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的苦難觀

聖經中的苦難觀
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在民族的進步中獲補償!
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程序中,無論是正面經驗或是反面教訓,都是寶貴財富。從自己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中學習,會來得更直接、更深刻、更有效,這是一個民族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對自己光明前途充滿自信的表現。
——溫家寶
苦難使生命成長
——唐佑之
信仰不是解釋苦難,而是承載苦難。
人生根本的意義不是給苦難漂亮的解釋和反省,而是有力量去承載苦難,既然對人性來說,考驗是必須的,那經由苦難到達完全的路就由自己心甘情願地走下去!
——齊宏偉
活著是一種責任,責任意味著承受苦難!
摘要
152782日,一場可怕的黑死病襲擊威登堡[1]。瘟疫肆虐4個月之久,許多昔日親朋好友轉瞬即逝,無數家庭失喪,孩子淪為孤兒,父母失去子女,誰也不知道瘟疫下一刻將在誰家制造生死離別!一時間,威登堡個個人心惶惶,恐懼瀰漫。很多人認為這不僅是天災,簡直就是上帝憤怒和審判的天譴。
馬丁路德的神學以聖經是唯一的權威為基礎。基於這種信仰,路德斷定:若上帝讓世人遭受瘟疫侵襲,這乃是處於上帝憤怒的一種刑罰,但並非只是為了對我們的罪施加嚴懲,更為了試驗,操練我們的信心和愛心[2]。路德反對以簡單化的態度,以因果報應的觀點看待人類的苦難,或者說現實的天災人禍,路德在他那篇《人可否因致死瘟疫而逃命》短文中,清楚表述了自己的態度:世人當認定我們大家是生命的共同體,彼此相屬不分,在瘟疫中就更當勇敢地留下不走,且尋求服侍有需要的人,這就是信靠上帝和愛鄰舍的表現,是對魔鬼的最佳打擊,因為他們遵行上帝的旨意,效法基督的腳蹤,這些人必親自經歷上帝的保守和賞賜[3]。路德的十字架神學相信,上帝審判嚴懲罪惡,卻酷愛並救贖罪人[4]。實際上,面對人類沉重的苦難,指手劃腳,大談什麼天譴,報應,這絕非聖經的教導,也不符合正常的人性。縱觀1600多年的聖經形成歷史,我們從未在其中發現上帝歡喜人類受苦。相反,他總是召喚人類悔改: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不管是在人類的苦難中,還是在平安中。救贖與悔改才是聖經永恆的主題,而貫穿其中的是愛!聖經中的悔改不僅是改變信仰歸信基督,悔改其實包含了反思與轉向,是信仰、人生觀、言行方式等等一系列的歸正。是個體人與群體社會的心靈與行為的反省與重整,解構與建構。
當代中國教會最著名的神學教授之一,金陵協和神學院神學教授汪維藩牧師從聖經的立場,將苦難分為五個方面[5]
第一、因犯罪而受苦(彼前22317);
第二、因行善而受苦(彼前21920);
第三、神的管教(箴23131324);
教授解釋這裡的管教並非犯錯之後的責打或懲罰。管教是教育、栽培、訓練和錘鍊。並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例子來解釋兩者的區別:前6040歲以上的人在曠野倒閉就是神的懲罰,而後來的一代在曠野的漂流則是神的管教——造就和錘鍊[6]
第四、基督的苦楚
汪教授這裡所羅列的基督的苦楚正如保羅在其書信中所言的那種“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1:24)的痛苦。是像基督那樣為教會所承受的痛苦。
第五、歷史的陣痛
汪教授所闡述的是一般性的天災人禍。
罪是在行為、意向或狀態中,對神之道德率欠缺依從之謂。[7]
本文將從四個方面闡述聖經中的苦難觀:
一、苦難的本質
人類的心靈裡有一個共同的天國,沒有誰能把它描繪清楚,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光景,我們都把它叫做幸福。一旦我們發現我們在現實的遭遇中並不像我們心目中的那個天國的樣子時,我們就有些不釋然的感覺,那種感覺就叫痛苦。
二、苦難的來源
1、始祖犯罪為人類苦難的最早緣起
2、罪的延續為痛苦的種子
報應:
受個體不良的行為的報應
在群體的不良行為中受報應
3、撒旦的攻擊
4、上帝的試煉
5、分擔基督的苦難(彼前41214
三、苦難的價值
苦難產生的效應是兩面的,它既可以讓人失去生活的勇氣,也可以增加人奮鬥的志氣。
四、得勝苦難之道
從上述苦難的性質和來源入手,希望避開可以避免的苦難,而當我們面對苦難的時候,我們當以怎樣的心態坦然處之,以使苦難成為我們侍奉的動力。
聖經中的痛苦觀
16:33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平時,周圍的人行色匆匆,我們從未把想到他們和上帝有多大的關係,但苦難突然來臨的時候,我們又不禁泛起心中那塵封的困惑:公義、慈愛、全能而掌管一切的上帝,為何允許苦難的存在呢?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就曾感慨:不是上帝要消滅邪惡卻辦不到,就是祂能夠辦到卻不去辦,或者是祂不能辦到也不想辦到。如果祂要辦卻不能,就是祂無能;如果他能而不辦,就是祂失德。然而,如果上帝既能夠,又要消滅邪惡,為何世上還有邪惡?[8]
本文就嘗試著對“苦難”(或稱痛苦)作幾點簡單的思考。
一、痛苦或者苦難的實質
苦難作用在人心靈的感知是痛苦,但痛苦並非指向一個具體的存在物(being,它不是上帝在創造周創造的實物。痛苦只是一種狀態,一種經驗,一種感覺,一種讓人和快樂、釋放、輕鬆的感覺剛好相反的感覺。這種感覺只是內心世界的一種經驗,她來自於客觀現實世界的某些現象,如疾病、死亡、離別、失去、求不得、仇恨、不公的待遇等。當客觀現實(的這些現象)與我們內心世界所期待的結果不相同時,我們就會產生一種不釋然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痛苦。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對生活的基本的預期[9],或者按照康德的道德論,我們每個人裡面都有一個對美善的概念和渴望。而當外部事物的發展與我們原本的預期不相符時,我們就會有痛苦的感覺。因此,你會發現,痛苦並非客觀實在,而是心理預期遭遇客觀現實的分裂造成的思想不釋然。如果我們對客觀現實有個糟糕的預期,但事實的發展比我們預期的要好,儘管依舊是不太好的狀態,但我們依舊會令人欣慰的感覺,而非痛苦。相反,也許實際臨到我們的處境不一般人的境遇還是要好,但我們的心理預期更好,我們就會因為達不到心理預期而感受痛苦。因此,痛苦不是客觀實在,而是預期與客觀現實分裂的不釋然的感覺。
簡單地說,痛苦可分為兩種:
1.渴望而得不到的痛苦;
2.得到而留不住的痛苦;
渴望而得不到的痛苦,比如,你渴望理解,卻不被理解;渴望愛情,卻得不到愛情;渴望公正,卻得不到公正。當你執著地尋求,卻總得不到你的渴望時,痛苦便會產生。比如:你渴望有浪漫的愛情卻失戀了,你可渴望被尊重卻失寵了。你沒有預期被論斷,結果被論斷了。你預期被尊重結果被排擠了。
另一方面,你得到了你夢寐以求東西,但卻沒法得到你以為得到就能擁有的滿足,或者留住當初得到它時那種新奇的歡欣,你會失望而痛苦。(或者,你突然失去了你深愛的人或物,你的親人或你珍藏的紀念品或者你的寵物。)比如,你渴望愛情,你得到了你的夢中情人,你渴望著她永遠魅力四射,但隨著歲月的流失,往事如雲煙散去時,留給你的是更加的悵然。所以“留不住”比“得不到”更加痛苦,得不到時還有追求的夢想,“留不住”時連夢想也失去了。你愛你的家人,但有一天你的親人離你而去時,痛苦便產生了。這是“失去”的痛苦。
由此,我們看到痛苦的實質,痛苦源於我們的“心理預期而產生的堅持、慾望和執著”,當我們有個強烈的慾望想擁有或佔有某些東西,卻沒法得到時,痛苦便產生了。當我們有了永遠佔有某些東西的慾望,並且得到了,但它一旦改變或失去時,便會產生痛苦。
我們渴望現實留置於我們認為最美的那一刻,渴望事物在我們的理想中發展,而當事物的發展有揹我們的“渴望”(預期)時,痛苦或苦難就出現了。痛苦的產生並非來源於事物的變化,事物本來就在它自己的規律中變化著,這無可厚非,問題是我們常以我們主觀的願望來渴求事物在我們的願望中發展,或者,渴望事物永恆地留在我們的回憶中,結果我們常常失望,這就是痛苦(佛家把它叫做執著。)由於常常失望,會衍生出我們對未來的擔憂,這是痛苦的延伸
所以,痛苦是以“我”為中心,以變幻的事物代替永恆的必然結果,人性有對永恆的嚮往性,當我們將這種嚮往性錯置於世間變幻不斷、短暫而趨於朽懷的事物時痛苦就成為必然。《聖經》說,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的痛苦比加增。當我們把必朽錯置於不朽時,其實質是對必朽事物的“偶像化”,因為不朽的即永恆的只有上帝,當我們以另一個事物來代替對永恆主宰的“渴望、執著”時,那就是痛苦!
但從積極意義看,上帝按著自己的形象造人,因此,人就有了上帝的道德屬性的完美、溫馨、愛等等美善的記憶,那就是人對上帝本身的美善的渴望。當這一渴望在現實中無法實現時,人就有失落的痛苦感。正如笛卡爾所言:上帝在造人時,就在人的內心深處留下了一個空處,只有上帝住在那裡,你才會有滿足感。奧古斯丁也說過類似的話:如果沒有上帝,為什麼,人只有在上帝那裡才能找到平安?康德人類對美善的記憶與渴望視為一種先天的道德律,如人對現實的不滿實際是是對照他心中的完美的落差感,你感受惡的傷害是因為他心中有個善的概念,而現實不符合善的預期。這種完美與美善的渴望證明了上帝的存在,因為上帝就是完美的本身,就是絕對的美善。故,你會發現,痛苦的來源一個是來自失去對上帝的全然相信而以別的代替了上帝的痛苦,誠如詩人的觀察:詩16:4 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或作:送禮物給別神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另一個是人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滿足的失落感。
二、痛苦的來源
談及痛苦的來源,我們會想到,上帝是唯一的創造者,是一切存在的源頭,他是善美之源,為何會有惡和痛苦呢?二元論的異端認為還有邪惡之源,按照《聖經》的教訓,除了上帝以外,既沒有別的源頭,上帝也沒有創造邪惡。那麼痛苦來自何處呢?
1、罪惡
泛神論認為,痛苦是一種幻覺,是不存在的,其實痛苦是不可迴避的事實。如前所述,痛苦非上帝創造的實體,但痛苦卻是實在的現象,我們不可說痛苦是“由神而來”,但卻可說“因神而有”。[10]。它是由罪與惡所衍生的必然結果。罪與惡也非上帝的創造或來自於神,按奧古斯丁的觀點,罪惡非實質體,而善是實體,上帝既是善,罪(對神的背叛)與惡(罪的道德性行為後果)是善的或缺(privation of good)。即對上帝榮耀的虧缺(羅323)。罪惡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痛苦,沒有犯罪前始祖並沒有痛苦,但當人試圖背叛父神慈愛的看顧,自己做主而摘吃禁果時,痛苦便產生了。那一刻,人與神、與人、與自然、與己的關係都出現了裂痕,咒詛、疾病、死亡、仇恨、猜忌、勞苦、貧窮、欺壓、苦痛、紛爭……都一下子進入人類,從此痛苦便如影子伴隨著墮落的人類陰魂不散。故,罪惡是痛苦最原始的來源。
痛苦不光會在當事人身上留下銘心刻骨的傷痛,它還會伴隨著罪惡的曼延而不斷衍生。始祖犯罪其後果不僅禍及自己,更殃及整個受造物,乃至其後代。自那一刻起,朽壞(DECAY,羅8:21)成了受造物必然的命運。人類可以征服外太空、可以涉足量子物理、遨遊於宏觀和微觀的世界,但人類卻永遠擺脫不了朽壞的魔掌,因為人類沒法征服自己和罪惡。今天我們承受的許多“苦難”,正是人類在承受自己犯罪的後果。只要罪惡尚存,痛苦就會不斷。
2、行為的後果
聖經說:加6:7 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8 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9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因此,我們不能把痛苦的責任都推卸給世界、上帝,甚至魔鬼。痛苦有時是人類自己誤用了自己自由意志的結果。聖經老早就警告過我們:箴22:8 撒罪孽的,必收災禍;他逞怒的杖也必廢掉。今天,我們所有思想行為都會有結果,播散善,必收穫善。播撒惡,就必收穫惡。有惡就有痛苦,有惡就有審判。
行為的結果之可怕是,它具有侵蝕和傳染性。造成痛苦的行為包括個體的行為和群體的行為,痛苦所侵蝕的也不僅是個體的人,它也要求群體的人類來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比如,文革的浩劫所釀就的巨大痛苦不僅落入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也被整個中華民族所承受著,而釀成這場歷史性悲劇的,不能僅僅指向某一具體的個人,也是整個中華民族蒼生必須負起的責任,它是人類人性中醜惡的一面集體性氾濫的結果。所以有時當人們在承受痛苦時,其實是在承受行為的後果,這一行為不一定是他自身的,可能是他人的或社會的,甚至是歷史的。儘管,這個痛苦的肇因可能是因為一個人,或者某些人。但承受結果的卻是整個社會。因為整個宇宙,即所有的時空,從某種角度說是一個整體,是一張分不開的因果網,作為其中的一分子,我們算是和其有關聯,有著某種的因果關係,我們所承受的痛苦可能正是宇宙某一因的結果。梁燕城博士在其《克勝苦難之道》中設想過這樣一個例子:某男與某女相戀,男提出結婚時,女的說:“我從沒想過結婚,我們只是隨便處處”。男的很受傷害,決心找女人報復,很快和一個女人相處,同居。當對方懷孕,提出結婚時,他說:“我從沒想過結婚……”分手後女人執意生下孩子,遭到人們的非議,女人疏於教養孩子,若干年後,孩子成了流氓。有一次,這個孩子夥同他人強劫一個貴婦人,讓她受了不少苦,原來這個婦人正是當年遺棄男朋友的那位。世界就像一個密封的輪盤,你傷害了別人,說不定哪一天,你行為的果子也會轉到自己的頭上。加爾文指出:人們有時候認為將自然規律,旱澇冰雹釀成的自然災害,不能視為上帝的工作,如此對上帝的慈愛就不留餘地。而簡單的認為,好像豐年不是上帝特別的恩賜,而荒年不是上帝的詛咒和報應[11]。加爾文的意思是天災之禍正是上帝的懲罰和警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就是上帝的恩賜。加爾文面對世界的各種艱難和困苦之時,立足上帝的權能,特別強調關於上帝對世界擁有主權,苦難是上帝的旨意,世界的一切都掌握在上帝的手中。
3、上帝的美意
我們不能說是上帝造成了苦難或者痛苦,但上帝確實掌管一切。祂許可人愚昧的選擇,但最終上帝依舊要成就祂自己的旨意。有時上帝允許苦難臨到他的兒女,有他特別的美意,藉此可以鍛鍊人的意志,促進人的思考,引導人迴歸本原和尋求生命的意義。有時上帝也會借苦難來試驗(test)人的信心和人面對苦難的承受能力。上帝曾經告訴在他試驗的苦難中埋怨、喊不公、問為什麼的先知耶利米說,我讓你與人賽跑你尚且覺累,讓你和馬賽跑又怎樣呢?[12]上帝是要給耶利米更多苦難的考驗(test),好使他的靈性和信心更加強大,使其可以在那樣一個黑暗的時代,挑起神交託他的更大使命,而耶利米在他有限理性思維空間裡,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這一切的不公、不順都臨到“我”身上!上帝沒有回答耶利米為什麼,但要建立耶利米一個基本的確信——上帝的旨意原是好的,苦難不是因為上帝沒看好,而被撒旦鑽了空子以致給你苦難。事實上,所有我們的經歷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中。沒有一件發生的事是因為上帝沒法掌控而發生。也沒有一件事情的發生純屬偶然,而不是上帝的計劃!所有臨到我們的事祂都知道,也都在掌管著。神會借苦難來訓練人的意志和適應的能力,以讓他可以接受更偉大的使命。
所以,苦難本身是中性的,它並非絕對的善或惡、絕對的好或壞,苦難的苦與否、善(good)與否,取決於人們對它的態度。怨天尤人時就苦,當作訓練時就樂,有時我們覺得境遇特不公平,不公本身並非痛苦,痛苦是對比的結果。比如當你和同事的工資都是36.8時,你可能並沒覺得不公而痛苦,有一天你的工資漲到了368元,而你的同事全都漲到400元,這時你可能不會因為漲了薪水而感恩快樂,你會說為什麼別人都是400,只有我是368,本該高興的事,對比反而讓你深覺不公而痛苦。對比時我們又習慣性的偏向那讓我們以為不公的某一片面的一點上,使我們缺乏公平而全域性性的評估。例如,一個禿頂的人一進到人群中,他第一個反映是“所有的人都有頭髮,就我一個人沒有!”他會特別偏向他沒有的那一點上——頭髮!他卻注意不到人群中還有一個癱子。所以本身不公正的對比更讓我們自覺境遇的不公而痛苦。
4.人對自由意志的誤用
上帝創造了有自由意志的人,故上帝就要給人有自由意志的,在上帝之外的其他選項,不然上帝就是在剝脫人的自由意志,那樣的自由意志也是沒有意義的自由意志。正如克雷夫特博士所言:創造一個有真正的選擇的自由的世界,同時卻沒有選擇惡的可能,這是一種自我矛盾——一種沒有意義的虛無。[13]
上帝創造一個沒有自由意志的人,因為那就不是愛的上帝的作為。同樣,上帝也不能創造一個沒有人的自由世界。因為那會是一個沒有愛的世界,而愛是宇宙中最高的價值。沒有了愛,我們永遠不能經歷那最高的善。真正的愛——我們對神對人的愛,彼此相愛——必須去包含一種選擇。有了選擇,人就有了反向去選擇恨的可能性。[14]實際上,創造一個給人自由意志而無犯罪可能的世界是自相矛盾的。[15]從而因為自由意志的誤用而產生了惡與痛苦。但讓人選擇惡的可能不會永遠存在,否則便悖逆了上帝的契約精神。因為人一旦選擇了善,便有了對惡的棄絕。換句話說,如果亞當夏娃在伊甸園裡選擇了對上帝的順服,他們吃了代表對上帝之完全皈依的生命樹的果子,罪惡便無法得逞,因為人的意志已經做出了最終的選擇。這樣,那顆代表選擇反叛的分別善惡樹的存在就失去了意義。但人最終選擇的是對上帝的悖逆。
是人而非上帝把罪的潛力發揮出來了。人們打開了選擇惡而不是上帝的大門,結果遭致痛苦與邪惡。世界上大多數痛苦,都是有人類自身錯誤選擇的結果[16]。比如,你選擇了不忠,欺騙,殺戮,就一定帶來痛苦。
5、上帝許可的撒旦的攻擊
苦難另一個可能的來源是上帝許可的撒旦的攻擊。約伯受試探便是個活生生的例子。約伯是舊約中一個被上帝自己證明全然正直的義人。但撒旦向上帝挑唆約伯,說他的敬虔是功利主義的,是為了用敬虔換來上帝給他好處。隨即,一場賭局在上帝和撒旦之間為了約伯而展開。上帝信任約伯,故許可且限定了撒旦給約伯的試探和程度。因著撒旦的攻擊,約伯失去了財富、家人、健康和名譽(約伯記1-2章)。我們暫且不去分析約伯受苦的意義,但這個受苦的本身展示了一個基本的屬靈真實:即,上帝可能會許可撒旦的攻擊,而在祂的全能限定之下,讓信徒經歷可以承受的苦難。甚至,我們不一定可以清晰地表達出背後上帝的用意,但我們可以相信上帝的美善。也知道撒旦的攻擊有時會給人帶去痛苦和試探。
聖經中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在猶大人被擄迴歸的年代,撒旦攻擊上帝的先知耶書亞,上帝便責備撒旦:亞3:2 耶和華向撒但說:“撒但哪,耶和華責備你!就是揀選耶路撒冷的耶和華責備你!這不是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嗎?”
在但以理書中,但以理曾經為著末世論的問題向神祈禱,但撒旦攔阻了他21天的時間。(但10:13)。另外,我們在福音書裡卻記載了幾個因撒但所致疾病的例子。比如:瞎子和一個啞巴(馬太福音12章22節),以及害癲癇病的小孩(馬太福音17章14-18節)。我們不知道上帝為何允許撒旦如此的作為,但我們依舊可以相信上帝的美意是好的,而且是上帝主宰一切,而不魔鬼。
我們知道,雖然上帝許可撒旦有時試探祂的兒女,徒增了我們的誘惑和痛苦,但同時,上帝也加添了他們的能力,使我們可以有能力勝過仇敵魔鬼的作為。比如,約伯經歷了人效能以承受的極限,但他勝過了。正如他自己的宣告:難道我們從上帝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約2:10)。甚至發出感嘆: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42:5)。
聖經給我了我們明確的可以得勝仇敵魔鬼的應許:路10:19 我已經給你們權柄可以踐踏蛇和蠍子,又勝過仇敵一切的能力,斷沒有什麼能害你們。約16:33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沒有一個試探超過上帝的限定,也沒有一個上帝給我們的重擔能超越祂給我們的能力,沒有大事祂管不了,也沒有小事祂不願管。祂若給我們苦難,那一定是化了妝的祝福,若祂給我們痛苦,那一定會有更豐盛的祝福。保羅也曾聲稱,有一根刺加在他的身上,那是出於撒但的攻擊。他說:“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哥林多後書12章7節)。保羅求上帝將這根刺挪去,但是上帝沒有應允。相反,上帝幫助他看到這根刺存在的好處。它能使保羅謙卑地倚靠上帝,在軟弱中經歷上帝的恩典——我們的恩典是在你的身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章8-10節)。
最後,我們需要知道,並非所有的疾病和痛苦都是來自撒旦,但我們也要知道,有些痛苦和疾病確實和撒旦有關。
6苦難有時是因為上帝公義的審判
上帝是公義的上帝,也是審判的主宰。鍾馬田牧師有句名言:上帝必要懲罰罪[17]懲罰罪就意味著有罪人因此受罰,而罪人之犯罪也一定意味著帶給無辜,或者有罪的人受罪。最終,上帝必要按著公義審判世界,無人能夠逃脫。正如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在其名著《月亮和六便士》中的名句:雖然上帝的磨坊磨得緩慢,但卻磨得特別細緻。[18]沒有人能逃脫祂公義的審判,祂不僅會等到終末之日對所有的罪惡和罪人進行終極的審判,就是在歷史和現實中,上帝依舊會賞善罰惡。比如,上帝命令洪水毀滅墮落的人類(創世記6章)。祂用火毀滅了淫亂而暴力的所多瑪和蛾摩拉(創世記18-19章);祂降災於埃及(出埃及記7-12章)。祂命令以色列人要對住在應許之地的外邦人趕盡殺絕(申命記7章1-3節)。祂使新約時代狂傲自大的希律王氣絕而死(使徒行傳12章19-23節)。在末日審判時,上帝會對每一個拒絕祂慈愛與管轄的人,做一個公平的審判(彼得後書2章4-9節)。祂甚至讓自己的子民以色列亡國,悖逆的猶大被擄到巴比倫。聖經明確地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又說:“主要審判他的百姓。”(來10:30)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6:7)這些經文明確地告訴我們,上帝會審判人,不管他是頑梗不信,還是以意志背叛上帝而作惡的人。上帝同樣會審判祂自己的百姓。上帝對罪人的審判,就意味著痛苦。
然而,無論是上帝的現世審判帶來了罪人受罰的痛苦,抑或者延遲審判而給人悔改的機會,都意味著罪人繼續的作惡,會給人帶去痛苦。前者對某些人而言看到的是上帝的苛刻給人帶去痛苦,後者給人錯覺是上帝不作為,而讓無辜者受惡人的苦。比如,人們質疑為何上帝沒有制止希特勒,斯大林,或者波爾波特的大屠殺。或者911恐怖事件的發生。
上帝審判,或者遲延審判,都是因為祂更加智慧而美善的旨意。現今我們還是會面對不公平的事情,是因為上帝按祂的全知旨意,選擇將審判延遲[19]——祂給罪人一個悔改的機會,正如聖經彼後3:9所說: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如上述,祂審判的延遲則意味著義人遭受惡人無理的欺壓而受苦。這時,我們感受的不僅是痛苦,也有邪惡的存在。詩人亞薩就曾為不公平的現實掙扎過,他指出惡人不但沒有受罰,反而昌盛,可是許多義人反倒遭害(詩篇73篇)。談到惡人發達的事,他說:「我思索怎能明白這事,眼看實係為難。等我進了上帝的聖所,思想他們的結局」(16-17節)。當他想到上帝是掌管宇宙萬有的主時,他終於能以正確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事實。
概括而言,上帝有時會在當下審判惡人,甚至是祂的兒女,前者是對罪惡的刑罰,後者是上帝慈愛的管教而讓人悔改。無論是審判還是管教,都意味著有痛苦。另一方面,上帝為了給人悔改的機會,而延遲了祂的審判,這就意味著有無辜的人會因為人行為的不當而受苦,或者是意志抉擇的邪惡而受苦。此時,我們就會感受到上帝沒有審判的不公正的痛苦,及惡人之邪惡的痛苦。總之,有時痛苦和上帝的審判有關,切膚之痛。罪惡在,美善在,這一切都說明背後有一位掌管一切的主宰也在。
三、苦難的意義
談到苦難,人們總是喜歡跟報應(reward)和懲罰(punish)聯絡起來,其實苦難跟報應並沒有本質的聯絡。報應從基督教教義的角度看,是指上帝對人行為的賞與罰,或者說是人違背了自然率之後,自然率對人行為的自然反應;懲罰是宣判後的執行。苦難則不一定是報應或懲罰。苦難的根源確實來自人類最初的墮落,沒有亞當、夏娃的墮落人類就不會有痛苦。但墮落後的苦難更多的是來自上帝對人類的鍛鍊。苦難的積極意義一般多過其消極意義。比如:
1、苦難與救贖有關
罪惡帶來了幾個直接的結果:死亡、痛苦、咒詛和罪惡的泛濫。按著上帝的公義,任何的罪惡都必須要受到罪惡的報應和公義的審判。正如聖經所說:人人都犯了罪,罪的工價就是死,死後且有審判。這聖經中我們所熟悉的三個短句宣判了人類的命運:犯罪-死亡-審判。這一切都與痛苦有關。上帝因為祂的公義,就要審判罪人,公義的上帝也因著祂愛的屬性就要拯救人,但祂是公義的,不能把犯罪的人當做無罪,因此,祂需要人償還自己犯罪的結果——死亡、咒詛與痛苦[20]。但人無法償還,因為人都是罪人。但應當由人償還,因為是人自己犯了罪。上帝能償還,但上帝不應該償還,因為祂是上帝,不是祂犯了罪。故此,上帝就要差遣祂的愛子耶穌基督,道成為肉身,成為一個完全是神,又同時完全是人的耶穌基督,這樣祂既能夠,又可以為人類贖罪。耶穌基督來代替人犯罪的結果,使人可以藉著自由意志的選擇對祂救贖的接受(相信)而得救。如此,祂就完成了上帝公義和慈愛的屬性,而成就對人的救贖[21]
由此看來,救贖的本身就意味著受苦,而我們接受此救恩的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基督的苦難。彼得·約翰·克雷夫特(Peter John Kreeft)博士的觀點是:上帝為人受苦,為要拯救人類。假如我們要和上帝同在,我們就得和苦難同在,我們就不能躲避十字架[22]。正如聖經保羅說: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1:24)。這不是說基督的受苦不足以完成拯救而讓我們受苦,而是,我們以受苦體恤基督的受苦,而更加接受和珍惜救恩的實在。
故,救贖是藉著死亡消滅死亡,藉著受苦消滅苦難。
來2:14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15 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16 他並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亞伯拉罕的後裔。17 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18 他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
上帝的受苦是為對人類的拯救。英國著名牧師約翰司徒德形容佛教寺院裡的佛像–盤腿坐著,雙臂交叉,閉著眼睛,嘴邊帶著微笑,一片遙不可及的面容,遠離人間痛苦。對比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景象-孤獨、受傷、苦痛的身形,手腳貫穿著鐵釘,肋旁穿破、四肢扭挫、前額被荊棘冠刺得出血,唇乾、口渴難忍、陷身於上帝離棄的正午黑暗中。約翰司徒德的心被震撼了:那就是我們的神!他有權不受痛苦,但他放棄,他進入我們這個充滿血氣、眼淚和死亡的世界,為我們的罪受難。和他所受的苦難相比,我們的苦難算的甚麼?[23]
上帝藉著代替人承擔犯罪的後果而完成了祂的救贖,人則需要以意志的委身來接受祂的救恩。這就意味著要謙卑而無條件,無功利地接受上帝的救恩。有時,苦難對基督徒而言,是意味著,你無論如何,都能接受基督的救恩——自由意志對上帝的選擇與委身,正如伊甸園裡亞當夏娃用自由意志選擇了對上帝的背叛,這一次,我們用自由意志選擇對上帝的完全而無條件的信靠。而不是功利地為了私慾的滿足而討好上帝。如此,信徒有時需要在上帝似乎沉默,在苦難中的堅韌來表達意志對上帝完全的降服,以顯明自己意志對上帝的委身。苦難就是我們堅定地用意志選擇信靠上帝的明證。正如約伯用苦難證明了他對上帝完全的信靠。如此,也堵住了那試探者的口。
2、苦難幫助人悔改
路13:1 正當那時,有人將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告訴耶穌。2 耶穌說:“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嗎? 3 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4 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嗎? 5 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耶穌糾正了門徒的觀念,以為苦難總是報應。耶穌告訴他們,這些苦難之所以在我們周圍,甚至我們自己身上發生,並非因為報應,而是要我們悔改。
所謂悔改並不一定就是說,你有罪,要認罪悔改。悔改首先是轉變自己的人生方向。是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心思意念。如果我們看到人們受苦,就高興說,好的,他一定是因為有罪,受到上帝的報應了。這樣的想法就需要悔改。從聖經和我們現實的生活看,承受苦難最多的,恰恰就是那些比較善良的人。基督受苦難成就的救贖有三個效果:向上帝,向人間,向自己與上帝和好。十字架的苦難成就和平。十字架是上帝拯救恩典工作的焦點,是一切基督教神學的根基和中心。這也就是所稱的十字架神學[24]
「上帝在我們的歡樂裡輕聲細語,在我們的良知裡揚聲述說,但卻在我們的痛苦裡大聲吶喊:痛苦是上帝用來喚醒這個耳聾世界的麥克風。」──魯益師(C. S. Lewis)[25]
苦難使人悔改,不僅是上帝的心意,也是人性反思的某種動力。毫無疑問,苦難能夠使人謙卑,而謙卑使人懂得反省,反省帶進悔改。正如魯益師(C. S. Lewis)的觀點,苦難是上帝要藉著苦難對你說什麼,好讓我們反省自己,認罪悔改。詩32:9 你不可象那無知的騾馬,必用嚼環轡頭勒住他;不然,就不能馴服。反過來,有時,苦難卻是能夠讓頑梗的人心曉得迴轉。正如箴言闡述的真理:箴22:15 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有時我們就像一個愚蒙的孩子,被某種東西迷住心竅,走不出,想不開,不知道悔改,也看不到出路,一直沉迷於某種嗜好,或者沉湎於某種痛苦或思想。上帝就需要管教的杖把我們警醒。那個管教則意味著痛苦,這個痛苦就是上帝愛的杖。
3、苦難鍛鍊人更加堅強[26]
沒有堅強的生命不是透過訓練塑造的。摩西經過了四十年曠野的錘鍊,讓他看淡了名利,也摒棄了尋求他人認同的想法,而變得無比堅強。苦難錘鍊的第一個恩典是讓你可以不再在意他人對你的評斷。使徒保羅說過:林前4:3 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4 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一個人能有如此的從容與淡定,如此不在乎他人的肯定於認同,這是一顆多麼強大的心靈。這是因為他經過了苦難的錘鍊,經歷了孤獨的洗禮。網上有句假冒楊絳先生的一句話,說得極好: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只有苦難的洗禮才能讓一個人不在乎名利得失,不在乎他人的評斷和眼光,也不會被自己的老我左右。正如約伯在受苦之後的宣告:伯42:5 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6 因此我厭惡自己(或作:我的言語),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如此淡定,只有經歷了苦難洗禮,你才能如此生命的深度。
4、苦難培育人更有信心
伯19:25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19:26 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 神。
19:27 我自己要見他,親眼要看他,並不像外人。我的心腸在我裡面消滅了。
約伯為什麼可以確信他的救贖主活著,而且後來他可以宣告:我以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了你?是苦難的造就。加爾文對苦難也提出原則:“在幸福中感恩,在災難中忍耐,在對未來有奇妙的安全感。”[27]
楊腓力先生說過:我對痛苦的效果頗感驚訝,患難似乎可以引致不可知論,也可以加強信心。[28]
在聖經中,經歷過人性極限之苦難的約伯也曾驚歎:伯42:5 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這個時候,他的信心變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定而純全。難怪蘇格蘭神學家詹姆斯.S.斯圖爾特(James S. Stewart)說:因為苦難而對上帝懷疑的,懷疑派來自旁觀者,那些從外面觀察悲劇的人,而非那些實際上首當其衝,從裡面深知苦難的人。真的,事實是,樹立最輝煌無敵信心典範的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歷盡苦難的人[29]
倘若沒有十字架,我便不可能相信神。而苦難的十字架無疑增加了我們的信心,正如斯托得牧師在其《當代基督十架》一書中所言:「神放下他對苦痛的免疫權,走入有血有肉的領域,有眼淚,有生離死別的世界。祂為我們而嘗受苦難的滋味。我們的人生苦難,也因此而變得較能面對與承受。雖然「人生為何受苦」這問題還找不到解答,但越過這個問號,我們要勇敢的戳上另一個記號,十字架,這個象徵神受苦的記號。」[30]
5、苦難使人更富有同情心
現代人喜歡搖滾的狂歡,卻藐視弱者的嘆息;喜歡成功者的歡呼,卻鄙視朋友的呻吟。我們都討厭抱怨者的抱怨,但只有經過了人生死蔭幽谷的人,才可以體貼那弱者的嘮嘮叨叨。
但苦難往往可以喚醒人類共同的悲鳴,讓人們共同面對人類的苦難,而使人堅強。保羅對此就有明確的闡述:“我們在一切苦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因為“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林後1:4、6)。苦難使主的兒女息息相關,心心相印。保羅在此所說的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並非僅僅指基督徒之間的安慰,而是all those who are in any affliction_所有患難中的人,而非僅僅是基督徒。
斯多亞學說:
“殘酷和不正義是為受難者提供了鍛鍊德行的最好機會”[31]
你對待苦難不同的態度讓你成為不同的人,葛培理佈道團的同工坦布林頓在其名著《告別上帝》一書中宣稱因為看到一張非洲婦女抱著孩子無助地望著天空求雨的照片而放棄了信仰。但他卻並未因為人世間的苦難,甚至沒有去問那個求雨的婦人是向誰求雨而傳福音給她,或者是瞭解上帝是否下雨了,或者去關心有苦難的人,卻畢其一生的精力,住在看不到人間疾苦的富人區最豪華的房子裡,去攻擊他認為不幫助窮人的上帝。而同樣看到苦難的德蕾莎修女,因為看到了人世間的苦難,而放棄了自己安逸的生活,終其一生,服侍那些有需要的困苦的病人。你對苦難的敬畏,對上帝的敬畏才會讓你真正同情有需要的人。因為苦難而攻擊上帝的人,多半是不太有真正同情心的人。
上帝有時會命定苦難臨到人,這恰恰是上帝的愛,試看今天那些有著數千年曆史和文明,至今仍能雄居於世界的民族和國家、那些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影響世界的精深思想、能夠產生先知和哲人、又至今不被同化或流失的民族,哪一個不是經歷了特別的苦難?中華民族歷經5千年滄桑,今日能傲立於世界,蒸蒸日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迄今仍為人們所樂道,這中間經歷了多少的苦痛。小小的猶太民族,歷經2千年流散,歷經劫難而不死,今天還能重建家園且能雄霸於中東,是歷史屢屢的苦難讓他們產生了如此的凝聚力和可以在絕望中生存的能力。所以偉大的思想不是產生於溫室,而是嚴霜般的苦難中。我們習慣立足於自我,以眼前短暫的功利得失的思想去衡量事物,以我們狹小的眼光和生活圈子的因果論來看待處境,但上帝是以歷史的、宇宙的、超越的因果來度量事物(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
門徒見到一個生來瞎眼的人,就問耶穌說,是這人的罪還是他父母的罪,但耶穌告訴他們,“不是這人也不是他父母的罪,乃是神要在他身上得榮耀。”上帝允許苦難臨到你,這正是他智慧的榮耀在你身上的彰顯。我們雖不能盡悉上帝奇妙的作為,但我們可以相信他的信實和美意,因為他叫萬事都互相效力,讓愛他的人得益處。
苦難正面的意義遠遠大於其負面的痛苦。我們在痛苦中學到的功課,也遠遠大於受苦的本身。就這個意義看,苦難實在是慈愛的上帝給罪性的人特殊的恩典。
6、苦難喚醒人對永恆的渴望
笛卡爾說過,上帝在造人的時候把永恆放在人的裡面。偉大的神學家奧古斯丁說過,人心深處有個空處,除非上帝親自住在那裡,人總不得滿足!人的裡面既有對永恆的渴望,也有對永恆之天國的記憶。有時人們對現實的不滿,就是他渴望更好,而更好的藍圖則是天國。苦難可以喚醒我們原有的完全,讓人產生對天國,對永恆性的渴慕。傳3:11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永生”原文作“永遠”)。然而 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有時,世界的繁華會暫時遮蔽人們對永恆的渴慕,但暫時的苦難會讓人覺悟自身的有限和人生的虛空,而喚醒人們對塵封的永恆記憶與渴望。
歷代的基督徒,往往為基督的名承受無不的苦難(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這種苦難沒有磨滅他們的信心,反而激起了他們對永恆的渴望。保羅說: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618)。
《希伯來書》的作者在談到那信心的偉人為何可以戰勝世界的苦難而成為信心偉人時說: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 神被稱為他們的 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11:16)。所以,現世的苦難往往能喚起人心深處對永恆的渴望,對意義的追求。而這種渴望反過來也成為他們戰勝現世苦難的內在力量。
四、苦難中的釋放
苦難雖是始祖犯罪後人類必須承受的後果,但苦難並非不可解脫的永恆枷鎖,苦難中的人應該學會釋放自己。
1、接受事物變化(decay羅8:21)的必然規律.
苦難是否就絕對的“苦”,絕對的“難”?如前所述,苦與否,難與否,取決於人們對他的態度。當我們以無限的執著去定位不斷變化的事物時,當我們把該對永恆之主的敬虔錯置於趨於朽壞的事物時,痛苦就成為必然。比如當你執著地堅持留住你以為溫馨美好的存有,比如你的親人、朋友、地位、財富時,你的痛苦就會加增。《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有兩次最為痛苦的經歷,一次是他的姐妹出嫁,最深的一次是林黛玉的死,這一切促使寶玉逃避和賢惠的妻子薛寶釵的婚姻家庭和現實的生活,而去尋求“太虛仙境”的對林黛玉的回憶,但他總也無法尋回往昔愛情的溫馨,回憶只是“太虛仙境”的縹緲。寶玉至終選擇了遠離塵世,但他卻無法逃出記憶的囚鎖。但如果寶玉能從心裡認識和接受事物的變化性(decay)和存暫性(fugacious),對生、老、病、死、離別等現象也就沒什麼不能接受的了。他的痛苦正是對短暫事物的永恆化錯置,即我們所講的“偶像化取向”的結果。另一方面,如果寶玉能認識永恆世界,他就會有盼望在永恆中相聚昨日的溫馨。
在苦難中釋放自己,首先需要我們客觀認識受造物的變化性,趨於朽壞的必然性和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不是今天你先失去所擁有的,就是你所擁有的將來失去你,失去只是早晚的事,死亡會將你擁有的一切和你隔開。梁燕城博士在其《如何克勝苦難》中有一段非常中肯的勸勉,“切勿將有限的事物無限化,如名利、權利、愛情,本來有價值的東西,但卻屬有限,人若無限的追逐名利,結果終因變化流失而痛苦。故‘偶像’的意思不外指陳人對事物的無限執著,要破偶像即要破執著,使心靈得以超越塵網,去追尋至善,去為較有意義的生活而奮鬥。人至此地步,才不會被現實籠罩和擊倒,卻能反過來面對現實,改變現實,維持創造性的人生。”
偉大的君王和詩人大衛,在對信仰和人生的深邃洞悉中,體悟到這樣的真諦:“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命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數在你面前如同無有。各人最穩妥的時候,真是全然虛幻,世人行動實系幻影。他們忙亂真是枉然,積蓄財寶將來不知有誰收取?(詩39:4-7)”。正是這樣的反省,使大衛可以走出一般封建帝王皆沉陷的名利權欲之泥淖,而能坦然面對人世的風雲變幻、滄海桑田。素有智者之譽,貴為君王的所羅門,在盡嘗人間榮華富貴後,對人生世事有這樣的宣判:“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並無新事…… ”這不愧為人類對自身最為深刻的反省,當我們亦對人生有如此洞見時,又有何抓取不能放鬆的東西?對事物的執著是對自我的囚禁,識透世事的變幻即對自我的釋放。
2、確信苦難有上帝的美意
有一首詩歌唱到:“有許多未來的事情,我現在不能識透,但我知誰掌管明天,我也知誰牽我手。”當我們確信,上帝是全能的父,且掌管著我的明天,也確信他未嘗不將一樣好處不給敬畏他的人時,我們就能確信今天所臨到我們的無不在他的計劃中,且有他的美意。所謂的苦難其實是他愛的彰顯,是他變相的祝福,今天我們雖不能盡曉其作為,但總可確信其美意是為我們的益處。因此,對基督徒而言,臨到我們的本沒有壞事,只是形式不同的祝福罷了。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也曾經被惡與苦難的問題深深困擾,他在自己的自傳中坦言自己看到的生活苦難多於快樂,邪惡多於善良,生命顯然毫無意義。他絕望的想要自殺,也幾乎付諸行動了。但他忽然受感動去觀察農民的生活。他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他說:“大多數人生活得比我艱苦,的歷史他們發現生活非常奇妙。他們怎能做到這點呢?不是由於說理,而是由於有信心。[32]
3、立於永恆,以永恆的視野看問題
對權利、財富、名譽、甚至健康等一切外在暫存事物的依戀和執著都會導致痛苦,一個人若被這些東西的得失所牽動,他就會被痛苦牽動。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得到了我們只是管理者,失去了那是一種交託。世物之中沒有永恆,得到是暫時的管理,失去也是早晚的事,當死亡來臨時,一切都將失去,現在是你失去它,將來是它失去你。人要將執著迴歸於永恆之主,以神為樂,因他和他的愛都永不改變。保羅說:“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已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當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8)”。當保羅視萬事如糞土,只尋求永恆之主時,他就釋放了自己於物欲的禁錮,成了基督裡自由的人。立足於永恆,物質的得失將不再能左右那顆執著於基督的心。
4、從不良的習慣中釋放自己
《聖經》說:“人所行的必為他的報應”。任何的行為都會產生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良的思維會導致不良的行為,一貫的行為產生習慣;不良的習慣釀就痛苦的果子。不良的習慣不僅會影響我們個人、家人,甚至是整個的村落、民族和國家。中國人愛浪費,法國人愛浪漫,這一切都是長期的習慣所使然。長期的習慣形成性格,而性格往往決定著命運。所以,從苦難中釋放自己,尚需要我們走出不良的生活習慣。
雖然,筆者嘗試透過聖經的教訓淺析了苦難的本質和意義,但我們依舊無法窮究上帝作為的奇妙。苦難是上帝的奧秘,它超出了我們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對於苦難,我們無法用理智給自己一個完滿的答案,其實,我們也不需要這個答案。我們需要的是一種信念,是基於聖經的信心——耶29:11 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這才是上帝對我們的終極心願,有時苦難真是祂成就給我們祝福的一部分。
雖然,苦難並非不可解脫的永恆枷鎖,但只要罪惡尚存,苦難就會繼續。苦難繼續,生活繼續,世間事物瞬息萬變,苦難也非永恆,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若比起將來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
張遠來
2008-6-5初稿
2016627日星期一修改
(敬請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關注,屆時您將能每天收到靈脩平臺提供的優質諮詢,我們也將第一時間回覆您的問題)


[1]HeinrichBornkamm, Luther in Mid-Career 1521-1530, trans, E, Theodore Bachmann(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3,)553-57. 《信義宗神學院通訊-從路德的歷史觀和十架神學看天災人禍》,總第109期,20086月刊。Pp.4-5
[2]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Preface toGaleatius Capella’s History, LW43:127.
[3] LW43127. 《信義宗神學院通訊-從路德的歷史觀和十架神學看天災人禍》,李廣生總第109期,20086月刊。p.5
[4] Martin Luther, Heidelberg Disputation 1518,LW 31:35-70. 《信義宗神學院通訊-從路德的歷史觀和十架神學看天災人禍》,李廣生總第109期,20086月刊。p.5
[5]汪維藩,甘泉講壇之《我們有一祭壇——汪維藩牧師講道集——論“苦難”》,20071月版。Pp84-93
[6]同上。P.89
[7]史特朗著,蕭維元譯《系統神學——第五篇-第三章-第二節——罪之本質》,p.278
[8] L.史特博著,《為何說不?基督信仰再思》,李伯明譯,香港,海天書樓,2009124版,27頁。
[9]品格重建系列叢書之“情緒的管理”
[10]唐崇懷《基督教信仰的評判與再思》p.105
[11]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第158
[12]12:5 耶和華說:你若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累,怎能與馬賽跑呢?你在平安之地,雖然安穩,在約但河邊的叢林要怎樣行呢?
[13] L.史特博著,《為何說不?基督信仰再思》,李伯明譯,香港,海天書樓,2009124版,39頁。
[14] L.史特博著,《為何說不?基督信仰再思》,李伯明譯,香港,海天書樓,2009124版,39頁。
[15] L.史特博著,《為何說不?基督信仰再思》,李伯明譯,香港,海天書樓,2009124版,40頁。
[16]同上。
[17]鍾馬田牧師,《創世記中的福音——從自主到信靠》,林千俐譯,改革宗出版社。
[18]英國,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Maugham18741965),《月亮和六便士》
[19]科特.丁韓(Kurt De Haan),《為什麼良善的上帝容許苦難存在?》,資料來自網路:(2016622日星期三)http://www.dyjdj.com/shuku/a/10481/01.htm
[20]斯托得著,《當代基督十架》
[21]安瑟倫,《上帝為何道成肉身》
[22]同上,49頁。
[23]司徒德著,『TheCross of ChristP.335-336
[24]趙中輝編著,《英漢神學名詞辭典》,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出版社,第180
[25]科特·丁韓(Kurt De Haan)著,《為什麼良善的上帝容許苦難存在》,轉引自http://www.jidujiao.com/shuku/files/article/html/0/175/4260.html2016624日星期五)
[26]科特.丁韓(Kurt DeHaan),《為什麼良善的上帝容許苦難存在?》,資料來自網路:(2016622日星期三)http://www.dyjdj.com/shuku/a/10481/01.htm
[27]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第175頁。
[28]楊腓力著,where isGod when it Hurts?255-256頁。
[29] Warren W. Wiersbe Classic Sermons on Suffering (Grand Rapids, Mich.: Kregel Publications,1984),92頁。
[30]《當代基督十架》英文版p.387
[31]羅素(英國)《西方哲學史》,商務出版社,第323頁。
[32] W.賓厄姆.亨特著The GOD Who Hears(Downers  Grove, III. : Inter Varsity Press,1986),153頁。
(承蒙作者允准使用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