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級景區全免票,多城市2h可達,90%的人聽過沒去過的小眾古城,藏著「國寶級」的巔峰藝術,不輸龍門和雲岡!

“睡了個雞窩頭,被拉去講解,才知道是給周濤講,還有全程跟拍“,打工人天塌了!

來自@邯鄲文旅

近日,主持人周濤在邯鄲參加活動,身邊頂著“雞窩頭”講解的工作人員爆火,網友笑稱其為”雞窩頭“女士,原因在於其在社交賬號分享的日常都很漂亮,卻頂著雞窩頭出現在了大場面,可謂精緻了364天,最後一天塌房了

來自@邯鄲文旅

當天”雞窩頭“女士,就霸佔多個平臺熱榜第一!而邯鄲文旅,也迅速出手,為遊客送了一份大禮:1月6日至1月12日,包括媧皇宮、太行五指山、朝陽溝等在內的16家A級旅遊景區,免門票一週

來自@邯鄲文旅

這下,不僅講解員小姐姐“火”了邯鄲的寶藏也藏不住了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山鬼謠

邯鄲,一座有3100年的建城史,三千年來從未更名的城市,戰國時期作為趙國都城達158年;西漢時,為趙國藩國)王都。
魏晉南北朝時期,邯鄲南部的鄴城(今臨漳縣境內)先後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國都;五代時期,邯鄲東部的大名初為後唐國都,後為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陪都。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飛行中的小a

如此厚重的歷史,給邯鄲留下無數輝煌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胡服騎射、紙上談兵……據說,中國有1500多個成語都出自這裡被譽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都”,而那些歷史上化作煙塵的故事,也在成語中得以傳承。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山鬼謠

和很多古都,需靠想象才能感知不同,邯鄲,保留了看得見摸得著的中國藝術巔峰!
作為東魏、北齊國都,皇家在這裡大力修建石窟,雕刻佛像,留下了精美絕倫的皇家石窟群

小覃一一旅行日記

皇家對佛教的推崇,讓邯鄲成為香火鼎盛的佛教樂土,這裡出土的造像不僅數量多,雕刻精美,還形成了獨特的“鄴城造像”模式代表了佛造像藝術的巔峰。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鑫言鑫境

北齊皇家也多葬於此,其墓葬中出土的精美壁畫和陶俑無一不讓人驚歎於北朝審美之高階,怪不得陳丹青在探訪了北朝的壁畫墓之後,會在《線條的盛宴》直呼:“北朝匠人振臂高呼,還有我啊還有我!”
邯鄲,又是磁州窯的發源地,磁州窯是中國製瓷工藝的珍品,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鑫言鑫境

作為典型北方城市,邯鄲在美景上或許略有欠缺,但其藝術成就之高,幾乎無可匹敵,遊覽邯鄲,便是與歷史與藝術,再次重逢、相會,絕不會讓你的眼睛吃虧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鑫言鑫境

用邯鄲敘事,穿越千年前
市區推薦去哪裡
叢臺公園
叢臺公園,位於邯鄲市中心,是邯鄲建設最早,規模頗大,武靈叢臺為中心的歷史文化公園。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飛行中的小a

叢臺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為趙武靈王觀看歌舞、檢閱兵馬操練之地,故名“武靈叢臺”。
武靈叢臺不僅是當時趙國國力強盛的標誌,趙國曆史的見證,也是古城邯鄲的象徵。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想想冬至

沿著中華大街步入叢臺公園,迎面而立的是一組高約11米的工農兵塑像。塑像後是筆直的公園大道,中間為如茵的草叢和剪裁整齊的灌木,兩側為蒼勁挺拔的雪松,一直向西延伸到叢臺下的環城湖,沿主路行走可以依次到達古叢臺、望諸榭、七賢祠、邯鄲碑林等古蹟。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山鬼謠

登上叢臺極目遠眺,可看到西邊的太行山和西南趙國都城遺址,西北是趙國的鑄箭爐、梳妝樓和插箭嶺遺址。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山鬼謠

邯鄲市博物館
邯鄲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北省三座國家一級博物館之一,館藏文物近萬件。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飛行中的小a

博物館共七層,有《磁山文化》趙國兩漢時期的《趙文化》《中國磁州窯瓷器陳列》《中國曆代錢幣陳列》《邯鄲古代石刻藝術》等五大常設展。鎮館之寶為:青銅馬、金銀塗乘輿大爵酒樽
最推薦看三層的常設展《“甘丹”風華》及四層的《邯鄲古代石刻藝術》和《中國磁州窯瓷器陳列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山鬼謠

《“甘丹”風華》分為4個展廳、9個單元,布展整整一層。從磁山之光、胡服騎射至建安風骨,看邯鄲歷史文化變遷
作為中國城市建築典範,邯鄲鄴城的城市佈局理念,深刻影響到後來的長安、洛陽和北京。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山鬼謠

《邯鄲古代石刻藝術》則展示了鄴城不同朝代的佛教造像北魏“渾厚沉著”,東魏“秀骨清像”,北齊“面相豐頤、曹衣出水”,各有特色。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山鬼謠

4層左側是《中國磁州窯瓷器陳列磁州窯作為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有獨特白色瓷器。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鑫言鑫境

廣府古城
永年廣府古城位於邯鄲市東北約25公里永年區廣府鎮,又稱廣平府城,始築於隋末,經元明增修而成規模,是我國平原地區城牆、護城河儲存較好的一座明清時期的古城。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飛行中的小a

永年城城牆雄偉堅固,城河寬廣,周圍環水,自古以來就有“北國小江南”之美稱。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飛行中的小a

古城內外景點及遺存眾多,包括武禹襄故居、武汝清故居、弘濟橋、武家大院、甘露寺、廣府博物館等,其中“廣平府署”最值得一看。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山鬼謠

不過,和景點相比,還是當地人文風情更吸引人。時至今日,古城內依然有很多當地人沒有搬離,在這裡生活,民風淳樸,悠然自在。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山鬼謠

禽獸王朝,締造的高階審美
峰峰礦區-響堂山石窟
北齊崇尚佛教,邯鄲是北齊名義上的都城,皇室在此留下了精美的石窟藝術。響堂山石窟,是北齊的精華所在。這個時期的佛像藝術經歷了北魏到隋唐之間的過渡,在古代石窟藝術向唐代寫實風格演變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喜甜

響堂山石窟位於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分南北兩處,相距約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們談笑、拂袖、走動均能發出鏗鏘的回聲,故名響堂山石窟。現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餘龕,大小造像5000餘尊,還有大量刻經、題記等。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喜甜

北響堂山石窟
北響堂山石窟由北齊文宣帝高洋主持開鑿,中國三大皇家石窟之一,也被認為是繼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之後的“中國第五大石窟”。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喜甜

北響堂景區由數字博物館、常樂寺、石窟組成,數字博物館展示了石窟造像歷史發展、出土文物還用數字化還原了被破壞文物。建議先參觀這裡,瞭解相關的文化背景,也能看到模擬原本石窟本來面貌的樣子。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山鬼謠

常樂寺位於北響堂山腳下,始建於北齊,曾興盛一時,如今雖只剩下無頭的三世佛遺址(國家地理封面拍攝地點)和大雄寶殿遺址,但仍可從其中窺見昔日的繁華。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龐尼西

山上現存石窟9洞,最主要的是大佛洞(北洞)、釋迦洞(中洞)、刻經洞(南洞)三座大窟
其中大佛洞是響堂山開鑿最早、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的洞窟。也是傳說中的高歡墓室(因中心塔柱頂端有一空著的洞穴,猜測曾為高歡墓室)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LuC Photo

中心塔柱式的石窟,塔柱南北西三面開龕,每龕均為一佛兩菩薩,佛像背光,飾有忍冬、火焰、游龍等雕刻,並施以彩繪,異常精美。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不想上班的小姑涼

窟壁四面也有開龕,均供奉一佛,佛龕上方石壁,均裝飾有寶相花浮雕,為響堂山獨有。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LuC Photo

還有碩大的忍冬紋飾門拱圖案、整壁的摩尼寶珠火焰序列、以及角角落落的畏獸浮雕,無不彰顯著北朝晚期石雕刻藝術的登峰造極。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喜甜

釋迦洞(中洞)也是中心塔柱廟窟形制且還留有前廊。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茱妮Julie

方柱正中開大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外間兩側大龕內各雕菩薩、力士像。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覃一一旅行日記

這裡可以看到北齊佛像從略顯僵硬的北魏造像風格慢慢到圓潤流暢自然的隋唐風格的演變。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茱妮Julie

刻經洞為三壁二龕式龕,頂部為浮雕蓮花藻井。北齊晉昌郡開國公唐邕在這裡書寫了《維摩詰經》等四部刻經,開創了中國在石壁上大規模鐫刻佛經的先河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酸澀小檸檬

PS:因為滅佛和盜賣,讓這裡的佛首全部流落海外,無一留存,現在能看到的都是後補上去的。
南響堂山石窟
距離北響堂山約十五公里的南響堂山石窟(臨水鎮紙坊村西北),相較於前者,開鑿時間略晚,據說是北齊權臣向皇上“獻媚”所建,因而規模形制都略小一些,石窟內部的偷盜、盜掘的情況更為嚴重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lilylilylily

這裡現存大小石窟7座,分上下兩層,上層5座,下層2座,自下而上為華嚴洞、般若洞、空洞、阿彌陀洞、釋加洞、力士洞和千佛洞。以華嚴洞和千佛洞最為精華。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AllenL艾倫倫

其中華嚴洞規模最大,高約4.9米,寬和深各約6.3米,內刻《大方廣佛華嚴經》,故稱華嚴洞。窟內南壁正中上部有阿彌陀佛淨土圖故事的大型浮雕,南面中心柱上部有釋迦說法圖和佛本生故事浮雕。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鑫言鑫境

位於上層的千佛洞,小巧玲瓏,儲存較好。窟頂外壁上方雕覆缽塔,塔端雕捲雲狀山花蕉葉,中雕展翅欲飛的金翅烏,缽頂雕寶珠,兩側各雕八角形寶珠頂柱。
窟內三面寶壇上各龕均雕一佛兩弟子兩菩薩,正面龕本尊為釋迦佛。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AllenL艾倫倫

洞壁廣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AllenL艾倫倫

窟頂微隆,中央雕蓮花,周雕8身飛天,兩兩相對,形成各組對稱的輕歌曼舞的神仙極樂世界,精美絕倫。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鑫言鑫境

水浴式石窟(小響堂)
除南北響堂山石窟之外,附近還有一處水峪寺石窟,這裡通常被叫做“小響堂山石窟”,是北齊時代當時民間集資開鑿。

自馬蜂窩用戶@lilylilylily

石窟開在水峪寺西側的低矮斷崖上,分東西兩窟西窟仿照北響堂山樣式,也為中心柱窟,但是體積小很多。外部立面上有覆缽頂輪廓和明窗的痕跡,頂端還有摩尼寶珠。

自馬蜂窩用戶@lilylilylily

東窟開鑿年代的更晚一些,窟內有三壁造像,其雕刻技法和人物面部表情也同樣非常生動,值得一看。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lilylilylily

為「鄴城模式」走一趟
臨漳
鄴城考古博物館
鄴城考古博物館,原名為“佛造像博物館”,是國內首座以佛造像為專題的博物館。其展出的文物多數來自2012年我國考古隊在鄴城遺址北吳莊出土中發現的佛造像埋藏坑。

自馬蜂窩使用者@喜甜

這些佛像質地大多數為漢白玉造像,坐相莊嚴,或沉思、或微笑、或嚴肅、或憤怒,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自馬蜂窩使用者@喜甜

“曹衣出水”和“龍樹背龕〞是造像的兩大特點,"曹衣出水”指衣服緊貼在身上,如同剛從水中出來,人體美感尤為突出,是早期造像共有的特點。

自馬蜂窩使用者@喜甜

“龍樹背龕〞則是經典的“鄴城樣式”,指以菩提樹為背屏,以鏤孔透雕的技術,雕刻中國式的龍纏繞在樹幹上,為北齊開創的造像新樣式。

自馬蜂窩使用者@喜甜

鄴城博物館
鄴城博物館,則更側重於鄴城作為都城的歷史。按時代順序分別介紹曹魏、十六國、北朝時期的鄴城風華。整體面積不大,分為兩層、六個展廳,最特別的是大廳的“大沙盤”,恢復了鄴城全貌。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展出了曹魏時期青石螭首,出土於銅雀臺,是鄴城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目前僅見的曹魏鄴城建立銅雀三臺時期的遺物。另外,如果沒時間去鄴城考古博物館,可以來這裡看北吳莊出土的佛造像,一睹鄴城佛造像的風采。
看懂北朝只需一座博物館
磁縣
北朝考古博物館
北朝考古博物館,展出了幾十年來考古隊在磁縣北朝墓群的考古發現,我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之一,主要館藏為茹茹公主墓(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的兒媳婦)和灣漳壁畫墓文物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王小盤兒愛旅遊

其中,茹茹公主墓的兩枚拜占庭金幣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同時期出土的胡人俑、駱駝等,與之共同成為了1500多年前民族文化融合的北朝歲月的重要見證。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茱妮Julie

茹茹,即柔然公主五歲時,即和親遠嫁給高歡第九子高湛,死時年僅十三歲。高歡將其厚葬,所以後世出土的墓葬壁畫、隨葬品也十分可觀。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王小盤兒愛旅遊

另外,特別展廳主要展示的是灣漳北朝大型壁畫墓復原,按1:1的比例設計,僅墓道兩壁壁畫就有320平方米。
完整清晰的壁畫,顯示了北朝晚期繪畫的高超水平和巨大成就。經考證,基本可以確定這座墓屬於北齊皇帝高洋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五兒闖江湖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