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學最新研究:玩遊戲竟能防抑鬱?玩遊戲不可避免,智慧父母如何化解困局

作者:米飯
來源: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
每每提起“電子遊戲”,不少家長都持反對態度,因為太多“血淚教訓”證明,孩子容易在刺激的遊戲中失去自控力,影響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
但一項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表明,經常玩遊戲的男孩出現抑鬱的可能性更低。當時我看到這項研究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玩遊戲竟能有效防抑鬱?再想想這兩年,青少年抑鬱率一再飆升,我彷彿找到了一個緩解孩子學業壓力的好方法。
說到這,或許很多家長還是對研究結果表示懷疑。正好藉著這項研究,我想聊聊為什麼孩子會“痴迷”遊戲,以及家長該如何化堵為疏,讓玩遊戲成為皆大歡喜的事兒。
01
玩遊戲竟能防抑鬱? 
去年UCL(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在《心理醫學》雜誌釋出的研究表明,11歲時經常玩電子遊戲的男孩在三年後出現抑鬱症狀的可能性較小。
這點不難理解,特別是對於平時不太活躍的男孩,他們可以從電子遊戲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和社會互動。
來自UCL、卡羅林斯卡學院(瑞典)和貝克心臟和糖尿病研究所(澳大利亞)的研究小組審查了11341名青少年的資料。這是一個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年輕人樣本,他們從2000-2002年在英國出生時就參與了研究。
雖然這項研究不能確認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但研究顯示,電子遊戲有助於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如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和活動參與等。
特別是疫情期間,電子遊戲一直是青少年的重要社交平臺。
不同於“玩遊戲有助於增加孩子的社交、減少抑鬱”,這項研究的另一項結果顯示,同時是為了社交,結果卻大不相同——社交媒體花費較多時間的女孩更容易表現抑鬱症狀。
或許很多家長不會像玩遊戲一樣“嚴防死守”,但相關研究早已指出過多使用社交媒體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比如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響睡眠,使孩子露在欺凌、謠言傳播和同伴壓力之下。
2019年對美國6500多名12至15歲的青少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每天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超過3小時的人可能會有更高的心理健康問題風險。2019年對英國12000多名13至16歲的青少年進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每天使用社交媒體超過3次的青少年預示著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不佳。 
02
為什麼孩子玩遊戲能防抑鬱 
幾乎沒有孩子不喜歡玩遊戲,但你一定會好奇,為什麼孩子玩遊戲能防抑鬱?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先弄清楚,遊戲對孩子的吸引力到底在哪兒。
綜合權威研究和身邊愛玩遊戲又成績不錯的案例來看,我發現孩子喜歡遊戲,主要出於三點原因:
1、社交需求;
2、即時反饋,娛樂放鬆;
3、有機會行使決定權。
先從第一點說起,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孩子愛玩遊戲,往往不是因為自己一個人玩,而是小夥伴之間有這個氛圍,大家都喜歡玩。甚至我們擔心沉迷遊戲對孩子的影響之一,就包括孩子出入在魚龍混雜的網咖、交到壞朋友……

但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如果遊戲社交真的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是不是可以多瞭解一下游戲,甚至和孩子一起玩呢?
看到孩子玩遊戲時,不妨問一句:"我可以和你玩一會兒嗎?我想看看這是怎麼操作的,看起來很酷、很有趣。"我們就能獲得一個視窗,瞭解孩子的喜好,以及是否有什麼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地——無論是暴力、色情還是以改編歷史、刻板印象呈現的遊戲角色和設定。
當我們瞭解孩子在玩什麼時,就會給出更有說服力的理由,與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家有兩娃的心理學工作者葉壯認為,遊戲本身並不是遊戲的意義。
比起玩不玩遊戲,更重要的是玩什麼遊戲、在什麼年齡段玩。因此,葉壯會與兒子一起打遊戲,讓遊戲成為他和兒子共同的美好體驗和經歷,以及家庭能夠投入和承擔的互動方式之一,“這才是今天我接受孩子打遊戲,甚至我跟他一起打遊戲的意義”。
第二,遊戲的目標反饋機制非常完善,能讓孩子感覺到被回應。
簡單如俄羅斯方塊、消消樂,我們每操作一下,遊戲中的方塊都會有反饋。更別說現在流行的“吃雞”、王者榮耀,人物、劇情豐富,還有源源不斷的激勵和裝扮,讓每一位玩家都能感受到對現實世界的短暫逃離,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特別是對於孩子,這種即時反饋給的“甜頭”可不比枯燥的學習和嘮叨的長輩來得有意思。
美國的一位大衛·格林菲爾德博士已經研究“電子遊戲成癮”超過20年。他將青少年沉迷遊戲歸結為兩個因素。
首先是生理層面。不少研究發現,要到25歲左右,人的大腦才算真正“成年”。因為在25歲前,人們的大腦前額葉皮層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改變,而人的情緒成熟性、自我意識和判斷主要受前額葉皮層影響。這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出現“以快樂為導向的障礙”,也就是家長最擔心的遊戲成癮。
其次是社會技能層面。當人們成年後成為遊戲玩家時,他們更有可能已經發展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升學考試或堅持工作上更有自律性。相比之下,青少年還沒有學會這些技能,因此他們更有可能發展出 "獎勵不足綜合症",也就是動力不足。因為遊戲的吸引力如此之大,以至於孩子會對學校作業這樣的日常活動感到無聊。
第三,遊戲讓孩子有機會做自己,行使決定權。
在現實生活中,獎勵、榮譽、名次這些激勵只屬於少數人,但在遊戲的虛擬世界中,無論孩子的遊戲水平如何,都能找到難度適合的遊戲,並被滿足“做最想要的自己”的需求。
在最近大熱的電視劇《小捨得》中,五年級的子悠就是一個沒有“自主決定權”的典型。他的日常被各種補習班排得滿滿當當,只有考得好才能偶爾獲得半小時的玩耍時間,甚至因為一年後的小升初,一週一次的足球訓練也要讓路。
長此以往,子悠對媽媽的怨言越積越深,才會在家長活動上說出令人心碎的話——“我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
面對焦慮地守在自己身邊、監視一舉一動的“直升機父母”,孩子失去了對自己生活的決定權,長此以往,我們又怎麼能期待孩子成年後能人格獨立呢?

相比之下,遊戲無疑是孩子難得的“自我世界”。這種自主決定權對孩子的意義,不僅是為了孩子能開心、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社會變化越來越快,比起單純的背誦知識、刷題,孩子需要的是尋找未知答案的能力,以及願意不斷學習的內驅力和執行力。這些都不是學校和補習班能教會孩子的,而是要平時提供機會,讓孩子不斷練習。小到今天穿什麼衣服、規劃全家出遊,大到未來學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 
因為大多數父母能給孩子安排的,無非是培訓班、學習規劃。這些都沒有錯,只是光有好看的花架子,缺乏分析和決策能力的孩子,一旦進入社會,很可能會直接被各種接踵而至的問題打懵。
這樣也不難理解,很多孩子沉迷遊戲,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決定權,只能去“虛擬世界決定自己能決定的”。
03
玩遊戲不可避免,
智慧父母如何化解困局?
遊戲有這麼多好處,就意味著我們要放任孩子玩遊戲了嗎?
歸根到底,遊戲只是世界發展到如今的產物,是我們娛樂的一個選擇。上一代人視遊戲為洪水猛獸的恐懼,多是出於不瞭解。
我們瞭解遊戲對孩子的吸引力所在後,更可能透過遊戲,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空間思維、團隊合作、自制力等等,還能促進和孩子的關係。
比如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兼CEO張華老師曾在直播中分享,藉助“第三選擇”的理論框架來解決孩子玩遊戲的問題。

這裡特別摘錄兩段(點選此處檢視完整分享)
我找到你,就是同理心,透過孩子的視角去看世界看問題,透過孩子的心靈感受他的信念。比如說,在學校學習壓力大,孩子只是想透過打遊戲宣洩自己的情緒;尤其是獨生子女,可能在交友方面不太順,容易感到孤單,透過玩遊戲找到了有共同愛好的好朋友。
我和你協同,就是共同成長。其實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玩一個遊戲,如果孩子喜歡畫畫,就選畫面特別精美、有設計感的遊戲,也可以選一些能鍛鍊邏輯思維的遊戲。
最後,遊戲能防止抑鬱,但防抑鬱的方法只有這一種嗎?
當然不是。
今天很多孩子的課外時間被填得滿滿當當,導致遊戲成了距離最近的放鬆方式。看螢幕太久確實會影響視力時,但長時間久坐學習不也對眼睛不好嗎?再加上疫情以來,孩子出門社交的機會大大減少,只能把社交需求轉到網路上實現。
更何況,現在社會誘惑很多,遊戲只是成本很低的誘惑之一。如果我們強制不讓孩子玩遊戲,孩子的自制力不行,一樣會被換個花樣的誘惑吸引。
當我們找到孩子喜歡玩遊戲的根本原因時,選擇合適的解決辦法,不斷引導孩子向前,生活其實也是一場“大型遊戲”。
來源: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國內領先的國際素質教育平臺,380w+高知父母都在關注,幫助6-16歲孩子發現興趣並樹立目標。
今日推薦
《矽谷天才學校通識課》
世界名校教材的通識大全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milan-212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