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不久前,我們收到一位讀者來信,信是寫給《少年新知》遊戲專欄作者葉壯的,寫信人是一位母親,她說自己有一個12歲的男孩,上六年級,熱衷於玩遊戲《第五人格》。她在信中提到孩子玩手機玩遊戲的狀態不大對勁,自己也曾與孩子就手機使用時間約法三章,但最終形同虛設,“他現在只有在玩兒遊戲的時候能看到鮮活、開心的樣子,其他大部分時間總是無精打采的,不是躺著,就是聽故事,不會主動找事情做。”
這位母親的煩惱和憂慮在今天的時代很有代表性。所以,我們特地邀請葉壯老師在這裡給予一份公開回復。


您好,感謝您的來信。
在我看來,您所提的三個問題裡,第三個問題最重要,同時也最棘手——“他現在除了打遊戲,對別的事情都不感興趣。我支援他打遊戲,也是想透過這件事走近他,引導他開拓其他的興趣愛好。我要怎麼做能夠達到這個目的呢?”
事實上,在我接觸過的孩子中,最讓我感到擔憂的,並不是那些“特別愛打遊戲”的孩子,反而是那些只對某個遊戲無比投入、無法自拔;會因為這單獨一款遊戲撒謊、毀約、放棄必需的睡眠時間;甚至於生活中的其他任何事物,甚至其他更優秀的遊戲都壓根不碰的孩子。
我認為您現在首先要做的,是大概定性孩子與電子遊戲之間的關係風險,究竟大到了什麼地步。作為專業人士,我極慎用“成癮”這樣的臨床判斷,但有一些徵兆,還是可以輔助您快速判斷自己所面對的情況究竟有多麼棘手。

Pixabay
我最常用的工具來自於兒童心理學家道格拉斯·簡特爾,他是一位研究電子遊戲成癮的心理學者,提供一套相對簡化有效的評估標準:
你的孩子是否——
-
在花了多長時間玩遊戲這件事上說謊。
-
為了獲得興奮感,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和金錢。
-
玩的時間減少時,會煩躁或不安。
-
透過遊戲來逃避其他問題。
-
為了能玩遊戲,不再做日常工作,也不完成作業。
-
偷遊戲,或者偷錢買遊戲。
因為有很多孩子玩的是採用充值機制的手機遊戲或網路遊戲,所以我個人認為最後一條還該加上一種情況,便是“挪用金錢給遊戲充值。”
如果孩子越多、越頻繁地踩中了上面這些選項,家長就越應該提高警惕了。不過這裡的“提高警惕”,並不是說孩子在哪個方向表現不好,你就要進一步嚴格管控——這些評價表現出來的是結果,你需要做工作的地方應該是源頭,完全可能另有戰場。

《歡樂家長群》劇照
請容許我稍微解釋一下,孩子打遊戲的事兒為什麼很多時候恰恰是一件需要“頭疼醫腳”的事兒。
如果家長對“遊戲成癮”的認識可以用公式來表達的話,第一種可能的公式就是:
遊戲=成癮
高喊著希望國家把電子遊戲產業徹底封殺的人,往往就有著這種觀點——電子遊戲就是海洛因,誰讓自家孩子打遊戲,誰就是把孩子往火坑裡推。這種觀點曾經比較流行,但現在的影響力已經大為縮減了。
更多人認可的公式是:
遊戲+孩子=成癮
此時的公式增加了一個變數,遊戲本身沒毛病,孩子也沒毛病,但這倆事物一碰到,就好比鈉金屬潑了水,肯定要出事。所以家長要充當孩子跟遊戲之間的隔離帶、防火牆,就算二者要接觸,也要嚴管嚴控。

《無賊》劇照
但我認為正確的公式很可能是下面這個:
(孩子+遊戲)/環境=成癮程度
同一個遊戲,孩子甲玩著就當休閒,孩子乙卻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為什麼?因為有個很重要的變數參與了進來,那就是孩子自己身處的環境,那個多變、複雜、不足為外人道的生活現實環境。
所以回到您的第三個問題,“孩子對遊戲之外的事情都不感興趣”,這個問題看似高度聚焦於遊戲,但我認為真正的解法很可能在遊戲之外——您的孩子如此離不開遊戲,是因為遊戲提供了什麼在現實生活中他無法輕易獲取的資源呢?
在我接觸過的家庭中,這個問題的答案千千萬萬。有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產下了弟弟妹妹,所以一個勁兒玩遊戲來倒逼父母來在自己身上花費資源與精力,因為在他們看來,批評我也好過不理我;有的孩子本就是留守兒童,上了歲數的祖輩根本無法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做出“與電子產品和諧相處”的優質表率;有的孩子被“直升機父母”長期壓制,所以遊戲成了他們僅有的鬆口氣的機會;還有的孩子在學校裡沒有夥伴,只有在虛擬的社交環境中才能獲得自我價值……同一個孩子,換一個成長與生活的空間,可能就不會被扣上“遊戲成癮”的帽子。
可惜的,是人生沒有重啟鍵。
那,您家孩子呢?

《熊爸熊孩子》劇照
再來談您的第二個問題:跟他一起玩遊戲的孩子都是他的同班同學,他重承諾,也很在乎同學,所以玩遊戲總是隨叫隨到。一來擔心會影響學習,二來怕他以後遇人不淑,被自己的“承諾”綁架。
根據您的描述,這個孩子應該是個在現實生活中不缺“哥們兒”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往往招同齡人喜歡,遊戲打得不錯,所以肯定還挺聰明。他甚至很可能還是個對未來有所規劃,志存高遠的孩子。但是從你的表述中也不難聽出來,家裡的規則落實不容易到位,親子之間也有過因打遊戲爭執翻臉的時候。
所以請允許我私自揣測一下,這個我沒有見過的六年級小男孩大概是這樣的:他“雙商都高”,不少知識與技能只要稍微下下功夫,就能學個七七八八,同時也挺會說話,所以還蠻招人喜歡。但這孩子就是自制力上差點意思,時不時就要整一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作為孩子媽媽的你,很有可能從孩子幼兒園至今,已經不止一次地聽過不同的老師反饋——“這孩子挺聰明,要是再努力點/刻苦點/勤奮點/自律點——那就更好啦!”而這樣的評價也給你帶來了些許焦慮,畢竟孩子在能力與硬體上肯定能做到比現在更好,可就是他自己差了這一口氣兒,怎能不讓家長覺得惋惜呢?

《家有兒女》劇照
這樣的一個孩子,究竟在遊戲中獲得了什麼他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的東西呢?這其實是擺在你面前的最大問題。一旦這個問題解決了,您在來信中的前兩個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一般這個時候,我都會面對家長錯愕的表情:我們家裡要啥給啥,已經提供了大量的資源,而且家庭氛圍也很民主,我們跟孩子也是有話好好說——他能有什麼原因?甚至說,他憑什麼?我總不能啥也不管,任由他野蠻生長吧?我這不都是為了他好嗎?
我一萬個理解,沒哪個家長會憋著勁兒要害自己家孩子。但家長縱有千般好意,好意究竟有沒有成為負擔,也得聽聽承受好意的那個人的意見,不是嗎?
也許你天天開著豪車去接孩子,但孩子就想有個自己跟同伴騎腳踏車歡聲笑語一路回家的機會;也許你每天晚上逼著孩子睡前喝奶好長個,但孩子就是覺得脹肚子睡覺難受,又不好意思拂了家長好意;也許你給孩子的生日禮物是個又貴又高階的程式設計機器人,但孩子其實求而不得他心儀已久的遊戲機。所以,我建議你去問問孩子:“這款遊戲究竟給你帶來了什麼你在別的地方無法獲得的東西?”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讓你原封不動地問出上面這句話,而是希望你就這個問題與他好好聊一聊。

《陪讀媽媽》劇照
考慮到你家是個12歲的兒子,正兒八經開啟家庭會議不一定能收穫什麼好的反饋,所以我建議你可以在“不必正視對方目光”的情況下輕鬆地探討這個問題,比如駕車的時候,剛好有四五十分鐘車程,而孩子也坐在後排;比如一起春遊準備食材的時候,能一邊串著羊肉串,一邊聊一聊;比如在百無聊賴地等待電影開場的時候,可以在電影院就著爆米花談一談。
如果一次沒聊透,那就聊兩次。同時,還有三點需要注意:
第一,不要疏漏任何蛛絲馬跡的資訊。如果孩子反覆提及某個同學,那這個同學可能很重要(為什麼這個人對於我的孩子如此重要?)。如果孩子總講自己在遊戲裡力挽狂瀾的操作,那說明遊戲給他提供了巨大的價值感(也許他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機會獲得這麼多價值感?)。如果孩子表示電競是自己的職業夢想,他準備初中就輟學參加國家隊,那說明他開始站在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上開始認知遊戲了(也許他需要對電競這一領域職業發展有更全面的瞭解?)。
第二,不要對任何來自孩子的反饋做“爹味評價”。比如“你還小,你不懂你現在玩太多遊戲會耽誤你以後多少。”“你以為電競選手那麼好當的?你現在連單詞都背不會,你還能當國手?”“遊戲玩得好有啥出息,能換大米飯嗎?”這樣的評價沒有任何教育意義,只會讓孩子對你鎖閉心門。
第三,如果你最近因為電子遊戲的事兒與孩子的關係有點兒僵,那還可以邀請別人助拳幫你跟孩子聊聊。從我的經驗來說,孩子已經成年的表哥堂哥,家裡比較年輕的長輩,或者你辦公室那個跟你家孩子特別能聊得來的小同事,其實都是不錯的選擇。

《孩奴》劇照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兩三次主題討論就能讓家長摸清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
所謂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抓住了核心矛盾,別的都是小事。難的是,孩子提出的那個問題,你真的能解決嗎?很多家庭在孩子打遊戲這件事兒上反覆,也是因為就算掐到了蛇的七寸,但沒有堅持下去的手勁。
如果是因為日常疏於陪伴,那你能夠大幅減少加班與應酬嗎?如果是因為家庭關係不睦,那你真的能夠保持良好的夫妻關係嗎?如果是因為孩子在學校裡面沒有優質的人際關係,那你願意一跺腳給孩子辦轉校嗎?如果是因為家長的焦慮感倒逼孩子拿電子遊戲當安全空間,你當真能放下本不必要的那些養育焦慮,不被周圍人與時代裹挾嗎?
坦誠說,挺難。有不少家庭,就算我幫他們定位了癥結,也沒法真正擊垮矛盾核心的病灶,也許在多方工作之下,孩子的確從電子遊戲的問題中爬了出來,卻也緊接著掉進了其他的問題之中。

Pixabay
但這不是我們不去幫孩子的理由,只是很多時候,家長修正自我,才能真正幫到子女。對很多孩子而言,電子遊戲已經深深嵌入了他們的生活。如果我們把家庭視作系統,家人都是系統中的重要部件,那孩子這個部件當然會跟其他部件緊緊關聯。倘若這個部件要發生巨大的改變,又怎能不影響到其他部件發生相應的改變呢?畢竟唯有如此,部件間的耦合才能持續,系統才能繼續運轉。
您願意正視問題,為解決問題尋找資源,甚至寫了封信發到我這裡,本身就是魄力和決心的表現。只是咱不能光對孩子有決心,還要對自己有決心。
希望能幫到您!
葉壯

《少年新知》是《三聯生活週刊》旗下的原創青少年雜誌,我們的自我定位是人文思維啟蒙。我們希望這本雜誌能夠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實複雜的世界,讓他們意識到,看待世界不是隻有一種方法。
自2020年6月創刊,《少年新知》已經推出48期雜誌。我們的主題涉及時間、魔法、友誼、家庭、偶像、未知、運動、冬日、海洋、傾聽與表達、網路生存、像偵探一樣思考、歷史、成長的煩惱、微觀世界、寫作實驗室、清單、博物館、愛情、野外、情緒、音樂、美食、建築、物理、秋日、漫畫、流行、故事、社團、身體、AI、南北朝、遊戲、古生物、語文、蘇東坡、廚房、旅行、神話、智慧手機、野生動物等。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

《少年新知》訂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