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40多年,我國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改革開放,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創造出無愧於中華民族幾千年輝煌歷史的發展成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註重系統整合,更加註重突出重點,更加註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當前,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必須把改革向更深層次推進。
深層次改革是進入“深水區”的改革,是觸動利益的改革。深層次改革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改革從增量改革進入了存量改革階段,二是改革獲益者面臨改革衝擊,三是原有既得利益者更加頑固。
總的來說,改革越往縱深發展,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後的問題越交織疊加、錯綜複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改革的確已經處於不進則退、背水一戰的攻堅階段。如果沒有壯士斷腕的政治勇氣,改革就很難進一步推進。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
當前,我國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已經基本確立,但市場化導向的改革並沒有真正完成,很多地方還不到位。政府部門對微觀經濟活動的過度干預仍然較多,行政性審批方式在資源配置方面還佔重要地位,法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等重要環節與預期的改革目標依然有較遠的距離。
打贏這場攻堅戰,要真刀真槍地改,較真碰硬地改,直面問題地改,破舊立新地改,解決一批過去一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好的歷史遺留問題。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打破思想障礙、利益壁壘,堅定信心,鼓足勇氣,把市場化改革進行到底。

當前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挑戰
改革越深,阻力越大,隨著改革向深推進,觸及利益核心,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弊端和既得利益障礙就會越發凸顯,各種矛盾交織疊加的狀況也就更為複雜。
從目前改革的實際情況看,政府與市場關係的處理,關鍵在於部門利益以及權責關係的妥善處理。改革既要突破部門利益的掣肘,又要依靠部門來推動。如何讓部門站在全域性角度來制訂改革方案,推動改革落地,這是改革方案制訂時與改革方案落實中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現在面對的情況是:一些部門各自為政,缺乏主動性,存在利益驅動傾向——凡是能夠擴權增利的,積極性就高,一旦自己的“乳酪”被動,就固步不前;有的將改革工作標籤化,以一般性部署、常規性工作代替改革,有實質性突破的、真正觸及體制機制改革的內容相對較少,存在著做表面文章的傾向。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推進改革,考驗著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氣。比如,在簡政放權方面,有的部門仍“迷戀審批”,不僅放權力度有限,“雷聲大,雨點小”,對核心權力也仍想抱著不放,有的虛放實不放,有的明放暗不放,有的前放後不放,有的上放下不放,不僅如此,有的部門還試圖把改革作為新的審批事項。
比如,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中央對戶籍制度改革做了系列部署。應該說,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貫徹落實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如各地的工作開展不平衡,中西部出臺政策比較快,東部和大城市比較慢;有的地方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尚不明確,有的地方存在觀望心態,下面最關心的核心政策、配套措施沒有出臺,主要是“兩掛鉤、一脫鉤”。
“兩掛鉤”是指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掛鉤的轉移支付政策,以及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掛鉤的建設用地政策。“一脫鉤”就是落戶本身要與農村的“三權”脫鉤,消除進城務工人員特別是年輕人進城的後顧之憂。
核心的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是涉及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改革,戶籍制度改革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必須有許多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基礎條件,包括財稅改革和社保體制改革,沒有財稅體制的改革,流動人口的異地落戶就會遇到一般性轉移支付的障礙,財政困難的地方希望人多多轉出去,富裕的地方不願放鬆落戶條件,在一般性轉移支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條件尚不具備的前提下,要實現落戶自由,真正破除戶籍制度改革的障礙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同樣,沒有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各地之間社保制度的差距也不利於戶籍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實。進城落戶農業轉移人口要與現有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待遇,如果沒有相應的配套,改革是很困難的。在一定程度上,簡單地進行城鄉戶口統一登記,取消城鄉戶口差別,但相關利益沒有解決,是很難有實際效果的。
正是上述因素導致當前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面臨著一些問題:一些體制機制方面的難題開始顯現,城鎮居民對平等接納農業轉移人口有顧慮。要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必須進一步消除城鄉在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差距,儘快落實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相掛鉤的機制,加緊清理、剝離、修改與戶籍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快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
從目前來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透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確定的336項改革中,有些改革在面上很難一下推開,需要進行試點探索,這是必要的。
從近年來的改革實踐看,有的工作存在著試點過多的問題,凡是改革都想搞試點,但不清楚為什麼試,目的性也不是很明確;有的試點沒有期限;有的認為試點就是改革,以試點來代替改革的情況仍然存在。如何防止以試點來代替改革、沖淡改革、拖延改革、肢解改革、一項改革舉措分解為多個試點,使得改革的整體性、頂層性、系統性都受到影響?
有的試點搞成“盆景”式,沒有轉化為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有些試點確實存在部門間爭權爭利的問題;試點的泛化、形式化、長期化、利益化都將降低改革的效果,拖延改革的進展,這是當前改革面臨的一個現實挑戰。
隨著大量改革方案的出臺,改革落實的任務越來越重,督察落實的任務越來越重。中央改革辦前些年專門成立了督察局,專司改革方案督察之責,對重點改革任務落實情況進行檢查,推動已經出臺的改革方案儘快落地,推動改革取得預期成效。
但一個時期,改革“空轉”問題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我們經常講,“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在頂層設計檔案頻頻出臺之後,地方究竟能落實幾分?一些地方只是將上級檔案中的主語更換成“本地”“我市”,以檔案落實檔案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改革程序中,對改革所面臨的不確定性、落實難度的預估不足,而且對背後深層次矛盾研究不透,很多檔案講了要改什麼、改成什麼,但對於怎麼改、關鍵矛盾如何解決卻避而不談,這些都是導致改革常常成為一紙“空頭支票”的重要因素。
類似的問題在財稅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改革等領域屢見不鮮。長期以來,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的痛點,但銀行往往出於對資金流轉的安全性以及成本、回報等方面的考量,更願意放款給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普遍“惜貸”。國家頻頻出臺政策和意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但效果並不理想。

深層次改革的使命
當前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啟新徵程,改革開放站在新起點、進入新階段,改革開放面臨新形勢、新使命。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改革紅利已有效釋放,投資、出口等傳統增長動力源逐步減弱,傳統發展模式難以持續,國內迴圈還存在不少堵點卡點,國際迴圈質量有待提高。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後,創新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制度環境尤為迫切。
未來一個時期,我們面臨的局面可能是,不深化改革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不深化改革就難以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深化改革就難以保持社會長期繁榮穩定。無論是高質量發展,還是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都必須透過改革來實現。
所以,必須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突破各種利益藩籬,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提高各種資源市場化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暢通國內經濟迴圈;必須向擴大開放要壓力,以開放倒逼改革,促發展、促創新,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製度支撐。
擴大內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掌握髮展主動權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擴大內需還面臨不少體制機制堵點、障礙,民間投資預期不穩、活力不足,在市場準入、招投標等方面面臨不平等對待和隱性制度壁壘,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差距較大,民生保障不足,制約居民消費能力,一些行政性管制措施限制多樣化、多層次消費需求。
必須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健全擴大內需的長效制度安排,有效釋放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暢通國民經濟迴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製度支撐。
近年來,我國金融風險頻發,根本原因就是我國的金融結構、市場體系、微觀治理等不適應性問題突出,大中小金融機構合理分工的金融機構體系還不健全,金融機構內部有效激勵約束體制機制沒有建立起來。所以,要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標本兼治,有效防範金融風險,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與此同時,社會領域風險隱患不容忽視,特別是我國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規範。與西方發達國家貧富分化不同,我國收入差距擴大主要還是市場化改革不到位、初次分配不合理導致的,同時與再分配機制不健全、法制建設不完善也密切相關。
經濟社會執行中所蘊含的這些風險,伴隨著經濟下行就會“水落石出”。可以說,這些風險必須透過深化相關改革,從體制機制上化解,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提供製度保障。
創新是經濟持續增長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目前,我國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科技和經濟“兩張皮”,成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面對大國競爭加劇的局面,我們唯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把外部壓力轉化為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大動力,健全各方面靈活高效、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增強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才能在大國競爭中掌握主動權,立於不敗之地。
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針對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問題,深化教育體制、科技體制和人才發展體制改革,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提供製度支撐。


《深層次改革》
尹豔林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5年7月
作者簡介
尹豔林,經濟學博士,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現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曾任中央財經委員會(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199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國家計委)、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工作。
長期致力於宏觀經濟政策、經濟體制改革研究,以問題導向與實踐性見長,涉及宏觀調控、收入分配、金融創新發展、金融強國建設、資本市場改革等核心議題。曾深度參與國家重大政策和戰略研究,在政策界與學術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著有《從治理通貨膨脹到防止通貨緊縮》《中國宏觀收入分配問題研究》《匯率:多軌合併與適度管制》等圖書。
內容簡介
目錄(向上滑動閱覽)

贈閱福利

參照本書簡介和目錄,您對書的哪一部分內容最感興趣?請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
回答問題獲得最高點贊數的前5位讀者,將獲得《深層次改革》一本!
2024年,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正式推出原創研究品牌「CF40研究」。訂閱“CF40研究”,您將暢享全年無間斷原創報告、視聽服務、精品圖書贈閱、會員專享主題活動等線上線下超值權益組合。加入我們,開啟這場新知之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