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會議釋放重大訊號!中國正在推動一場關鍵轉型

作者 | 暴雨
智谷趨勢出品 | ID:zgtrend
這個月,關稅戰的巨大沖擊震驚了世界。
剛剛召開的重要會議,向外界釋放了中國在應對外部挑戰時的政策訊號——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鬥爭,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
中國正在推動一場巨大的轉型,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從而減少為外部需求的過度依賴。會議也再次強調,要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為什麼中國14億人口消費,還比不上美國3億人口的消費?
美國人口不足全球的5%,卻消費了全世界 40%以上的商品;中國人口占全球18%,製造了全球28%的商品,消費卻佔不到全球15%。
有人說,是人均GDP的差異,美國居民實際購買力約為中國的6倍;
有人說,是中產數量的差異,超半數美國人都是中產,而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約4億人,佔總人口28.6%;
還有人說,是消費觀念的差異,美國人傾向於消費,中國人傾向於儲蓄……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更本質的原因,是因為二戰後的國際分工,美國登上全球產業與金融分工之巔,決定了誰能花錢、誰要幹活。
蘋果產業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蘋果是將全球供應鏈利用得最為成功的一家公司,它掌握核心的技術和定價權。直白來說就是——我可以讓你掙到錢,但你掙多少錢,是我說了算。

一臺iPhone,出廠成本僅佔售價的25%左右,約為150-200美元,最終在市場賣出1000美元。蘋果拿走了60%以上的利潤,而為它代工的企業呢?中信證券一份研報指出,目前主要“果鏈”企業的毛利率約為10%~15%,注意,是毛利率,真正的利潤堪比紙薄,比如富士康2024年的淨利潤率大概在1.8%左右,歌爾股份代工利潤率只有2.56%。
正因為如此,儘管很多工人在“果鏈”上三班倒,但只賺了辛苦的手工費,拿什麼去消費?這是“世界工廠”的縮影,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勤奮的,但大多數人只是維持基礎的生存型消費,而不是像美國人那樣享受型消費。
怎樣才能從世界工廠變成消費大國?
決定這個問題的不只是GDP的總量,也不是人口的總量,更不是資源的儲存量,而是科技話語權。
所謂的科技話語權,不只是我技術比你強,而是我能主導整個產業怎麼做、利潤怎麼分配,就像蘋果之於“果鏈”。
當我們有了更多自己的“蘋果”,才能不再只做“世界工廠”,而是獲得更多的利潤,讓普通人獲得更高的收入。最新的會議再次強調,要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打造新興支柱產業,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就在於高附加值的科技產業,對經濟增長和擴大內需都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今天中美兩國進入到“國際經貿鬥爭”,很大程度上就是源於中國在科技樹上的持續爬升。美國擔憂的並不只是是“小到鑰匙扣、大到床墊……根本離不開中國製造”,他們更擔憂的是,我們自己定義產品、掌握定價、建立生態。
事實上,在一些領域,中國已經開始掌握科技話語權。

時間撥回2021年3月,“果鏈”巨頭歐菲光正式釋出了與蘋果終止合作的公告。
這個因切入“果鏈”而崛起,被蘋果用天量訂單砸出來的全球最大的攝像頭模組廠商,一夜之間從雲端跌落:業績急轉直下,股價慘遭“膝蓋斬”,2020至2022年歸母淨利潤虧損近100億元,被市場戲稱為“歐虧光”。
這是“蘋果依賴症”的體現,“鐵打的蘋果,流水的供應商這是殘酷的鐵律。
面對供應商,蘋果早把“制衡分化”玩得爐火純青,比如引入立訊精密降低對富士康的依賴,引入京東方減弱三星作為OLED螢幕供應商的分量。
2019年貿易戰開打時,面對新增的25%關稅,蘋果為保住自己的利潤,拿大單當籌碼逼著各供應商降價。富士康組裝費從15美元砍到13美元,立訊精密的聯結器從2美元壓到1.8美元,藍思科技的螢幕玻璃從3美元擠到2.7美元。供應商卷得頭破血流,可誰敢翻臉? 
但後來,國產消費電子品牌的崛起,讓“果鏈”供應商名單不再是一個生死簿。歐菲光進入了“華為鏈”,為華為Mate 60提供攝像頭模組等零件,還有金龍機電和天馬微電子也從“蘋果棄子”進入華為供應商名單,重新支稜起來。
這不是簡單“出果鏈、入華鏈”,實際上是華為被制裁後,倒逼出來的“國產備胎”上位。在被制裁前,華為手機零部件的國產化率也非常低,被制裁後華為才意識到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作為“鏈主”啟動了“南泥灣”零部件國產替代計劃。一批國產供應商在新鏈主的帶領下,從低價值環節向上遊高價值的晶片、元器件、精密件領域延伸。如今Mate 60國產率達到了90%以上。
這一次關稅風暴襲來,蘋果股價一度暴跌,但“果鏈”上的中國企業似乎“硬”了起來。
立訊精密回應:
“在電子製造業供應鏈企業中,通常與客戶商定採用FOB模式(即離岸價),供應鏈企業不需要承擔關稅,關稅由進口商(客戶)承擔。”似乎不再擔心關稅“轉嫁”到自己身上。
藍思科技則稱:
隨著與國內頭部客戶的合作持續加深,公司內銷營收佔比已達42%,在人形機器人、AI眼鏡、智慧零售等新賽道不斷突破,進一步增強公司後續發展的空間和韌性,具有較強的抵禦外部環境影響能力。
更讓人意外的是,“果鏈”企業在資本市場雖然一開始被帶崩,但4月10日、4月11日,“果鏈”企業藍思科技、復旦微電、奧比中光等開始逆勢突圍,走出了獨立行情。
它們都有個共同點——擁有“果鏈”與“碰鏈“雙重身份,是支付寶“碰一下”產品終端硬體供應商。
藍思科技:蘋果玻璃蓋板一哥,也是“碰一下”支付終端大佬;
復旦微電:金融IC卡晶片領域一哥,在24年成為“碰一下支付”BoostTag晶片供應商;
奧比中光:知名的3D感測供應商,現在給“碰一下”終端提供整機組裝。
關稅風暴帶來的短期陣痛不可避免,但這些傳統“果鏈”企業,早已從蘋果身上學會了“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生存哲學,透過多頭押注,左右逢源,為自己分散風險。

在當前的複雜形勢下,只有更多的本土價值鏈生長起來,我們的企業才能更好地應對不確定性風險。
“碰鏈”雖然目前遠不及“果鏈”龐大,但最大不同在於,這是完完全全由中國人自己主導的一條生態鏈,融合了製造、支付、消費的晶片、整機、軟硬體結合的豐富生態,具備全部國產化、千億級市場規模和可持續性三大特性。
比如在“碰一下”終端裝置的核心晶片層,站著上海的復旦微電,其BoostTag晶片堪稱“碰一下”終端裝置的“神經中樞”。
這家1998年誕生於復旦大學的水房邊上、致力於做“中國芯”的公司,在RFID與NFC晶片領域持續突破,其FPGA晶片突破7nm工藝,是華為昇騰生態核心合作伙伴。
如今,為支付寶“碰一下”研發專屬系列晶片已正式亮相,並獲得來自支付寶首批超千萬的大訂單。此外,另一款用於“碰一下”支付以外應用場景的新晶片也已在研發中,預計訂單量將突破億級。
“碰一下”終端裝置提供商藍思科技,是蘋果玻璃蓋板的核心供應商,乘著支付寶“碰一下”生態鏈東風,加速佈局“碰一下”智慧支付終端,與支付寶合作開發的收款裝置已覆蓋全國100多個城市。這一業務也被藍思科技寫入赴港IPO的招股書,計劃募資120億港元用於擴充套件“智慧零售終端生態”。
資本市場在用錢為“碰鏈”投票,在“碰一下”等概念推動,藍思科技2025年股價最高漲幅一度達到80%,市值最高點突破1580億元。藍思科技、復旦微電、奧比中光、新大陸、拉卡拉、新國都這六家“碰一下”概念股,累計市值近3000億。
如果從“泛碰鏈”看,小米、華為、vivo等手機廠商的智慧手機主流機型均已支援支付寶“碰一下”體驗。
雖然以蘋果ApplePay為代表的NFC支付已在歐美市場普及,但中國市場的NFC產業還處於爆發前夜。行業預測,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和支援NFC功能的智慧手機出貨量的爆發式增長,NFC行業在中國有望達到數千億元的市場規模。
支付寶官方在2025年4月24日碰一下生態大會上宣佈,將繼續投入百億資金資源支援“碰一下”生態發展,市場預估未來3年將有以年累計億級裝置的需求量。
這不是“口嗨式”的暢想,從當初的掃碼支付可以預見“碰鏈”的未來。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程華說過一組資料,以使用者從零到突破1億的時間維度看,掃碼支付花了30個月,刷臉支付用時1年3個月,“碰一下”僅用了321天。

沒有人會拒絕便利,比“掃一掃”更便利的支付寶“碰一下”,自推出以來,短短321天內已有5000+品牌、千萬商家接入,上億使用者在使用,成為風靡全國的一種支付方式。從普及速度和覆蓋深度看,“碰一下”已被市場驗證是一種成功的新支付方式。
同時,支付寶"碰一下+X"已裂變出支付、點餐、核身、騎行、入住等300種細分場景,形成了立體的商業生態。
從硬體到場景的全鏈條自主定義,是中國製造在全球價值鏈中攀升必須走的一條路。
“碰鏈”一頭連著製造,一頭連著消費,在創造千億製造新賽道的同時,也助力中國消費開啟新增量,在當下更顯得意義深遠。
正如中國貿促會研究院《支付創新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所指出的,支付創新是消費復甦的“助推器”。
以支付寶“碰一下”為例,使用者無需開啟支付APP,解鎖手機後碰一下支付裝置即可完成支付,解決了老年人、視障人士、外籍人士等群體面臨的支付痛點。便捷、高效的支付方式,可以提升支付便利度,降低支付門檻,釋放消費潛力。
最近關稅戰火灼燒全球貿易,中國卻上演“逆向全球化”奇觀。印度、中東、俄羅斯、非洲的商人們,帶著“我來看看能不能抄底”的心情湧入義烏。
美國人也紛紛效仿“甲亢哥”組團來華“進貨”。有人飛北京一口氣買了10件羽絨服、有人把小米電視扛回去了。理由簡單粗暴:“算上機票,比在美國買還便宜!” 

免籤、退稅和支付寶,被媒體稱為“老外來華三寶”,外國人也實現了“一部手機暢遊中國”。
比如在支付環節,老外下載支付寶App後繫結境外銀行卡(外卡內綁),或是直接使用境外電子錢包掃支付寶二維碼(外包內用),都不用張口說蹩腳中文,很方便買買買了。在機場或商店辦理退稅時,退稅款直接退到支付寶賬戶。在餐館點餐時,開啟Alipay調出支援16國語言的電子選單點餐,再也不用擔心跟店員“雞同鴨講”的尷尬。
某種程度上,移動支付不僅是中國的語言,也是世界的語言。
其實早在去年,外國人瘋狂湧入中國後,無人駕駛出租車、無人機外賣、“掃一掃”“碰一下”支付就已經成為油管上“China Travel(中國旅行)”的流量密碼了。有90%的來華外國旅客希望嘗試“碰一下”支付。
今年,義烏、深圳華強北、杭州四季青等20個匯聚中國製造的市場,正陸續接入“碰一下”,實現“一碰即付”。資料顯示,4 月前半個月,美國遊客支付寶消費金額同比增長了 200% 。
外國人入華,無疑是14億國人之外的新消費增量。14億人的消費韌性,是抵禦逆全球化最深的護城河。
“碰一下”不只是簡單的支付形式,它衍生了許多蘋果等原有NFC支付無法做到的數字服務,拓寬了消費新場景,比如“碰一下”註冊會員、“碰一下”取快遞和“碰一下”點餐等等。每“碰一下”正從交易終點變為使用者運營起點,也是啟用消費的一個“神器”。
對商家而言,“碰一下”可幫他們高效解決快捷收銀、拉新和會員運營。在2024年11月支付寶聯合各地政府和商家舉辦的“碰一下消費節”上,全家FamilyMart使用“碰一下”支付的門店會員拉新效率環比翻了2倍,會員復購頻次增長15%;紅旗連鎖在旗下門店推出支付立減、1元爆品等“碰一下”支付專屬優惠,客流量環比大增49%,來自會員的訂單量增長近6成。
所有創新的普及離不開商家和服務商的推動。4月24日,支付寶宣佈推出“商家百億助力計劃”,如免費升級商家收銀裝置,發放消費補貼讓消費者可享筆筆優惠活動。並將向生態全面開放超300種“碰一下”解決方案,如碰一下入住、碰一下開門、碰一下騎行等,以此助力商家獲得生意的新機遇和新增量。
可以預見,2025年,商家們將用“碰一下”這種全新的互動方式把數字服務重做一遍。從地鐵、騎行到超市、醫院,從校園、小區到景區、博物館,“碰一下”或許將像當初的電商、二維碼一樣,改變中國人的數字化生存方式。

“果鏈”到“碰鏈”,恰恰是中國增長正規化切換的隱喻。
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正規化經過了三輪變遷,第一次是入世後的“出口+投資”拉動;第二次是金融危機外貿受阻後,“房地產+網際網路”拉動;第三次是2020年下半年以來的“出口+製造業”拉動。
而今天關稅戰打響,倒逼我們開啟第四輪增長正規化——“科技創新+消費”拉動的增長正規化。
在未來的新格局中,我們不再是全球產業鏈上的“世界工廠”,而將成為規則制定、技術引領的超級平臺與樞紐。在機器人、AI、低空、智駕等領域,中國人要上桌吃飯了。
我們也期待,在華為鏈、碰鏈之後,還有更多新“鏈”的出現。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智谷趨勢為中產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財富。宏觀經濟、商業邏輯、企業興衰、產業轉型……這裡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訊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