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方最火的一輛車,130萬網友點贊:活該它火!


FIGURE 01/09
本文已獲授權
來源: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id:iamdesign
一輛特殊的公交車行駛在夜色中。
車裡的乘客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年紀最大的94歲。
奇怪的是車廂裡擠得滿滿當當,幾乎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座位上卻空無一人,只有新鮮的瓜果蔬菜。
如此不同尋常的畫面迅速在網上走紅,新華社、人民網等各大媒體紛紛跟蹤報道。
這正是貴陽「252」路公交車
乍看下與普通公交車別無二致,但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惠農專線

▲全網討論量為5000W,最高點贊為136W

最“尊貴”的乘客不是提著公文包的白領上班族,也不是享受生活的退休老人,而是——
掛著露珠的聖女果、桃子、豆角……
有網友笑稱這是“全網最接地氣的網紅”。
事實真是如此嗎?

夜色中的特殊公交車
凌晨5點半,天未破曉,夜色濃郁。
252路公交車行駛在半山腰的公路上,明亮的車燈劃破夜幕。
不遠處,起點站「市公衛中心」已經人潮洶湧。
他們都是偏遠村寨裡的菜農,大部分都頭髮花白卻依然為生計奔波。

喧囂中,所有人都在等候同一輛公交車:252路。

準確點說,是252路“運蔬專車”。
貴陽市烏當區的好幾個村鎮,近700位菜農,全靠搭乘它去市裡賣菜。
不同於普通公交車,252路“運蔬車”是為菜農“量身定製”。
發車時間提早了10分鐘,且沿途只停靠4站,都是菜農集中的地方
23.2公里的路程,往常動輒要一兩個小時,一下子縮短為40分鐘左右
74歲的陳奶奶早早在站點等待。
她住在附近山上的村子裡,4點起床趕路,步履蹣跚地走在彎彎繞繞的山路上。
佝僂的背上是一個重重的揹簍,至少有四五十斤重
離發車還有1小時,陸陸續續有老人挑著扁擔、提著籃子、推著板車到達。
為了這趟賣菜,老人們頭天晚上就忙活起來。
來來回回在地裡勞碌,摘下成熟的蔬果,再處理乾淨、碼放整齊,用塑膠布包裹嚴實。
隔天又踩著夜色,搭乘公交車前往市中心賣菜。
等候公交的時間緩慢又沉默,不少老人拖著疲憊的身軀,坐在水泥地面上閉目休息。
直至天際泛起魚肚白,252路公交車到站。
席地坐在四周的老人匆匆起身,來不及拍掉身上的灰塵,就急忙搬運大筐小筐的蔬果。
一轉眼間,原本寬敞的車廂就被塞得滿滿的。
6點20分,252路公交車迎著第一縷朝陽出發
當太陽高懸上空,252路也抵達了終點站「大營坡」。
老人們接二連三地走出車廂,不一會兒,站臺旁的人行道上響起一陣陣熱鬧的吆喝聲。

跟往常一樣,伴隨第一聲“微信收款**元”,街道開始變得熙熙攘攘。

買菜的、賣菜的都是熟面孔有時候,彼此都不需要多言語,就能明白對方的誠意。
因為這些蔬果不僅新鮮也足夠便宜,桃子10塊錢4斤、玉米5塊錢2斤……
有聽力障礙的老奶奶,和老伴倆人相依為命,素日里只能靠賣菜維持生計。

由於不會吆喝、聽不清顧客說什麼,她總是賣得很慢。

可等到收攤時,攤子上的菜也賣得所剩無幾。

因為252路正穩穩停在身後,所有人都不必著急、也不用擔心錯過班點,沒車回去。
直到最後一位菜農收攤上車

,引擎聲才會響起。

趁著老人賣菜的空當,司機師傅留在車上打掃衛生,清理車廂內的的泥土、菜葉。
時間一點一滴流逝,住宅樓裡飄出飯菜香味,這時,252路公交車開始載著老人們回家。
此情此景,若是換做以前,簡直連想都不敢想。
時代的車輪飛速向前推進,當“上天攬月,下海捉鱉”不再是幻想時,誰能想到——
僅僅是23公里的路程,曾緊緊扼住不少人的生計。

一趟車,一家生計
早年252路公交車的評價裡一半以上是差評。
車廂空間狹小,座椅塗層脫落、頂部透氣窗生鏽,表面殘留著各種刮蹭造成的痕跡。
小車換大車後,裝上了空調,車廂寬敞又舒適。
按理說,如此大費周章,車票自然會漲價不少,但奇怪的是——
252路的車費不增反降,由原來的3元變為2元
或許在部分人眼裡,2元還是3元沒什麼區別。
但對於那些年邁的菜農來說,2元意味著太多太多的方便。
至少不必凌晨三四點起床,伴著暗淡的月光,揹著沉重的揹簍走二十多公里的山路。
甚至是老倆口維持生計的希望。

有的老人無兒無女,年紀大了、也幹不了粗重活,

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賣菜

村裡家家戶戶都種菜,壓根沒有銷路,菜賣不出去只能爛在地裡。
僅剩的出路只有往市裡賣菜。
相隔20多公里的距離,做起來談何容易?
睡不到5小時,菜農們就要爬起來趕路,一步一步朝市裡走,等到了地方又都散場
就這樣,一天時間白白浪費在路上。
若是坐麵包車,一人一趟就要30元,回程還得加錢,菜還沒賣,路費就掏空了近半。
所以2元究竟意味著什麼?
漆黑的山路里能看見的亮光、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可惜的是,新的問題也接踵而來。
由於進城時間恰逢早高峰,菜農只能和上班族擠首班車。
扁擔籮筐佔地方不說,還容易蹭著人,菜農心裡過意不去,其他乘客也經常抱怨。
於是司機師傅便將裝有蔬果的籮筐掛在公交車的車尾。
哪想本是好心之舉竟在網上引發了軒然大波。
不少人認為這麼做不僅影響市容,還容易引發安全事故。

原以為會被停職處罰,但司機師傅沒料到,總部只是提醒自己下不為例。

更出乎意料的是,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252路新增了幾輛公交車專門搭載菜農和蔬果
一個“錯誤”的開頭竟有了個美好的結局。
原先252路公交有36個站點,時間長不說,還需要中途轉車,耽誤菜農擺攤賣菜。
索性統統砍掉,僅保留4個站點,只在偏遠的村鎮和終點的市場停靠。

時間解決了,還有空間。

公交車始終是滿足日常通勤的需要,容不下太多的籮筐,因此經常有菜農上不了車。

為此車廂裡特別

裝上了可拆卸的置物架

總之菜農需要什麼,當地就想辦法解決什麼。
由於沒有固定攤位、也沒法搬進菜市場裡,菜農們只能東奔西躥來躲避城管的驅趕。
一會兒穿過車流、一會兒走過鬧區、一會兒躲在十字路口……
本來安分的賣菜生意結果發展成了“捉迷藏”。

幸虧當地街道辦得知情況後,立即做出決策——

將「大營坡」站臺前的整條街道都設為菜農賣菜點,且完全不收一分錢

從此,菜農再也不必強撐著體力四處找攤位了。

其實貴陽不是什麼經濟發達的城市。
和能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高科技產業相比,菜農帶來的經濟增值完全微不足道。

那麼整座城市為這些菜農煞費苦心又是為什麼?

那一個個發自內心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

來自一座城市的溫暖
如果不是深入瞭解,很多人可能不會知道——
原來貴陽這麼“暖”。
每天當252路專線準時發車時,另一輛特殊的公交車也行駛在夜色中。
車廂裡滿是醒目的“小黃帽”,乘客是早早趕去城市各個工地幹活的建築工人。
由於建築工具過於擠佔空間,車廂內矛盾叢生。
於是便有了217路“城市建設者專線”
那些每天忙活得筋疲力盡的建築工人不必擔心遲到、也不需要與其他乘客搶空間。
清晨,空氣中瀰漫著絲絲涼意,但他們的心中卻有一股暖流湧動。
因為217路專線正停在路邊,等候著他們上車。
在這座城市的其它角落裡,同樣有不少人感受到了溫暖。
貴陽的街頭立有這樣一張告示牌:
冬季氣溫極低,農民工朋友們可到外來務工人員臨時服務點住宿、候工。
唐伸是名“背篼工”,乾的是髒、苦、重的的體力活,天天日曬雨淋。
但收入卻少得可憐,他常常被迫露宿街頭。
▲一名年邁的“背篼工”
某個深夜,唐伸徘徊在街頭尋找過夜的地方。
突然有人走過來,告訴他晚上可以去臨時服務點休息。
懷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唐伸跟著對方到了服務點。
誰知一住就是一年
▲救助站工作人在街頭勸導
床鋪、熱水器、暖氣、電視……小小的房間裡處處是家的溫馨,甚至有熱水和糧食。
如此種種,通通免費,不收分文
奔波忙碌後,農民工回來吃碗熱湯麵、洗個熱水澡,散去一天的疲勞。
街頭寒風刺骨,但小屋裡熱騰騰的。
哪怕是不願接受救助的人也有獨特的“送暖”方式——
一張棉被、一件大衣和一些乾糧。
為一部分人改變公交線路,為一部分人設立臨時住所。
如此大費周折,有人會覺得成本會不會太高,是否有這個必要?
其實正是菜農一筐筐地辛勤付出,我們才能吃上新鮮便宜的蔬菜;

正是建設工人不分晝夜地揮灑汗水,我們才能住上溫暖舒適的樓房;

他們是默默奉獻的基石,支撐著這座城市的奮鬥者們,站得更高、走得更穩。

在都市,每一個平淡的日子裡,一直有人為了這份平淡,負重前行。

致敬城市中,每一個平凡的人。

資料來源:

@蘇七七的視界 | @主持人桑桑 | @nannan和肖肖的世界觀
@貴陽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 @動靜貴州 | @烏當區融媒體中心
今日文章來自“普象工業設計小站”(ID:iamdesign),如需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