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國這麼有利的美元體系,特朗普為什麼不想要?

周德宇
匹茲堡大學政治學系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後
特朗普政府在關稅問題上折騰,整得財經人士們苦不堪言。這兩天看到一些有趣的言論:
  顯然,特朗普政府想要把美國打造成製造業大國和貿易順差國的意圖,是非常認真的。而貿易順差的美國必然意味著美元無法出口到全世界,那麼美元體系就幾乎不可能維持。
  所以全世界很多財經人士都在疑惑,美元體系這樣空手套白狼的好事,只要印鈔就可以讓美國人享受全世界廉價商品,天知道特朗普為什麼要反對這個?
  而我看到這段論述的第一反應則是,都2025年了,天知道怎麼還有人不理解,特朗普政府為什麼不想要現在的美元體系?
  當然,財經人士要是能看得懂政治,他們就不會被特朗普來回折騰了。特朗普剛上臺的時候他們可都還歡呼雀躍,覺得特朗普減稅和放寬管制是給他們的大利好,關稅只是說著玩……現在他們才終於回過味來,原來特朗普是認真的。
  當然,特朗普最後能不能真的把美元體系拆了,讓美國工人出口iPhone來換錢,這是另一回事。但是特朗普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為什麼美國人會把有這種想法的特朗普選上臺,這件事就和房間裡的大象一樣,看不見的人要麼是瞎要麼是傻。
  我們且不說,一個光靠印錢就能買全世界商品的體系在未來究竟能不能維持,由此帶來的美國的債務究竟可不可持續——從特朗普被美債資料逼得反覆橫跳來看,恐怕不那麼樂觀。就說當下,美元體系看起來還在正常運轉的時候,為什麼美國人自己就開始嫌棄了?
  因為這世上沒有免費的東西,免費的就是最貴的。
  美國用美元購買全世界廉價商品的時候,付出的不只是小紙片,還有美國的製造業。
  雖然財經人士看不起製造業,看不起一百年前的美國,不理解為什麼特朗普把製造業看得這麼重。但對製造業的重視,可能是特朗普荒誕的經濟學理念中,為數不多的正常想法。
  製造業對一個國家整體國力的意義自然不用多說,特別是對於大國來說,製造業就是政治和軍事力量的保障。當美國的軍事裝備都難以自給自足,甚至需要依靠中國進口的時候,特朗普政府喜歡把製造業上升到國家安全問題,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當然,美國人不是為了國家安全考慮把特朗普選上來的,而是真的覺得製造業迴流對自己有好處。
  是的,沒人想要進廠打螺絲造iPhone。儘管大多數美國人都認為美國應該要有造iPhone的能力,但他們也大都不想自己進廠打螺絲。即便是在美國製造業最發達的年代,工人待遇最好的年代,製造業也是髒活累活。
  所以你會看到盧特尼克興奮地說百萬美國人要重新打螺絲造iphone時,明明說的是很多人的願望,卻反而遭到他們群嘲。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美國人放著美元體系的舒服日子不過,整天惦記著回到過去幹髒活累活?
  一方面,選民從來都是既要又要的,他們想讓別人去吃製造業的苦,自己享受制造業的好處。另一方面,對於很多美國人的現狀來說,製造業的苦可能真算不上什麼。
  美國人對製造業的迷戀,是從羅斯福新政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那幾十年,美國製造全球第一而美國白人藍領待遇也堪比精英的時代。
  當然,美國工人在過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有濾鏡的。即便是加入了工會享受到了全套福利的白人工人,工作的辛苦和工資的窘迫也是常態。更不用說少數族裔了,他們不僅缺少福利,還要被迫去幹更不穩定、更辛苦的活兒。
  但是相比在餐館打工這些不需要技術,隨時可被替換,還面臨大量競爭的服務業來說,製造業給美國人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就業機會,帶來相對穩定的收入,維持了一個圍繞著製造業展開的相對穩定的社群,從而培育起相應的穩定的鼓勵教育和工作的文化。
  鐵鏽地帶範圍:大致從紐約州西部延伸到伊利諾伊、艾奧瓦邊界,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煤炭工業帶為工業帶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光看經濟和就業資料,可能顯現不出來製造業的重要性,但是製造業對社會的幫助,不是資料能夠體現的。在製造業還強大的時候,這些事情被視作理所當然。而當製造業衰落之後,給美國留下一串鏽帶,以及在全美所蔓延的衰落、失業、毒品以及絕望,製造業自然就被人懷念了起來。
  就好像我曾經居住多年的匹茲堡,從原來的鋼鐵行業轉型到了醫療行業,已經算是美國鏽帶轉型的模範城市了。但是這點轉型對於鏽帶來說杯水車薪,出了匹茲堡,在郊區走一圈,感受一下那種衰敗的氛圍,你就能夠理解,為什麼特朗普想要把製造業帶回美國的口號那麼動聽。
  而且即便是醫療行業這種看著很美好的產業,對於產業工人來說也往往是一種降級。這種服務業需要的不是技術人士,而是大量廉價的、打雜的照護人員。這意味著當鋼鐵行業衰落,被醫療行業取代時,工人們的技術能力毫無用處,只能被迫接受更低、更不穩定、在他們看來更沒有尊嚴的工作。
  而這種製造業轉型到服務業的過程,整個美國都在發生。美國製造業的衰落不是從中國在21世紀成為世界工廠開始的,不是從20世紀末的全球化高峰開始的,而是要一直追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在1950年代的高峰之後,美國製造業就開始一路下滑了
  在1971年尼克松將美元與黃金脫鉤,開啟延續至今的美元體系的時候,美國的製造業實際上正在面臨危機。雖然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將“滯脹”推到了頂峰,但早在這之前,美國的很多製造業,比如鋼鐵和汽車,就已經開始落後於國際同行,效率低下,技術落後。製造業的生產力衰落,不光影響了經濟,也侵蝕著圍繞製造業工人所構建的福利體系。
  比如美國的醫療行業,曾經是作為製造業工人的福利而存在,為工人服務。而在製造業發達足以維持福利的時候,醫療行業的價格既是合理的也是可支付的。而當工業衰落,醫療行業成為就業的蓄水池,私營資本的搖錢樹,就開始如同癌症一般無序擴張,直到今天整個行業發展為人神共憤,以至於有“義士”槍殺保險公司CEO。
  而很長一段時間被人稱頌的“里根經濟學”,看似恢復了美國經濟的活力,還贏得了冷戰,奠定了新自由主義經濟理念在全世界的霸權地位,但也沒有解決製造業衰落的根本問題。
  因為里根雖然也提了半天振興美國製造業,也打了貿易戰,但實際產生的效果,是放任了被視為“低端”的製造業自行衰亡,把經濟轉向了看似更加高階的科技和金融產業。當然,在里根政府大規模的國防開支刺激下,軍工產業也得到了發展。但到今天我們也看到了,缺少了製造業根基的軍工產業,最終也要崩塌。
  而且這種所謂的專注高科技專注生產率的思路,帶來的是一個不健康的就業市場。越是高科技的行業,越是生產率高的行業,就越不需要勞動力,也就越不解決就業問題,只能把曾經的勞工推到待遇更差的服務業。整個美國經濟模式,就變成了絕大多數美國人從事著服務業,去伺候那些少數在“高階”行業工作的人。所以你能看到特朗普政府飢不擇食,甚至連東南亞的低端製造業也想搶過來,就是因為美國當前的就業模式實在問題太多。
  所以在近幾十年間,美國的經濟和就業雖然在增長,科技雖然在發展,但是對於普通勞動者來說,他們的實際工資是停滯甚至下降的:
  在鏽帶的沒落之下,有著被失業和毒品所折磨的“鄉下人的悲歌”。而即便是在矽谷的輝煌背後,也有著被“士紳化”過程擠走的居民和勞動者。
  這些事情是美國財經人士很難體會的東西。對他們來說,美元體系當然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他們可以坐在辦公室不用付出什麼代價就吸全世界的血。但是對於普通美國人來說,他們也是被吸血的那個。
  雖然萬斯現在罵中國人是鄉巴佬,但是他當年寫的那本《鄉下人的悲歌》,對於理解他們那種美國鄉巴佬還是很有意義的。那些書中體現出來的,民眾對未來的絕望和社群文化的崩塌,是比經濟資料還要致命的。
  這種對現狀的不滿,是特朗普第一次執政的民意基礎。而這種不滿在拜登政府那種“老路子照舊”的思路下沒有得到任何緩解,則是特朗普第二次執政的民意基礎,是民眾相信特朗普能夠打破常規,大力出奇跡的原因。
  當然,正如剛才說的,美國製造業的問題不是特朗普上臺前才有的,有些能力一旦丟掉,想要再撿回來就要付出更多努力,不論是人才還是技術還是基礎設施。你經常能在西方幻想作品裡看到科技斷代,人們無法複製先人技術之類的劇情,這種事情其實在美國製造業衰落的當下,都是有現實依據的。
  但是特朗普到底能不能大力出奇跡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政治表演,是特朗普展現出來了某種大刀闊斧改革現狀的氣魄,至於未來,那是什麼?所以我們看到,特朗普在一通瞎搞之後,雖然支援率有所下跌,但仍然有著相當多的基本盤。
  雖然特朗普的離譜行為最終不會對那些選民有什麼好處,但是在這一切真的撞到南牆之前,還是會有相當多的人保持幻想的。畢竟他們已經忍受了幾十年,再差能差到哪裡去?
  我現在還記著幾年前一篇對鏽帶居民的採訪,就在匹茲堡周邊的Johnstown,那裡的居民知道特朗普改變不了什麼,但是仍然支援特朗普。
  “Johnstown從來不相信特朗普能幫上忙,但不管怎樣他們仍然愛他——在抑鬱的/蕭條的前鋼鐵小鎮,總統的承諾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要……”
  “They still love him anyway”,想來也沒有多少美國人讀得懂這短短一句話中蘊含的無奈和絕望,因為幾年前這篇報道登出來的時候,下面評論都是罵Johnstown的居民愚蠢的。
  所以特朗普過了幾年又回來了,帶著民眾們更多的“愛”。天知道為什麼有人到現在都不理解這一切。

熱文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