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空間|與巫鴻教授共赴跨越千年的藝術思辨之旅

近日,“總體空間:三個歷史情境,三種研究方式”——2025年潘天壽紀念講座在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舉辦。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暨東亞語言文明系斯德本特殊貢獻講座教授、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美國文理學院院士巫鴻教授與美院師生探討德國音樂家瓦格納1849年提出的“總體藝術”概念在美術史研究中的效用與方法啟示,並在中國美術史語境中重新定義這一概念。系列講座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藝術人文學院承辦,校黨委宣傳部支援。
講座分為三場,分別以“擂鼓墩與馬王堆:槨墓的藏境”“敦煌與莫高窟:進香與參禪”“養心殿與倦勤齋:鏡與畫的互動”為小標題,透過三組例項深入分析。第一場講座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範白丁主持,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求是特聘教授賀西林、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羅逍然、中國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何康評議;第二場講座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美術史繫系主任副教授張喬主持,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孔令偉、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陳亮、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張書彬評議;第三場講座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董捷主持,繪畫藝術學院油畫繫系主任封治國與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朱贏參與對談。

講座現場
擂鼓墩與馬王堆:槨墓的藏境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
為巫鴻教授授予潘天壽紀念講座主講人證書
講座綜述
巫鴻教授在講座中首先闡述了“總體空間”這一概念,它包括三個層次:器物、影像、陳設和建築等構成的“視覺\物質空間”;與味覺、嗅覺和聽覺結合形成的“知覺空間”;以及包含主題活動和感受的“經驗空間”。巫鴻教授指出,“總體空間”作為一種研究美術史的方法,源於德國音樂家瓦格納提出的“總體藝術”概念,強調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
本次講座聚焦於擂鼓墩與馬王堆兩座墓葬。巫鴻教授首先解釋了“槨墓”與“藏”的概念,指出中國古代槨墓體系具有獨特的空間邏輯,透過深掘地穴構建封閉性墓室,將棺槨及隨葬品系統性地“藏”於地下,形成生者與逝者嚴格分離的二元空間格局。這種深埋實踐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生死觀中對“幽冥異界”的認知,也與當代藝術中的觀念有相似之處。
以曾侯乙墓為例,巫鴻教授分析了其獨特的平面不規則型結構,以及墓內各個空間的功能與象徵意義,如樂器與青銅禮器所代表的禮樂制度、北室的兵器與車馬器象徵軍事力量、西室的殺殉女性與後宮概念、東室的私人空間等。他還探討了墓葬中通道的象徵意義,認為這些通道是靈魂的通道,允許墓主人及殉葬者的靈魂在墓室中移動,構建了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地下空間。

對於馬王堆一號漢墓,巫鴻教授重點分析了其中的龍璧影像,透過與其他案例的對比,探討了玉璧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用法與意義變化,以及其在墓葬中的象徵功能。他指出,馬王堆漢墓中的璧與龍的影像設計具有特定的邏輯和功能,表達了古人對靈魂、生死與永恆的思考。
對談環節
在對談環節,賀西林肯定了巫鴻教授對馬王堆漢墓研究的正規化革新意義,指出其跨學科視角為後續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論框架,並對未來研究路徑提出了建議。羅逍然回應了巫鴻提出的“總體空間”概念,強調打破學科邊界對理解古代藝術創造原境的重要性。何康則探討了巫鴻的墓葬空間理論對歷史時期考古學研究的啟示,認為其“空間關係”概念具有突破性價值,並提出了關於漢代墓葬研究空間思維對後續朝代墓葬研究方法論支援的問題。

問答環節
巫鴻教授耐心回答了現場觀眾的提問。針對陳亮老師關於宣化遼代張文藻夫婦墓中的“微縮”過程與槨墓中可能存在的肖像畫及空間對應關係的問題,巫鴻教授指出馬王堆漢墓中同樣存在三種形態的死者,並對遼代真容偶像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不同材質對墓葬表達含義的影響複雜多樣。整個問答環節充分展現了巫鴻教授對古代墓葬美術史研究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為在場師生提供了豐富的學術啟發和思考方向。
敦煌與莫高窟:進香與參禪
講座綜述
巫鴻教授回顧了前一日講座內容,指出本次三場講座圍繞三個時刻和歷史情境展開,而敦煌莫高窟作為一個全新的總體空間,其意義在僧人或和尚的進香與參禪活動中得以體現。巫鴻教授認為,除了依據朝代史分期的線性敘述方式,還可以從空間框架角度講述敦煌故事,因為莫高窟在不同時期展現出不同面貌,研究時應關注其空間特性而非急於抽象為線性歷史。他引用魯道夫·阿恩海姆的觀點,強調空間在美術史研究中的重要性,空間是感知與理解的基礎,研究應聚焦於客體系統間的關係。
巫鴻教授將莫高窟的總體空間劃分為環境空間、整體剖面、窟內部空間、單窟空間以及繪畫中的空間五個部分,並深入闡述了各部分的特徵與意義。在環境空間方面,據《李克讓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前秦建元二年樂僔和尚在三危山開鑿首窟,其選址蘊含宗教地理學特徵,三危山與沙漠綠洲構成“聖域”的空間隔離。從環境美術史視角來看,遺址的生成與發展與區域地理環境緊密相連,古代僧侶需穿越鳴沙山沙漠帶抵達,空間阻隔強化了修行場所的隱遁屬性,跋涉過程完成了宗教儀式的空間敘事,敦煌城、沙漠墓葬帶與莫高窟構成三重遞進式空間序列,環境要素的象徵意義得到多重詮釋。

在整體剖面部分,莫高窟的窟面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不同變化,歷經北涼、北魏、唐至歸義軍時期的連續性改造,形成垂直崖面的動態空間層積結構。早期北涼窟群保留印度支提窟形制,窟面呈梯形龕式開口;北魏時期漢式木構簷廊介入,窟面呈現混合風格;唐代窟面革新,巨型殿堂式建築群組透過挑簷、斗拱與彩繪構成立體視覺矩陣,重構崖面空間秩序,這種演變是宗教觀念、營造技術與空間權力博弈的物質化過程,晚唐五代“三層樓”的營建,透過立體交通系統將窟面轉化為可進入性儀式空間,印證了佛教世俗化程序中的空間轉型。

講座現場 陸易/攝影
對於窟內部空間,巫鴻教授提到莫高窟的“中心塔柱窟”或“中心柱窟”,僧人可圍繞中心塔窟繞圈,內部存放涅槃佛,建築、雕塑、繪畫三者互動,與當時人的文化感知密切相關,如妙法蓮華經的繪畫,每個圖代表一章一品,圍著佛像轉表現出對佛的尊敬,體現了古代藝術的觀念性。
在單窟空間方面,以原窟群為例,巫鴻教授指出這些窟是集體設計和綜合建造的群窟,具有宗教功能,他強調窟的設計與人體的關係,如272窟中人需跪下才能看見佛的臉,窟的規模與造像尺寸的變化體現了參拜者進入佛空間的過程,初唐時期窟群增多且出現特色窟,空間形式與功能各異。
最後,在繪畫中的空間部分,巫鴻教授引導大家進入繪畫內部,指出繪畫本身也是一個空間,如妙法蓮華經的繪畫,畫家按照章節畫一圈,表現出對佛的尊敬和思考過程,體現了古代藝術的觀念性。
對談環節
在對談環節,孔令偉、陳亮和張書彬分別對巫鴻教授的講座作了回應。孔令偉認為巫鴻先生的講座像是一隻鳥一樣帶我們看了整個莫高窟的空間變化。陳亮以《節慶與遊行》的PPT,從敦煌-莫高窟佛教節日遊行路線的角度呼應巫鴻《空間的敦煌》的第一章,推測了一條可能的二月八日行像、浴佛遊行路線,並指出政治與宗教在當時的緊密互動。張書彬結合自己研究的五臺山回應巫鴻提到的總體空間概念,提出視覺朝聖與神聖輿圖的觀點。巫鴻教授對三位老師的回應表示感謝和認同,認為講座提供的是一個重新觀看和思考敦煌藝術空間的宏觀架構,鼓勵藝術家利用敦煌資源創作新作品,並強調敦煌研究的複雜性和多角度,以及與其他地區的交流與合作。

養心殿與倦勤齋:鏡與畫的互動
講座綜述
巫鴻教授簡要回顧了此前兩場講座的核心內容,並重新闡釋了“總體空間”這一關鍵概念,進而引出本次講座的焦點議題——紫禁城中的養心殿與倦勤齋,二者分別象徵著乾隆皇帝的政務活動中心與設想中的退休生活空間,承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與空間意義。

在探討養心殿時,巫鴻教授指出,自雍正朝起,養心殿便逐漸成為清朝皇帝處理政務的核心場所,至乾隆時期,其功能與佈局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與完善,新增了寶塔及隱秘的佛堂三希堂,後者因珍藏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三件稀世法帖而聞名於世,不僅是政治權力的中樞,亦是精神文化的重要匯聚地。巫鴻教授特別關注從勤政親賢堂至三希堂的通道及其對面牆壁上的一幅西方線法畫,透過查閱清宮檔案,得知此畫作於乾隆即位二十年後,其風格與郎世寧的《平安春信圖》相近,而《平安春信圖》上留有乾隆御題詩,這為理解該壁畫的內涵提供了重要線索。巫鴻教授嘗試還原《平安春信圖》的原初情境,從畫作本身及其所處的空間環境出發,提出畫中年輕者應為乾隆皇帝,年長者則為雍正皇帝,年長者遞花給年輕者的動作蘊含著權力傳承的深意。此外,巫鴻教授還結合寧壽宮內花園的畫作特徵,推測畫下方的虛線輪廓可能代表某種實物,這一思路為研究畫作的原境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談及倦勤齋,巫鴻教授將其描述為乾隆皇帝為自己構建的一座微型宮殿,是其理想退休生活的具象化表達。倦勤齋的空間設計從大殿起始,逐漸過渡到更為私密的區域,屋頂呈現藍色,殿內寬敞明亮,真假門窗交錯排列,令人難辨虛實。室內的一面貼牆鏡子實則是一扇隱秘的門,開啟後可進入設有兩個寶座的小劇場,劇場內的壁畫描繪了籬笆、柵欄等元素,延伸至舞臺後方,營造出演員從畫中走出的奇幻視覺效果,充分展現了乾隆皇帝對藝術、文學、戲劇和音樂的融合運用,構建出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幻想空間。巫鴻教授認為,透過鏡子進入這一奇幻世界,不僅可以深入探究乾隆皇帝的個人想象與審美趣味,也為從更宏觀的視角討論全球藝術史的相關議題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切入點。

對談環節
在對談環節,封治國對巫鴻教授的講座進行了回應,提出《平安春信圖》可能描繪的是年輕與年老的乾隆皇帝,而非雍正與乾隆。他從五官細節和詩歌內容進行分析,認為畫風與西方繪畫傳統存在相似之處。封治國認為巫鴻教授的研究方法為重新理解藝術史提供了新的視角,強調應在原始環境和文化語境中審視壁畫與建築、空間、器物之間的關係,這一方法對油畫史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同時,他還提及乾隆、雍正皇帝在玻璃上作畫的習慣,以及這一現象與西方文化傳入之間的關聯。

講座現場 陸易/攝影
朱贏以一位讀者的身份分享了對巫鴻教授演講的感悟,並結合《紅樓夢》從物質史的角度探討了曹雪芹如何構建太虛幻境這一問題,同時提出了對乾隆皇帝在《平安春信圖》上題詩的個人理解。最後,朱贏向巫鴻教授提出了一個饒有趣味的問題,即在撰寫《物·畫·影》時是否隱藏了一些戲劇性的玄機,而巫鴻教授也就此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問答環節
在問答環節中,一位同學分享了自己在觀察繪畫時的新發現,並與巫鴻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巫鴻教授對其觀點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與鼓勵,同時提醒同學們在研究過程中不要急於得出結論,因為有時結論並非最為關鍵,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他人所忽視的細節才是難能可貴的能力。另有同學提出了關於養心殿和倦勤齋是否背離的問題,認為二者分別代表了政治性空間與藝術性空間,而巫鴻教授則認為這是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問題,並指出對於政治性的思考需要緊密結合具體的材料與歷史背景來進行審慎的審視。
 來 源 |藝術人文學院
 編 輯 |賈毓秀  戴佳傑
 責 編 |邱莉麗
 審 核 |徐   元  範白丁
相關推薦
《第一堂課》
巫鴻 著
活字文化 策劃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20年6月
享譽世界的中國藝術史家巫鴻,在美國名校講授中國藝術史各領域的第一堂課彙集,是中國藝術的入門級讀物。
《第一堂課》堪稱中國版的《藝術的故事》,它以深入淺出的講解,系統展示“中國美”的意蘊,帶你領略中國藝術的至高境界。
這是讓世界瞭解中國藝術的第一堂課,也是中國人走進自己偉大文明美的歷程的第一堂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