — 4 刀的費用要分給銀行卡組織、髮卡行還有手機 NFC 支付廠商等等。
但這樣的費率,國內的小商家是很難承擔得起的。
這些錢看似不用消費者支付,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成本還是由消費者承擔。

所以支付寶這波看起來很奇怪的操作,一下就把 NFC 的所有痛點一次性全部解決了,不得不說相當巧妙。
在掃碼支付覆蓋面已經很廣的基礎上,疊加了 NFC 這個 buff ,體驗更好。比如老年人,就不需要花費五六個步驟找出付款碼,可以直接碰一下,其他的都不變。

至於安全方面,
支付和公交地鐵不同,不管是條碼支付還是NFC支付,驗證解鎖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碰一下 ” 也和掃碼支付有一樣的安全標準,而且因為裝置之間距離很近,且裝置之間不傳遞支付資訊,就不會像二維碼一樣被第三個人看見。

每次支付都要聯網從雲端獲取安全令牌,因此使用者、商家兩端都需要聯網,也都有風控系統保障安全。
支付寶自己也有被盜全賠的承諾,不管是商家還是消費者,如果出現資金損失就可以獲得賠付。

但你要說碰一下會取代二維碼?我想也並不會。貼一張收錢碼就能做生意,還是很多小店最方便的選擇。
但對於超市、連鎖店等場所, “ 碰一下 ” 就能迅速支付,確實是一種更好的方式。
不管怎麼說,讓那些公司做點複雜的事情,把簡單留給使用者,這波絕對是個好事兒。
撰文:江江
編輯:面線、江江
美編: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支付寶、小紅書、微博@差評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