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評論員楊禹寫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筆記,角度新穎,值得學習

分享一篇文章,來源於國家發改委網站。作者是央視評論員楊禹。原文如下:
5100餘字的全會公報,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亮相”的第一聲、第一文。記錄下幾點初學的感受與思考,角度與方法。
“歷史主動”——有一種時不我待的奔跑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一座新的里程碑。
公報釋出後,第一遍讀下來,有一種時不我待的奔跑感。剛度過103歲生日的世界第一大政黨,帶領著14億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道路上,向著更高目標“再出發”。公報裡,幾乎一個短句就是一個領域的重大改革任務。這種對全會精神的“濃縮版”表達,讓奔跑感呈現得更直觀。
何為“歷史主動”?思想主動是最大的主動。比如全會強調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就集中體現著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實踐證明,站在潮頭才能把握主動,勇毅向前才能創造主動,贏得民心才能贏得主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飽含著歷史主動。
“前延後展”——這樣更能讀懂公報要義。
學習全會精神,如果以公報為基點,不妨拉開縱深、開啟視野,作“前延”與“後展”。
“前延”——回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能看出從“全面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進縱深。再看黨的二十大擘畫的中國式現代化藍圖,更能體會為什麼要“進一步”。比如,這次全會提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一脈相承,又同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相銜接。
“後展”——公報釋出後,1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新聞釋出會上,已透露出全會精神更多重要內容。“全會最重要的成果”——《決定》的全文以及總書記就《決定》所作的說明,內容比公報更加豐富詳細。
公報、《決定》、“說明”以及習近平總書記所作重要講話,展現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最宏闊深厚的內涵。
“四梁八柱”——緊扣中心任務,著力體制機制。
2022年秋,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設計者們曾很用心地以一組“四梁八柱”建築模型,形象地展現了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實踐成果。10多年來,72次中央深改委(領導小組)會議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項,構建起制度建設的“四梁八柱”。
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裡,“七個聚焦”、十四個方面系統部署等都表明,我們將構建起一個緊扣中心任務、更加體現系統整合的“四梁八柱”升級版。公報中,“體制”“機制”“制度”這幾個詞彙貫穿全篇。此次《決定》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
“四梁八柱”,以制度建設的穩定性、長久性,制度與制度之間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構建起一座大廈的根基與柱樑,承載著一場偉大變革的前進邏輯。
“守正創新”——新,是守正創新的新。
每當一次重要會議的內容公佈,很多人第一時間想了解的往往是——“有什麼新表述?”
開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裡面的“新表述”“新概括”“新要求”很多。有的“新”,是從來沒講過的“嶄新”;有的“新”,是之前已在一些場合強調過,但第一次出現在中央全會的檔案裡;有的“新”,單看其中的具體話,都不是第一次講,而是在整體上做了一次新概括。
看“新”的時候,最不能忽略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新”,從來都是守正創新的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敢於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於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情”。
“堅持守正創新”,正是公報裡強調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貫徹的六個原則之一。
“時間表”——齊心協力抓好《決定》貫徹落實。
在全會公報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時間表——“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週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這讓人想起當年,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透過的《決定》裡,也有一個時間表——“到二〇二〇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在作謀劃部署時,就鮮明地提出完成任務的時間表。這是一種自我加壓,是一種嚴肅要求,也是一種態度宣示。從“全面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每一程都是這樣。
將改革進行到底,意為改革開放沒有終點、沒有止境,永遠在路上。這並不意味著每一項具體改革都可以“沒有時限”,沒完沒了。
只有把每一項具體改革都及時改到位,把每一個階段的各項改革任務堅決如期完成,整體的改革開放事業才能滾滾向前,沒有終點,沒有止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