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建一個新入口。
在大公司裡創新的最大困難是,在沒有實際成果之前,很難讓所有人達成一致。
這是 85 後工程師,“支付寶碰一下” 專案的負責人李佳佳在立項之初遇到的問題。做它的好處顯而易見,比如能大幅簡化支付步驟,能幫助商家更好地吸引消費者,但反對的理由也很合理,掃碼支付已經非常普及,改變使用者習慣太難了。甚至有同事拿銀聯十幾年未能成功推廣 NFC 支付,質問支付寶憑什麼能做到。
一切反對的聲音背後都指向同一個問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發展至今,掃碼、刷臉等服務互動方式如此多元、且已經足夠方便,當下還有必要、有可能創造一個新的入口嗎?
答案在今天已經變得明晰。
4 月 24 日的 “支付寶碰一下” 生態大會上,官方公佈了專案的最新資料:“碰一下” 使用者超過了一個億,覆蓋了 400 多個城市,增長速度比當時的現象級產品 “餘額寶” 還快。
“碰一下” 也不再侷限於支付,點餐、門禁、景區閘機,更多的功能被開發,更多的場景和生態加入進來。
生態大會當天,李佳佳站在舞臺中央說完最後一段話時一度哽咽。他說,在過去三百多天時間裡,我們見證了 “它” 從一個實驗室一路走過來,今天,“碰一下” 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入口。

老問題,有了新解法
移動支付的入口應該是硬體還是軟體?這是一個早在 2011 年就有的爭論。
支付寶內部當時分成兩派:“硬體派” 認為未來需要專用支付終端(如 POS 機);“軟體派” 則押注二維碼,因其門檻低——只要手機有攝像頭就能用。最終,二維碼勝出,成為了今天的行業標準,統治著線下無數場景的交易。
二維碼的普及更像是時代的選擇:在移動支付發展初期,掃碼支付僅需 “消費者手機的攝像頭” 和 “商家列印的二維碼” 就可以完成支付,無需特殊的硬體適配、成本接近於零。低門檻特性使掃碼能在短時間內快速覆蓋從大型商超到街頭攤販的各種線下場景。
但十多年過去,二維碼的侷限性也逐漸暴露,比如付款操作需要好幾步,會打斷手機程序,對特殊人群如老人、盲人不那麼友好;此外,貼在商家桌上的二維碼總是容易磨損失效,甚至被不法分子替換。
而 NFC 支付的便捷性在一些高頻小額的場景得到體現。越來越多乘客更傾向於使用手機交通卡透過閘機,因為手機 NFC 支付無網環境可用、而且速度更快。
2023 年初,支付團隊開始調研 NFC 技術疊加用在支付上的可行性。
此時的 NFC 技術已經逐漸成熟,Apple Pay、電子公交卡都在使用,只需手機靠近裝置即可完成支付。國內市場也在變化:2000 元以上的手機基本都支援 NFC。據 BGD 諮詢資料,2024 年每賣 10 部手機,就有 7 部支援 NFC。這意味著,手機廠商支援的條件已經成熟。
在供應鏈上,經歷了 “刷臉” 裝置的製造,支付寶已經積累起了與硬體裝置製造商、晶片公司的合作經驗,而 20 年支付行業的積累讓他們在搭建商家網路上也駕輕就熟,這是相比 Apple Pay 的巨大優勢。
2023 年 7 月,支付寶正式啟動了圍繞 NFC 技術的專案 “碰一下”。
為了驗證使用者需求,“碰一下” 團隊決定先做一個 “簡陋” 的原型。這個任務交由支付寶內部一個 20 人左右的兼職形成的虛擬小組:包括產品、商務、服務商和硬體設計等職能人員,然後由專案負責人定期給老闆進行樣機演示。
原型機研發時,“碰一下” 團隊面臨一個關鍵抉擇:NFC 的互動模式該如何設計?
以 Apple Pay 為代表的行業方案往往使用 “卡模式”——讓手機模擬銀行卡,被終端讀取。但支付寶選擇 “讀卡器模式”——讓手機讀取 “卡片”,而 “碰一下” 裝置則成為裝載商家內容、可被讀取的卡片。
這一方面是因為,卡模式不僅需要硬體品牌做專門的適配,蘋果手機甚至並不開放手機的 “卡模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只有當手機成為 “讀卡器”,執行一個入口標準,它才能實現萬物都可以 “碰”。
“只有萬物都可以碰的時候,萬物接入碰的體系足夠簡單時,才可以實現一個新的入口,碰哪裡就會讀哪裡”,支付寶線下支付事業部負責人李佳佳解釋他們的選擇。
“碰一下” 團隊隨後用塑膠外殼和簡易線圈拼出第一代原型機,他們拿著樣品去杭州下沙大學城做實驗,結果出乎意料:很多消費者喜歡,尤其年輕人對新事物的熱情很高。
這份來自市場的反饋,終於讓支付寶高層決心投入資源。此前 “碰一下” 只是支付寶中臺部門獨立創新的一個專案,有了真實的消費者測試後,整個公司自上而下迅速雲集。
到 2024 年,“碰一下” 專案組正式合併到線下支付事業部,“碰一下” 團隊也由原本的 20 人擴張到了 200 多人。
最開始,這個專案的內部代號為 “N 專案”,N 是 NFC 的縮寫。在規模化投入市場之前,內部的一次論證會上才最終敲定為 “碰一下”。事實上,“碰一下 “底層是條碼支付,NFC 只是它的連線方式而已。
彼時,內部質疑依然沒有打消,但一切動作開始加快。
花大半年,打磨一個吸引人的硬體
支付寶想得很清楚,要讓 “碰一下” 普及,讓消費者、商家以及整個生態接受,就必須飽和式投入,必須從一開始就拿出最好的產品,用極致體驗來贏得市場。若使用者第一次嘗試時的體驗不佳,就很容易重回掃碼。
為了兼顧科技感與美學目標,支付寶邀請了國際產品設計師,畫出了一個玻璃弧面一體成型,且有藍光閃爍的設計稿。
細節頗為講究,比如小藍環的寬度,要與市面上手機寬度差不多,最終確定在 7.2 釐米;為了更好的互動體驗,“碰一下” 要有自己的語言,用各種的燈閃爍代表不同的狀態。
製造上,支付寶則找來了蘋果供應鏈企業藍思科技合作,藍思是全球領先的智慧終端解決方案提供商,也是蘋果的核心供應商。藍思科技業務部總經理劉新在 2023 年 10 月接到初步的需求後,就感受到以支付寶的標準要求,“這將是移動支付領域跨時代的產品”。
即使沒有任何前例可以參考,他們依然決定一試。雙方於 2024 年 1 月確立合作關係後,準備開模。
此時,製造方案仍有很多難點。比如,這個產品圓形弧面玻璃罩的熱彎就很難做。因為玻璃本身不能彎曲,只能透過加熱技術讓它軟化形成彎角,再透過機加工、拋光讓它沒有任何印記、變得光滑。
而這個過程,既要平衡模具使用壽命以及溫度的控制,因為它會影響到玻璃最終彎度;還要保證生產的潔淨度,哪怕輕微的灰塵都會影響產品的外觀。
同時,設計稿裡,產品要求是一體黑、且有透光效果,圓形藍環還需要有隱約可見、且具有層次感的光澤。這就需要在表面進行鍍膜。而產品的弧面很大,絲印貼合起來很難。最後藍思選擇了一種新的特殊工藝才最終實現這個效果。
正式開模前,藍思和支付寶就產品做了很多次驗證,不斷推敲試製,嘗試了上百種方案。
但即便解決了產品製造方案的難點,未來大規模生產也頗具挑戰。首先要有大量設計模具的能力,讓生產開始啟動;其次為了保證良率,還需要有製造管理能力、品控能力。專案組也感慨,如果不是中國供應鏈企業的長期積累,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雖然困難和挑戰很多,但支付寶和藍思科技的合作效率極高。他們 2 月份在試製中逐漸明確方案,3 月正式開模,5 月就已經能實現小批量出貨。
從設計稿到最終量產只用了 90 多天。劉新說,這是很難想象的速度,“重新整理了整個傳統的消費電子行業的節奏”。這臺機具的型號定為 N5D,是 “碰一下” 多款機具中的一款。
不過,挑戰並沒有到此結束。第一批產品小規模量產出來後,有些部件的良品率只有個位數。藍思科技決定拿出兩個園區的資源,產品良率從個位數到 20%,再到 60%,最後達到了行業基準的 85%。良率的爬坡僅用了兩個月。

與產品打磨同步進行的,是解一個更難的題:讓使用者接受產品、形成習慣。
李佳佳說,當時鋪設的規模、使用者習慣的養成和商家的接受度,三者不可能同時進行,必須排一個優先順序。
碰一下團隊最終決定,首先把精力投入在解決使用者體驗的問題上,“寧願鋪慢一點、運營的代價高一點,但是一定要讓使用者只要用了,下次看見了還會繼續用。”
這個選擇背後,落到實處,就是提高 “碰一下” 的成功率。
為此,試點推廣時,首先要選擇一款成功率高的產品。當時支付寶有幾款機型,一款是貼片產品,另一款則是與藍思合作生產的硬體機器。
推貼片產品,速度快,“啪,貼一下不就好了”,但當時支付寶團隊想得非常清楚,這個產品成功率只有 80%,而硬體產品成功率更高,因為有電有源的靈敏度、感應會做得非常好。
最終,他們選擇了先推機器,前期用一種稍微慢一點的方式行進,“哪怕我的點位是有限的,但消費者永遠喜歡用體驗最好的東西,體驗是回不去的。”
確定了試點機型之後,還要解決手機適配的問題。作為 “讀卡器” 的手機,一般需要比較高的能耗,但此前國內大部分手機為了省電,都做了功耗約束和效能最佳化。
“碰一下” 團隊與廠商逐家溝通。他們花了兩個月時間,把國內市面上的手機全測了一遍,也說服所有的廠商配合支付寶做了效能最佳化,“你會發現現在中國所有的主流安卓手機碰的速度都非常快,因為做了最佳化。”
產品的 NFC 晶片也是專門定製的。支付寶團隊要求 “碰” 上去很順,如果手機得不斷找位置,不行;也要速度快,“嘀”,支付寶介面需要馬上彈出來。
但市面上一百多款手機,每款天線的位置不一樣,需要對射頻效能有針對性地除錯。
接到這個難題的是復旦微電子。這是一家國產晶片上市公司,其微電子安全與識別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張綱說,這涉及到對場景的理解,對每一款手機的理解,對射頻效能的除錯等等。
和支付寶一起,他們把市面上主流手機買回來,然後在實驗室裡一一測試,看每個手機的 NFC 的支援情況、測所有的手機 NFC 的天線的位置等等。
解決了產品和適配的問題,使用者體驗的升級仍在持續進行。比如碰一下的反應速度;碰完後是否彈出確認資訊,這涉及到使用者資金安全顧慮。為了兼顧支付速度與資金安全,支付寶推出 “你敢碰我敢賠” 政策,基於長期積累的風控技術為使用者的資損兜底。
一切卡點似乎找到了解法,剩下的就是如何快速規模化。
開始規模化,衝刺百萬臺的大目標
劉新最開始預估 N5D 的生產規模是 5 萬臺,但很快這個資料翻了幾十倍。2024 年 3 月,“碰一下” 團隊領到了第一個 100 萬臺的目標。
6 月 7 日,支付寶開始了一場規模化推廣之前的集中壓測,地點選在上海靜安大悅城,200 臺機器覆蓋了這座商場超過 75% 的門店。當天,支付寶 “碰一下” 團隊幾乎所有的員工都下場成為客服,引導使用者試一下新的支付方式 “碰一下”。
最終效果不差,當天就有超過 1 萬的使用者使用;但反饋的問題很多,李佳佳記得,在大悅城上線 “碰一下” 後的一個月裡,他們的軟體版本起碼迭代了 40 多次。不過好訊息是,使用者喜歡、也開始逐漸看到這個產品帶給商場和商家的價值。
當時大悅城裡不少商家是自己有一套收銀系統,資料沒有跟商場打通,當大悅城想做基於整個商場的營銷活動時就沒法使力。而商家接入 “碰一下” 裝置後,既可以不改變資料系統,又能立馬資料化。
具體而言,有了 “碰一下” 硬體的接入,商場就能看到所有商家裝置具體位置,還有點亮、關閉、碰的使用者動作等。這些資訊既不涉及商家的交易隱私,又能夠幫助商場做數字網格化的管理,必要時可以聯動起來做消費者規模營銷。李佳佳對此解釋,這種能力就是把原來分散的、離散的 SaaS 構建成一個基於門店資訊的數字化網格。
除了對商場的價值,大多數商家也樂於給消費者提供一種新的體驗。不僅是因為產品免費、美觀,還因為他們可以藉此做數字化營銷,比如會員服務。
過去商家的會員拉新要讓消費者掃碼;支付時,又要開啟小程式,找會員碼;都掃完之後,還得再開啟另外一個付款碼。這是一套很長的流程,營業員很難有動力去做過多推廣。最終的結果是,拉新會員效率低,即便開了會員,因為流程的繁瑣,喚醒率也不高。
“碰一下” 帶來的變化是,前期與商家打磨好系統之後,使用者的手機只需要碰一下產品,即可完成會員支付,“當我們看到這樣的經營效率提升時,我們內部就篤定,它就是一個新的入口。”
便捷、標準化和相容性讓 “碰一下” 將掃碼和 NFC 的優點合二為一。
大悅城的試點之前,支付寶只有 20%-30% 的人相信事情肯定能成;有了大悅城的反饋之後,內部另外 70% 的人在看到資料後,也有了幹勁。
7 月開始,“碰一下” 的推廣開始兵分幾路,同步作戰。一路是內部團隊自己去找 KA 連鎖商家,搞定一家,就可以鋪下去四五千到 1 萬臺的機子。
服務商群體很快被新的商機動員起來。資料顯示,支付寶擁有超過 1.2 萬服務商,他們自己本身有客戶;另一種就是找社會上的推廣服務商,給他們提供佣金。
支付寶 2004 年從支付開始,二十多年的時間積累了深厚的生態和商家資源,事情由此得以快速運轉。大悅城的第一筆 “碰一下” 支付後一個月,支付寶團隊迅速把它推廣到 6 個城市 2300 多個品牌商家。
7 月到 9 月,支付寶團隊看到使用者資料開始爬坡,到 10 月 資料猛漲,“這個時候,我們覺得這個事情基本上有了結論。”
2024 年 11 月,支付寶趁熱打鐵,聯合各地政府和商家啟動 “碰一下消費節”,還在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杭州等 17 個城市發放了 “碰一下消費券”。
正迴圈開始進一步加速。比如消費節啟動後,全家 FamilyMart 使用 “碰一下” 支付的門店會員拉新效率環比翻了 2 倍,會員復購頻次增長 15%;紅旗連鎖的旗下門店則在客流、營收均獲大幅提升,其客流量環比增長 49%,來自會員的訂單量增長近 6 成。
真實的客戶價值帶來了規模化的加速。10 月之前,“碰一下” 的產品鋪設經歷了第一階段的爬坡,國慶節之後的三個月裡,則在以每個月的規模以接近此前 3 倍的速度迅速增長。
到 12 月,支付寶基本完成了預定的裝置鋪設目標。2025 年 4 月,接入 “碰一下” 的商家數量接近 1000 萬。
如何繼續覆蓋那些更長尾的農村和街道層級的商家,支付寶官方宣佈再投入百億資金,開放大部分 “碰一下” 裝置更換,商家只要上支付寶搜 “碰一下” 就能免費申領。
萬物皆可 “碰一下”
普適的技術往往具有跨領域滲透力:GPS(衛星定位)最初是用作導航,後來發展出了打車、附近餐廳、定外賣、同城短影片等細分產品。如今所有業態幾乎都離不開這項技術,產值規模難以計算。
NFC 技術也有相似的潛力。2024 年下半年,李佳佳的團隊開始系統嘗試支付以外的場景擴充套件。他們認為,“碰一下” 這種便捷互動結合不同行業會帶來更多的創造性。2024 年 6 月在一個會上有了關鍵判斷:“我們的品牌叫 ‘碰一下’,不是 ‘碰一下支付’”。
第一個擴充套件的場景是點餐,2024 年 9 月,首都機場等 5 大機場上線 “碰一下” 點餐,點餐業務的負責人記得,“效果非常好”。
點餐之外,“碰一下” 團隊和餓了麼、綠城物業合作開發了 “碰一下進門 “,外賣小哥透過餓了麼資料完成小區物業的首次驗證後,以後進小區只需要 “碰一下” 即可核身,兼顧了安全和便利,也讓小區保安和外賣員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李佳佳說,從那個時間點開始,他們就認定這個方向是對的,“所以我們 12 月就決定明年要做生態開發。”
生態開發分兩類,一是主動去找合作;一是發揮影響力,讓生態服務商自己來找上門來。
汪沁婷是浙江深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這家公司定位為景區技術服務商,今年 4 月,他們接到支付寶的合作邀約,希望可以推廣在景區 “碰一下” 檢票的方案。
早在一兩年前,深大智慧就考慮過 NFC 入園的模式。但當時她們有顧慮:NFC 背後的硬體成本高,商家和使用者的接受度也需要教育,困難讓他們卻步。支付寶則在產品上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成熟的選擇。
但作為技術提供方,她也還是有所擔心,一是時間緊張,害怕開發量大,工期漫長;二是擔心景區方的接受度,比如原有購票的核銷鏈路會不會受影響,遊客體驗是更順暢還是更麻煩了。三是景區方需不需要投入成本,對現有的裝置進行改造。
支付寶團隊給他們提供了三種方案,最終深大智慧選擇了其中一種:幾乎不需要改動原有的票務系統,更不需要改造閘機,接上就能用。
支付寶給 “碰一下” 產品的定義是 “小白盒”,就是無需太多改動,提供一個介面就能讓原有的系統和內容接進來,使用者只要 “碰一下” 就會喚起景區原有的小程式或者應用。成本方面,藉助 “商家百億扶持計劃”,大部分場景下裝置是免費的,極個別的場景下則是以極低的價格提供給使用方。最新資料顯示,支付寶在 300 個多場景提供多樣化的適用性產品解決方案。
深大智慧推進的第一個標杆景區在武功山。第一批機器效果反饋很好,低門檻的鋪設、更便捷的遊客體驗都達到了預期。汪沁婷說,之後他們會在五一假期之後繼續大力推廣,也會研發增加碰一下之後的內容,比如驗票之後,進入景區的導覽等等。
早在 2024 年的外灘大會上,友寶 CTO 就感慨,因為碰一下,自動售貨機又值得重新做一遍。很快,這成為其他行業的一個共識。
“我們只是開放了第一個場景,自己作為服務商開發了 “碰一下支付”。但 ‘碰一下’ 是一個互動符號,背後你可以利用它做什麼,是你產品自己所決定的,SaaS、服務商自己可以決定的。” 李佳佳說。
現實正在驗證這個判斷。“碰一下” 從支付走向點餐、電瓶車開鎖、景區驗票,到打卡、進小區,取快遞,其覆蓋的場景範圍正在快速擴張。復旦微電子安全與識別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張綱說,過去有很多很好的 NFC 應用嘗試,但都沒有得到普及,直到 “支付寶碰一下” 的出現。他暢想未來各行業、各場景裡分佈著碰一下的裝置和標籤時,新的更大的入口將會形成。

4 月 24 日的生態大會上,有記者對比 “碰一下” 和 “掃一下”,問:這種新的互動到底改變了什麼?
李佳佳回答說:“體驗層面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去做的商業模型,體驗就是商業的一部分。”——就像支付寶 2004 年上線帶來安全、便捷的網路交易一樣,任何數億使用者的超級入口,都起步於更好的體驗。
題圖來源:《阿波羅13號》
– F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