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0後山東姑娘,家裡有四個大老爺們,但我才是管家的

這是《自拍》第476個口述故事
不斷湧現的女性樣本,正在開拓我們對人生全新的想象。女性可以玩極限運動,在賽場上馳騁;女性可以開拖拉機,穿越村莊與農田;女性可以是說一不二的廠長,帶領工人們絕境求生;女性可以當老闆,把一家飯館做到本地熱銷榜;女性可以送外賣、做客服,也可以開小店,成為“全村的希望”。
無數鮮活立體的女性,讓我們聽到她們的聲音,看到她們的處境,她們的故事影響著你我,也影響著這個世界。過去這一年,我們在抖音上看到了“她”的許多身份,這些身份意味著可能性,也意味著人生的廣闊。故事裡充滿痛苦,脆弱,掙扎,而最終她們都選擇了大步向前,走向屬於她們的新世界。
在“三八”國際婦女節即將來臨之際,歡迎來到“她的100種身份”專欄,今天,是90後姑娘@民女曹子榆 的故事。
四年前,曹子榆決定回老家種地。
她的家鄉山東壽光,以蔬菜種植聞名。她白手起家,不花一分錢,拿下了三個現代化農業大棚、最優質的種源和最先進的技術,賺到第一桶金,帶當地的農戶做農產品加工,又幫外地的農企做轉型。
這個90後姑娘很要強。家裡有四個大老爺們,但她非要做那個“管家的”。明明可以僱人幹農活,她一口氣考下六本農機證。別人說她作秀、擺拍,她一聲不吭地在地裡直播幾小時。
能證明自己的,並不是粉絲百萬、好評如潮,而是可以給農人科普現代農業知識,可以為園區提供產業轉型思路,可以讓更多年輕人關注和找到農村的新出路。
那是屬於自己的力量,讓她自信,她可以無數次定義自己的人生,只要她想。
以下是她的講述。
“家裡全是大老爺們,但我才是管家的”
我叫曹子榆,出生在山東壽光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小時候我們家有七口人,我爸媽、弟弟和我,還有奶奶和二大爺、三大爺(父親的兄弟)。我二大爺和三大爺因為年輕時工作落下殘疾,都沒有成家,和我們生活在一個大院裡,拿我當親閨女對待。變故發生在我十幾歲的時候,奶奶和媽媽相繼離世,留下一幫大老爺們,就剩我一個閨女。
我和弟弟、爸爸、二大爺、三大爺在大棚裡。
家裡一下子變得很冷清。山東男人有個通病,就是有什麼話都不說,只會悶頭做事。我媽車禍離世後兩個月,我爸的頭髮一下子全白了,但他從來沒跟我們說過他心裡的苦,只是每天下地幹活,一直花了5年時間才走出來。
作為家裡唯一的姑娘,我的爸爸很疼我,我的弟弟很懂事,我的二伯三伯都拿我當親閨女對待,他們四個老爺們給足了我關愛。我跟他們都很親近,“沒大沒小”,小不點的時候就叉著腰指揮他們幹活,二十多歲了還會跟他們要壓歲錢。久而久之,家人也習慣了和我的相處方式,生活上的大小事情都聽我安排。從那時起,我好像就成了我們“曹家大院”的“管家”。
“曹家大院”的全家福。
這種異常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四年前被打破了。
2021年的冬天,我爸和三大爺同時因傷住院和做手術,得休養至少一年半到兩年。家裡沒有人照顧,我只能暫時停掉工作,先回去照顧家人。在外面工作的時候,我們不會覺得家裡老人老得快,但天天待在一起,你可能突然就會在一個瞬間感受到,我的父親,他真的老了。
媽媽走後,爸爸一下子老了很多。
我決定留下來,我爸這麼多年以來第一次衝我發了火。在他們那代人眼裡,農村是一個貧瘠的原點,如果你有出息,出去了,就不應該回來。
我是高中畢業後離開家的,一個人揹著行李去了北京。我想去學計算機,覺得以後好找工作,後來又去學了平面設計和影視編導,因為那幾年流行去影樓拍婚紗照,我想開一家自己的影樓。不過實體影樓很快就不景氣了,我還是回了山東濰坊,先是給別人打工,兩年後開了一家設計工作室,做平面設計和新媒體拍攝,在家人眼裡是一份非常體面的工作。
說實話,我當時也不知道回老家能幹點什麼。壽光是農業大縣,以蔬菜種植聞名,而且近幾年農業現代化發展很快,技術含量高,產業鏈非常完善,每一條產業鏈的一個環節都能養活上千家農業公司。我想,或許我可以研究一下這裡面的商機。
在搞大棚種植前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集市上賣菜。
為了多瞭解一些本地的農業現狀,我開始拍影片。我喜歡拍影片,因為影片讓我感覺活著。我特別喜歡李子柒,還給很多非遺手藝人拍過片子,這事兒對我來說並不難。我的影片沒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主打一個真實、接地氣,有時候是我們“曹家大院”的起居日常,有時候是去看農戶們的大棚菜地,很長一段時間,我還每天去老鄉家或者自己家地裡摘菜,再挑去集市賣。還挺多人喜歡看的。
就這麼過了三年,我的抖音賬號積累了30多萬粉絲,沒想到,這也成為了我新事業的起點。
我爸總是說我,拍影片有什麼用,粉絲多又不能當飯吃。直到現在,他還總因為我當初的選擇唸叨我。為此,去年我帶我爸去參加了抖音創作者大會,他沒有出過省,也沒坐過火車和飛機,我就想帶他出去看看,讓他知道,我現在做的是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也得到了很多的認可。平時,我也會帶他去我的蔬菜大棚,去農科院聽一些老師和企業家的分享,雖然他不是很懂,但也逐漸願意在事業上支援我。
弟弟從部隊退伍後,也回到老家和和我一起種植。
我弟怕我一個人照顧不過來三個老人,退伍後果斷回到老家來幫我。我二大爺不願意拖累我,堅持要住去敬老院,但我們經常能團聚。我們“曹家大院”,好像又回到了十幾年前,而我也從“小小管家”變成了“曹大管家”。
“八年來沒有女性考過的農機證,我全拿下”
2024年,我決定要開始“種地”。
我先是在自己家的大棚試種了兩個月,發現受限於土地條件,很多先進裝置沒法安裝,無法實現標準化種植。因為土壤是活性的、不可控的,就像人的身體一樣一直在生長,可能今天很好,明天就會病變。所以我要採用現代化大棚種植,才能實現效率最大化。
為了搞好大棚種植,我準備去考個旋耕機證,因為我擔心別人的機器來旋,可能傳染蟲害汙染土壤。
為了維護大棚的土壤,我考了旋耕機證自己去旋地。
我印象特別深刻,我去農機管理局報名考試的時候,所有人都用異樣的眼光打量我,負責報名的人問我,你一個小姑娘,考這個幹啥?是你自己考嗎?一個工作人員跟我說,他們整個區有8年沒有女性來報名過,我是這麼多年頭一個。我說,你給我報就行了,我肯定能過。
後來,我把能用到的證都考了一遍,除了旋耕機證,還有貨箱車駕駛證、履帶收割機證、裝載機證、挖掘機證、拖拉機證、農保無人機證。事實上,我考這些農機證的過程中,幾乎都是把把過、滿分過。我發現,這些跟我人差不多高的大型機械,並沒有那麼難開,而且很多都是自動化操作,對司機根本沒有性別要求。在我眼裡,他們就是一個大玩具。
我在開拖拉機壓麥子。
經常有網友問,為什麼看影片裡我什麼車、什麼機器都能開,還有人讓我把駕駛證拿出來看看真假。很多人不知道,拖拉機第一次出現在人民幣上,就是由一位女性駕駛操作的,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第三套人民幣的一元紙幣。所以說,女性開農機,根本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第三套人民幣的一元紙幣,流通於1962年至2000年。
但我作為一個農業“菜鳥”,既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援,也沒有供應鏈積累,怎麼在沒有原始成本的前提下去撬動資源?這時候,我在抖音積攢的30多萬粉絲,就成了我的原始股東。
我找到當地農業公司,用新媒體宣傳資源,置換了免費租賃的三個大棚,又拿著這三個大棚找到中科院的研發團隊合作,拿下最好的種源和技術,就這樣完成了自己的資源整合。實驗室研發出來的品種,需要到地裡去試才知道能不能量產,普通的農戶或者農業公司是不太可能拿地去給研發做試驗的,但我可以。
我專門錄了影片,講講我是怎麼免費租賃和打理三個現代化大棚的。
當然,我也不是隨便來做試驗的。我選擇的品種是番茄,在大棚種了40多種番茄,這是我經過詳細的資料調查,從終端市場反推出來的。
我發現當代年輕人的飲食習慣之一,就是要吃得健康,但又沒時間烹飪,所以能現吃又健康的果蔬就很有市場,從這個角度去挑,我就選中了兩個品種:水果黃瓜和番茄。黃瓜偏涼性,對女性不太友好,也有地域喜好差異,相比之下,番茄就是一個南北通吃、老少皆宜的品種,受眾更廣。而且因為基礎食用人群多,才有機會去做壁壘,打造口感型或者高階型的產品,鎖定其中10%-20%的使用者去消費。
我選擇種植的是口感最好的“草莓番茄”。
為了種出最優質的產品,我對各個環節嚴格把關,用生物菌肥甚至植物發酵肥種植,用物理方法防控蟲害。
這時候,我和我爸的矛盾又出現了。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老農民,他覺得我的種植方法太費勁、成本又高,種出來還不一定有人買單。但他不知道,現代產業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小而精,以前是吃飽飯,現在是吃好飯,食品健康越來越被關注,我要做的不是現在的市場,是未來的市場。
我跟我爸開玩笑說,咱們不用爭,看看誰種出來的東西更掙錢就行了。結果,他們傳統種植的番茄黃瓜,只能賣不到2塊錢一斤,而我的番茄即便是第三茬,也能賣到7塊錢一斤,還供不應求,使用者點名要復購。我又贏了。
“我有一個終極理想”
那時候,我在影片裡跟大家說,我要做現代化的蔬菜大棚,要做自己的產業鏈,質疑的聲音非常多。
有人說小姑娘怎麼可能真的去種地,就是作秀、擺拍,我也不去辯解。我告訴自己,真誠是最好的必殺技,我會用時間證明,我是在認真做事情。有時候我開農機幹農活,就會讓我弟幫我開直播,直播幾個小時幹活的過程,總不能是假的。
我會在抖音分享大棚種植的各種細節,讓大家少踩坑。
我的抖音真正變成了一個“新農人”的種地記錄,越來越多地分享種植的細節、科普農業知識。農忙季的時候,我幾乎天天和一堆大老爺們在地裡幹活,甚至比很多男人幹得還快。作為一個新農人,我也常常會遇到很棘手的問題,比如我種的草莓番茄在成熟後期遭遇病蟲害,試了很多辦法也沒解決。我就想到了@蔬菜衛士李寶聚 老師,沒想到老師親自來到我的大棚指導,給我科普了很多專業知識。
李老師是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專業的植物醫生。
我還處在農業的外圍時,想的是自己的事情,只希望做好種植和經營,能賺錢就行。但隨著真正深入產業鏈,看到專家老師們一次次的試驗、堅持,以及因此帶來的農業變革,我也希望我能做更多的事情。
我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幫一個傳統種植園區實現了經營模式的轉型。
這個園區位於山西,當地溫差比較大、光照比較足,以種植番茄為主,他們希望能種出更優質的產品,開啟銷量和市場。我建議他們一定要做電商,因為當地運輸不便,電商是一個效率更高的銷售渠道,同時還要做新媒體配套宣傳,做好推廣。另外,他們那裡沒有集中性的農業垃圾處理渠道,我建議他們養一些跑山雞和黑豬,把番茄蔓子加一些玉米粒用於餵養,就近處理垃圾,實現自迴圈。沒想到,他們後來養雞和豬的收入,都超過了種番茄的。後來周邊很多人去園區採摘番茄、買黑豬肉,又帶動了農家樂等周邊經濟發展,形成了一個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的產業鏈。
越來越多人透過抖音找到我,來學習取經,多的時候我一天要接待好幾撥上百人,有從河南濮陽來的農業農村局領導,也有天津來的國企技術人員,還有從內蒙古來的種植戶。
來番茄大棚參觀的人很多,有農戶、專家老師也有學農業的大學生。
內蒙這個地方蔬菜比肉都貴,我也建議他們做產業閉環。這其實是現代農業轉型的一個方向,不一定侷限於種植,也可以因地制宜,帶動養殖業乃至觀光休閒娛樂產業的發展,以園區的方式來輸出產品和服務。
我們其實有很先進的農業技術,但很多時候它們是“懸浮”的,離真正的務農者、老百姓很遠。我樂於做這樣一個紐帶,透過自己的方式和影響力,幫助更多人實現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型。我現在除了自己的大棚種植,也和團隊在研發其他的農產品,比如高筋麵粉,雖然種源貴,但可以每斤多賣一兩毛錢,為農戶增收不少。今年我也和團隊開始設計個人IP品牌,準備推出更多的農產品。
關於現代農業種植技術,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
相比百萬粉絲博主,我現在更驕傲的身份是鄉村守護人。在我的理解裡,鄉村守護人不一定是回農村種地的,它其實是一種能給農業、農村帶來改變的新思維、新活力。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號召大眾關注農村、改變農村,那就是鄉村的守護者。
作為一名鄉村守護人,我覺得很驕傲。
我現在透過自己的努力賺了一些錢,養活一家人沒問題,但我還有一個終極理想。我希望等自己的經濟狀況更好些,能設計打造一個農場,裡面會種上各種瓜果蔬菜,還要養雞養鴨,再蓋一個小院子,到時候我把二大爺從敬老院接回來,全家人都住在一起。
前段時間我做了一個年終總結,整理素材的時候,我恍然發現,以前那張稚嫩、傻乎乎的臉,現在已經可以在各種場合下從容不迫、應對自如,講農業知識的時候,眼神里都有光。我突然感受到身體裡有什麼東西在野蠻生長,那是我的力量,女人的力量。
*本文由曹子榆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曹子榆 | 口述
berry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76個口述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