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超10億!這個山東農民,把菜種到亞洲第一

馬鐵民,一個把菜種到極致的山東人,你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你多半吃過他種的生菜。靠著種菜,馬鐵民的公司年入超10億。
如果要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說自己每天操心的只有兩件事,一是怎麼種好我的菜,二是怎麼賣好我的菜。
馬鐵民和許三多有著一樣的精神底色,他們都心無雜念,能把一件簡單的事做到極致。
作者 |十一
來源 | 正和島ID:zhenghedao)
金錯刀(ijincuodao)授權轉載
馬鐵民,一個把菜種到極致的山東人,你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你多半吃過他種的生菜。
因為肯德基、必勝客兩大快餐巨頭在中國使用的生菜,有60%是產自他的公司。
20多年前,他大學畢業後辭掉外企的工作,賣掉婚房,毅然投身農田,開啟自己的種菜生涯。
最窘迫的時候,他種的菜差點爛在地裡、血本無歸;最艱苦的時候,將近4年時間,他就直接睡在菜地附近的窩棚裡,自己盯著幼苗生長。
而如今,他種的生菜,賣到了迪拜、荷蘭、印度、日本等20多個國家,成為多家國際餐飲企業在中國最大的生菜供應商,年出口量全國第一,被稱為“亞洲生菜大王”。
靠著種菜,馬鐵民的公司年入超10億。
他曾說,“很多人讀書是為了跳出農門,而我讀書,卻是為了做一個農民。”
如果要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說自己每天操心的只有兩件事,一是怎麼種好我的菜,二是怎麼賣好我的菜。
圖源:CCTV-17農業農村頻道
‍‍‍‍‍‍‍‍
賣掉婚房、借錢創業
差點血本無歸
馬鐵民的父母都是農業院校的教師,在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馬鐵民不知不覺地也喜歡上了農學。在大學裡,他讀的也是農學專業。
1999年,畢業後的馬鐵民回到家鄉萊西(青島市代管縣級市),進入當地一家外企,做蔬菜進出口貿易工作。具體來說,就是公司和農戶合作,公司來提供種子,由農民種植,等蔬菜成熟採收之後,公司進行回購、包裝和銷售。
按理來說,這種模式應該是互利共贏的,但問題在於,外企把重心都放在銷售上,忽視了源頭的田間生產。
他們對於蔬菜種植有很多嚴格標準,可大多數農戶習慣了按照經驗而不是按標準種菜。比如公司要求胡蘿蔔露出土的部分要用土再掩蓋,以防露出部分被曬黑,影響整體顏色。
農戶們卻覺得能吃就行,最後的結果就是產品合格率低,產品賣不出去。
再有就是,不少農戶直接把雞糞、豬糞撒進地裡,認為這是天然無害的有機生物肥。但是高標準的現代農業,要求土地必須是“乾乾淨淨”,連菸頭都不能有。為了防止動物糞便可能會造成的汙染,還會專門驅鳥防止鳥糞落地。
這段短暫的外企工作給馬鐵民形成了巨大的觀念衝擊,學農出身的他,第一次接觸到了標準化的現代農業,也顛覆了他對農業的認知。
在他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國內的農民很苦,農業不賺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產相對比較落後,比較依賴經驗種植。
馬鐵民深知,田間地裡的源頭生產到底有多重要。對於農業有著深厚熱情的他,決心要親手改變這種狀況。不久,馬鐵民從外企辭職,開啟了自己的創業生涯。
2003年,馬鐵民拿出了自己全部積蓄,賣掉了自己在西安的婚房,又和父母借了一筆錢,湊了40萬準備大幹一場。
他包下了近400畝土地,提前聯絡了兩位蔬菜出口客戶,達成口頭供貨協議後便開始種植。
第一年,他種了番茄、蜜瓜、西蘭花、結球生菜等七種蔬菜,每天就睡在菜地旁的窩棚裡,不斷監測種子的生長和變化,進行標準化管理。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預計能有70萬元的收入。
然而,世事無常,一切順利只是小機率事件。
眼看地裡蔬菜的長勢很好,很快,馬鐵民迎來了豐收,卻也轉身遇上了“非典”。
那段時間,幾乎沒人敢上街出門,飯店餐廳大面積關門,馬鐵民的蔬菜也賣不出去。而之前提前聯絡好的兩位客戶,也拒絕來收購。
馬鐵民只能和夥伴們去批發市場找生路,天還沒亮,就把菜運到市場。馬鐵民介紹說自己的蔬菜是標準化種植的,可批發商根本不懂,也不理會,甚至覺得菜的賣相不夠好。
而且馬鐵民他們習慣了和採購商打交道,不知道怎麼在批發市場“吆喝”,蔬菜賣不出好價錢,又沒有儲藏的冷庫,一批批滯銷的蔬菜就這樣爛在地裡。
眼看著就要血本無歸,不甘心的馬鐵民拿出電話簿,一個個聯絡認識的人。
“X總您好,我是馬鐵民,你看我的菜……”這句話每天要說上很多遍,最焦慮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在短短幾天時間,就長了很多白髮。
圖源:CCTV-17農業農村頻道
或許絕處往往蘊藏著生機,誰也不知道,命運會在什麼時候給你饋贈。
馬鐵民無意中得知一個前同事在負責給肯德基採購生菜,他立即撥通了對方電話。
肯德基選擇供應商有著嚴格的標準。首先,生菜必須保證七成的成熟度,對於生菜的重量、形狀、顏色和葉片厚度都有統一的要求,裡邊還得有明顯的空隙,碎屑還要比較少。
這位老同事正在為找不到合格的生菜發愁,可是馬鐵民透過標準化種植的生菜,出成率比其他供應商要高出6%—8%。
就這樣,馬鐵民的一百多噸生菜找到了出路,成為了肯德基的供應商。而結球生菜,也成為了7種蔬菜中唯一賺錢的品種。其餘六個品種,讓他一年虧了將近20萬。
他第一次深刻地認識到,企業要生存,不僅要生產出好的產品,也要有好的銷路。於是,馬鐵民果斷調整思路,放棄其餘的蔬菜品種,專心種生菜。

靠種菜發家,成為“亞洲生菜大王”
在和肯德基採購商打交道的過程中,馬鐵民還發現了一個新的機會。因為肯德基每天都要製作漢堡,也就意味著每天都需要生菜供應。
可當時沒人能做到全年露天種植生菜,溫室種植又會影響口感,那麼採購商在不同季節,需要到不同地區採購生菜。
生菜又特別嬌氣,溫度要是高於30攝氏度,就容易出紅斑、燒心燒邊,而且對水量的要求也很嚴苛,需要非常精細化的管理。
馬鐵民突然想到,如果自己要是能做到全年供應呢?
於是他在中國地圖上循著緯度選址種菜,跑了全國40多個地方,尋找最合適的種菜基地,從而實現天天有菜收。
這個尋找的過程,充滿著艱辛。有一次,他看中了內蒙古的一塊高地,卻沒有進行系統的調查。等培育好菜苗,根據之前的經驗,去基地附近打井取水。
結果打了九口井,花了9萬塊錢,卻一滴水也沒見到。眼看著幾百畝生菜苗快活活幹死在地裡,馬鐵民只能用人工挑水這種最原始的方法,僱傭工人去挑水澆灌。
這麼一來,帶出來的幾十萬很快就花沒了,馬鐵民只能返回老家,向父母借錢,這才解決了危機。
圖源:視覺中國
再比如,他在河北尚義縣考察基地,這裡的老百姓以長期遊牧為生,沒有種地的習慣,馬鐵民遭到一次次拒絕。
他就找到當地的領導,學著牧民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不耐其煩地向其講解農業知識、產業和趨勢。講了幾次之後,村民們總算同意他在當地開墾種菜。
就像那句話說的,“你做三四月份的事情,在七八月份自有答案,而我們的職責是平整土地”。
馬鐵民最終還是選到了自己心儀的土地。他在全國建了12個種植基地,總面積達2萬餘畝,比如河北張家口基地,主要保證夏季生菜供應。在福建建基地,主要保證冬季生菜供應。上海和山東還有兩個基地,共同保證春、秋兩季生菜供應。
圖源:CCTV-17農業農村頻道
這個覆蓋全年的“生菜供應鏈”——環環相扣、無縫銜接,真正做到了全年都能提供新鮮生菜。要知道,中國不同區域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不同,生長管理、溫度、水肥控制等方面的要求都不一樣。
一個外鄉人要摸透不同土地的“脾氣”,談何容易,很多實力強勁的種植企業也不敢幹。
為了幹成這事,馬鐵民經常住在菜地旁的窩棚裡,“選種播種,要測試它的抗寒性、抗熱性;等到大田生菜長起來,溫度低了,就得覆地膜;溫度高了,就得精量施水來除錯……”
在如此精細的流程控制下,馬鐵民和夥伴們總結出了100多個生菜生長關鍵控制點。就連生菜的採收,對規格、大小、新鮮度、齊整度都有嚴苛要求。
和土地、天氣、水源、種子打交道尚且沒那麼難,更難的在於對人的管理。幾千年來,依靠傳統經驗種地的基因刻在農民的骨子裡,只要思維不轉變,行為就很難改變。
起初,一些農民在用藥和澆水的時候不嚴格遵守標準,馬鐵民就安排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和監督;告訴農民怎麼洗手,微生物有多少,為什麼不能在田間亂扔東西……
他希望透過時間這把最有用的利器,來把現代化的種植方式刻入農民的思想裡,更希望能把傳統農民,變成發展農業的產業工人。
經此一戰,馬鐵民成為了行業知名的“生菜大王”,他在2006年成立了凱盛浩豐農業有限公司,幾年後,把一棵小小的結球生菜,做到了產量和種植技術亞洲第一,研發水平、生產規模、年出口量全國第一。
圖源:CCTV-17農業農村頻道
如今,馬鐵民的公司拿下多家國際餐飲巨頭企業在中國60%的結球生菜市場份額,還佔據了韓國50%、新加坡90%的生菜進口市場。
那個只知道“埋頭種菜”的山東農民,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主動擁抱網際網路,年入超10億
2013年,一趟意外之旅打開了馬鐵民的新世界。
某天,馬鐵民受邀去某個活動擔任創業導師,年輕創客們口中的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無人機、機器人,讓他一頭霧水。
到他發言向創業者提問的時候,只問了一連串比較傳統的問題,例如供應鏈怎麼管?財務怎麼計劃?而其他導師的問題都很“前沿”。
馬鐵民感覺到心裡又有些什麼東西在燃燒起來。他似乎看到,不遠的未來,無論是農業還是這個世界,都要發生顛覆性的改變。
那天回去以後,馬鐵民開始像“著魔”一般研究網際網路,向那些懂網際網路的朋友請教。他看了相關的書籍,又重新參觀了一遍創客空間,還去了一趟矽谷,參加了北美五十強創業公司的比賽。
在美國參觀完特斯拉汽車以後,馬鐵民回國後立馬買了一輛特斯拉,他心裡的那團火被迅速點燃:“它不是個汽車,是個移動終端,完全是用網際網路思維做的一個汽車,除了讓你便捷地出行、用電以外,植入了非常多的感測器,可以讓你下載很多應用,非常酷。”
馬鐵民意識到,“網際網路是全中國最牛的人在一塊廝殺,群雄逐鹿;農業不是很多人盯著要去幹的,我們服務不好賺不了錢就會死掉。”
以往馬鐵民主要是做餐飲供應鏈和出口的大宗生意,但企業必須解決未來的生存和競爭問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來自消費端的需求變化非常快,所以他必須離消費者更近一些,聆聽消費者需求。這也是一次從B端到C端生意的轉型。
於是這個幾乎從不網購、手機甚至沒有關聯過支付寶的企業家,開始研究起淘寶,研究怎麼讓網際網路和農業更好地結合。
說幹就幹。
兩年後,馬鐵民開始嘗試做電商,把旗下農產品品牌“綠行者”搬上淘寶,卻接連出現一系列問題:冷鏈物流不完善、運輸價格昂貴等等……
不得已,馬鐵民只能關閉淘寶店鋪。恰好此時,馬鐵民從一萬多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被錄取為湖畔創研中心第三屆學員。
馬鐵民參加湖畔創研中心第三屆新生開學典禮,馬雲親自為他佩戴校徽
在阿里的幫助下,轉機出現,“綠行者”再次上線淘寶,甚至創下一個月賣出10萬顆生菜的紀錄。在生菜之外,馬鐵民也開始種起了番茄,還創立了水果番茄品牌“一顆大™”。
白天馬鐵民有空時,就要去電商部盯產品品質;晚上他會去監督下客服的回覆效率;時不時地會親自下單,親自驗貨、體驗客服的服務質量。
對他而言,最重要的工作還是看差評、看投訴,然後來對產品和服務進行調整——“我們不管他是因為什麼投訴,只要是顧客不滿意的地方,我們每天都要研究。”
比如顧客投訴買回來的番茄是軟的,以及途中壓碎、漏汁,收貨後發黴等問題,馬鐵民先試著改變包裝,包裝也解決不了的話,就透過地域、快遞鏈路來計算採摘的成熟度,讓團隊調整採摘時間,逐一把問題解決。
如今,馬鐵民種的番茄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高達60%,一年的營收超過10億元。

結語
曾經有一部國產軍旅劇,豆瓣評分高達9.5分,它就是《士兵突擊》。
《士兵突擊》的主角許三多看似笨拙愚鈍,在新兵連永遠是表現最糟的那個,還因為成績最差被分到荒無人煙的草原五班。
但是來到草原五班的許三多,並沒有像其他士兵一樣荒廢自己,而是繼續做好每一件事,出操踢正步、整理內務、堅持站崗巡邏……
在那些無人關注的日子裡,他甚至完成了班長都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修路。
因為這條路,以及這份堅持和專注,許三多得到了上級的賞識,最終成長為首屈一指的“兵王”。
馬鐵民和許三多有著一樣的精神底色,他們都心無雜念,能把一件簡單的事做到極致。
正如《士兵突擊》劇中的臺詞所說:“他每做一件小事兒的時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樣抓著,有一天我一看,嚯!好傢伙!他抱著的是已經讓我仰望的參天大樹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The End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