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加索、莫迪裡阿尼與現代藝術
📅
2024年9月27日-2025年2月9日
上海 東一美術館

19世紀末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影響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為藝術家的視角和創作理念帶來了變革。1908年,畢加索同好友喬治·布拉克開始嘗試從多個角度描繪世界,把風景畫、靜物畫和肖像轉化為幾何圖形,立體主義由此形成。

20世紀初的巴黎成為了先鋒藝術的發源地,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齊聚於此,形成了“巴黎畫派”這一獨特群體。22歲的莫迪裡阿尼從義大利來到巴黎,成為其中最具天賦和個性的一員。他的作品幾乎全部專注於人體肖像與裸體畫,他從古希臘羅馬文明、古埃及、義大利文藝復興、以及高棉雕塑、非洲藝術和現代繪畫中汲取靈感,力圖展現出一種理想化的人體形象。畢加索十分欣賞他的才華,還主動購買其作品,然而莫迪裡阿尼35歲便英年早逝。
本次展覽以畢加索和莫迪裡阿尼為代表,展出18位現代藝術家的61幅作品,從打破規則的立體主義到抒發自我的表現主義,透過4個板塊帶領觀者穿過現代藝術長達半個世紀的軌跡,探索先鋒藝術家們如何以個體思想突破時代侷限,以藝術創作擺脫形式的桎梏。

展覽一站式展出9件莫迪裡阿尼與5件畢加索真跡,是莫迪裡阿尼作品迄今為止國內最大規模呈現,其中不僅有極具代表性的裸女肖像《手持襯衫的坐姿裸女》,更有極為罕見的家庭肖像《母親》,是他以單人肖像畫為主的創作中為數不多的雙人肖像。除此之外還有畢加索的《戴帽子的女人》等代表傑作展出。
本次展出作品均來自法國里爾現代藝術博物館(LaM),該館建於1983年,主要專注於收藏、展示現代藝術、當代藝術和界外藝術(Outsider Art),目前館藏超過8500件作品,是歐洲北部最重要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之一。
第76回正倉院展
📅
2024年10月26日-2024年11月11日
日本 奈良國立博物館

在日本奈良,有個每年只在秋天開放一次的“寶庫”——正倉院。正倉院於1998年作為“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產”的一部分被認定為世界遺產。這裡的藏品多達9000多件,跨越千年歷史。正倉院展自1946年初次舉辦以來,今年將迎來第76次展覽。每年秋季的正倉院展都會為古都奈良增添一縷秋色,今年的正倉院展也將如期召開。
這次作為海報封面的,是一面黃金琉璃鈿背十二稜鏡,這是傳入正倉院所藏鏡子中唯一的銀錫合金鏡,紋飾面以金絲分隔,華麗非凡,也是日本現存琺琅製品中最古老和珍貴的一件。

北倉44 鹿草木夾纈屏風(上次參展年份 2013年)

中倉128 深綠琉璃魚形 淺綠琉璃魚形 碧琉璃魚形 黃琉璃魚形(上次參展年份 2003年)

南倉1 伎樂面 醉胡從(上次參展年份 1960年)
此次正倉院展將展出57件(組)寶物,其中有11件為首次展出。今年也將展出不同型別的展品,包括傢俱、服飾配件、佛器、古文書等,包括一件華麗的錦緞護肘枕”紫地鳳形錦御軾”(北倉47),“碧琉璃小尺”(中倉111),“深綠琉璃魚形”(中倉128)等聖武天皇御用品,以全面呈現正倉院藏品的魅力。
路易絲·布林喬亞作品展
📅
2024年09月25日-2025年01月19日
東京 森美術館

這是日本時隔27年來首次為法裔美國籍藝術家路易絲·布林喬亞舉辦大型回顧展。本次展覽將呈現布林喬亞不同時期的創作,涵蓋繪畫、版畫、素描、雕塑、裝置、手稿等類別,全面回顧並解讀她的創作生涯。
1911 年出生於巴黎的布林喬亞,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布林喬亞的藝術主要受到她童年經歷的複雜且有時是創傷性事件的啟發。 透過喚起記憶和情感,她將它們昇華為普遍的主題,表達希望與恐懼、焦慮與平靜、愧疚與救贖、緊張與釋放等矛盾的情感和心理狀態。 以性、性別和身體為主題的表演和雕塑在女性主義背景下也受到高度讚揚。

展覽的全名“路易絲·布林喬亞:我剛從地獄回來,我告訴你,這太棒了”(Louise Bourgeois:I have been to hell and back. And let me tell you, it was wonderful.)引自她後來的一件作品,這句話暗示了情緒的波動,同時也傳達出一種黑色幽默感。 路易絲·布林喬亞認為自己是逆境中倖存下來的倖存者,她的作品表達了強烈的生存意志。
本次展覽將首次在亞洲呈現布林喬亞1938年到1949年的繪畫作品,這些早期繪畫作品的重要性直到最近才得到關注,它們表明布林喬亞在這一階段確立了她在隨後幾十年中將繼續創作的形式和主題。此外,展覽還介紹了她代表性的“蜘蛛”系列作品,探討位於六本木之丘的大型蜘蛛雕塑“媽媽”(Maman)所傳達的母愛、治癒和記憶主題。
“絲綢之路”主題展
📅
2024年09月25日-2025年02月23日
倫敦 大英博物館

當人們想到絲綢之路時,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駱駝商隊穿越沙漠、商販在集市上交易絲綢和香料的畫面,然而現實卻遠不止如此。絲綢之路並非單一的貿易路線,而是由連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路線相互重疊形成,其範圍西至英國、東抵日本,北接斯堪的納維亞、南連馬達加斯加,猶如一張龐大的網路。

《使節、馬和駱駝》,中國,公元966年

玻璃角杯,義大利,公元550-600年

騎馬人物圖絲綢袖子補花殘片,埃及,約公元600-900年
本次展覽主要展出公元6世紀至10世紀來自絲綢之路沿線不同地區和文化的物品,從英國薩福克郡發現的印度石榴石到日本出土的伊朗玻璃,再到烏茲別克和塔吉克的鮮見文物,多方位揭示絲綢之路的廣泛影響。
觀眾將在展覽中認識多位與絲綢之路息息相關的人物,例如英國的香膏走私商、掌握養蠶秘訣的中國公主,瞭解當時各大洲區域連通性的巨大飛躍和普世宗教的興起,進而思考絲綢之路上流動的人員、貨物和思想對世界文化與歷史的塑造作用。
千秋佳人:故宮博物院藏曆代人物畫特展
📅
2024年08月30日-2024年10月31日
北京 故宮博物院

這是故宮博物院藏曆代人物畫特展最後一期,六朝的秀骨清像,盛唐的穠麗豐肥,再到宋元的斷言秀麗,明清的纖細嬌柔,古往今來各美其美的佳人,透過83件文物畫作亮相故宮博物院文化殿。唐代的《揮扇仕女圖》卷,東晉的《列女圖》卷,宋代的《洛神賦圖》卷等精品悉數展出,觀眾不僅可以欣賞到不同時代的美,還可以透過一幅幅仕女圖,感受歷史裡的煙火氣。



展覽分為兩個單元。“文字佳話”選取以歷史、傳說、文學和民俗文字為題材的繪畫,以展示那些具有傳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形象。“生活情態”選取表現女性日常生活及勞動的作品,分為宮廷歲時、桑織、嬰戲、奏樂及休憩五部分,藉以展示古代女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何以敦煌” 敦煌藝術大展
📅
2024年09月20日-2024年12月20日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

這是有史以來敦煌文化藝術在上海最全面、最多樣的展出,彙集敦煌研究院館藏展品共計168件套,多件重量級國寶文物是首次亮相上海。其中包括一二級珍貴文物和歷代專家的臨本,也有多個重要石窟的經典洞窟複製窟,觀眾可以沉浸式體驗敦煌文化的魅力。

展覽分為“絲路·敦煌”,“石窟·淨土”,“遇見·藏經洞”,“堅守·傳承”四個部分,深入淺出地介紹敦煌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敦煌遺產在20世紀以來的經歷和保護現狀。6件展品在上海首次展出,6座經典石窟複製窟,6件珍貴的“藏經洞遺書”原件及其複製品,666~
現代的回望:非洲藝術展
📅
2024年9月28日-2024年12月15日
北京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現代藝術家開始反思長期主導西方藝術的古希臘羅馬傳統以及文藝復興以來對寫實主義的追求。非洲藝術的獨特性吸引了現代藝術家重新思考藝術的本質,助力了現代藝術從傳統向創新的轉型。野獸派是最早受到非洲藝術影響的流派,馬蒂斯透過其大膽的色彩運用打破傳統美學。畢加索等人則將非洲藝術中常見的幾何化造型延伸至立體主義中。


本次展覽分“人與神:信仰與儀式”、“人與人:權力與情感”、“人與萬物:有靈的世界”、“美的形式:現代藝術的挪用”四個單元,共展出200件(套)作品,涵蓋面具、雕像、樂器等,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多彩的非洲藝術。
對話透納:崇高的迴響
📅
2024年10月01日-2025年05月10日
上海 浦東美術館

被譽為“光之畫家”的威廉·透納是19世紀英國最重要的風景畫家之一,擅長透過色彩和光線捕捉自然的動態和力量,以“朦朧”和“氤氳”的風格聞名。他14歲便正式被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錄取,26歲成為皇家藝術研究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士。
透納出生的1775年,英國正處於喬治亞時代,1851年去世時,已是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這一時期,西方世界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時代、滑鐵盧戰爭、大英帝國的擴張和美國革命;透納本人則經歷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政治和技術劇變,煤炭動力的蒸汽機改變了被鐵路連線在一起的鄉村交通和製造業,空氣中充滿了煤煙,這為透納提供了重要的視覺主題。

《藍色的瑞吉山,日出》,威廉·透納,1842年前,紙上水彩

《格勞賓登州的一次雪崩》,威廉·透納,1810年前,布面油畫

《威尼斯嘆息橋、總督宮及海關大樓:正在畫畫的卡納萊託》,威廉·透納,1833年前,木板油畫
透納喜歡描繪自然現象和自然災害:火災、沉船、陽光、風暴、大雨和霧霾,他為大海的能力所傾倒,雖然也描繪人物,但只是為了襯托不能為人們征服的大自然的崇高和狂野,所以在他的後期注重描畫水面的光線、天空和火焰,而逐漸放棄描畫實物和細部,為印象派的理論開闢了道路。
展覽按照創作主題劃分為8個單元,從英國本土風景、阿爾卑斯山的巍峨峰巒到威尼斯蜿蜒的水巷,從壯麗的風景畫到對光影和氛圍的探索,貫穿透納的創作生涯。


展覽還透過展出奧拉維爾·埃利亞松、馬克·羅斯科、凱蒂·帕特森、理查德·朗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與透納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生動揭示透納對後世藝術家的深遠影響,並以當代視角重新詮釋“崇高”美學的多元表達。
小國鉅製:西周早期噩侯四器
📅
2024年09月12日-2025年01月05日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本次展覽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隨州市博物館聯合策劃,呈現後者館藏以“神面四器”為核心的羊子山噩侯墓全部青銅器,結合部分葉家山曾侯墓出土青銅器,透過51件文物展示西周早期青銅藝術和技術。
噩國是商周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商代地處山西鄉寧一帶,西周早期遷封到隨州,靠近周王在漢水以東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之一曾國。與漢東諸國中最大的曾國相比,噩國不過是一“蕞爾小國”,然而羊子山噩侯墓卻出土了一批精美青銅器,對深入探究商周青銅器功用、生產及物質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羊子山噩侯墓出土青銅器中最值得關注的是4件“神面紋”青銅器,即“神面四器”,包括一對卣、一件尊和一件方罍。其主體紋飾是一張高浮雕的面孔,既有獸面紋特徵,又有類似人面的寫實,因此被學者們稱為“神面紋”。這4件器物上的“神面”眉眼彎彎,好似面帶笑意,加上罕見的藍色鏽,呈現出一派奇異獨特的文化面貌。
劉小東個展
📅
2024年09月06日-2024年10月20日
北京 誠品畫廊

有別於自80年代以來中國藝術家對意識形態的普遍追求和對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模仿風潮,劉小東的“寫實油畫”將中國藝術重新帶回現實。此次展覽共展出劉小東的三個系列作品,分別是他對東北老家、澳門賭場以及臺灣大甲媽祖繞境所進行的寫生創作。

劉小東,老兔子,2023,油彩/亞麻布,80 x 60 cm

劉小東,圓桌,2023,油彩/亞麻布,150 x 140 cm
劉小東出生於遼寧,近30年來他不斷巡走世界各地觀察與寫生,看見並描繪了各種真實而平凡的人物。他的作品樸實自然,強有力地洞察現實,展現出繪畫中最原初的生命力。
馬王堆漢代文化沉浸式數字大展
📅
2024年06月08日-2025年02月16日
湖南博物院一層特展一廳

2024年為馬王堆漢墓完成考古發掘五十週年。這個漢代墓葬的發現震驚了世界,展示了早期中國文明的絢爛文化與深邃思想,作為一個時光視窗,馬王堆漢墓承載著中國古代對宇宙、生命的宏大想象與藝術表達。

“生命藝術——馬王堆漢代文化沉浸式數字大展”由湖南博物院與中國數字圖書館聯合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CAMLab)汪悅進教授團隊推出。該展由時空、陰陽、生命三個板塊構成,在充分利用前沿學術研究成果及科技手段的基礎上,生動闡釋馬王堆漢墓的墓室構造、紛繁器物、文化理念及人文思想,巧妙呈現中國古代對宇宙、生命的宏大想象與藝術表達,為觀眾構築一場可知可感的“時空之旅”。
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展
📅
2024年07月19日-2025年08月17日
上海博物館

1922年,在帝王谷發現了男孩法老圖坦卡蒙幾乎完好無損的墓穴,激發了廣大公眾對神秘古埃及的興趣,越來越多的人湧向博物館。
本次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合作舉辦,是有史以來全球最大規模、亞洲最高等級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共呈現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時期的文物,透過“法老的國度”“薩卡拉的秘密”“圖坦卡蒙的世界”三個專題展開獨立敘事,揭秘古埃及文明面貌。

石灰岩彩繪碑,中王國(公元前2055-前1650年)

荷魯斯之眼,後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阿努比斯坐像,後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法老的國度”講述一部濃縮的古埃及文明通史,並選擇多件中國古代文物與之對比展陳,以示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共通性。“薩卡拉的秘密”聚焦2020年全球十大考古發現——薩卡拉出土的彩繪木棺、動物木乃伊及貓神廟遺址,首次系統公佈埃及考古隊最近十餘年來在該地區自主考古取得的重大發現。“圖坦卡蒙的世界”則以法老圖坦卡蒙為線索,探究其所處時代的社會變革與信仰轉變。
本次展覽中超過95%的文物為首次來到亞洲展出,重磅展品包括圖坦卡蒙、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鵰像,成套木乃伊棺,女王金飾以及薩卡拉地區新發現的彩繪木棺、動物木乃伊和雕像等。
“時間的容器”
📅
-2025年02月
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為慶祝中法建交60週年,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邀請了中國藝術家蔣瓊耳以藝術專案“時間的容器”邀請所有人從外到內體驗一場藝術與心靈的情感旅程,對視時光,走向新生。
“時間的容器”大型系列裝置藝術創作由“民胞物與”“祈起”“十二呼喚”“AI女書2024/勇敢”以及“內觀洞穴”五組作品組成。展覽從建築外立面開始呈現,這也是博物館首次將其歷史建築外立面交給藝術家作為布展的舞臺。在AI人工智慧的輔助下,藝術家在在這座歷史建築的外立面創作了代表著她心中21世紀世界公民價值觀精神的十二神獸,它們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博物館的頂部和歷史建築外立面的洞窟中,彷彿安住在我們當下時間的洞穴,向眾人呼喚。


“AI女書2024/勇敢”是獻給女性的,藝術家邀請了60位女性,一起探討如何定義當下女性的勇敢。她使用起源於19世紀中國江永縣的“女書”,世界上唯一一套女性創作和使用的書寫系統,在人工智慧的輔助下,用金屬刺繡重新創作了21世紀女性的新密碼。最後,在“內觀洞穴”,與時間共舞,與自己對話。
能量轉換
📅
2024年10月10日-2025年02月28日
上海 藝倉美術館

1988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和她的長期合作伙伴烏雷一起走過了整個中國長城。在三個月的時間裡,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各自穿越了大約2000公里的險峻地形,走過了各種各樣的景觀,為他們的關係畫上了一個悽美而詩意的句號。


闊別32年後,這位藝術傳奇、行為藝術巨匠瑪重返中國。這是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在中國首個大型的美術館個展,涵蓋藝倉美術館三層展廳,展示超過150件作品。

阿布拉莫維奇力作“須臾之物”,精妙融合中醫傳統智慧與現代藝術精髓。以石英、紫水晶、銅、鐵等多種材質,帶來獨特的身心療愈體驗。正如阿布拉莫維奇所言:“這些物品只有在被賦予某種能量時才會顯得有意義。”
這些“須臾之物”將帶領觀眾進入深層次的能量轉換體驗,為觀眾提供了與自我對話的深度旅程。
詩人與戀人:梵高作品展
📅
2024年9月14日 -2025年01月19日
英國國家美術館

為慶祝英國國家美術館成立200週年,以及梵高《向日葵》加入館藏100週年,倫敦國家美術館正在舉辦英國自201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梵高特展,展出超過50件來自世界各地公共機構和私人收藏的油畫和素描作品。
重點展品包括法國奧賽博物館藏《羅訥河上的星夜》、荷蘭梵高博物館藏《黃房子》、英國國家美術館藏《向日葵》和《梵高的椅子》等。


展覽主要關注1888年至1890年梵高在法國南部阿爾勒鎮和聖雷米鎮居住時的繪畫創作。這是梵高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時期之一,他在多位詩人、作家和藝術創作者的啟發下迎來創作風格上的轉變,嘗試在風景畫中加入浪漫的愛情元素,展現充滿詩意的想象力。
展覽將採用“詩人”和“戀人”作為雙重主題,帶領觀眾近距離觀察梵高作品中隨風搖曳的柏樹、舒捲的雲層以及星空下漫步的情侶,感受其作品中的敘事感。
蒂姆·伯頓異想世界
📅
2024年10月25日 – 2025年4月21日
倫敦設計博物館

好萊塢鬼才導演蒂姆·伯頓(Tim Burton)以怪誕黑暗的哥特風格聞名,代表作包括《查理與巧克力工廠》《剪刀手愛德華》《殭屍新娘》《愛麗絲夢遊仙境》等。
這是“蒂姆·伯頓的異想世界”長達十年世界巡迴展覽的最後一站,也是在英國境內的唯一一站,共展出超過500件素描、繪畫、照片、故事板、動態影像、雕塑裝置、佈景和服裝設計作品。

展覽將邀請觀眾走進蒂姆·伯頓的異想世界,重點關注他筆下的人物、世界觀以及反覆出現的視覺主題和圖案,探索其獨特的設計美學以及他與其他設計師的重要合作。展覽將全面介紹他作為插畫師、畫家、攝影師、作家的廣泛創作,以及超越媒介和形式的藝術視野。
英國制帽匠 Stephen Johns, 藝術家的帽子
📅
2024年10月19日 – 2025年3月16日
巴黎時裝博物館

Stephen Johns 被時尚界和名流譽為當代最重要的制帽匠之一。他1957年出生於英國,1980年創辦個人第一家制帽沙龍,成為倫敦 The Blitz 俱樂部——新浪漫主義亞文化運動搖籃——的贊助人,後與 Christian Dior、Jean Paul Gaultier 等高定品牌長期合作。


巴黎時裝博物館即將舉辦英國制帽匠 Stephen Johns 作品展,展出1980年代以來近400件設計作品。這是建館40年以來,該館首次舉辦單一配飾特展。
展覽將關注 Stephen Johns 與法國文化、巴黎以及巴黎時裝的聯絡,探索法國文化、巴黎意象、巴黎女性形象和法國時裝大師如何影響和改變他的創作視角和過程。
中華文明溯源展
📅
2024年09月25日 – 2025年02月07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亦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且以國家形態連續發展至今的文明。
這是近年來最全面介紹中華文明起源的展覽之一,彙集了北京、甘肅、遼寧、安徽、浙江、山東、湖北、山西、陝西、河南、香港等多個省市共14家文博機構的約110件文物。展覽將追溯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包容性及統一性發展特徵。
展品涵蓋陶器、玉器、石雕、骨器、青銅器等型別,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夏代。大部分文物是首次在香港展出,重點展品包括紅山文化勾雲形玉牌飾、良渚文化玉琮、大汶口文化蟬形指環、後石家河文化玉虎、二里頭文化青銅斝等16件國家一級文物。
鄔達克密碼
📅
2024年10月01日-2025年01月08日
上海外灘源真光、廣學姊妹大樓

“鄔達克密碼”聚焦於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László Hudec)的傳奇人生和傑出建築成就。他是20世紀初上海建築風格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參與了眾多著名建築的設計,包括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和武康大樓等。這些建築以融合中西方文化為特色,既具有現代主義的簡潔線條,又融入了東方元素,成為上海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展覽透過豐富的檔案資料、建築模型、手稿和多媒體互動展示,揭開了鄔達克複雜多樣的設計語言背後的秘密。觀眾將有機會近距離感受他在建築美學、功能性與創新技術上的探索,以及他對上海這座國際都市建築風貌的深遠影響。同時,展覽還特別呈現了鄔達克如何在動盪的歷史背景下,將個人的建築理念與時代需求相結合,創造出既實用又充滿藝術性的作品。
“鄔達克密碼”不僅是一次對建築史的回顧,更是對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的生動詮釋,為今天的建築愛好者和城市研究者提供了全新視角。
繪動世界:上海美術電影的時代記憶與當代迴響
📅
2024年05月22日-2024年11月24日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作為中國動畫的搖籃,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創作了大量經典動畫作品,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葫蘆兄弟》等,這些作品以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精湛的手工藝美學,深深影響了幾代觀眾,併成為中國文化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展覽透過珍貴的手稿、影像資料、動畫模型及創作工具,重現了這些經典動畫的誕生過程,揭示了背後創作者的藝術匠心與時代情懷。同時,展覽還透過多媒體互動體驗,將這些歷史經典與當代藝術相結合,探索上海美術電影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意義與文化迴響。透過對比傳統手繪動畫與現代數字技術,觀眾不僅可以感受到中國動畫藝術的歷史脈絡,也能體驗到其在當代的創新發展。
“繪動世界”展覽為觀眾提供了一次深入瞭解中國動畫藝術的機會,喚起人們對這些經典作品的懷舊情感,並激發對未來動畫藝術發展的無限期待。
未來生命檔案
📅
2024年09月28日-2025年02月16日
上海 昊美術館

“未來生命檔案”探討了在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未來人類生命、記憶與身份的多樣可能性。展覽以生物技術、人工智慧、數字存檔等前沿領域為核心,結合藝術家、科學家與未來學者的創作與研究,呈現了關於人類如何透過科技延續生命、儲存記憶、甚至重塑身份的全新思考。



展覽透過互動裝置、虛擬現實、影像作品及資料視覺化,帶領觀眾進入一個由科技驅動的未來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生命不僅僅侷限於有機體,記憶可以被儲存、編輯和共享,身份則可以是動態的、流動的。每個觀眾都將透過這些沉浸式體驗,重新審視自我、生命的邊界以及科技對人類未來的深遠影響。
“未來生命檔案”不僅是一場關於未來的想象,更是一場關於人類與科技關係的深度討論。展覽激發了人們對生命形式與身份認同的思考,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前瞻性的視角,去理解在科技進步下,我們的生活和存在方式將如何被重新定義。
艾爾·阿納祖:紅月之後
📅
2024年09月30日-2025年10月07日
上海 浦東美術館

“艾爾·阿納祖:紅月之後”是泰特現代美術館“現代委託”專案,2024年4月剛在渦輪大廳落下帷幕,便來到了上海。
展覽聚焦當代非洲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艾爾·阿納祖(El Anatsui)的最新創作,展現其標誌性的金屬雕塑及裝置藝術。這位來自迦納的藝術家以回收材料為媒介,將金屬瓶蓋、廢棄物和工業材料編織成宏大而富有質感的藝術作品,反映了全球化、環境問題和非洲歷史文化的交織。

展覽以“紅月之後”為主題,寓意著人類在經歷重大變革和挑戰之後的重新審視與思考。阿納祖透過複雜的手工編織工藝,將廢棄材料轉化為巨幅藝術裝置,這些作品不僅體現了其對物質與形式的深入探索,也象徵著生命的迴圈、毀滅與重生。作品中的細膩結構和靈動的形態引發觀眾對自然、文化及歷史的思考,傳遞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共鳴。
展覽空間中,觀眾將沉浸於阿納祖的壯觀作品之中,感受他對當代社會與環境問題的深刻關注。“紅月之後”不僅是一次視覺盛宴,更是一場關於可持續性、全球身份認同和歷史記憶的對話,激發觀眾對人類未來的反思。
山河與共——遼金歷史文化主題文物展
📅
2024年09月29日-2025年01月28日
遼寧省博物館

本次展覽彙集遼寧省內外30家文博單位的454件(套)文物,涵蓋醫巫閭山遼代帝陵遺址群、遼上京城、遼祖陵、陳國公主墓、大營子附馬墓、金中都皇陵、長白山神廟遺址等重要遼金墓葬、遺址出土文物,以主題文物展的形式全面解讀遼金歷史文化。
展覽分四個部分集中展現遼金文化起源、吸納、發展、融合的過程,實證中國歷史上多民族的共同繁榮與發展,貫穿繼承吸納、共存發展、融聚統一的價值追求。

《山弈候約圖》,遼代,遼寧省博物館藏
這是遼寧省內首個遼金歷史文化主題文物展,也是遼博史上展出遼金文物最多的展覽。遼博館藏遼青瓷飛魚形水盂、金白釉黑花葫蘆形倒流壺、金楊微《二駿圖》以及國內僅存的兩幅遼代墓葬出土絹畫《山弈候約圖》《竹雀雙兔圖》均將展出,同時朝陽市北塔博物館藏遼波斯玻璃瓶,山西博物院藏金代二十四孝故事陶塑,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契丹馬具等文物亦有亮相。

《瑞鶴圖》,趙佶,宋代,遼寧省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遼博的代表性藏品之一、宋徽宗親筆畫作《瑞鶴圖》也將在展覽中亮相。這幅絹本設色畫描繪了鶴群盤旋於宮殿之上的壯觀景象,繪畫技法精妙,圖中群鶴如雲似霧,姿態百變,各具特色。
文明的源起:早期中華文明探尋大展
📅
2024年10月01日-2025年03月31日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覽涵蓋了十三個文化遺址的主要考古發現,以點帶面,勾勒出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的關鍵階段,旨在呈現一個神秘、瑰麗的早期中國。透過文物與展品,並輔以雕塑裝置、新媒體藝術、AI互動等多種沉浸式場景體驗,帶觀眾一站式穿越仰韶、紅山、良渚、二里頭、殷墟、三星堆等十三個文化遺址。


作為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文明系列大展”之一,“文明的源起:早期中華文明探尋大展”全景呈現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以及重要成就。
宇宙迴音
📅
2024年09月28日-2025年02月16日
成都A4美術館

“線,如同人與人的關係。它們被切斷、纏繞、再連線,如同鏡子般反映出建立的關係”。日本當代藝術家鹽田千春從2002年開始用“線”創作大型裝置,黑色的線代表夜空、宇宙,白色的線代表純潔、純粹和重生,紅色的線代表血液,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連線。透過“線”在空間中的穿梭、交織,觀眾被真切地“包裹”在作品中。


本次展覽集中呈現藝術家的3件大型裝置作品和超過20件首次在中國展出的繪畫和小型雕塑以及近年採訪影像,藝術家以她的敏銳性在風暴中構築寂靜,喚起地方與人們內心宇宙之間的共鳴。

現場展出的3件大型裝置作品分別是《猶在窗中》《交織的網》《你在祈願什麼?》,藝術家以紅、黑、白為主色調,將舊窗、小草、泥土、寫滿願望的A4紙等媒介以線連線,邀請觀者穿梭走進“另一個星球”(Another Planet)。
“Don't go to a museum with a destination. Museums are wormholes to other worlds. They are ecstasy machines.” ― Jerry Saltz
良倉今日好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